范文无忧网计划总结调研报告

实践科学发展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

11月26日 编辑 fanwen51.com

[关于全市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主要推动力量,代表了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为促进家庭农场这一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健康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阅读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也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要务。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大转移正在加速推进,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

若干意见》,切实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使其成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

一、充分认识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重要意义

产业转移,是指产业从原生产、经营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过程和现象。由于产业通常以企业为主要依托,因而产业转移大多是由企业主导推进的经济行为和现象。产业转移可能是个别企业、部分产品或业务的零散转移,也可能是一类产品、一个行业的大转移;可能是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区域转移,也可能是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国际转移。

(一)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

根据产业布局理论,产业通常以成本最低、利润最大为准则来确定最佳区位。产业在原生产、经营地的成本升高、利润减少,或者在新的地区成本更低、利润更大,往往都会进行产业转移。由于产业成本、利润变化具有经常性,因而产业转移逐步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常态和重要规律。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整体性、大规模的产业大转移已经发生了三轮: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欧美等传统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向日本、西德等新兴国家转移;60年代末至70年代,全球制造业主要向亚洲“四小龙”地区转移;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全球制造业主要向中国沿海地区聚集。

目前,新一轮产业大转移正在加速推进。从地域上看,主要是欧美等地发达国家的产业向亚非等地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规模上看,规模巨大,据测算,到2010年仅我国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就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

(二)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表面上看,产业转移往往以投资形式出现,但实质却是现有生产能力在空间上的整体或部分转移。承接产业转移,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等发展要素随之而来、一步到位,是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最直接、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径。在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的同时,承接产业转移还会促进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人才的聚集、开放的扩大、改革的深入、产业的优化、财税的增长等,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历史上,日本和德国在承接欧美等传统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后,从战后的废墟上迅速崛起;亚洲“四小龙”地区在承接全球制造业之后,开始了快速发展;中国沿海地区通过承接全球制造业,实现了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内陆一些地区通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也驶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综上,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承接产业转移是促进各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承接产业转移促进跨越式发展的意识,切实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信心,顺势而为,主动作为,按照促进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要求,扎实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二、准确把握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挑战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切实做好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围绕建设现代化园林汽车城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配套吸引、存量增量联动、产业成功转移示范等效应,先后承接了意大利、比利时、上海、辽宁、江苏等国家或地区的汽车、钢铁、轮胎、化纤等产业的转移,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面对新一轮产业大转移的难得机遇,我区既具有明显优势,也面临着有力的挑战。

(一)近年来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2006年至今,全区共完成承接产业转移项目59个,协议总投资90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25.5亿元、有39个项目建成投产。

1.从投资来源上看,来自发达国家、地区的项目较多,且规模较大。59个项目中,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有双钱轮胎等项目23个,占39%,投资总额62.5亿元,占总投资69.4%。来自意大利、比利时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项目有2个,占3.39%,其中于2008年6月引进的鞍钢-贝卡尔特轮胎帘线(重庆)有限公司,总投资1.5亿欧元,产值20亿元,为建区以来引进的最大中外合资企业,实现了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重大突破。

2.从投资规模上看,以5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为多。59个项目中,500万元以下的项目14个,占23.7%;500-5000万元的项目26个,占44.1%;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9个,占32.2%,其中,投资上亿的项目14个,占23.7%,规模最大的项目是双钱轮胎项目,总投资为30亿元。

3.从项目结构上看,工业、房地产项目和劳动密集型项目占有较大12全文查看比重。59个项目中,工业项目35个,占59.3%;房地产项目12个,占20.3%;劳动密集型项目59个,为100%。

4.从投资方式上看,合资合作项目占有很大比重。59个项目中,合资合作项目有43个,占72.9%;独资项目有16个,占28.1%。

5.从发展模式上看,园区聚集现象比较明显。59个项目中,落户园区

的有51个,占86.4%。其中工业园区37个,占62.7%;中小企业园10个,占17%;龙水湖景区4个,占6.8%。

从总体上看,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成效明显,但也存在着大型龙头企业不够多、产业链条不够长、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差距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二)我区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具有明显优势

一是产业基础扎实。产业集群所拥有的良好配套环境,能极大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是否拥有完备的产业配套环境,逐渐成为影响产业转移去向的十分重要的先决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已基本形成了以汽车、轮胎产业为龙头、以机械加工、机电、化纤、饲料为辅助的工业体系,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二是综合成本较低。综合成本优势是承接产业转移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与沿海、中部等地区相比,我区在土地、水电、用工等方面的成本优势突出。近年来,我区一直在致力于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和服务型机关等软环境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大降低了企业发展的综合成本。

三是区位条件较好。区位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成本和发展空间,是产业转移所考虑的重要因素。我区地处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位于成渝经济带腹心,紧邻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铁路,省道潼泸路s205(大邮路s310)贯穿全境。随着“畅通重庆”工程的实施,市三环高速公路、成渝辅助通道等高速公路和市西环铁路、成渝城际铁路等铁路即将建设,我区的对外交通将更加快捷,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

四是园区打造有力。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我区工业园区是经重庆市政府批准而设立的市(省级)特色工业园区。自从2003年启动建设以来,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2亿元,一期2.8平方公里已完成开发建设,二期2.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三期(拓展区)规划编制已经完成,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这为承接产业转移打下了扎实的平台基础。

五是政策优势明显。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提振经济政策,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汽车产业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以汽车产业为龙头产业的我区,带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今年年初,国家为重庆量身定做了《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把重庆改革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意见》高度重视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62 次提及“产业”,并把“产业优化升级”确定为一项战略任务,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这为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增添了新的政策优势。

(三)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面临着有力的挑战

首先,竞争激烈。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我国东部欠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及我区周边区县等纷纷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力度,导致彼此竞争十分激烈。

其次,时间紧迫。产业转移的时机性很强,根据分析,这一轮产业大转移的黄金周期可能只有3至5年。

第三,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的投资能力、投资信心等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纷纷取消产业转移计划或放慢步伐。

第四,软硬环境还存在差距和不足。比如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少数部门、干部群众安于现状、对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存在着路子不够宽、办法不够多、协调配合有待加强的问题;在“硬”环境建设上,存在着缺少标准厂房等设施、不能让企业一入驻即可生产的问题;在“软”环境打造上,存在配套服务功能不全、能力不强的问题等。

三、切实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水平

面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我们既要增强信心,充分利用好各种优势,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密一些,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扎实开展。

(一)选准承接点,增强针对性。

新一轮产业转移点多面广,要按照产业转移的规律和我区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完善产业发展规划,选准产业承接的着力点,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是注重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大企业。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社会化协作能力,其入驻往往会带动和引导相关产业的大量投资。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该注重引进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是承接配套产业。把握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产业配套优势,围绕汽车、轮胎、机械加工、机电、化纤、饲料等产业基础,积极承接配套产业,形成规模集聚效应,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三是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促进发展、创造新的产业承接优势等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综合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夯实承接平台,增强承接力

承接产业转移,园区、交通、服务等是重要的平台。要着眼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先”,夯实承接产业转移的各类平台。

一是夯实园区平台,增强承载力。抓住市政府加快建设我区等10个百亿级产业园区的有利时机,继续举全区之力,全面提速我区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着力打造“台商投资创业园”、“都市产业园”、“科技孵化园”等特色承接平台和一批标准厂房,不断增强园区承接产业的能力,力争到2012年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产值超过300亿元。

二是夯实交通平台,增加辐射力。加速推进巴岳大道、西湖大道延伸段、北环三路延伸段等城市公路和市三环高速公路连接线、巴岳隧道、大邮路复线、成渝城际铁路连接线、成渝铁路支线等出境快速通道规划建设,着力构建层次分明、衔接顺畅、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三是夯实服务平台,增添吸引力。以建设宜居我区、平安我区、畅通我区、森林我区、健康我区、文化我区为目标,以推行“一站式”、“保姆式”、“全程式”服务为抓手,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和餐饮、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全力打造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优越环境。

(三)创新承接方式,提高成功率

在新形势下,承接方式直接关系到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成功率。我们要顺应形势,不断创新承接方式。

一是加强合作。重视政府、大企业、民间组织对于促进产业转移的积极作用,加快与东部等发达地区的政府、民间组织、大企业的对接融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经济交流合作。

二是抓好招商。实行专业招商、网上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积极构建设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招商网络。

三是做好宣传。把宣传工作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工作,充实力量,健全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等现代传媒,努力扩大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面、提升影响力。

(四)强化保障措施,确保承接产业转移取得实效

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挑战性强、时间跨度大、涉及方面多,必须强化领导、机制、作风等方面的保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实效

强化领导保障。加强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心、使命感和业务能力。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加大公开选拔、差额比选等改革力度,凭实绩用干部、为发展配干部,把有能力、有潜力的干部放到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第一线和复杂艰难的环境中去锻炼。督导各级领导干部在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强化机制保障。完善责任目标分解和分工制度,把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相关领导、部门。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度,通过抓“第一责任人”促进工作的重点突破和全面“解扣”。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把考核结果与部门、单位和领导个人利益相挂钩,并作为干部奖惩、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强化作风保障。以“立大志向、干大事业、做大贡献”的精神状态,保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只争朝夕的蓬勃朝气,弘扬紧跟时代、自我超越、勇于创新的昂扬锐气,强化坚韧不拔、淡泊名利、勤政为民的浩然正气,培育进取、务实、高效、清廉的干部作风,为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提供优良的作风保障。12全文查看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也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要务。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大转移正在加速推进,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

若干意见》,切实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使其成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

一、充分认识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重要意义

产业转移,是指产业从原生产、经营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过程和现象。由于产业通常以企业为主要依托,因而产业转移大多是由企业主导推进的经济行为和现象。产业转移可能是个别企业、部分产品或业务的零散转移,也可能是一类产品、一个行业的大转移;可能是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区域转移,也可能是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国际转移。

(一)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

根据产业布局理论,产业通常以成本最低、利润最大为准则来确定最佳区位。产业在原生产、经营地的成本升高、利润减少,或者在新的地区成本更低、利润更大,往往都会进行产业转移。由于产业成本、利润变化具有经常性,因而产业转移逐步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常态和重要规律。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整体性、大规模的产业大转移已经发生了三轮: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欧美等传统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向日本、西德等新兴国家转移;60年代末至70年代,全球制造业主要向亚洲“四小龙”地区转移;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全球制造业主要向中国沿海地区聚集。

目前,新一轮产业大转移正在加速推进。从地域上看,主要是欧美等地发达国家的产业向亚非等地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规模上看,规模巨大,据测算,到2010年仅我国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就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

(二)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表面上看,产业转移往往以投资形式出现,但实质却是现有生产能力在空间上的整体或部分转移。承接产业转移,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等发展要素随之而来、一步到位,是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最直接、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径。在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的同时,承接产业转移还会促进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人才的聚集、开放的扩大、改革的深入、产业的优化、财税的增长等,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历史上,日本和德国在承接欧美等传统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后,从战后的废墟上迅速崛起;亚洲“四小龙”地区在承接全球制造业之后,开始了快速发展;中国沿海地区通过承接全球制造业,实现了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内陆一些地区通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也驶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综上,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承接产业转移是促进各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承接产业转移促进跨越式发展的意识,切实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信心,顺势而为,主动作为,按照促进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要求,扎实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二、准确把握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挑战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切实做好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围绕建设现代化园林汽车城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配套吸引、存量增量联动、产业成功转移示范等效应,先后承接了意大利、比利时、上海、辽宁、江苏等国家或地区的汽车、钢铁、轮胎、化纤等产业的转移,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面对新一轮产业大转移的难得机遇,我区既具有明显优势,也面临着有力的挑战。

(一)近年来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2006年至今,全区共完成承接产业转移项目59个,协议总投资90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25.5亿元、有39个项目建成投产。

1.从投资来源上看,来自发达国家、地区的项目较多,且规模较大。59个项目中,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有双钱轮胎等项目23个,占39%,投资总额62.5亿元,占总投资69.4%。来自意大利、比利时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项目有2个,占3.39%,其中于2008年6月引进的鞍钢-贝卡尔特轮胎帘线(重庆)有限公司,总投资1.5亿欧元,产值20亿元,为建区以来引进的最大中外合资企业,实现了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重大突破。

2.从投资规模上看,以5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为多。59个项目中,500万元以下的项目14个,占23.7%;500-5000万元的项目26个,占44.1%;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9个,占32.2%,其中,投资上亿的项目14个,占23.7%,规模最大的项目是双钱轮胎项目,总投资为30亿元。

3.从项目结构上看,工业、房地产项目和劳动密集型项目占有较大[]比重。59个项目中,工业项目35个,占59.3%;房地产项目12个,占20.3%;劳动密集型项目59个,为100%。

4.从投资方式上看,合资合作项目占有很大比重。59个项目中,合资合作项目有43个,占72.9%;独资项目有16个,占28.1%。

5.从发展模式上看,园区聚集现象比较明显。59个项目中,落户园区

的有51个,占86.4%。其中工业园区37个,占62.7%;中小企业园10个,占17%;龙水湖景区4个,占6.8%。

从总体上看,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成效明显,但也存在着大型龙头企业不够多、产业链条不够长、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差距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二)我区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具有明显优势

一是产业基础扎实。产业集群所拥有的良好配套环境,能极大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是否拥有完备的产业配套环境,逐渐成为影响产业转移去向的十分重要的先决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已基本形成了以汽车、轮胎产业为龙头、以机械加工、机电、化纤、饲料为辅助的工业体系,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二是综合成本较低。综合成本优势是承接产业转移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与沿海、中部等地区相比,我区在土地、水电、用工等方面的成本优势突出。近年来,我区一直在致力于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和服务型机关等软环境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大降低了企业发展的综合成本。

三是区位条件较好。区位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成本和发展空间,是产业转移所考虑的重要因素。我区地处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位于成渝经济带腹心,紧邻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铁路,省道潼泸路s205(大邮路s310)贯穿全境。随着“畅通重庆”工程的实施,市三环高速公路、成渝辅助通道等高速公路和市西环铁路、成渝城际铁路等铁路即将建设,我区的对外交通将更加快捷,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

四是园区打造有力。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我区工业园区是经重庆市政府批准而设立的市(省级)特色工业园区。自从2003年启动建设以来,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2亿元,一期2.8平方公里已完成开发建设,二期2.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三期(拓展区)规划编制已经完成,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这为承接产业转移打下了扎实的平台基础。

五是政策优势明显。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提振经济政策,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汽车产业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以汽车产业为龙头产业的我区,带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今年年初,国家为重庆量身定做了《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把重庆改革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意见》高度重视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62 次提及“产业”,并把“产业优化升级”确定为一项战略任务,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这为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增添了新的政策优势。

(三)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面临着有力的挑战

首先,竞争激烈。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我国东部欠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及我区周边区县等纷纷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力度,导致彼此竞争十分激烈。

其次,时间紧迫。产业转移的时机性很强,根据分析,这一轮产业大转移的黄金周期可能只有3至5年。

第三,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企业的投资能力、投资信心等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纷纷取消产业转移计划或放慢步伐。

第四,软硬环境还存在差距和不足。比如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少数部门、干部群众安于现状、对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存在着路子不够宽、办法不够多、协调配合有待加强的问题;在“硬”环境建设上,存在着缺少标准厂房等设施、不能让企业一入驻即可生产的问题;在“软”环境打造上,存在配套服务功能不全、能力不强的问题等。

三、切实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水平

面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我们既要增强信心,充分利用好各种优势,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密一些,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扎实开展。

(一)选准承接点,增强针对性。

新一轮产业转移点多面广,要按照产业转移的规律和我区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完善产业发展规划,选准产业承接的着力点,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是注重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大企业。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社会化协作能力,其入驻往往会带动和引导相关产业的大量投资。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该注重引进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是承接配套产业。把握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产业配套优势,围绕汽车、轮胎、机械加工、机电、化纤、饲料等产业基础,积极承接配套产业,形成规模集聚效应,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三是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促进发展、创造新的产业承接优势等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综合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夯实承接平台,增强承接力

承接产业转移,园区、交通、服务等是重要的平台。要着眼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先”,夯实承接产业转移的各类平台。

一是夯实园区平台,增强承载力。抓住市政府加快建设我区等10个百亿级产业园区的有利时机,继续举全区之力,全面提速我区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着力打造“台商投资创业园”、“都市产业园”、“科技孵化园”等特色承接平台和一批标准厂房,不断增强园区承接产业的能力,力争到2012年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产值超过300亿元。

二是夯实交通平台,增加辐射力。加速推进巴岳大道、西湖大道延伸段、北环三路延伸段等城市公路和市三环高速公路连接线、巴岳隧道、大邮路复线、成渝城际铁路连接线、成渝铁路支线等出境快速通道规划建设,着力构建层次分明、衔接顺畅、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三是夯实服务平台,增添吸引力。以建设宜居我区、平安我区、畅通我区、森林我区、健康我区、文化我区为目标,以推行“一站式”、“保姆式”、“全程式”服务为抓手,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和餐饮、旅游、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全力打造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优越环境。

(三)创新承接方式,提高成功率

在新形势下,承接方式直接关系到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成功率。我们要顺应形势,不断创新承接方式。

一是加强合作。重视政府、大企业、民间组织对于促进产业转移的积极作用,加快与东部等发达地区的政府、民间组织、大企业的对接融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经济交流合作。

二是抓好招商。实行专业招商、网上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积极构建设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招商网络。

三是做好宣传。把宣传工作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工作,充实力量,健全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等现代传媒,努力扩大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面、提升影响力。

(四)强化保障措施,确保承接产业转

延伸阅读:

2015关于中国老年产业发展调查报告一、整体老年产业雏形初现发展蹒跚,但突破在即 虽然老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在各个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条件下,老年产业这个细分市场逐渐显现出其无限的...

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平江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强劲发展,起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作用。一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民专...

老干部中心科学发展观调查报告一是在思想观念上要有所创新。第一,要用发展观念指导老干部工作。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个方面都发生深刻变化,新思想、新观念、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面对这样情况,我们老干...

地税局发展党员先进性调查报告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根据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局积极行动,由局领导班子组成调研工作小组,就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并结...

蔬菜产业发展及批发市场调查报告全县拥有6个各具特色的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即以三泉、古交、北张、泽掌、泉掌为主的万亩无公害反季节双茬西红柿基地,以横桥、龙兴为主的万亩甘兰生产基地,以古交南片为主的万亩...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一、现状分析 (一)全县 (二)全县教育发展现状 二、当前我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问题 我县城乡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巩固普九成果的标准也在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越...

发展旅游产业的调查报告二、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规划,旅游规模小。全乡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虽然看好,但总体上还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旅游开发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个别景区处于自由观光状态。...

关于银行营业部青年队伍发展状况调查报告1、我行员工队伍年轻化,团组织队伍机构健全、优势明显 调查中显示我行员工队伍年轻化,XXX岁以下青年占我行员工总人数的XX%多,是XXX市分行所属的支行中员工队伍最为年轻化的一...

关于某市残联科学发展观调查报告一、市区农村残疾人基本情况 二、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 (一)村级卫生室是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最佳载体和有效途径。根据调查显示,我市农村残疾人大部分因...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