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学习方法技巧常识

广播电视虚拟语境下的语言运用技巧?

01月03日 编辑 fanwen51.com

一、语言运用的心理技巧———增强“对象感” 虚拟语境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作为节目的播音员、主持人,如果没有或缺乏经验,很容易产生一种语言心理上的“陌生感”,其言语让人感到似乎在对空发言或如同念书,毫无交流感。可想而知,其传播效果难如人意。正是由于认识到了虚拟语境的这种消极作用,所以播音学提出了“对象感”这一命题。

对象感强调的是一种心理感受。正如张颂教授在其所著《播音创作基础》一书中所说:“对象感就是播音员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 对象感是一种心理技巧,是要通过联想、想象产生与受众“交流幻觉”的心理活动。

要注意的是,不能只理解为对视听对象的设想,更重要的是要以此为契机,建立起交流的信念和感觉,获得真切、充实的交流心态和情态,做到“心中有人”,进入交流状态,这样才能使自己说出的话就仿佛是在与观众或听众促膝交谈,与观众面对面说话。从而也才能使观众或听众享受到朋友正在和自己面对面谈天说地的快感。 虹云在主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众经济》《午间半小时》等节目后,总结做好主持人经验时说:只要一走进播音室,仿佛听众朋友就来到了这个空间。

正在自己身边。当她开始说话时,就用两人促膝而谈的距离感控到语音的音量,以热情奔放的脉搏跳动控制语流节奏,把话的意思直说到听众的心里。

二、语言运用的物质形态———掌握“交流态” 心里有了交流意识还不够,还必须在有声语言这种物质形态(即交流态)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要通过语言中的“给予感”及“倾听感”来显露。

关于“给予感”与“倾听感”,《广播电视新闻语言与形体传播教程》作了如下阐释:主动的“给予感”就是在稿件重点处,段落层次衔接转换处,直接称呼受众时,语言中要融入主动告知、回答期待、相互探讨等有明显“交流”“对话”色彩的口吻;而“倾听感”指积极感应反馈,就是在预测受众会有疑惑、关注、赞同等等反应的地方,运用适当的停顿表达出一种感应、征询或倾听的意味。

三、语言运用的适应原则———增强“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要使有声语言适应传播对象的特征。所谓特征,有诸多因素,如性别、年龄、兴趣、智力状况、职业、文化程度、经历(经验范畴)、预存立场等等。如,拿经验范围来说,传播学认为传受双方的经验范围重合度越大,感情因素越多,越易于形成沟通。但问题是,仅仅局限于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来交流,受者在理性方面所得就会很少,所以必须把握一个“度”。

《人类信息加工》一书指出:微妙的社会习俗支配谈话或写作,要成为一个语言的有效使用者,人们必须考虑听众的特征:他们的知识、他们的社会背景、他们参加交流的原因。说话不看对象,无异于“对牛弹琴”,其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可见,作为节目的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对你的受众有大概的了解,并有针对性地运用自己的语言。

四、语言运用的“动人”策略———强化“情感性” 人们常说“以情动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广播电视节目播音员、主持人要有“对象感”———受众,同时也自然包含着对受众的关注、关心。因此,在与“对象”交流过程中,要充满感情、真情、热情、激情,而且这种情感一定要发自内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对象”之间形成交流,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