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面试笔试简历简介

浅谈中国当代文学与影视的文化阐释

12月12日 编辑 fanwen51.com

[“进化论”观念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非生态性影响]由于充满了紧张的期待,它很容易被情感化;由于标定了前方的维度,它不可能不被事先注入价值。新时间观据此把历史截然而划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既然光明在前,未来即是希望,朝向...+阅读

毕业论文怎么写?大家都在犯愁这个事,那么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下吧![摘 要] 中国当代文学与影视关系的文化流脉经过60多年的涌动,其基本流程大致可以分为文学占有绝对的主动、影视追随文学思潮、文学与影视“双赢”和文学与影视“互动”四个阶段。促成这种转变的文化因素分别是宣传与教化、启蒙与反思、通俗与娱乐和文化多元与产业链。文学与影视尽管在不同时期出现过关系的依存和逆转,但它们却是不可替代的两种艺术。[关键词] 当代文学与影视;文化流脉;教化作用;文艺思潮;娱乐功能;双赢互动中国当代影视事业从起步到发展,经历了60多年的探索和创新,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题材、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异。进入新世纪,中国影视发展更加迅猛,以电影产量第三和电视剧产量第一的骄人业绩,[1]跨入了世界影视强国的行列。中国当代影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成就,中国当代文学鼎助其发展功不可没。如果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由茅盾小说改编的电影《腐蚀》(故事片)、鲁迅小说改编的《祝福》(戏曲片)开始梳理,到现在的贺岁片、商业大片、艺术片和电视剧,不难见出一条清晰的文学与影视相互作用的轨迹。

一、宣传与教化(1949~1966):影视借助文学推动发展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是建立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的 “工农兵方向”和革命的政治内容为主体的评判标准之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突出阶级斗争,并对全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影创作,借助文学的影响力,很快掀起了一股改编热潮,出现了电影《腐蚀》(茅盾)、《我这一辈子》(老舍)、《关连长》(朱定)等作品。1956年,夏衍连续改编了《祝福》(鲁迅)、《林家铺子》(茅盾)、《革命家庭》(陶承)、《憩园》(巴金)和《在烈火中永生》(罗广斌、杨益言),赢得了“改编大师”的美誉。一时间,中国现当代文学为当代电影输送了大量题材,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电影的产生。夏衍作为主管文艺工作的领导人之一,直接参与并作出“样板”,具有方向性意义,并形成了以“忠实原着”为核心的改编理论。但是,“忠实”并不意味着照搬,而是要在符合社会主流意识方面进行加工、改造。如为《祝福》中的祥林嫂加入了“砍门槛”、对《红岩》正面形象进行刻意拔高和反面人物进行刻意的丑化,等等。1966年“文革” 爆发,无产阶级专政下的“****一切、否定一切”的价值观,在“阶级斗争”主题、“三突出”原则和“样板化”要求下,只有“样板戏电影”大行其道。“八大样板戏”采用了舞台剧的方式被拍成电影,以适应全国人民参与演出的需要。按照“样板戏”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电影改编也有突出的表现。如《艳阳天》(浩然)、《金光大道(上)》(浩然)、《沸腾的群山》(李云德)等电影是特殊年代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文革”色彩,突出政治意识、夸大阶级对立、扭曲英雄形象,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极“左”观念推向了极致。

二、启蒙与反思(1976~1988):影视追随文学思潮此起彼伏1976年“新时期”开始,中国当代文学受益于全面开展的思想解放运动,具有鲜明的思潮轮动、头绪互渗的特点。文学的启蒙主义色彩通过影视实现了理性批判和重新审定价值的历史使命。但是,很快文学就由前期对意识形态话语的独尊向文化思潮的追寻转型,而影视则追随其后用影像艺术演绎文学精神。此后,一旦文学在文化思潮方面有新的突破,影视的改编就会紧随其后,尽情地演绎原着精神。1979年根据前涉小说《桐柏英雄》改编的电影《小花》既是新时期电影现实主义回归的代表,也是新时期小说改编为电影的第一部。此后,“伤痕”“反思”“改革”“寻根”“新写实”“先锋”等文学思潮一波推动一波,使文坛思潮迭起,带动了影视思潮的此起彼伏。以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和电视剧《神圣的使命》为代表的“伤痕”题材;以电影《芙蓉镇》(古华)和电视剧《蹉跎岁月》为代表的“反思”题材;以电影《陈奂生上城》(高晓声)和电视剧《赤橙黄绿青蓝紫》(蒋子龙)为代表的“改革”题材;以电影《棋王》(阿城)为代表的“寻根”题材;以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苏童)为代表的“新写实”;第四代导演杨延晋的《小街》,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黄土地》和张军钊《一个和八个》为代表的“先锋”思潮,等等,都是中国影视步入文学思潮后尘的经典代表,其轮廓十分清晰。所以,张艺谋说:“我们研究中国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电影永远没有离开文学这根拐杖。”[2]

三、通俗与娱乐(1988~1999):影视与文学联姻实现双赢“文革”结束后的拨乱反正、回归传统现实主义,带给了文学和影视近10年的辉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非理性和追求娱乐让文学和影视走向大众化、通俗化已成大势所趋。王朔在回忆1988年的机遇时说:“那一年陈吴苏当主管电影的副部长,提出拍‘娱乐片’的口号,……我的小说因此受到青睐,所以我的小说有很大的娱乐性,这个逻辑是成立的。娱乐性即通俗性,通俗性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品格,这个逻辑也是成立的。所以我天生,本来,早就,一直就是大众文化的一员干将,这个定位1988年就已成公论。”[3]1988年对于中国文学和影视来说,它们的意义就在于王朔这个不被主流评论看重的作家,竟在这一年内有4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使这一年的影坛有“王朔年”之称。紧接着王朔参编的电视剧《渴望》(1990年)、《编辑部的故事》(1991年)开播,更使王朔的人气看涨,也代表了中国影视从注重教化向娱乐功能的转型。把这种娱乐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是1998年,由琼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还珠格格》创造了收视率之最,赵薇扮演的小燕子家喻户晓。1988年的意义还在于张艺谋的《红高粱》捧回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张艺谋摆脱了“第五代”纯艺术的窠臼,让“精英”与“大众”合流,标志了一个新电影时代的来临。同时,一部电影捧红一个作家、成就一个演员已成屡试不爽的“张艺谋现象”。值得一提的是,海岩的开山之作《便衣警察》(1988年)本来是一个特别具有反思意义的故事,海岩走的却是情感路线和通俗技法,加浓了爱情与人性元素,一方面“海岩已显示了驾驭流行故事要素的纯熟技巧”[4],另一方面也为10年后的“海岩剧”埋下了伏笔。浅谈中国当代文学与影视的文化阐释

延伸阅读:

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下面带来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的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1】【摘 要】自20世纪以来,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而在人文、社会科学...

多民族文学史观与多民族当代文学多民族文学史观与多民族当代文学史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多民族当代文学史建构,需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是:厘清少数民族当代作家的身份...

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创作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创作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 要:网络文学作为当代文学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它通过网络,结合时代的...

当代文学矛盾的现代性力作当代文学矛盾的现代性力作,下面带来当代文学矛盾的现代性力作的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当代文学矛盾的现代性力作【1】内容摘要:孟繁华《中国当代文学通论》在汲取之前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下面带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的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1】 摘要: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为核心,在批评-批评史-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现状与改革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现状与改革,下面带来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现状与改革的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现状与改革【1】摘 要:分析目前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改...

当代文学开题报告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资料整理回来了关于现当代文学开题报告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当热网...

当代欧洲学者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当代欧洲学者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文学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本论文考察了以德国、法国、丹麦、荷兰和瑞典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认为...

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性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性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在二十世纪,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演变过来,经历了一开始的为少数派人士所推崇,到现在存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改变着各行各业...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