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残疾人就业现状的分析及对策]一、我镇残疾人就业的现状 目前,我镇在安置残疾人就业方面,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安置残疾人在6家福利企业集中就业,这一直是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主渠道业, 在6家民政福利企业集中就...+阅读
近年来,在上级残联的正确领导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解放街道残联通过结对帮扶、培训就业、政策保障、创业引导等多种途径和措施,使得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教育、就业、康复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残疾人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受自身条件和各种因素的制约,一部分残疾人的生存条件、环境仍不够理想,生活、就业、康复等存在诸多困难,应
当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这一弱势群体的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改善和解决。近日,解放街道残联利用工作检查、问卷调查和家庭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街道7个社区268户334名(占街道总人口1.1%)残疾人(其中,肢体残163人,脊柱残疾4人,精神残疾47人,听力残疾30人,语言残疾5人,智力残疾34人,低视力残疾46人,盲残疾5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状况
(一)生活状况明显改善,但仍处于基本生活线上。 由于残疾功能障碍影响了生产劳动,使许多家庭因残致贫。通过几年来的扶贫攻坚,“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街道334名残疾人中,有 33人被纳入了低保,占总数的25%。部分残疾人自强、自立,通过自身扶持或外界援助,逐步摆脱贫困,生存状况有明显好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秀城桥社区的兰平根,自己开了个小型印刷厂,年收入不菲,同时吸收了多个残疾人就业,带动大家一起脱贫。菜花泾社区的祁秀兰今年58岁,丧偶多年,因类风湿关节炎致四肢残疾,长期瘫痪在床。在街道帮助下进了托老所,每月还享受政府特困残疾补贴,生活无忧,使其在部队的儿子能够安心服役。但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残疾人的生活仍处于困境。如有的残疾人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不足10平方米;有的残疾人如果不计算政府补助,一年几乎没有收入;有的残疾人家里没有彩色电视机、冰箱、电脑;少数残疾人家庭还未装电话,生活和信息现代化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大部分残疾人家庭生活在社会平均线以下。
(二)社会保障逐步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准点上。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采取结对帮困、救济扶助、收养安置等多种渠道和方式,残疾人社会保障有了明显改善。据统计,街道334名残疾人中,有7人与市委,区委进行了贫困结对,有110 人参加了医疗、养老、失业等各种保险,占 12.3%。有33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占25%。有4人领取《特困残疾人优惠证》,4人享受重度特困残疾人补贴。但调查同时发现,有35 人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占0.1%。作为城镇残疾人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的一些功能没有很好地得到挖掘和发挥,其服务水准较低,还无法满足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和文化活动的需求。调查表明,许多残疾人没有参加过一种社区康复医疗文化活动,这说明残疾人的社区康复训练工作还比较缺乏。
(三)扶残环境正在形成,但仍处于较弱关注度上。 近年来通过各级不懈的努力,特别是通过每年开展的“助残日”等重点活动,呼吁引导全社会关心理解帮助残疾人,使扶残助残的风气在社会上逐渐形成。街道广泛开展与贫困残疾人家庭“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活动,将贫困残疾人家庭列入政府帮扶活动的重中之重。组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节假日走访慰问和捐助,赠送轮椅、拐杖、助听器等残疾人用品,开展法律援助,从不同侧面、不同渠道、不同方式为贫困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为残疾人家庭排忧解难,不仅解决了残疾人的一些实际困难,也极大改善了残疾人的社会地位。但客观分析这些帮扶行动,社会对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的总体关注度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经常性制度性的宣传少,临时性应急性的宣传多;社会自觉主动扶助的少,政府组织推动的多;根本性长期性的帮扶脱贫少,象征性短期性应急救急多。
二、主要原因
(一)自身素质相对偏低。 由于受自身身体残疾和外界条件如经济能力、家庭变故等因素的影响,残疾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根据统计,334名残疾人中有不到50%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一部分人因各种原因不是中途退学就是根本没有上过学。尽管如此,但他们渴望生活,想通过自己有限的能力来养育自己,不愿成为社会的负担,但因为身体功能限制和学识能力偏低,在当今总体就业形势紧张和用工技术条件提高的情况下,残疾人就业变得更加困难,即使能够找到工作,绝大部分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服务性工作,工资水平普遍较低,仅能维持日常基本生活开支。由此带来的另一问题是残疾人的婚姻状况不尽如意。有的即使结了婚,往往因为经济能力、住房条件、生理因素(残疾)、双方性格等原因状态不佳。有的只能终身未婚。同时在一部分残疾人中也存在着依赖思想,他们不充分利用自己特长和优势,不注重发挥自己尚有的能力,总想依靠社会救济,有“等、靠、要”的思想,年复一年地盼着政府的救济,形成了只输血,不能造血的状况。
(二)社会助残尚有差距。 在少部分单位和一部分人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关心残12全文查看疾人的问题。有的把残疾人当成残废人,认为每年救济几个钱,发放一些衣被,让他们能生活下去就算完成了任务,不注意发现和发挥残疾人的某些优势,安排和引导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尽量发挥残疾人的作用,甚至在个别地方还存在着歧视残疾人的现象。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正因为有了这种思想,反映在少数人身上,则表现为:对残疾人的艰难与困苦熟
视无睹;对残疾人的需求,不闻不问;对残疾人的呼声,充耳不闻。残疾人优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三)一户多残雪上加霜。 调查中发现一户多残是特困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的主要根源。他们基本无劳动能力,日常生活仅靠年老的长辈或亲戚扶助,靠政府救济,靠社会接济。他们住危房、穿破衣、吃素食,生活极其艰苦。例如:秀城桥社区的陈锦祥本人无业,夫妻双残,妻子退休工资只有500元,生活极其困难。菜花泾社区的郑洪山本人无业,夫妻均为视力残疾,郑洪山退休工资也只有600元。
三、对策建议 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就解放街道而言,总人口约3万人,残疾人334人,占1.1%,涉及266户家庭。因此关注和安置好残疾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也是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残疾人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上述及其它种种因素,绝大多数残疾人实际上还处在社会边缘状态。改变残疾人工作中还存在的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帮助残疾人与健全人一起走上富裕、健康之路,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是当前残疾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完善政策法规,拓宽就业渠道。 一是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根据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组织的实际,明确规定依一定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对安置残疾人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和部门,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依法维护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利。二是发挥福利企业集中安置主渠道作用。严格执行福利企业的减免税政策,继续鼓励社会创办福利企业。民政、税务、劳动保障部门和残联要加强配合,共同做好对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情况的检查监督,切实维护在福利企业就业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三是鼓励残疾人个体创业。配套相关优惠政策,如残疾人个体创业,符合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条件的,可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类优惠待遇。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就业能力。 教育、就业、婚姻是残疾人的三大难题,也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尤其就业问题,直接影响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调查显示,残疾人的教育程度、残疾人的职业能力,明显影响了残疾人的就业,而残疾人的就业状况又影响了残疾人的婚姻。因此,各级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切实加强残疾人技能培训。对有劳动能力且愿意接受培训的残疾人,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要提供方便,积极主动组织培训,并在培训费用上给予减免优惠。残疾人参加培训,取得区以上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区残联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以充分调动残疾人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整合社会资源,健全保障体系。 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确保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切实保障残疾人的生存、生活、健康以及劳动、教育等权利。一要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在贫困残疾人应保尽保的基础上,适当扩大低保范围,并为享受低保的残疾人本人的低保标准可比健全人提高10%—20%。二要建立健全对残疾人优惠照顾政策。在原有一些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有关新的对残疾人实行优惠帮扶工作办法,如免征个体从业残疾人有关税收、对接收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免收学费;为重残无业残疾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建立重残无业残疾人员养老补助金和医疗救助金;对残疾人康复及购置用品用具给予补贴;为残疾人个体经营者、非正规就业者和福利企业退返残疾职工实施养老、医疗保险补助。同时抓紧政府其它一些优惠政策的落实,让残疾人切实得到好处。三要强化社区服务。社区是残疾人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实现残疾人各种需求的基层第一线。各级应重视社区建设,强化社区服务,发挥社区功能,以社区为载体,开展为重度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老年残疾人等提供生活照料、康复养护、技能培养、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公益性、综合性服务项目。
(四)加大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要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形成人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加大舆论宣传的覆盖面。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介,积极宣传残疾人事业,宣传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事迹。要结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活动,组织好“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残疾人、支持残疾人、爱护残疾人、主动为残疾人排忧解难良好氛围。12全文查看近年来,在上级残联的正确领导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解放街道残联通过结对帮扶、培训就业、政策保障、创业引导等多种途径和措施,使得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教育、就业、康复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残疾人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受自身条件和各种因素的制约,一部分残疾人的生存条件、环境仍不够理想,生活、就业、康复等存在诸多困难,应
当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这一弱势群体的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改善和解决。近日,解放街道残联利用工作检查、问卷调查和家庭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街道7个社区268户334名(占街道总人口1.1%)残疾人(其中,肢体残163人,脊柱残疾4人,精神残疾47人,听力残疾30人,语言残疾5人,智力残疾34人,低视力残疾46人,盲残疾5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状况
(一)生活状况明显改善,但仍处于基本生活线上。 由于残疾功能障碍影响了生产劳动,使许多家庭因残致贫。通过几年来的扶贫攻坚,“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街道334名残疾人中,有 33人被纳入了低保,占总数的25%。部分残疾人自强、自立,通过自身扶持或外界援助,逐步摆脱贫困,生存状况有明显好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秀城桥社区的兰平根,自己开了个小型印刷厂,年收入不菲,同时吸收了多个残疾人就业,带动大家一起脱贫。菜花泾社区的祁秀兰今年58岁,丧偶多年,因类风湿关节炎致四肢残疾,长期瘫痪在床。在街道帮助下进了托老所,每月还享受政府特困残疾补贴,生活无忧,使其在部队的儿子能够安心服役。但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残疾人的生活仍处于困境。如有的残疾人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不足10平方米;有的残疾人如果不计算政府补助,一年几乎没有收入;有的残疾人家里没有彩色电视机、冰箱、电脑;少数残疾人家庭还未装电话,生活和信息现代化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大部分残疾人家庭生活在社会平均线以下。
(二)社会保障逐步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准点上。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采取结对帮困、救济扶助、收养安置等多种渠道和方式,残疾人社会保障有了明显改善。据统计,街道334名残疾人中,有7人与市委,区委进行了贫困结对,有110 人参加了医疗、养老、失业等各种保险,占 12.3%。有33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占25%。有4人领取《特困残疾人优惠证》,4人享受重度特困残疾人补贴。但调查同时发现,有35 人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占0.1%。作为城镇残疾人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的一些功能没有很好地得到挖掘和发挥,其服务水准较低,还无法满足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和文化活动的需求。调查表明,许多残疾人没有参加过一种社区康复医疗文化活动,这说明残疾人的社区康复训练工作还比较缺乏。
(三)扶残环境正在形成,但仍处于较弱关注度上。 近年来通过各级不懈的努力,特别是通过每年开展的“助残日”等重点活动,呼吁引导全社会关心理解帮助残疾人,使扶残助残的风气在社会上逐渐形成。街道广泛开展与贫困残疾人家庭“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活动,将贫困残疾人家庭列入政府帮扶活动的重中之重。组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节假日走访慰问和捐助,赠送轮椅、拐杖、助听器等残疾人用品,开展法律援助,从不同侧面、不同渠道、不同方式为贫困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为残疾人家庭排忧解难,不仅解决了残疾人的一些实际困难,也极大改善了残疾人的社会地位。但客观分析这些帮扶行动,社会对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的总体关注度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经常性制度性的宣传少,临时性应急性的宣传多;社会自觉主动扶助的少,政府组织推动的多;根本性长期性的帮扶脱贫少,象征性短期性应急救急多。
二、主要原因
(一)自身素质相对偏低。 由于受自身身体残疾和外界条件如经济能力、家庭变故等因素的影响,残疾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根据统计,334名残疾人中有不到50%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一部分人因各种原因不是中途退学就是根本没有上过学。尽管如此,但他们渴望生活,想通过自己有限的能力来养育自己,不愿成为社会的负担,但因为身体功能限制和学识能力偏低,在当今总体就业形势紧张和用工技术条件提高的情况下,残疾人就业变得更加困难,即使能够找到工作,绝大部分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服务性工作,工资水平普遍较低,仅能维持日常基本生活开支。由此带来的另一问题是残疾人的婚姻状况不尽如意。有的即使结了婚,往往因为经济能力、住房条件、生理因素(残疾)、双方性格等原因状态不佳。有的只能终身未婚。同时在一部分残疾人中也存在着依赖思想,他们不充分利用自己特长和优势,不注重发挥自己尚有的能力,总想依靠社会救济,有“等、靠、要”的思想,年复一年地盼着政府的救济,形成了只输血,不能造血的状况。
(二)社会助残尚有差距。 在少部分单位和一部分人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关心残[]疾人的问题。有的把残疾人当成残废人,认为每年救济几个钱,发放一些衣被,让他们能生活下去就算完成了任务,不注意发现和发挥残疾人的某些优势,安排和引导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尽量发挥残疾人的作用,甚至在个别地方还存在着歧视残疾人的现象。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正因为有了这种思想,反映在少数人身上,则表现为:对残疾人的艰难与困苦熟
视无睹;对残疾人的需求,不闻不问;对残疾人的呼声,充耳不闻。残疾人优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三)一户多残雪上加霜。 调查中发现一户多残是特困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的主要根源。他们基本无劳动能力,日常生活仅靠年老的长辈或亲戚扶助,靠政府救济,靠社会接济。他们住危房、穿破衣、吃素食,生活极其艰苦。例如:秀城桥社区的陈锦祥本人无业,夫妻双残,妻子退休工资只有500元,生活极其困难。菜花泾社区的郑洪山本人无业,夫妻均为视力残疾,郑洪山退休工资也只有600元。
三、对策建议 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就解放街道而言,总人口约3万人,残疾人334人,占1.1%,涉及266户家庭。因此关注和安置好残疾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也是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残疾人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上述及其它种种因素,绝大多数残疾人实际上还处在社会边缘状态。改变残疾人工作中还存在的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帮助残疾人与健全人一起走上富裕、健康之路,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是当前残疾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完善政策法规,拓宽就业渠道。 一是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根据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组织的实际,明确规定依一定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对安置残疾人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和部门,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依法维护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利。二是发挥福利企业集中安置主渠道作用。严格执行福利企业的减免税政策,继续鼓励社会创办福利企业。民政、税务、劳动保障部门和残联要加强配合,共同做好对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情况的检查监督,切实维护在福利企业就业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三是鼓励残疾人个体创业。配套相关优惠政策,如残疾人个体创业,符合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条件的,可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类优惠待遇。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就业能力。 教育、就业、婚姻是残疾人的三大难题,也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尤其就业问题,直接影响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调查显示,残疾人的教育程度、残疾人的职业能力,明显影响了残疾人的就业,而残疾人的就业状况又影响了残疾人的婚姻。因此,各级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切实加强残疾人技能培训。对有劳动能力且愿意接受培训的残疾人,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要提供方便,积极主动组织培训,并在培训费用上给予减免优惠。残疾人参加培训,取得区以上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区残联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以充分调动残疾人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整合社会资源,健全保障体系。 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确保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切实保障残疾人的生存、生活、健康以及劳动、教育等权利。一要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在贫困残疾人应保尽保的基础上,适当扩大低保范围,并为享受低保的残疾人本人的低保标准可比健全人提高10%—20%。二要建立健全对残疾人优惠照顾政策。在原有一些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有关新的对残疾人实行优惠帮扶工作办法,如免征个体从业残疾人有关税收、对接收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免收学费;为重残无业残疾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建立重残无业残疾人员养老补助金和医疗救助金;对残疾人康复及购置用品用具给予补贴;为残疾人个体经营者、非正规就业者和福利企业退返残疾职工实施养老、医疗保险补助。同时抓紧政府其它一些优惠政策的落实,让残疾人切实得到好处。三要强化社区服务。社区是残疾人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实现残疾人各种需求的基层第一线。各级应重视社区建设,强化社区服务,发挥社区功能,以社区为载体,开展为重度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老年残疾人等提供生活照料、康复养护、技能培养、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公益性、综合性服务项目。
(四)加大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要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形成人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加大舆论宣传的覆盖面。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介,积极宣传残疾人事业,宣传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事迹。要结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活动,组织好“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残疾人、支持残疾人、爱护残疾人、主动为残疾人排忧解难良好氛围。
延伸阅读:
推进新农村建设与残疾人事业发展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又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
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学会与残疾人相处需要什么?答案自然很多,尊重、理解、爱心、耐心是不可缺少的,也是我们残疾人工作者所遵循的职业道德。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什么?需要懂得一定的手语,便于与听力残...
我市残疾人数增长明显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市残疾人总数与1987年第一次抽样调查相比增长明显。至2006年4月1日零时,我市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25.5万人,占总人口的6.36%,比1987年...
关于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的调查与思考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残联组织以及广大残疾人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各级残联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浅谈我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康复工作是残联工作中的永恒主题.凡是残疾人,都存在康复问题。康复是一个残疾人由自理过渡到自立的前提。改善残疾人的康复问题,就可以让更多的残疾人容入到社会大家庭中去,平...
浅析残疾人就业对策与思路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桐乡市凤鸣街道现有持证残疾人856人,涉及全街道近1/5的家庭。近年来,残疾人工作越来越得到党和政府的...
如何提高残疾人生活品质之我见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嘉善县提出了“开放兴县、创业富县、创新强县...
推进我市残疾人就业工作实践与思考随着我国劳动就业方针、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残疾人就业作为劳动就业总体中的特殊部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残疾人就业由计划向市场导向机制转轨,就业方式从集中就业为主...
关于残疾人帮扶工作的几点思考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发展残疾人事业,帮助残疾人脱贫致富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研究探索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今年上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