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孔子的“理想国”的相似性的哲学论文]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哲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用。导读:理想国形成背景的相似性。对社会秩序、和谐盛世的共同追求。也整整延续了几千年人类对和谐社会的追求。论文关键词:形成背...+阅读
柏拉图文艺思想
摘要:柏拉图的思想是对之前希腊哲学诸流派的创造性综合,包罗了早期自然哲学派的科学观、智者积极关注社会的重心转移、苏格拉底的原则和方法。
其思想体系被后人分为逻辑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学。
在此,仅探讨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关键词:智者学派;理念;诗的创造性;苏格拉底对话法
一 、时代背景
哲学发展史上,最早的希腊哲学肇始于公元前585年,直至公元前5世纪中叶,均属智者学派以前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希腊哲学是自然主义的,大半是物活论的、本体论的、一元论的、独断论的。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伴随着逐渐高涨的向往自由和个人主义的倾向,智者学派兴起,这是希腊的启蒙时期,也是哲学的转折时期。
智者们怀疑此前自然哲学家对正确认识之可能性的乐观态度,对形而上学的思辨漠不关心,由此产生了自然说与约定说之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蔚然成风。
个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备受青睐,智者成为教授青年人智慧的职业教师,同时编纂出版修辞学书籍。
智者所谓的智慧实则是用有感染力、说服力、优雅的语言表达思想、赢得演讲或辩论,压倒论敌的形式艺术,在社会生活、政治权力争夺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卖弄炫耀知识并将其商业化的行径,他追求确定的真理,推崇这个意义上的哲学家,由此将希腊哲学引入重建时期。
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修习哲学八载,在老师被智者害死以后,更加痛恨诡辩派智者,坚定了扭转风气的决心。
政治上,希腊经由荷马史诗所歌颂的部落首长制、贵族政治,中间出现短暂的寡头政治、僭主政治,到了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民主制已达顶峰,苏格拉底处在民主制面临危机的时代,审判的不公削弱了国力,苏格拉底之死就是一大例证。
苏格拉底被视为民主派的政敌。
柏拉图时代,民主制弊病百出更加衰败,恩师之死也促使他更加痛恨民主制,柏拉图的出身、成长都培养了他强烈的贵族等级观念,他主张重返贵族政体。
智者与民主制密不可分,这也是柏拉图痛恨智者、誓死与之为敌的另一重要原因。
二 、理念论
在柏拉图心中,至高无上的世界是理性世界,其中充溢着无数原始、超验、永恒的理念,无论尊卑高下。
有事物、关系、性质和行动的理念,有桌椅、床、颜色和声调的理念,有健康、静止和运动的理念,有大小和相似的理念,还有真、善、美的理念。
第二性的物质世界和第三性的文艺世界都属感性世界,他们都依存于第一性的理性世界。
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理念的实体性,理念因何是实体的呢?苏格拉底认为概念的知识是唯一的真知识,由此自然产生了真理性保证的问题。
柏拉图结合一些希腊先贤的观点给出的答案是,知识是思想同实在的一致性。
这样就推导出观念或概念想要拥有成为真知的资格就必须有某种实在的东西与之匹配。
所以,人们心中的真、善、美等等诸种概念都是有原型的,理念就是这样的原型。
理念世界通过世界灵魂作用于物质世界,世界灵魂由不可分和可分的东西、同一和变化以及精神和物质组成,它有自己的原始的运动,这是一切运动的原因。
柏拉图的理念论不是凭空而来的,最初苏格拉底提出在心灵中寻找规定外部世界的内在原则,他通过对话帮助奴隶找出几何关系就是很好的体现。
但他并没有把这些原则外在化、实物化,也没有明确规定心灵所能认识的原则、定义、真理是什么,从哪里来。
柏拉图建立的周密、森严、高高在上、为理性所渴慕的理念正是老师苏格拉底心灵内在原则的出处,为苏格拉底的方法论夯实了认识论的基础。
三、关于诗的创造性
柏拉图关于诗的创造性主要有三种说法。
首先,最高尚的,第俄提玛在《会饮篇》中高扬以爱为核心的灵感、美、神圣。
其次,苏格拉底在《伊安篇》中指出无论诗人还是诵诗人都因神灵凭附而活动,不过就像磁石和铁环之间有距离远近的差别,他们被诗神凭附和吸引的程度是递减的。
他们并不拥有任何专门知识,而作诗、诵诗本身更算不得什么专门技能,如果凭附程度较高时,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但有时,如伊安自述,他会带着功利心留意到观众的反应,此时的凭附程度应该不够高,诵诗人还保有自我意识。
最后,苏格拉底在《理想国》卷
二、卷
三、卷十中贬抑荷马史诗、悲剧之类迎合、挑逗灵魂中低等情欲的模仿。
《伊安篇》中的灵感介于高尚和低劣之间,诗人和诵诗人都是无辜的,因此,伊安的自以为是,最后于无处遁形下的强词夺理就显得荒唐可笑了。
策勒尔认为此篇为伪作,关于柏拉图传世的作品真伪问题,诸位名家意见不一。
在《会饮篇》中第俄提玛为何对诗有如此高的赞誉?世间有些人在心灵方面比在身体方面还更富于生殖力,长于孕育心灵所特宜孕育的东西。
这是什么呢?它就是思想智慧以及其他心灵的美质。
一切诗人以及各行技艺中的发明人都属于这类生殖者。
每个人都宁愿与其生育寻常肉体子女,倒不如生育这样心灵子女,如果他放眼看一看荷马,赫西俄德以及其他大诗人,欣羡他们所留下的一群子女,自身既不朽,又替他们的父母留下不朽的荣名。
由此可见,第俄提玛认为诗的活动是在美的理式下,以爱为动力。
诗人和作为发明家的能工巧匠、法律制定者都是美德的创造者。
从这种理智的活动解释出发,美由被美的形体吸引到欣赏美的灵魂和行动到深思知识最后见到了美的理式本身。
诗人看起来处于第一到第二阶段之间的上升过程中。
诗人对于他人(主要是爱人)的道德美积极响应,诗的创造于是变成了联盟的事业,成为发掘和传达美德的手段。
诗又是一种自我表现,诗的创造力从诗人的灵魂中涌出,通过与人交流而不断更新。
在《理想国》里,柏拉图对模仿作品总的定义是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与真理隔着三层。
诗人不仅没有知识,还没有正确的观念,只有无知者才会被其哄骗。
他以诗人类比画家,提出了有名的镜喻。
镜喻在某种程度上还肯定了文艺的写实性,只可惜这个现实的基础本身就是感性的、不可靠、非真实的。
更等而下之的是,模仿诗人不是如实模仿,他们描写的是心中对现实的印象,或者从某一角度截取有限的现实侧面,他们为了迎合粗鄙的下层民众的口味,对现实加以歪曲,展现的全是本应加以克制的低级情欲。
四 、文艺与政治
无论《理想国》还是在其基础上晚期有所修订的《法律篇》中所表述的国家论,都建立在柏拉图伦理学的基础上。
国家的组织应当效仿宇宙和个人有德性的灵魂,即理性占统治地位。
社会各阶级对应灵魂中各成分的功能,哲学家代表理性,应当做统治阶级;军人代表意志,职务是保卫防御;农业生产者、手工业者和商人代表低级的欲望,负责生产物质财富。
在这样的国家中,德性是理想,训练有道德的意志是目标,艺术应该作为道德修养的一种手段。
在柏拉图看来诗人要免于堕落只有屈膝于法令,有了正确的观念,诗人就同其他工匠一样,可以为立法者服务,因为即使政治上正确的诗人也无法见到理式,他们就该听命于诗的使用者――立法者。
柏拉图给诗人的地位是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法律王和军队将领、政治家或商人、训练者或医生、先知和仪式主持人之下的第六等级(共9级)。
模仿的危险在于它使观众很容易认同他人(剧中人)的身份,从而消除了个人判断的间隔。
荷马和绝大多数诗人以模仿人性中卑劣的情欲来败坏听众,他们只是智慧的表象,这种表象就是对灵魂的一种腐蚀,打动我们灵魂中非理性、无价值的部分。
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卷
三、《理想国》卷十及《法律篇》中对模仿诗人三下逐客令。
这样清洗之后在理想国中得以继续传扬的作品,在内容上,首先,必须把神和英雄按照美德的榜样来塑造;其次,必须只模仿好人或者好的行动中的个人。
在形式上,如同柏拉图所推崇的希腊雕塑,固守几种传统类型、亘古不变。
总的目标是让理想国公民实现各司其职、各安其位、理性控制情欲的正义,沐浴在绝好的风化氛围里,因为在柏拉图看来,全部可感的环境是一个美德或恶劣的形象和象征。
所以,所有的艺术家和匠人都必须按照美德的样式来创造。
柏拉图为了达到他的政治目的显然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
五、苏格拉底对话法
柏拉图的对话大多以苏格拉底为代言人,但除苏格拉底时期外,其后的过渡时期、成熟期和晚期表达的思想都是柏拉图自己的,他为何将苏格拉底对话法贯穿始终呢?
智者教学的目的是在辩论中压倒对方,为此可以混淆是非,使对方为各式各样貌似有理的谬论所困扰,直至认输。
智者的辩论没有规则、随意发挥、东拉西扯。
苏格拉底对话法与智者的诡辩针锋相对。
首先,苏格拉底不同于智者的卖弄知识,他承认自己无知,并真诚地企图以对话为探求真知的途径,这样他就可以不断提出疑问。
其次,他反对智者没有真理,我们不能认识,人们有分歧,意见相互对立,无分好坏的观点,在讨论中通过反复追问,在有差异的思想、对立的意见中寻求一致的地方,建立大家所依据的共同基础,即普遍概念或判断。
如果在对话中双方就某一概念得不出严密的结论,苏格拉底也不会强行推进,如《大希庇阿斯》篇就美的探讨收束于美是难的。
再次,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充分发挥了助产术,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不厌其烦地帮助对话者一步步痛苦地剥除既有成见,结果使对话者在内心中发现真理,这个过程与其说是创设不如说是解蔽。
柏拉图的对话能够如此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继承并完善了苏格拉底对话法。
延伸阅读: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的比较现在大学及以上学历毕业时要想获得学位证必须写一篇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然而,写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非常有难度。下面文书帮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一篇优秀的哲学毕业论文,供大...
柏拉图的公民教育思想柏拉图的公民教育思想 摘要:柏拉图的公民教育思想是柏拉图的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的遗产,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今天人类的公民教育的启迪意义依然十...
孔子与柏拉图美育思想孔子与柏拉图美育思想 【摘 要】孔子与柏拉图的美育思想是在中国与西方都产生过比较深刻影响的美育思想。 本文着重从孔子与柏拉图的美育实现步骤、途径以及美育目标三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