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面试笔试简历简介

论儒家“和”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理论渊源

01月09日 编辑 fanwen51.com

[试论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体精神]毕业论文怎么写?大家都在犯愁这个事,那么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下吧!论文摘要:本文在对儒家思想的仁礼和等概念梳理基础上,找到其和西方社会学概念共同体精神的共通之处,浅析...+阅读

儒家文化,对我国有着深远影响的文化,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论儒家和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理论渊源,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在儒学思想体系中,和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它既是一种理想境界或状态的反映,也是一种处理差异或矛盾的方法。儒家和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根植于先民肥沃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又博采诸家之所长,终集和文化之大成,对中国社会和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深入探究和系统发掘儒家和文化思想内涵与理论渊源,对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和;思想内涵;理论渊源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数千演职人员集体演绎的和文化让世人再一次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显学,儒家和文化博大精深、源渊流长,对中华民族崇和尚善、以和为贵的民族特性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凝聚五千年文明史的和字,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儒家和文化的思想精华和谐,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美好理想与追求。和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和意识起源于新旧石器时期,至夏商周三代,中国的和文化意识已由原始质朴之和升华为中和意识为基础、相对独立的人文之和。三代的礼乐文化,及《诗经》、《尚书》、《周易》等经书为儒家和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政治思想、伦理观点和修养身心的方法。至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但和文化思想却获得极大丰富和发展。针对剧烈动荡的社会和人民对和平的祈盼,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以挽救衰世,安定社会秩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继承中国早期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学派和文化思想中的有益成分,从而创立了以和为思想内涵和价值追求的学说体系。该体系经过孟子、荀子、董仲舒等后儒的大力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时至今日,仍对人们的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发挥着积极影响。

一、儒家和文化的思想内涵

什么是和?《说文解字》的解释为:和,调也,和,调味也。从字面上理解,和有调和,调整而和顺之意。从文字结构看,和,从口,禾声,是由禾与口合并而成,反映了一种关系模式,是对多种关系的调节、顺理而达到的某种适宜状态。《广雅》对和的解释为:和,谐也。乃和谐之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观念形态,在与物质生活条件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起来,和逐渐由一个只具有单纯意义的概念演变成一个涵括各种辨证关系、内涵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提升的哲学范畴。纵观整个儒家和文化,和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和是指心和、人和、天人合

一、协和万邦,是人的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以及不同国家之间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或状态。《尚书尧典》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受时雍。盛赞了尧帝道德纯备,君臣和睦,使得家族亲密无间,万邦和谐相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中国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孝、忠、节等道德纲目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子路》) 礼之用,和为贵[1](《学而》)等主张,从而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纲常伦理作为调整人类社会各种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促进了社会诸方面的稳定和谐。第二,和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处理差异或矛盾的方法。西周末年的太史史伯,最早对和的观念进行了哲学意义上的阐述,他对郑桓公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郑语》) 史伯认为和是包含多样性、差异性的统一,和是事物生长发育的前提,和是事物运动发展的理想状态,和是事物内部诸多因素的协调统一。《礼记中庸》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1](《雍也》)儒家的中庸之道、致中和等致和方法,也是处理矛盾与差异的方法,要求人们做事坚持中庸之道,做事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中道和谐。李君如认为,把和谐作为处理差异与矛盾的方法,是符合辩证法的,在现实中的一些情况下也是可取的。[](p9)儒家丰富的和文化思想对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着积极的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正是在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和的精华的基础上,一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伟大社会革命,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血脉中,成为中国人的基本追求和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基本哲学。无论是和的思想内涵,还是致和的方法,都带有我们民族崇和尚善的特性,其内在而超越的思维方式凸显了独具中国智慧的和谐文化价值。因此,研究儒家和文化的基本内涵与思想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儒家和文化历史探源

(一)中国古代和文化意识。

从发生论角度而言,古代的和文化意识首先是先人在与自然界的交互作用中历史的形成的,是人与自然的族群和谐感,这种原始古朴的和文化意识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旧石器时期,即大约在2万多年前至3500年之间逐步形成。在甲古文中,和即,修海林先生对进行了考证,认为从形制上看是由房屋、篱墙、庄稼组成的一幅早期农业社会村落的景观图貌:犹如一首形象化了的田园诗,其中洋溢着一种生活的和谐感,所透露的,是安居足食的内心谐和状态。[](P169172)字所呈现的正是中华先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面。黄河流域,土壤肥沃,适宜农耕,是中华文明、也是中国古代和文化的发源地,并且伴随着丰收的喜悦与以血缘为纽带的浓郁的原始亲情,由此在心理上构成自然之和的集体潜意识:顺应自然,稳定和平。[](P4)中华先人和文化原始意识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而且还反映在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中,现今发掘的石器、玉器、图腾、岩画和陶器等手工艺制品,带有原始的自然质朴气息,体现了先人对和谐美感的向往与追求,成为夏商周三代乃至儒家和文化的先导与基础。

(二)夏商周三代人文之和。

如果说新旧石器时代,先人的和文化意识还处于实用器物、感性直观的浑和状态,那么至夏商周三代,中国的和文化意识已由原始质朴之和升华为中和意识为基础、相对独立的人文之和。三代的礼乐文化,为儒家和文化思想的哲学化提供了条件,而此期的《诗》、《书》、《易》、《礼》、《乐》、《春秋》等经书则为儒家和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政治思想、伦理观点和修养身心的方法,周公更是孔子思想最主要影响者。

1、对三代礼乐文化的继承发展。三代时期,礼乐相和,寓礼于乐,礼乐教化极为兴盛,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说法。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和之本义必当为乐器,由乐声之谐和始能引出调和义,由乐声之共鸣始能引申出相酬义。[7](P6)饶宗颐先生在谈到《国语周语》伶州鸠论乐时说:凡使高低长短不平之音连续结合,而能保持在和谐状态下之优美节奏即和。[8](P116)三代时期人文之和体现在或声音相应,或歌舞交融,当时的文献多有记载,如《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易中孚》中的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郑风》中的叔兮伯兮,倡予和女。此期的音乐之和既有供人欣赏之用,亦有歌功颂德之义,乐与礼相结合,以乐礼教和,而民不乖。[9](P98)音乐在礼乐中所起的作用渐大,正如孔子所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泰伯》)事实上,儒家的礼乐正是对西周礼乐的继承和发展,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这是儒家所不愿看到的,因此,孔子重新整理六经,传道授业,主张效法西周礼制,以实现政通人和,安定有序的王道局面。三代的礼乐文化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伦理观念,周公制礼作乐对于道德与礼制精神的阐发,以及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等德治民本思想对孔子及后儒的影响很大,这在孔子的言语中多有体现,子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1](《八佾》)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述而》)可以说,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和传世的礼乐文化,没有三代时期的礼乐文化就没有儒家和文化的哲学萌芽。

除了三代的礼乐文化是孔子创立儒学的重要文化资源外,六经经典更是儒学最直接的思想渊源。六经均经孔子之手得以整理修订,从而成为儒家研习讲读、著书立说、引经据典不可或缺的经书和凭据,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备书目。《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阳货》)《诗》提供了表达意愿、增长知识、体察民情的作用。《尚书》包含上古先王敬德保民的德治观和民本思想,是孔子仁政观思想来源。《礼》、《乐》两经是 天道与人道的体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累。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10](《礼运》)《礼》是关于社会政治、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制度性规范,而《乐》具有审美情趣和教化价值,两经同样受到儒家的高度重视。《易》借助卜筮的外壳,阐发深邃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和人类社会现象与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部包含极其丰富哲学思想的文化宝典,金景芳先生认为,孔子与《周易》关系最为密切,世人或习焉不察,因作综合研究,推寻其条贯,以确定孔子之真面目,而证明其哲学基础实出于《易》。[11](《自序》P11)孔子曾感慨地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1](《述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易》经对孔子及后儒的影响是明显的,为儒家和文化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春秋》是孔子卒前一年修订而成的鲁国编年史,它寓政治伦理于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褒贬斥赞之中,对治国安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是故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12](《滕文公下》)赞扬孔子作《春秋》是行天子之事。

孔子对上古先民及夏商周三代的和文化进行了积极吸收,继承了其中有益的政治、伦理及哲学思想,为儒家和文化的创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对其他学派思想的吸收

和文化思想并非儒家所独有,孔子之前即已存在,道家、墨家、法家也有各自的思想主张,儒家对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了吸收,集和思想之大成,为中国社会和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对道家思想的吸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做过周太史,学识渊博,世事练达,对道德和礼制都有深刻的理解和研究,据《史记》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道家在自然观、宇宙观方面的见解和贡献,是当时其他学派所不能及的,道家主张自然无为,和气生物的自然和谐观对儒家的启示是明显的。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3](P64)道家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人道要效法天道,顺应自然规律。老子还发展了阴阳学说,并以阴阳为范畴,解释天地万物发展变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3](P105)老子的阴阳思想被儒家吸收,如荀子即以阴阳为范畴来说明事物的生成变化,荀子在其著作中写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14](《礼论》)宋儒周敦颐亦在其《太极图说》中写云: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儒家主张的天人相感、天人合一等观念与道家道法自然、天人一体的天道观是相通的,孟子以人性论为基础解释了天人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12](《尽心》)宋儒张载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范畴。

2、对墨家思想的撷取。墨家代表了中下阶层民众的利益和要求,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作为与儒家齐名的显学,墨家对儒家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主张。墨子主张兼爱,说: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15]《兼爱上》)要像爱自己的亲人、家庭、国家一样爱他人、爱他家、爱他国,如此兼相爱,交相利 [15](《兼爱中》),则乱世可救,天下安宁。在尚贤用人方面,墨子主张亲疏贵贱一视同仁,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12]( 《尚贤上》)这种破除了血缘宗族观念的兼爱、尚贤无疑更加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谐。在功利问题上,墨家肯定义与利、德与力是统一的,这与先秦儒家重义轻利、崇德贱力是不同的。墨家认为:仁,爱也;义,利也。 [15](《说经下》)墨家对利并非一味排斥,而认为是民生的正当要求,执政者要通过备粟、备兵、节用、节葬、非乐等途径来恤民、利民、养民,最终达到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15]( 《兼爱中》)的天下国家、社会人际关系普遍和谐相处的盛世景象。后儒吸取墨家的正确思想,如张载在《正蒙大易》中提出义,公天下之利的观点,王充在《论衡非韩》中提出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的主张。墨家的某些主张是对儒家思想的超越,其合理思想反过来又被儒家所吸纳,从而使儒家的思想更贴合现实需要。唐代名儒韩愈曾对孔子与墨子两思想之相互影响作过如下评价: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也。 [15](《前言》P11)

3、法家对儒家和思想启示。对于如何治国,儒法两家主张迥异,看似针锋相对,实则互有借鉴。孔孟从人性善出发,主张行仁政、施德治;法家从人性恶出发,主张严刑峻法,用法制手段维持社会秩序。但儒学大师荀子却认同人性恶的观点,他取法家之所长,补儒家之所短,强调隆礼重法,把儒家的德治和法家的法治结合起来治理国家。就连孟子也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12](《离娄上》)说明光用道义的力量不足以治理好国家,而应当以德为本,以法为用,德法结合,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对诸子百家思想进行了有选择的吸收,对的道家思想侧重于天道观和自然观方面,对墨家侧重政治观和伦理观方面,而对法家则注重其社会观和法制观方面,从而形成既有自身之特色,又兼具他家之所长的和文化思想体系。

总之,儒家和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它根植于先民肥沃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又博采诸家之所长,兼容并蓄,终成蔚为大观之势,儒家仁、义、礼、智、中和、太和、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天人合

一、礼之用,和为贵等概念与观点的提出,均是在继承中华先民和文化基础上,对中国和文化的促进和发展。也表达了人们对建立平等、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在社会重大转型期,党中央适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促进了和谐文化的繁荣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和谐文化的指导;另一方面,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了和谐文化的繁荣。因此,对儒家和文化的内涵与理论渊源进行系统发掘与阐述,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其积极方面,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国家和平统一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 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2] 左丘明撰,鲍思陶 点校.国语[M].济南:齐鲁书社,2005.

[3] 李君如. 和谐社会问题研究笔记八篇[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

[4] 胡锦涛. 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Z],2005.

[5] ]修海林. 古乐的沉浮[M]. 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

[6]郑 涵. 中国的和文化意识[M].学林出版社,2005.

[7]郭沫若. 甲骨文字研究,释和言:上册[M].上海:大东书局,1934.

[8]饶宗颐. 澄心论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9]林 尹 . 周礼今注今译[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10]杨天宇. 礼记译注:上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1]金景芳. 周易通解[M].长春: 长春出版社,2007.

[12]杨伯峻. 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13]饶尚宽. 老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章诗同. 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5]李小龙. 墨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相关阅读:

文化哲学何以可能

哲学与反哲学

从话语幽默理论看小品语言的文化学意义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哲学

女性主义立场论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回应

论儒家“和”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理论渊源

延伸阅读:

论索洛维约夫完整知识理论的历史渊源在毕业前夕,很多大四的学生会为了写毕业论文而苦恼,自己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对于写毕业论文,实践操作很重要,为论文做好准备是一项需要时间的工作。下面文书帮小编给大家带来一篇...

儒家文化对创造力的影响毕业论文是检验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文档,如何写好毕业论文也成为每个即将毕业的学子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论文范文 摘要:儒家文化作为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代表,作...

中药前胡的功效及应用渊源探析毕业论文无论对普通大学毕业生还是成教毕业生都是个挠头的问题,开题报告、参考文献等等都是让人十分烦恼的事情,下面FANWEN51小编为大家带来药学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下是关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的论文,欢迎有兴趣的同学借鉴哦!摘要:文学是一个广泛而深远的概念,文学自起源起,就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思维心理的重要反映。在历史的长河中,...

儒家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已至,毕业论文是电大毕业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研究后形成的具有一定学术价...

明清时期江南泰伯信仰的儒家信仰儒家化是明清时期民间信仰中值得关注的一类特殊现象,它是指神灵在纳入国家祀典后,其形象被改造成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现象。小编整理了关于明清时期江南泰伯信仰的儒家化的...

简论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研究孔、孟、荀代表的先秦儒家,力倡修身为政、民为邦本、选贤使能、富民强国、礼主刑辅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这一儒家政治思想便成为...

韩国白衣文化的文化渊源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韩国白衣文化的文化渊源,欢迎各位研究文化的同学阅读! 摘 要:韩国对白颜色有着深厚的感情。千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民俗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但是对白色的...

儒家自然哲学的“通”儒家自然哲学的通是小编为各位哲学的同学准备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摘 要:通是儒家自然哲学究天人之际的重要概念,指两个或更多对象之间物质、能量、信息、情感、精神的相互...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