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演讲发言读后感

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03月01日 编辑 fanwen51.com

[川端康成读后感]川端康成读后感 (一) ——《雪国》读后感 《雪国》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是一部富有诗意的作品,风景如画的北国景色与主人公的内心融为一体,《雪国...+阅读

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一)

读川端康成的小说,最令我影响深刻的不是冷艳的《雪国》,也不是哀婉的《千只鹤》。而是那一篇少有言论提及的《古都》。在每一个无限悠长美好的下午,我都会给自己泡一杯暖茶,然后从书架的一隅拿起那本《古都》。轻轻拂去表面一层细软的灰尘。再次走进那个,每每让我午夜梦回的暖热的梦境。

《古都》讲述了佐田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相离、相遇、相知、相认,最后又相离的凄楚动人的故事。由于家庭贫困,千重子从小被生父母抛弃,幸运的是她被心地善良的绸缎批发店老板夫妇收养,从此就生长在较为富裕的家庭环境中;而妹妹苗子在父母去世后,被收养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中,在山中村落里做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千重子无时不在挂念着自己远方的未见面的双亲。在京都北山的杉树林和在传统节日“宵山日”上千重子终于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妹妹后,无微不至地关怀妹妹,全心全意地为她的前途着想,并且希望苗子来到城里与自己一起生活。在一个夜晚,苗子来到了千重子家,但成长在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命运迥异的姐妹俩无法改变宿命的安排。苗子知道自己贫民的身份不允许她这样做,为了不影响姐姐的生活和爱情,在和姐姐共度了“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宿”后,苗子踏着冬日夜里下过的细雪,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千重子倚着格子窗默默地目送着妹妹远去,此时,安睡的小街上一片洁白、寂静。

这便是《古都》全部的故事情节。

有时候,当我徜徉于书中美丽的仿佛不真实的场景,比如那座古风典雅的小城,拥有纸窗格子的店铺,繁华的寺庙、旧神社;比如那树春风中如裙摆飘动的红色垂樱,那隐淙淙泠泠的溪流,漫山遍野如同霞海的枫树叶,高大挺直的北山杉;还有那些繁盛的节日:火节、曲水宴、祗园节……以及节日里盛装出行的人们,有花枝招展的年轻艺伎和舞女,扮相可爱的童男童女,和更多的平凡的却又那么独特的小城居民……每当此时我都会迷醉,醉于每一个华丽的细节。

于我,《古都》是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美的。

只不过,那美,不仅仅是一种来自异国他乡的令人着迷的文化美,更是一种人格的美。小说的主人公,千重子与苗子,虽说是两个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两姐妹,但在她们的身上,我从川端每一次不经意或刻意的描写里,我都读出了、感受到了在她们身上闪烁着的一种人性的美——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首先,关于千重子。千重子虽然从小就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但她一点也没有“小姐脾气”,相反,千重子是一个温柔、善良、敏感而又懂得感恩的少女。虽然千重子在上初中时就得知自己并非绸布店夫妇所生,并且也知道自己是现在的父母“偷”来的,但她一点都不怨恨养父母的私心,反而因为养父母在成长中给予自己的爱而更加感恩他们。而对于自己的生父母,千重子却仿佛生出了一种矛盾的自责。敏感的她认为,是自己的出现,让生父母难以维持生计,给他们带来了负担。同时,当千重子在祗园节上遇见自己的孪生妹妹后,她的这份自责就来得更加强烈。千重子觉得是自己,使得妹妹流落山中乡下,而做了那么多苦力……正是因为这种种命运对自己所开的玩笑,反而使得千重子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她仿佛变成了一个小心翼翼的孩子,用心呵护着自己手心里那一片融融的幸运:养父母的疼爱、孪生妹妹对自己的爱护、真一和秀男对自己的爱意……

我至今还记得小说开篇里千重子面对两株紫花地丁而发出的哀怜,或许那时候的千重子还只是为自己的命运悲伤。但是,在小说接近收尾的时候,千重子变现出来的对命运的勇敢面对和对身边事物的感恩,着实让我觉得暖心。是的,正是由于一段不同寻常的命运,才让这位美丽而又单纯善良的少女学会了在已有的幸福中紧紧抓住它,并用以一颗感恩的心,微笑着,释怀着接受未来的召唤。于是我看见,千重子还是那个千重子,朝着自己飘飞着粉色八重樱的未来走去,只不过在她的身影里我看到了一种更加坚定的力量。我想,那是她,一位小姐,所拥有的人性的美——用“感恩”的心态,走过每一次成长的花开。

而关于苗子这个人物,她的内里却拥有着与千重子不一样的感恩之美。苗子从小就在北山的小村落里长大,从小便学着做一些苦力来谋生。这相对于千重子的经历来说,算得上是苗子独特的经历。但正是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却也煅就了苗子外刚内柔的独特个性。通过小说对苗子的描写与叙述,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苗子其实承受了更多的相思之苦与悲愁。因为从小开始,苗子就知道自己与孪生姐姐分散了,在这漫长岁月的星河里,苗子的感恩之心也可以被我们所探看到:每一次盛大的祭祀节日,苗子都会极其虔诚地向神明祈祷让自己见到自己的亲生姐姐。其实我们细细想来,像苗子这样坚强的姑娘,现在只能靠祈祷神明让自己见姐姐一面,而且仅仅是“一面”,就足以说明,之前的苗子不是没有去寻找过,而是她去寻找了,却在百次希望与失望的交错中,无奈地放弃了……每次想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会联想起这样的画面:夕阳的余晖里,苗子焦急地走在逐渐繁闹起来的集市里,眼前掠过的不过是一张张重复的陌生的脸……命运如果说给了这对孪生姐妹过多的不公平,那么我有理由相信苗子承担的远远超过千重子……但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苗子并没有颓唐放弃。相反的,仿佛心电感应般,两姐妹终于见面了。苗子是懂得感恩的。她觉得这也是命运的安排,以至于她忙于感恩这美丽的邂逅而错失了与姐姐亲近的机会。

当时的情形小说里是这样写的:“苗子说:‘我明白了。小姐,对不起,请你原谅。’她反复的说,‘我从小一直念着姐姐,姐姐,以致认错了人……’”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苗子仿佛更加是一种小心翼翼,她仿佛觉得在角落里或人群中远远的看着自己的姐姐就可以了。这也是一种感恩。不过这份感恩,是对于命运。与千重子的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即使这样,苗子这个人物还是成功地被作者塑造进了读者的心里。

苗子还有一种感恩之美。那是显示在小说最后一节中的。那一天,苗子来到千重子的家中。苗子知道自己贫民的身份不允许她留下来,自己已经影响了姐姐的生活和爱情,只要能和姐姐共度“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宿”,也便是自己该离开的时候了。这里,为什么也说是苗子的感恩呢?其实,这里和前面的情形是一样的,只不过在这里作者以此更加加深了苗子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让读者觉得苗子单纯美好的个性。苗子把这归结为自己一生最幸福的时刻,难道不足以表达她对命运的感恩吗?

是的,苗子,这个表面坚强的少女,在她的内心,其实也燃烧着一团感恩之火。真是这团感恩之火,让她在漫长的冬天里不再害怕一个人的寂寞与彷徨,而是,换上春天般的微笑,携着暖热的感恩之火,走向自己的未来……

最后,我想再做一个小的总结。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日本刚刚结束了战争的洗礼,美国侵略者留下的痕迹尚未被时光磨灭。那时的青年男女们在这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却还能拥有一份纯净的、无杂质的感恩之心,能懂得自己的幸福,珍惜自己的幸福,实在是那个时代的一大幸运。而这仿佛也是川端用以表达自己对当代底层妇女的同情、哀怜、感动的载体:让自己笔下的两位少女都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漫长漫长的岁月里,以宠辱不惊的姿态,走过一季又一季的花开与花落……

而在我的心目中,千重子和苗子,两个不同的人生,一个相同的灵魂。若千重子是一树飘飞的樱花树,而苗子则是那个冬晨里微化的细雪。在同一个暖意的下午,我品着一杯暖茶,走进一个梦境,看到了一场绝美的“八重樱吹雪”之宴。《古都》这本书也让我学会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漫漫成长途中,珍惜所拥有的幸福,接纳命运的坎坷,以一颗易感动、易感恩的心,慢慢成长。

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二)

安意如说过:“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慕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而我,选择了在这样的一个冬天与川端康成相遇,之所以选在冬天是因为冬天终究是比其他时令都安静些的,如果从物理学角度解释的话就是因为雪落在地上比较松软,中间有许多的空隙,声音一旦进入里面后,反射出来的很少,所以声音就小了。也只有在这种安静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去品味川端康成的文字。

用什么词来形容川端康成的文字呢?说实话,我真的想不出,并不是说我的词汇太过贫乏而是因为他的文字中所包含的东西是远非一个词所能表达的。在刚刚接触日本文学的时候,我选择从村上春树入手,因为他说过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死亡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可是村上的文字却有些华丽,远不如川端的文字来得悠远宁静。

川端的文字是独一无二的,他没有三岛由纪夫的暴烈美,没有村上春树的华丽。却只是用朴素而深切的语言一点点得侵入人的心灵,使人沉浸在那种泛着淡淡的忧伤情调的文字世界中。

日本文学大师井上靖说过“川端康成的美的方式是非常复杂的,不是用一根绳子就可以把它抓住的”。川端康成完美的将西方的新潮文化与日本文化最深层的东西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川端康成文学之美。1968年的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为表彰川端“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称号。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日本美学传统的基础上,那什么是日本是的美呢?如果你经常看日本电影,小说和日本画你就会发现日本的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细腻。不论是井上靖还是三岛由纪夫还是川端康成,他们虽然是风格迥异的三位大师,可是文字中都不乏细腻的描写。不论是动作上的、还是心理上的,细腻的描写永远是日本文学中不可少的。

那么具体来讲什么是日本美呢?继承平安朝以后《源氏物语》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往往包含着悲哀与同情的意味。川端康成经常强调“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正如《古都》中的开篇“千重子时而在廊道上眺望,时而在树根旁仰视,不时被树上那株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动,或者勾起孤单的伤感情绪”,这句话正体现了日本美的物哀精神。

而《古都》一书中的最大特点就是对背景京都民风民俗的描写。川端通过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去追求残照因战败而荒芜了的日本美。他在书中提到了日本着名的寺庙,例如平安神宫,清水寺,着名的节日例如:袛园会,葵节。以毫不夸张的伤感,动人心弦的手法,将神社佛阁、工匠荟萃的古老街衢、庭园、植物园等种种风物,敏锐而精细地表现出来。京都是日本文化的荟萃地,在战后遭到了严重的摧残,而京都又是川端的故乡,所以川端对于描写日本的民风民俗充满了热情。

而最吸引我的则是川端康成的心理描写,在那些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满是让人怦然心动的情愫。“妙龄的千重子不免想道:上面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以上这句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心里描写,它富有想象力并且透着些许的伤感。

而贯穿全文的则是千重子与其孪生姐妹苗子的悲欢离合故事,有人说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女性的同情,(.9xwang.)无论是《雪国》中的驹子还是《古都》中的千重子,都将她们的悲哀与朴实相融合。

然而最令我心醉的则是《古都》的结尾,让人有些意犹未尽却从心底涌出一股悲伤的情绪,那种悲伤与郭敬明的悲惨小说不一样,那种淡淡的忧伤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的每一个缝隙里,一直渗透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结尾是这样的:

“千重子抓住红格子门,目送苗子远去。苗子始终没有回头。细小的雪花有些飘落在千重子的前发上,很快就消融了。大街还在沉睡中。”

读罢川端康成的文字,我只觉得心中一片宁静,原本非常浮躁的内心现在已经如一潭止水般平静,也许这就是川端康成文字的最大魅力吧!

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三)

近两天看的川端康成的《古都》,古都是指日本京都,作者川端康成笔下人物不多,情节也很简单,写景的多,对京都的一些文化节日用笔很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节日,节日的热闹和节日文化的繁荣也是一个民族昌盛发达的象征,文学作品能起到记录和再现这种文化的功能,这也是作家的责任之所在。《古都》向人们再现了古都人的居住特点:精致的格子门;彩车游行;古庙和尼姑庵这些具都古都特色的景观;也有乡村的杉树林的山野风光。如大佛次郎《京都之恋》:“北山的杉林层层叠叠,漫空笼翠,宛如云层一般。山上还有一行行赤杉,它的树干纤细,线条清晰,整座山林像一个乐章,送来了悠扬的林声……”艺妓生活的描写片断在他的文章总是时而出现。

作为千重子这个主人公,善良、善感,幸福而又忧伤,有幸福的家庭,但自己的身世一直是个迷,一个弃儿的身份让她心里不安,胆小柔弱。漂亮有教养,天生丽质,气质高雅,温柔敦厚善良,她有不幸的命运,从小被父母因生计问题被遗弃,成为一个弃儿,但她的养父母对她非常疼爱。与她孪生的姐妹不知是姐还是妹的苗子,农村长大的孩子,善良,盼望能找到自已的同胞姐妹,为了姐姐的幸福,忍着对世上唯一亲人的思念,不公开与姐姐的关系,这种大义或许就是小说闪光的地方。佐田太吉郎:千重子的父亲,性情孤僻,感情细腻,自负,不得志,爱清闲享受,不爱经商事务缠身,是一个处于日本战后经济箫条时期颓废的代表。阿繁:慈母,细心,却也有坚强的一面,在原则大的问题如千重子婚姻方面表现出来的坚定。“‘我不怎么喜欢那位有田先生。’阿繁把声音压低,但语气却非常坚决。”

小说的故事情节舒缓,总是给人一种淡淡忧伤的感觉,一个最大的特点大篇幅人物对话的描写,从对话中去反映人物的性格。读古都的感觉让人不是很激动,对结果不是很迫切地想知道,写作风格是让人慢慢品味,大量的人物对话来展现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

这是川端康成走向诺贝尔奖台的一篇名作,具有东西方文学风格融合的特点,需要品味,看能否得妙处,还有就是个人对文字对文学的感悟能力了。我对文学作品的领悟力不高,好多是心明言不明。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