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演讲发言笔记心得

浅论经济学如何走向人文终极关怀

11月18日 编辑 fanwen51.com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济学分析]生产力要素的状态决定着一个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优劣。在资本、土地、劳动力三大生产要素中,人是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也就是说企业的好坏关键在人,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注重和做...+阅读

文章标题:浅论经济学如何走向人文终极关怀

摘要:

快乐经济学要真正走向人文终极关怀,就必须:

1、把人类行为的人文终极关怀明确规定为人的自我实现;

2、引导经济活动与人的自我实现紧密结合起来;

3、听从现实经济的深情呼唤;

4、真正走向美学;

5、切实“回到马克思”。

关键词:快乐经济学人文终极关怀美

学马克思

快乐经济学高调、强力关注经济的人文终极关怀,这的确是件不同寻常、令人鼓舞的事,问题是:经济的人文终极关怀是人的快乐与幸福吗?笔者以为,由于某些快乐与幸福对人而言不在终极意义的层面,这可能导致快乐经济学在实际上关注的并非经济的所谓人文终极关怀,快乐经济学要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真正走向人文终极关怀,就必须:

1、把人类行为的人文终极关怀明确规定为人的自我实现;

2、引导经济活动与人的自我实现紧密结合起来;

3、听从现实经济的深情呼唤;

4、真正走向美学;

5、切实“回到马克思”。什么是人文终极关怀快乐经济学把快乐、幸福作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认为国民快乐和幸福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与终极价值,这种观点似是而非,经不起推敲。

众所周知,满足导致快乐,收获催生幸福。如果这种满足、收获对人而言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限于吃饱穿暖、衣食无忧等,限于人的物质生活,那么,于此产生的快乐、幸福怎么可能对人而言具有形而上性质或终极意义呢?快乐经济学如把这样的快乐、幸福也作为人类行为的人文终极关怀,显然不得要领,是弄错了,把这样的快乐、幸福作为人类行为的人文终极关怀不仅会使得快乐经济学在实际上关注的并非经济的所谓人文终极关怀,而且显然是把人贬低了,人无异于动物。

快乐、幸福是人人都渴望追求和获得的,但并非所有的快乐、幸福对人而言都具有根本的形而上性质或终极意义,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人文终极关怀,对人的快乐、幸福我们必须作出具体分析、深入了解。

当然,一些快乐经济学家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认为,经济增长与快乐、幸福之间似乎并没有完全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人的快乐感、幸福感就渐次消失了,由经济增长带来的快乐与幸福对人而言不具什么形而上性质或终极意义等。甚至他们也认为,人如单纯追求物质财富,谋取经济利益,就把自己降低为一般动物,失去了做人的高贵与尊严。但是看到这些,看到了有些快乐、幸福对人而言不具形而上性质或终极意义,就不该笼统地提什么是快乐、幸福而不是收入和GDP才是我们人类行为追求的终极目标,关乎人文终极关怀,而应具体地提是什么样的快乐、幸福才是我们人类行为追求的终极目标,关乎人文终极关怀。这样做,也许才不会使快乐经济学陷入可能面临的诸多迷思,也构成快乐经济学深化自己的正确和可靠途径!

笔者以为,所谓人类行为的人文终极关怀,就是人对自己生命的一种最终或最后意义上的关注或怀想,并且这种关注或怀想只能是一个,即人活着为什么?显然只有人生的目的问题,对人而言才具最高的形而上性质或终极意义。

人活着为什么?或者说,人生的目的到底在哪里?

人的本质是“自我”,马克思讲:“人的根本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正是人的“自我”,人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才能使人成为人,使人作为人获得落实。如人不能活出自己,实现“自我”,不能开显或敞亮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或崇高意义,人作为人就无从落实,此种情况下,人将不人,人还存在什么呢?而人活着,人生的目的,显然也就在达到自己的本质,使人成为人,使人本身获得落实,也就是活出自己,实现“自我”,开显或敞亮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或崇高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曾讲:人生的目的,不是去获取和积累那些僵死的物质的东西,而是人生命的自我实现。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自己著名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而只有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才是人的最高需要,对人具有着形而上性质或终极意义。

由此,人的“自我”,人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是人生存的根据和理由,也才构成人类行为的人文终极关怀,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快乐与幸福,对人而言才具最高的形而上性质或终极意义,是所谓人真正的快乐与幸福。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高清海就讲:“所谓生命的享受是发挥生命的创造潜能,使生命的能量变成一种价值存在。这才是享受生命,人的幸福都在于此。”

而如上所述,快乐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收入与快乐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就是因为有些情况下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的恰恰不是人自我的实现或完成,而是相反,是人自我的消弭或丧失,即人的“异化”。人的自我都丧失了,人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或意义,找不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精神处于漂泊无着状态,人还哪里有什么快乐与幸福可言呢?

快乐经济学还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基于核心价值的经济增长12全文查看是否存在理性限度?经济增长如何持续促进快乐增长?如果经济有发展而快乐无提高,则经济增长定然无有意义。那么,经济增长又如何能够无限地正相关于人们的快乐?如果我们把经济的增长与人的自我实现紧密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可能就都应刃而解了。如何走向人文终极关怀经济学诞生之初虽然就与人类的幸福、快乐密切相关,边沁、斯密

、马歇尔等著名经济学家均对快乐、幸福的理论有过诸多阐述,一些经济学家甚至还把快乐作为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根本范畴,但是在事实上,由于人们并不理解什么样的快乐与幸福对人而言才具最高的形而上性质或终极意义,所以这样的经济学还远远没有走向所谓的人文终极关怀,达到人文终极关怀应有的水准与高度。

现代主流经济学在价值取向上走向单一,它只关注经济利益,重视物质财富,放弃了对人快乐与幸福的关注与思考,这样的经济学,当然与人类行为的人文终极关怀之间更是南辕而北辙,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新兴的快乐经济学重提快乐,主张“回到边沁”,以图“追索人类行为的真谛”,但实在说,这样的经济学由于也不能理解什么样的快乐与幸福对人而言才具最高的形而上性质或终极意义,所以它也仍然没有能走向真正的人文终极关怀,没有达到人文终极关怀应有的水准与高度,它在实际上仍然停留在人类行为的一般意义,没有达到“追索人类行为的真谛”!

经济学要走向人文终极关怀,笔者以为关键就在关注经济活动中人的自我、人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引导人们把自己的经济活动与自己的实现自我、实现自我的生存价值、生命意义紧密联系统一起来。关注经济活动,这是经济学的立身之本,使命所在。如果离开经济活动去研究所谓的人文终极关怀,这不是经济学所做的,这是经济学陷入了误区;关注经济活动中人的自我、人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这是经济学的人文终极意义或本质所在。不考虑和关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经济学显然就失去了自己的核心内涵或人文本性。只有在价值取向上既关注人的物质利益,又关注人自身的价值或意义,把经济的发展与人的自我实现即快乐工作联系起来,体现一种经济的发展与人的自我发展同步,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发展的高度统一,物质特性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这才是真正的快乐经济学,也是经济学的最高境界!现实经济的深情呼唤作为对人类行为——经济活动的反映,经济学关注人类行为的人文终极关怀,这是自然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就目前而言,经济学走向人文终极关怀似乎还有另一重要原因,这就是现实经济的深情呼唤。

在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引导下,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只关注物质财富,重视收入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关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经济行为,造成了“物的法则”的胜利,“人的法则”的失灵,导致了人的“异化”,人成为“物”的奴隶。但是,现今,这种情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在一些经济行业或领域,人的价值或意义正在为一些人所高度关注,人的地位正在逐步凸显和提升。比如,中国的中集公司、美国的星巴克公司、百事可乐公司等,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它们把企业的经营发展与企业员工实现个人生命的价值或意义紧密联系统一起来,使员工个人在企业的经营、发展活动中各从所好,所骋所长,充分施展自己,发挥个人的生命潜能,结果,不仅员工个人在企业中快乐工作,各得其所,活得高贵,有尊严,而且极大地提升了企业本身的竞争力,使企业获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实际上,一个企业,只有帮助员工实现自我,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让员工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体会到生命的快乐与幸福,才能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如果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不能使员工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或意义,体验自己生命的快乐与幸福,员工的工作只限于解决自己的温饱或生计问题,那么员工还从哪里产生那种强劲的和持久不衰的深层工作动力呢?

人活着,在活出自己,实现自我。一份“美国企业性灵调查”研究报告显示,7成以上的上班族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体现“性灵”,更有意义,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所谓“性灵”,就是“人类对寻找生命意义的基本欲望”。中国的情况也是这样。最近一项调查显示,新一代上海“小老板”不再像10年前的“4050”人员那样,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而“被逼无奈”踏上创业之路;今天的年轻人当老板,除了为改善经济条件,更多的是追求自己的理想,希望在企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就业,从事工作,自然就会把能否活出自己、实现自我作为自己的根本考量,以图活到自己的本质上,把自己的个性、生命发挥到极致,获得生命的快乐与幸福,正象美国心理学学会会长塞格利曼所预测的,享受工作所带来的审美快乐以及心流体验,将会取代物质报酬,成为投身职场的主要动力。加之,将性灵、将人的生命意义引入工作,引入企业管理,不但不会降低企业营运的绩效,反而还有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效用,所以,象上述富有远见卓识和人文情怀的中国中集公司以及美国星巴克公司、百事可乐公司等的企业领导就自然地开始把经济的发展与员工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开启了下一波经济的人文化大潮流。熟悉产业脉动的《Forbes》杂志发行人卡加德就认为,下波商业潮流的走向将是“意义、人生目的和深层的生命体验”。

而面对这一波即将到来的经济人文化大潮流,经济学可以无动于衷吗?经济学走向人文终极关怀,在现今,也许更多的还是出于这种经济人文化大潮流的深情呼唤,是势在必行!转向美学在边沁那里,关注人的快乐与幸福,是一种经济学与伦理学的有机结合。由于快乐与幸福作为一种主观的感受与体验难以测度,难以用数字精确把握与准确表达,所以,到后来的现代主流经济学快乐与幸福便渐被摒弃了,这样,经济学又远离了伦理学,从价值取向上偏离了人类对快乐和幸福的探索和追寻。新兴的快乐经济学主张“回到边沁”,主张经济学仍然要把人类的快乐、幸福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作为自己的核心范畴,但其中的快乐、幸福还是伦理学意义的,这可以看作是经济学向伦理学的一次复归。

但是,人类行为的人文终极关怀显然不是一个简单、一般的伦理学问题,而是一个根本的美学问题,因为它关涉的不是人的所谓行为准则,而是人的最高的行为本身,人的行为准则才属于道德范畴,是伦理学问题,人的最高的行为本身就超出了道德范畴,走向审美领域,是美学应该关注和研究的根本或核心问题。为什么人的最高的行为本身走向了审美领域,构成了美学应该关注和研究的根本或核心问题呢?因为,作为人的最高的行为本身,这种活出自己、实现自我一旦完成,人就进入一种自洽自足的审美状态,获得了美感愉悦与精神满足。也就是说,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把人的生命纳入到一种审美状态,构成了人美感愉悦、精神满足的实践论根据。人如不能活出自己,实现自我,就会内心不安,精神空虚,思想迷惘,情感焦虑等,还从哪里获得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呢?

因此,经济学要真正走向人文终极关怀,就不是与什么伦理学有机结合,而是要转向与美学的自然联姻,只有与美学携起手来,经济学的人文终极关怀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或者说,转向美学,是经济学走向人文终极关怀的一种必然选择或根本要求!

回到马克思为反拨工业化时期效用与快乐的本末倒置,也为了纠正现代主流经济学在价值取向上的单一偏向,实现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由效用向快乐复归,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卡尼曼撰写了《回到边沁》一文,响亮地提出了经济学“回到边沁”的主张,应该说,这些都是积极的和有益的。不过,现在看来,因为人文终极关怀不是一个一般或普通意义上的伦理学问题,而在根本上是一个美学问题,并且这个美学问题在马克思那里早有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所以,经济学要走向人文终极关怀,从根本上就不是要“回到边沁”,而是要“回到马克思”,只有马克思的经济审美学思想才显然为经济学追求一种人文终极关怀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马克思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他的美学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各种经济学著作之中,与他的经济学思想相互渗透,彼此融合。不过,正是在这种美学思想与经济学思想的相互渗透、彼此融合中,才形成了马克思的经济审美学思想,马克思的这种经济审美学思想不仅最充分最深刻地体现着一种伟大的人文终极关怀性质,也为经济学达致一种崇高的人文境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经济学著作中,马克思历来反对劳动或实践那种只作为“谋生手段”的单一价值取向。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单纯地追逐物质利益、获取实际好处的劳动或实践,是一种“谋生的劳动”或“物质实践”,它不仅把人降低到了动物的层次和水平,而且往往容易导致人的“异化”,使人“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这种劳动或实践,是不人道的,也是反人性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由这种劳动或实践所导致的大量的人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马克思认为,人类理想的劳动或实践,是既追求物的效用价值,更追求人的生命意义;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与获得,更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既给人带来切实的物质利益,实际好处,又能使人获得一种美感愉悦、精神满足。在这种劳动或实践中,物的效用价值与人的生命意义高度统一,经济的发展与人的自我发展彼此同步,人的经济利益与人的审美活动相互贯通,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完美融合。这种劳动或实践并不排斥物的效用意义,它只是超越了物的效用意义,它从追求人的生命意义的高度,自然地把物的效用意义纳入或包含在自身之中。这种劳动或实践,是人的“真正的生产”,也是人的“第一需要”;这种劳动或实践,因为创造审美价值,实现审美意义,所以,为区别“谋生的劳动”或“物质实践”,我把它称为“审美实践”,马克思这种“审美实践”思想的确立,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的人文终极关怀性质,充分体现了自己的经济审美学思想,也使经济学由于与美学的实际联姻而实现了伟大的变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境界。

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一文中,马克思旗帜鲜明地讲:“诚然,劳动是劳动者的直接的生活来源,但同时也是他的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①马克思这段话最充分最深刻地揭示了审美实践的伟大思想内涵,即作为一种劳动或实践,审美实践是物质财富与人的价值的高度结合与完美统一。

马克思还讲:“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②所谓“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就是指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即“审美实践”。在此基础上,人才能“享受”“个人的生命表现”,“感受到个人的乐趣”,即获得一种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讲:“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密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③这是说,与动物不同,人“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这种生产,就是“谋生的劳动”,或“物质实践”,但是,“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这种生产,才是人“真正的生产”,而这种人“真正的生产”,实际还是指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即“审美实践”,所以马克思才会接着讲,“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还讲:“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④所谓“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还是指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即“审美实践”,在此基础上,才会有人的审美欣赏,即人作为审美主体“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即感受、体验、判断和评价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或崇高意义。

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对人而言是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又是一种自然与人的相互作用、彼此统一过程,所以,它又往往具体地表现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鉴于此,马克思也常常从“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出发探讨和研究美学问题。马克思讲,随着“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只有当对象对人说来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里面丧失自身”⑤。这就是说,随着“自然的人化”,自然对象成为了“人的对象”,即对象凝结着人的智慧与创造力、生命价值或生存意义;随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自然对象又成了“对象性的人”,即人以一种自然对象的形式显身或存在。这样,在自然对象身上就实现了一种自然对象与人之间的现实统一关系,这种统一关系,我称之为“审美价值”,正是这种“审美价值”,标志着人实现了自我或完成了自我,也就是马克思所讲的“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里面丧失自身”。有了这种“审美价值”,才会有艺术作品等,人的审美欣赏、美感愉悦等也才有了自己的客观现实基础或本体论根据。马克思讲:“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⑥这是说,“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还产生了人的审美感觉、审美意识,这就为人的审美欣赏、美感愉悦等提供了相应的思想基础或认识前提。否则,“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⑦,或者,“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⑧,“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⑩。

总之,经济学要走向人文终极关怀,必须回到马克思,马克思的经济审美学思想正为经济学走向人文终极关怀树起了一块丰碑,也是经济学走向人文终极关怀的一个光辉范例!

二〇〇七年三月二十日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第28页,第37页,第97页,第97页,第125页,第126页,第126页,第126页,第126页,第126页。

作者简介:

张正方,本名张梦中,1961年2月23日出生,山西省潞城市天脊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美学爱好者。邮编:047507,电话:0355-6891596(办)13903450458(手机),传真:0355—6891596,电子邮箱:tjzxzmz#yahoo..

《浅论经济学如何走向人文终极关怀》12全文查看文章标题:浅论经济学如何走向人文终极关怀

摘要:

快乐经济学要真正走向人文终极关怀,就必须:

1、把人类行为的人文终极关怀明确规定为人的自我实现;

2、引导经济活动与人的自我实现紧密结合起来;

3、听从现实经济的深情呼唤;

4、真正走向美学;

5、切实“回到马克思”。

关键词:快乐经济学人文终极关怀美

学马克思

快乐经济学高调、强力关注经济的人文终极关怀,这的确是件不同寻常、令人鼓舞的事,问题是:经济的人文终极关怀是人的快乐与幸福吗?笔者以为,由于某些快乐与幸福对人而言不在终极意义的层面,这可能导致快乐经济学在实际上关注的并非经济的所谓人文终极关怀,快乐经济学要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真正走向人文终极关怀,就必须:

1、把人类行为的人文终极关怀明确规定为人的自我实现;

2、引导经济活动与人的自我实现紧密结合起来;

3、听从现实经济的深情呼唤;

4、真正走向美学;

5、切实“回到马克思”。什么是人文终极关怀快乐经济学把快乐、幸福作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认为国民快乐和幸福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与终极价值,这种观点似是而非,经不起推敲。

众所周知,满足导致快乐,收获催生幸福。如果这种满足、收获对人而言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限于吃饱穿暖、衣食无忧等,限于人的物质生活,那么,于此产生的快乐、幸福怎么可能对人而言具有形而上性质或终极意义呢?快乐经济学如把这样的快乐、幸福也作为人类行为的人文终极关怀,显然不得要领,是弄错了,把这样的快乐、幸福作为人类行为的人文终极关怀不仅会使得快乐经济学在实际上关注的并非经济的所谓人文终极关怀,而且显然是把人贬低了,人无异于动物。

快乐、幸福是人人都渴望追求和获得的,但并非所有的快乐、幸福对人而言都具有根本的形而上性质或终极意义,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人文终极关怀,对人的快乐、幸福我们必须作出具体分析、深入了解。

当然,一些快乐经济学家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认为,经济增长与快乐、幸福之间似乎并没有完全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人的快乐感、幸福感就渐次消失了,由经济增长带来的快乐与幸福对人而言不具什么形而上性质或终极意义等。甚至他们也认为,人如单纯追求物质财富,谋取经济利益,就把自己降低为一般动物,失去了做人的高贵与尊严。但是看到这些,看到了有些快乐、幸福对人而言不具形而上性质或终极意义,就不该笼统地提什么是快乐、幸福而不是收入和GD才是我们人类行为追求的终极目标,关乎人文终极关怀,而应具体地提是什么样的快乐、幸福才是我们人类行为追求的终极目标,关乎人文终极关怀。这样做,也许才不会使快乐经济学陷入可能面临的诸多迷思,也构成快乐经济学深化自己的正确和可靠途径!

笔者以为,所谓人类行为的人文终极关怀,就是人对自己生命的一种最终或最后意义上的关注或怀想,并且这种关注或怀想只能是一个,即人活着为什么?显然只有人生的目的问题,对人而言才具最高的形而上性质或终极意义。

人活着为什么?或者说,人生的目的到底在哪里?

人的本质是“自我”,马克思讲:“人的根本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正是人的“自我”,人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才能使人成为人,使人作为人获得落实。如人不能活出自己,实现“自我”,不能开显或敞亮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或崇高意义,人作为人就无从落实,此种情况下,人将不人,人还存在什么呢?而人活着,人生的目的,显然也就在达到自己的本质,使人成为人,使人本身获得落实,也就是活出自己,实现“自我”,开显或敞亮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或崇高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曾讲:人生的目的,不是去获取和积累那些僵死的物质的东西,而是人生命的自我实现。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自己著名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而只有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才是人的最高需要,对人具有着形而上性质或终极意义。

由此,人的“自我”,人自我生命的价值或意义,是人生存的根据和理由,也才构成人类行为的人文终极关怀,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快乐与幸福,对人而言才具最高的形而上性质或终极意义,是所谓人真正的快乐与幸福。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高清海就讲:“所谓生命的享受是发挥生命的创造潜能,使生命的能量变成一种价值存在。这才是享受生命,人的幸福都在于此。”

而如上所述,快乐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收入与快乐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就是因为有些情况下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的恰恰不是人自我的实现或完成,而是相反,是人自我的消弭或丧失,即人的“异化”。人的自我都丧

延伸阅读:

经济学专业自我鉴定经济学专业自我鉴定 三年大学生活就要过去了,通过三年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掌握了专业知识,充实自己,增添了信心,为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读《经济学是什么》一书学了两年的经济管理专业(函授),虽然十几门课都勉强得以通过,但到头来扪心自问:什么是经济学?依然说不明,道不白。究其原因,固然有学习与考试两张皮的问题,这个暂且不提。还有一个原因...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