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企业文化理念的鲜明特征]先进企业文化理念的鲜明特征 先进企业文化理念,是一个企业或一个单位的灵魂。只有形成一个全体员工认可的先进企业文化理念,才能规范大家的行为,统一大家的思想;也只有把单位或...+阅读
文章标题: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思考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又可细分为若干个阶段。从本世纪初到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就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的起始阶段。这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应该如何准确把握、正确应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
个重要问题。
一、重大战略机遇期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按国际公认的标准,我国已走出了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进入了中低收入国家行列,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党的十六大提出,对我国来说,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而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第一,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人均GDP处于1200美元到4500美元、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50、城市化率为30的,为工业化中级阶段。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5.23,
二、三次产业比重增加到51.15和33.62,已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二,我国已确立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两个重要发展趋势,一是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二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启动工业化进程,二者的结合,使制造业生产基地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中国由此成为了新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制造业已经成为扩张最快的产业领域,居世界第
四、发展中国家之首,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成为带动工业化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中国的彩电、洗衣机、冰箱、微波炉、摩托车等产品的产量规模,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在家电、手机等产品出现新一轮扩张的同时,轿车工业方兴未艾,各类资源正在向轿车工业大规模集中,这是市场竞争推动发展、市场机制促进发展带来的。第三,资金、技术呈现梯次转移的态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际资金、技术主要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带来了沿海发展的机遇,现在,沿海对国外资金、技术的承接受到了地域空间诸多限制,要求自身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必然促使沿海地区到西部来寻找发展空间。国外资金、技术看好中国西部,也在抓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一些产业包括高技术的信息产业,也到西部来寻找发展空间。珠三角经济区蓬勃发展,增强了它的辐射力,因而扩展成泛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也将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泛长三角”正在悄然形成。西部成了中国制造业可以延伸的广阔空间。第四,地区经济合作势头强劲。近年来,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势头强劲,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亚洲东盟10国,由于中国的参与,形成了“10 1”机制。201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成为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达1.23万亿美元贸易总和的经济区。东盟与中、日、韩合作,形成“10 3”机制,并将向东亚共同体过渡。这一机制,将对原有的世界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形成北美——欧盟——东亚三足鼎立之势。我国在这一态势中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加快我国的发展是极好的机遇。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期,要增强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自觉分析、认识、批准本地的发展机遇,在把握机遇中求得主动。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采取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特色战略融入全国全局,以破解本地区发展的难题。要主动承接梯度转移,中西部地区要把发展传统产业、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把发展资金、技术密集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结合起来。
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期自党的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期。这一过程就要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向纵深和各领域拓展。按照国际通行的量化标准,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市场化在15—30左右的弱市场经济状态,未来20年,我们要从弱市场经济,经过市场经济、相对成熟市场经济向发达市场经济过渡。笫一,触及深层次矛盾,改革的难度更大。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更多体现在新体制因素的引入、成长与拓展上,计划经济的核心部分并未彻底触动。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是触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滞后部分的改革,如解决城乡分割、金融改革、产权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进一步推进一般商品市场化、生产要素市场化、企业市场化、地区的市场化和政府职能的规范化,难度较大。第二,市场化改革向各领12全文查看域全方位推进。一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发展混合经济的改革,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二是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三是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四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五是要建立协调经济发展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机制,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转换
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创新。改变与市场经济一般规则相抵触的法律法规,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对农业的补贴,要从主要在流通环节补贴给粮食企业转变为在生产环节直接补给农民;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以应对金融等服务业开放后带来的挑战;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确保企业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自主权和平等地位;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作为中心环节来抓,这一改革既是进一步改革的重点,也是需要下大决心攻关的难点。要打好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攻坚战,重点做好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本布局调整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
三、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期随着我国步入工业化中期,应该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型,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本身要求和需要。近年来我国经济较快增长,付出了消耗过多资源和增加污染的沉重代价。资料表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进一步缩小,要实现年均8的经济增长率,能源供需差达20以上,对资源的供需矛盾也会扩大,粗放式的增长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影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我国现已进入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期。第一,经济开始步入集约型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方式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突出强调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要由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转变到走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上来。第二,经济开始步入工业反哺农业时代。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过程中,农民和农村为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和城市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目前总体上已达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2004年的一号文件和2005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强调“三农”问题,就是要以工业反哺农业,各项支农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已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随着国家财力、物力的增强,还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我们要认清这种形势,无论是推进工业化进程还是城市化进程,都要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统一起来,协调起来;绝不能发展了工业、壮大了城市而使农民“边缘化”。第三,经济开始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目前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即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的工业发展线形模式,走上“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经济轨道,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的“三R”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这是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是一种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共赢的经济,是把生产和诮费纳入可持续发展框架中的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要积极探索生态经济的道路,大力发展生态流域、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城市建设。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模式,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工作始终,贯穿于新型工业化道路始终。要通过集约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按照土地的集约化、规划的集约化、资源的集约化、人力资源的集约化包括干部使用的集约化来推进县域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社会矛盾凸显期不少国家的实践证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跨过1000美元的门槛后,可能出观两个结果:有的跃起腾飞,有的盘桓不前。对我国而言这个阶段是现代化建设承上启下、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时期,是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时期,是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的时期。这一时期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第一,社会阶层的分化加速。中国经过了两个社会阶层分化时期,一是社会主义改造和“三线”建设时期;实行大的人的交流、变动,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个时期就是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大量分化、加速流动。社会阶层的变化大,也使得社会阶层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理想境界的贫富两头小、中等收入多的“橄榄型”还没有形成,而“哑铃型”的阶层结构必然带来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第二,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当前人民内部矛盾较为复杂:一是矛盾的经济利益性突出;二是矛盾的群体性增大;三是矛盾的危险性增大;四是矛盾的化解难度增大。第三,弱势群体比重增大。由于收入差距有加大的趋势,社会上出现了需要特别关注的困难群众即弱势群体。据有关调查统计,10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与10低收入人群收入之比,2003年为9.1:1,2004年增加为9.5:1。弱势群众首先是贫困农民,农民中有2900万人尚未脱贫。二是失地农民,有的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又没有在城镇就业的本领,成为“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三是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群体有1500万人左右,他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同质性、群体性很强,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更强,也可能带来更多的社会动荡因素。第四,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从性质看,绝大多数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属于特殊的人民内部矛盾。其特殊性在于心态的不平衡、利益的不协调,他们往往通过一种激化的手段来获取利益。从起因来看,利益冲突是导火索。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利益多元化使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集中表现为利益冲突。这种冲突既有自身利益的获取,也有个别干部的非法利益卷入引发群众的不满。从表现形式看,群体性事件中多数群众的合理诉求与个别人的违法行为交织在一起。往往群体闹事背后都有操纵者和组织者,操纵者和组织者是违法的,而群众反映情况是合理的。从后果看,群体性事件社会危害严重。如果处理不得当,可能造成更大的对抗性和危害性事件。所以这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畅通信息,不能推诿群众反映的问题、踢皮球,杜绝在一些人当中存在的“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心理。将社会矛盾化解到最小化,要按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管理格局,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要建立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从预测预警、快速反应、协调督办、主体责任、竞争激励五个方面建立和完善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并逐级逐层落实。
《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思考》12全文查看文章标题: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思考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又可细分为若干个阶段。
从本世纪初到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就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的起始阶段。这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应该如何准确把握、正确应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
个重要问题。
一、重大战略机遇期2003年,我国人均GD突破1000美元,按国际公认的标准,我国已走出了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进入了中低收入国家行列,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党的十六大提出,对我国来说,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而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第一,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人均GD处于1200美元到4500美元、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50、城市化率为30的,为工业化中级阶段。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占GD的比重已降到15.23,
二、三次产业比重增加到51.15和33.62,已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二,我国已确立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两个重要发展趋势,一是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二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启动工业化进程,二者的结合,使制造业生产基地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中国由此成为了新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制造业已经成为扩张最快的产业领域,居世界第
四、发展中国家之首,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成为带动工业化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中国的彩电、洗衣机、冰箱、微波炉、摩托车等产品的产量规模,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在家电、手机等产品出现新一轮扩张的同时,轿车工业方兴未艾,各类资源正在向轿车工业大规模集中,这是市场竞争推动发展、市场机制促进发展带来的。第三,资金、技术呈现梯次转移的态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际资金、技术主要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带来了沿海发展的机遇,现在,沿海对国外资金、技术的承接受到了地域空间诸多限制,要求自身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必然促使沿海地区到西部来寻找发展空间。国外资金、技术看好中国西部,也在抓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一些产业包括高技术的信息产业,也到西部来寻找发展空间。珠三角经济区蓬勃发展,增强了它的辐射力,因而扩展成泛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也将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泛长三角”正在悄然形成。西部成了中国制造业可以延伸的广阔空间。第四,地区经济合作势头强劲。近年来,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势头强劲,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亚洲东盟10国,由于中国的参与,形成了“10 1”机制。201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成为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达1.23万亿美元贸易总和的经济区。东盟与中、日、韩合作,形成“10 3”机制,并将向东亚共同体过渡。这一机制,将对原有的世界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形成北美——欧盟——东亚三足鼎立之势。我国在这一态势中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加快我国的发展是极好的机遇。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期,要增强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自觉分析、认识、批准本地的发展机遇,在把握机遇中求得主动。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采取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特色战略融入全国全局,以破解本地区发展的难题。要主动承接梯度转移,中西部地区要把发展传统产业、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把发展资金、技术密集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结合起来。
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期自党的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期。这一过程就要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向纵深和各领域拓展。按照国际通行的量化标准,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市场化在15—30左右的弱市场经济状态,未来20年,我们要从弱市场经济,经过市场经济、相对成熟市场经济向发达市场经济过渡。笫一,触及深层次矛盾,改革的难度更大。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更多体现在新体制因素的引入、成长与拓展上,计划经济的核心部分并未彻底触动。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是触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滞后部分的改革,如解决城乡分割、金融改革、产权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进一步推进一般商品市场化、生产要素市场化、企业市场化、地区的市场化和政府职能的规范化,难度较大。第二,市场化改革向各领[]域全方位推进。一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发展混合经济的改革,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二是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三是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四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五是要建立协调经济发展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机制,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转换
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创新。改变与市场经济一般规则相抵触的法律法规,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对农业的补贴,要从主要在流通环节补贴给粮食企业转变为在生产环节直接补给农民;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以应对金融等服务业开放后带来的挑战;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确保企业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自主权和平等地位;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作为中心环节来抓,这一改革既是进一步改革的重点,也是需要下大决心攻关的难点。要打好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攻坚战,重点做好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本布局调整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
三、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期随着我国步入工业化中期,应该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型,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本身要求和需要。近年来我国经济较快增长,付出了消耗过多资源和增加污染的沉重代价。资料表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进一步缩小,要实现年均8的经济增长率,能源供需差达20以上,对资源的供需矛盾也会扩大,粗放式的增长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影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我国现已进入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期。第一,经济开始步入集约型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方式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突出强调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要由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转变到走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上来。第二,经济开始步入工业反哺农业时代。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过程中,农民和农村为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和城市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目前总体上已达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2004年的一号文件和2005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强调“三农”问题,就是要以工业反哺农业,各项支农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已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随着国家财力、物力的增强,还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我们要认清这种形势,无论是推进工业化进程还是城市化进程,都要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统一起来,协调起来;绝不能发展了工业、壮大了城市而使农民“边缘化”。第三,经济开始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目前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即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的工业发展线形模式,走上“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经济轨道,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的“三R”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这是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是一种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共赢的经济,是把生产和诮费纳入可持续发展框架中的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要积极探索生态经济的道路,大力发展生态流域、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城市建设。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模式,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工作始终,贯穿于新型工业化道路始终。要通过集约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按照土地的集约化、规划的集约化、资源的集约化、人力资源的集约化包括干部使用的集约化来推进县域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社会矛盾凸显期不少国家的实践证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跨过1000美元的门槛后,可能出观两个结果:有的跃起腾飞,有的盘桓不前。对我国而言这个阶段是现代化建设承上启下、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时期,是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时期,是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的时期。这一时期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第一,社会阶层的分化加速。中国经过了两个社会阶层分化时期,一是社会主义改造和“三线”建设时期;实行大的人的交流、变动,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个时期就是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大量分化、加速流动。社会阶层的变化大,也使得社会阶层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理想境界的贫富两头小、中等收入多的“橄榄型”还没有形成,而“哑铃型”的阶层结构必然带来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第二,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当前人民内部矛盾较为复杂:一是矛盾的经济利益性突出;二是矛盾的群体性增大;三是矛盾的危险性增大;四是矛盾的化解难度增大。第三,弱势群体比重增大。由于收入差距有加大的趋势,社会上出现了需要特别关注的困难群众即弱势群体。据有关调查统计,10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与10低收入人群收入之比,2003年为9.1:1,2004年增加为9.5:1。弱势群众首先是贫困农民,农民中有2900万人尚未脱贫。二是失地农民,有的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又没有在城镇就业的本领,成为“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三是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群体有1500万人左右,他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同质性、群体性很强,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更强,也可能带来更多的社会动荡因素。第四,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从性质看,绝大多数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属于特殊的人民内部矛盾。其特殊性在于心态的不平衡、利益的不协调,他们往往通过一种激化的手段来获取利益。从起因来看,利益冲突是导火索。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利益多元化使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集中表现为利益冲突。这种冲突既有自身利益的获取,也有个别干部的非法利益卷入引发群众的不满。从表现形式看,群体性事件中多数群众的合理诉求与个别人的违法行为交织在一起。往往群体闹事背后都有操纵者和组织者,操纵者和组织者是违法的,而群众反映情况是合理的。从后果看,群体性事件社会危害严重。如果处理不得当,可能造成更大的对抗性和危害性事件。所以这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畅通信息,不能推诿群众反映的问题、踢皮球,杜绝在一些人当中存在的“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心理。将社会矛盾化解到最小化,要按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管理格局,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要建立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从预测预警、快速反应、协调督办、主体责任、竞争激励五个方面建立和完善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并逐级逐层落实。
《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思考》
延伸阅读:
强力构筑环境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文章标题:强力构筑环境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何故?盖因气候、土壤、条件、环境等因素差异所至。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如此。汉语中的环境是指...
正确处理三种关系确保社会发展和队伍稳定文章标题:正确处理三种关系确保社会发展和队伍稳定 稳定是改革、发展前提和保证。把稳定工作置于工作全局中谋划运作,结合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从深层次外解决影响稳定的矛盾和问...
财政如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国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一直是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和区域因素,西部农村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作为调节经济发展重要工具的财政税收如何发...
略论就业歧视的性质和特征文章标题:略论就业歧视的性质和特征 摘要: 所谓“路径依赖”,是指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一路径,惯性的力量就可能驱使其对这一路径产生依赖。这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
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二〇〇八年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一、二〇〇八年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00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比上年增长6.0%,与建市5周年农业平均增长水平相当,达115.54亿元以上。...
四立四破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新格局文章标题:四立四破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新格局 立足观念转变,破解思想定位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要为这个目标去奋斗,以人为本是核心,科学发展是途径,立党...
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识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应当并且可以驾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认识程度和驾驭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无产阶级及其...
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文章标题: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
新版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简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新版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简介 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是否协调发展?如何考核政府是否把钱用在刀口上?如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最近,新版“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