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面试笔试简历简介

恩格斯的立论、驳论和悖论

12月20日 编辑 fanwen51.com

[马克思恩格斯法治观要旨及其时代价值]所谓法治观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也称法治观念。法治观的实质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理...+阅读

大四了,现在该考虑一下自己毕业论文怎么写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过不了是很丢脸的事情,所以必须要重视起来。下面文书帮小编给大家带来一篇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 《反杜林论》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是马克思主义成熟时期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影响最大和唯一全面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书籍。在《反杜林伦哲学篇》中,恩格斯通过对杜林哲学观点的分析和批判,详尽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文以书中内容为基础,试着去分析书中恩格斯的部分立论、驳论以及悖论。

关键词:立论;悖论;先验主义;道德和法;驳论

一、恩格斯的立论与驳论

1、先验主义

杜林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基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这些 原则构成了知识或者意识,并且认识了这些原则那么就认识了物质世界。即先有了意识才有了物质。意识为第一性。哲学是世界和生活的意识的最高形式的发展而应当运用这些原则的对象的领域则按其从属次序跟在后面。

恩格斯认为,杜林所说的原则来自于思维,但是又与杜林自己所说的观点相矛盾杜林先生自己说:纯粹的观念的领域之限于逻辑模式和数学的形式,而思维永远不能从自身中,而只能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引出这些形式。并且由此提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即强调了物质的第一性,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而杜林的观点是属于唯心主义的。在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后,恩格斯对于意识来自于客观物质世界也进行了论证。

2、道德和法

杜林首先提出了终极的真理的问题,即真理的绝对性,以及思维的至上性等问题。他指出真正的真理是不会变化的,基于这一认识把认识的正确性设想成受现实与时间变化的影响,那是不正确的。所以严格的知识的可靠性和日常认识的充足性,不容许我们在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对知识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望。

首先,恩格斯对思维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论证,进而说到: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在这里,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夸大了思维至上性的片面的观点,那么正因为杜林只看见了思维的至上性,即人认识的无限性,他才会认为真正的真理是不变的。要获得一个现象的规律、真理性的结论只有在其土崩瓦解、濒临灭绝时才能得到,很难把握正确的规律。此外恩格斯还指出了没有永恒真理的原因:我们决不需要担心我们现在所处的认识阶段和先前的一切阶段一样地都不是最后的。这一阶段已经包括大量的认识材料,并且要求每一个想在任何专业内成为内行的人进行极深刻的专门研究。但是认识就其本性而言,或者即象在天体演化学、地质学和人类历史中一样,由于历史材料不足,甚至永远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杜林也阐明了自己的道德观的观点。

恩格斯首先通过对引述真理与谬误的问题,然后论述在社会历史科学中(上文提到的第三类科学)根本不存在永恒的真理,既然道德领域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那么自然也不存在永恒真理,自然也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

其次,恩格斯提出现代社会的三个阶级即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有各自特殊的道德,并得出一个道德与社会经济有关联的结论:人们会自觉不自觉的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生产与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觉的道德观念。

最后,恩格斯再次对杜林的永恒道德和道德凌驾于历史和名族之上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并明确的指出了道德只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具有阶级性的,真正的道德只有在阶级被消灭后才会出现。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是阶级的道德。要达到道德的无阶级性,不仅要消灭阶级对立,还要在实际生活中忘却对立关系,只有超越了阶级对立,超越了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二、恩格斯的悖论

1、关于先验主义的悖论

恩格斯也对人的认识的矛盾作出了分析。但是,对这种联系作恰如原状的、毫无遗漏的、科学的陈诉,对我们所处的世界体系形成确切的思想映象,这无论对我们还是对所以时代来说都是不可能的。恩格斯指出了人的认识的矛盾性,人们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要从所有的联系中认识世界体系;一方面从人们本性或者世界体系的本性来说,这是不可能达到的。恩格斯认为,人们想完全地认识客观世界,但是人的认识又受限制于历史或者人自身的原因,所以又不能完全地认识客观世界。但正因为这样矛盾的存在,才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恩格斯指出这种矛盾是所有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在人类无限的前进发展中不断解决,正如同某些数学课题在无穷级数或连分数中得到解答一样。

2、关于思维至上性的悖论

恩格斯首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人的认识的产物究竟能否具有至上的意义和无条件的真理权,如果能,那么是哪些产物能这样?接着又问了:什么是人的思维?指出所说的思维,不仅仅是指个人的思维,而是作为过去、现在、未来的人的思维。这里就反映出了对于讨论思维的至上性问题,恩格斯认为我们应当从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去讨论,而不是单单着眼于个人的思维。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去讨论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在这里,我们又遇到在上面已经遇到过的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即是在前文中所提到的认识的无限性与有限性。恩格斯认为人的思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但是由于会受到客观事物、社会历史条件、主观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每个人以致每一代人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也就是说是有限的和相对的。在人类无止境的发展中,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M].人民出版社,1970年12月.

恩格斯的立论、驳论和悖论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