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大山孩子]王老爷子:老党员,被人敬称大山党魂,溪流小学创始人,在溪流小学任校长40余年。退休后小学坍塌,把自己家院捐给学校。 曾孝民:90年毕业于溪流小学,96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2000年毕业后...+阅读
前两天的“三下乡”行程中,我们团队到访了位于大山深处的xx寨。xx寨地处江西省兴国县枫边乡石印村,是个“四面环山中间窝”的山寨,由于山路崎岖,物资缺乏,交通极其不便利,寨子里的很多农户都生活在贫困线之下。
我们团队从石印村出发,爬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崎岖山路到达xx寨。穿过林子,一眼望去,是一片聚集在一起的土砖房,陈旧而破败,好像经历了不知多少风霜的老朽,甚至有的土砖房已经倒塌。只有一栋小楼房是红砖房。
寨子里人不多,每当我们举着旗子走过都有农人探出头来看看热闹。但无一例外,站在门口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与妇女。后来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寨子里剩下的基本都是妇女、老人和孩子。 村民以卖山上茶果提炼出的茶油以及家中青壮年外出务工所得为主要经济来源,平日里吃的食物大多自给自足。
接待我们的夫妇家中只有他们俩个老人一直生活在xx寨。从他们口中得知,大儿子至今三十五岁都还没有找到老婆,个中辛酸我们心里也清楚。村子里太贫困,家里要钱没有钱,要房子也没房子,没有女人愿意嫁进来受苦。又说到夫妇俩的小儿子,小儿子懂事,十五六岁时为了替父母挑起家庭的重担,毅然放弃了读书的机会而去外边煤矿挖煤挣钱。提到挖煤挣钱,老婆婆泪湿双眼的说:“我直到现在都不敢看电视,每当看到电视上报道挖煤的工人要冒着危险工作,经常都要发生事故,我很担心。想着我的儿子那么辛苦,我都忍不住要哭。幸好他现在不下煤矿了,在别的村卖点杂货做小生意。”在xx寨,类似的家庭并不少见,做儿子的想要替父母分忧解难不得不早早的出去打工,多数人文化程度又比较低,只能搏命靠做苦力活来赚钱。
我们团队的到来给独自待在家中的两位老人添了好几分热闹。他们家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如此热闹过,没有接待过如此多的客人了。而贯穿在往日冷冷清清的生活里更多的是居住在偏远山窝中的无奈。两位老人的小儿子虽然娶了老婆生了孩子,却鲜少回家。当我们询问他们儿子端午是否回家看两位老人时,老婆婆只是沉默的摇了摇头。过了好一会才红着眼眶说,儿媳妇嫌回家太远太辛苦,路不好走,一旦碰到下雨天,进寨子的路根本就走不了。就算回了家,房子太小,这么多人也睡不下。孙子孙女跟他们也不亲,只是偶尔回家的时候会喊一两声爷爷奶奶。
同样的,孤寡老人在xx寨可能也是一大“特色”,年轻人都在外务工,若是能力强的,能把父母接出寨外,而更为普遍的是xx寨的年轻人在外生活仍然艰辛,不得不把父母留在寨子里的老屋中。一年中没有多少假日可以回家探亲,只剩寨子里孤寡老人站在老屋前向着远方的痴痴盼望与滴滴盼亲泪。
如今的xx寨相较于往年已经有很大的改观,进寨的路更宽了更平整了,告别了曾经“手提式”运输的时代。但交通仍然不方便,经济水平依然十分落后,绝大部分寨民生活水平还是处于贫困线以下。孤寡老人不得不守着不知经历多少风霜的土胚房,时刻担心着房子会不会在哪天突然倒塌。这些困难成了阻断老人与儿孙之间亲情交流的横沟。
我们团队在xx寨短短调研了一天,临别之时,看着老人跟我们依依惜别,我心里酸酸的。尽管很高兴我们能给这些老人们带来欢笑、欣喜,但短暂的热闹过后他们又不得不回到冷寂的生活与对亲人们的思念。多希望不久之后的xx寨能在政府、社会的帮助下越来越好,让寨子里的老人不再孤独!
延伸阅读:
大山里的孩子观后感400字今天,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了电影《大山里的孩子》。 电影主要讲述了因为想念爸爸妈妈,赵老师知道后借给他们手机打电话。二丫抢着要打,哥哥大壮劝她最后再打。可是,打到他们两个...
学习“大山卫士”刘真茂先进事迹的心得学习“大山卫士” 刘真茂先进事迹的心得 我于2011年5月29日到县委老干局会议室参加了“大山卫士”刘真茂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刘真茂同志、于1947年出生,宜章县长策乡上坪村人。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