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阅读
关键是做好“放活”这篇文章
中央“1号文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这是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我认为,在认真严格地落实“多予、少取”的同时,关键是用心着力地做好“放活”的文章。
首先,要理解和把握“放”的内涵和要求。我认为
,“放活”绝不能理解为放任不管,“放”本身就是作为、就是改革,“放”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工作方式、管理方式、思维方式,“放”过去统得太死的方面,改革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传统东西。一是束缚农民增收的思维方式要放。思想上的障碍是最大的障碍。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要树立“大农业”观念。就“三农”抓“三农”,只能使农民增收的路子越走越窄,必须跳出这一思想束缚,树立“大农业”观念,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经济发展大局中来统筹考虑。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现代化。要坚持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和手段抓“三农”,寻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的途径。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把农民作为产业工人来对待,解决好农村经营主体“缺位”问题。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和探索,对探索性实践予以理性支持而不横加限制,对探索中出现的问题帮助总结而不简单否定,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束缚农民增收的限制性法规要放。中央“1号文件”提出“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都可以进入”。这从根本上为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打开了“闸门”。只要符合法律法规,让农民群众什么赚钱就干什么,能干多大就干多大,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三是束缚农民增收的工作方式要放。目前、有些基层的党委、政府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惯性工作模式运作,行“长官”意志,搞强迫命令,这是制约农民自主增收的主要症结。要坚决革除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坚持以市场经济的手段抓工作,从过去催耕催种催收中解脱出来,多做服务引导和示范带动的工作,把生产经营主动权交给农民。四是束缚农民增收的管理方式要放。政府要探索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新机制,把管理农村的职能转到依法行政上来,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宏观决策、抓外部环境改善和社会事业上,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坚决要放开。
其次,要明确“活”什么,“活”到什么程度。我认为,“放”是手段,“活”是目的,“活”就是活跃人们的思想,活跃一个地方的经济,最终实现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地提高。一要让农民群众的思想“活”起来。农民群众的思想越活,创造力就会越强,农村工作就越主动。现在多数农民重农轻商、守土恋家的意识比较浓,这种思想意识的存在限制了眼界,束缚了手脚,最终制约了增收。因此,要促进农民增收,最根本的是进一步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这是治本之策。二要让农民增收致富的办法“活”起来。要引导农民群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生产、搞多种经营,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什么赚钱就干什么。引导广大农民恋乡不守土,哪里有市场就到哪里去“闯”,一个产业没效益,就寻找新的致富产业。最终要让农村经济真正“活”起来。要多措并举,在农业、农村经济中掀起“五股”热潮。一是结构调整的热潮。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农业,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二是产业化经营的热潮。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为农民架好通向市场的桥梁。三是科技兴农的热潮。整合农业科技推广资源,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四是务工经商的热潮。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做好增加非农收入和减少农民这两篇文章。五是支农投入的热潮。健全农业投入长效机制,破解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和水、电、路等瓶颈,强化发展基础版权所有
延伸阅读:
电信局青年文明号服务卡发放活动讲话文章标题:电信局青年文明号服务卡发放活动讲话 同志们、团员青年朋友们: 为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立足本岗位,脚踏实地地抓好三个文明建设,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