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公文文书公文写作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要义

11月28日 编辑 fanwen51.com

[当代乡贤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中的作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引领。而文化变得尤为重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当代乡贤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中的作用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阅读

文章标题: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要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新概念、新观点、新论断。其中最为突出的亮点之一是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重大意义、实现途径和建设方针也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理论上的又一重大创新,立意非常高远,意义极其重大。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说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认真理解胡锦涛同志的这一重要论断,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这一论断实际上包含着紧密相联的两层意思: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另一层是前述论断的必然延伸和拓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第一层意思而言,这里所说的“根本”,既从地位上说明:在建设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的旗帜,是第一要义,是最主要的;又从实质上说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心骨。归结起来是一句总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任何时候也动摇不得的。认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应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加深认识。一是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贯穿这一体系的旗帜和灵魂。《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概括,内涵十分丰富。首先,它突出地强调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定它是这一价值体系的旗帜、灵魂、第一要义。其次,它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认定它是这一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精神上团结一致,凝聚智慧和力量,克服困难,创造未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再次,它既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团结一致、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注重民族性、历史性、继承性;又吸收当今世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注重全球性、时代性、先进性。认定把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这一价值体系的精髓。复次,它为我们的社会生活确定价值取向,并为道德判断提出基本准则: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认定它是这一价值体系的基础。而在这一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的完整体系中起指导作用的则是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思想意识形态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不被假象所迷惑;也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才能像《决定》指出的那样,“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二是要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深刻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要性。《决定》明确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建设这样的和谐社会,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失去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理论基础,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那将给党、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当然也就没有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言。三是要从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着“两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中,深刻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紧迫性。这种紧迫性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作分析。从国际上看,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西化分化的图谋始终没有停止,意识形态领域的碰撞冲突、对抗始终存在。冷战结束后,过去那种正面对峙的刀光剑影虽不明显,但缓和对话的背后却不乏东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及非马克思主义的较量。西方社会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推销12全文查看产品、输出文化的同时,时刻都在兜售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试图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达到利用西方意识形态、文化影响,演变世界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他们意图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第四代、第五代身上。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面临着“四个深刻的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

多样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在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经济、文化日趋多元的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态势。国门打开后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文化,也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带来一些消极的思想观念和错误思潮。这是一种客观趋势和显著进步,但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给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带来新的考验。如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增强其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主流的声音就容易受到外界的制约,主流文化也会受到错误思想、思潮的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就会泛滥成灾,甚至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任意修改、随意解说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会在社会上蔓延。四是要从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剧变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性。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一科学理论在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这一错误始于共产国际,盛行于斯大林时期,泛滥于所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去世后,苏共新的领导人,不是认真纠正这些失误,而是从苏共20大开始,大反斯大林,全面丑化苏共党的历史,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的理论,放弃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指导。特别是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就公开主张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政治上实行没有限度的公开化、没有阶级性的公开化和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舆论多元化,使得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思潮一下子就在意识形态领域打开了缺口,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政局严重动荡,党的组织分裂,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迅速下降,最终发生剧变,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这个失败,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是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不当(先是教条化、后是取消)而造成的失败。这个教训深刻地告诉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去占领。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的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而不可能是其他的什么“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立党立国、治党治国之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和灵魂,是哲学社会科学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和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其指导地位是千万动摇不得的。动摇了,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五是要从中国近代革命以来发展的必然选择,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性。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深刻地指出:“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以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可是,“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多次奋斗,都失败了。五四运动前后,社会思想五花八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出现,其结果都是昙花一现。唯独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经和广大人民的革命运动相结合,就“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历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并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是对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既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要义,那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途径和首要任务,就必然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马克思主义150多年的发展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科学体系。它从不满足现状,主张批判地吸收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根据实践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变革,不断地进行理论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正在于它植根于社会实践,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因而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回答时代课题。恩格斯早就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领导人民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富于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世界、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决策部署。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部署,是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提出来的,是在现阶段特殊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下提出来的,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建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涉及内政、外交和国防等重大领域,既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创新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为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些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些最新成果,是指导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理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回答了新形势下怎样实现科学发展,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我们党等重大问题。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个主题,相互贯通,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和高度,表明我们党的理论创造力大大增强。实践证明,只有贯彻落实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些最新成果,是解决各种矛盾、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说过,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对着“两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是十分严峻的。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和困难的法宝是什么?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正是我们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良计妙方。坚持不懈地用这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能成为解决各种矛盾、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渡过拉美等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曾经出现的最难渡过的关键时期,使这一时期由“矛盾凸显期”转化为“黄金发展期”,让马克思主义的光芒在中华大地四处放射,产生出越来越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吸引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路径和方法创新路径和方法的问题,实质上是在新的形势下,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什么样的方针、政策和方法坚持好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问题。从当前情况看,我以为最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强化建设,强化创新。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和“多元化的社会思想”的关系。马克思早就说过:“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阶级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和“多元化的社会思想”并存,几乎是任何一个有阶级社会的共同特征。社会主义如此,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奴隶主义社会也都如此。问题只在于执政者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党总结多年来在这一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主张对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的各种文化、思潮、思想,应该坚持原则,区别对待,正确引导。所谓坚持原则,就是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不能有半点含糊。所谓区别对待,就是对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非社会主义和反社会主义应当有所区别。我们抵制、批判的主要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前者大多是认识问题,教育问题,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去加以解决。就是对于前者的抵制和批判也不只是简单地说个“不”就算完结,而是给以科学的具体的分析,指出其错误的实质和产生根源,并从反面中吸取其错误的教训,用以告诫自己。所谓正确引导,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而引领的方针则是《决定》提出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的共识。”大力发展先进的,支持健康有益的,努力改造落后的,坚决抵制腐朽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先进思想、文化的特质,也是先进思想、文化发挥主导作用、走向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是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法则,也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法则。执行这条法则,就要在坚持四项原则的前提下,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树立和强化差异互补、多样共生的意识,摒弃“见异思斗”、“非己必伐”的思维定势。倡导人们既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又善于倾听别人的声音;既依法争取自己的利益,又尊重别人的权利。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品格,融入和谐文化建设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贯彻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一种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其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在理论研究和建设中,要确立“问题意识”,做到“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要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帮助人们分清楚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长期坚持;哪些是针对当时历史条件所提出的个别论断,随着时间的转移已经过时;哪些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哪些是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需要澄清。要用创新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基础学科的建设,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念、服务社会的功能。同时,要划清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不要把学术问题上纲为政治问题,不能采取行政手段,给不同学派贴政治标签。学术问题的解决,必须坚持“二为”方向、认真贯彻“双百”方针,支持和鼓励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大胆探索和自由争论,为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再次,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媒体、互联网等的领导,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各种受众群体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按照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把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做好宣传工作,努力提高舆论的引导能力,重视舆论的社会效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要在学习、宣传、运用、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力量源泉,转化为观察和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的科学方法,转化为改革创新的实际行动,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二是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形成新观点,检验、丰富和发展原有的理论。三是研究理论和加强思想修养相结合。树立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精神,反对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断地将理论研究引向深入。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提升思想理论道德水平,加强个人修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要义》12全文查看文章标题: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要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新概念、新观点、新论断。其中最为突出的亮点之一是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重大意义、实现途径和建设方针也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理论上的又一重大创新,立意非常高远,意义极其重大。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说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认真理解胡锦涛同志的这一重要论断,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这一论断实际上包含着紧密相联的两层意思: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另一层是前述论断的必然延伸和拓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第一层意思而言,这里所说的“根本”,既从地位上说明:在建设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的旗帜,是第一要义,是最主要的;又从实质上说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心骨。归结起来是一句总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任何时候也动摇不得的。认清这一点至关重要。 应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加深认识。 一是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贯穿这一体系的旗帜和灵魂。《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概括,内涵十分丰富。首先,它突出地强调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定它是这一价值体系的旗帜、灵魂、第一要义。其次,它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认定它是这一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精神上团结一致,凝聚智慧和力量,克服困难,创造未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再次,它既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团结一致、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注重民族性、历史性、继承性;又吸收当今世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注重全球性、时代性、先进性。认定把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这一价值体系的精髓。复次,它为我们的社会生活确定价值取向,并为道德判断提出基本准则: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认定它是这一价值体系的基础。而在这一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的完整体系中起指导作用的则是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思想意识形态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不被假象所迷惑;也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才能像《决定》指出的那样,“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是要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深刻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要性。《决定》明确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建设这样的和谐社会,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失去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理论基础,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那将给党、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当然也就没有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言。 三是要从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着“两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中,深刻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紧迫性。这种紧迫性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作分析。 从国际上看,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西化分化的图谋始终没有停止,意识形态领域的碰撞冲突、对抗始终存在。冷战结束后,过去那种正面对峙的刀光剑影虽不明显,但缓和对话的背后却不乏东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及非马克思主义的较量。西方社会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推销[]产品、输出文化的同时,时刻都在兜售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试图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达到利用西方意识形态、文化影响,演变世界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他们意图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第四代、第五代身上。 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面临着“四个深刻的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

多样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在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经济、文化日趋多元的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态势。国门打开后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文化,也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带来一些消极的思想观念和错误思潮。这是一种客观趋势和显著进步,但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给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带来新的考验。如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增强其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主流的声音就容易受到外界的制约,主流文化也会受到错误思想、思潮的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就会

延伸阅读:

科学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党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点思考香米园社区 贺晓兵节前,我有幸聆听了市委党校张德丽教授做的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的报告。报告中,张教授用了大量篇幅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1.发展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

道德讲堂主持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大讲堂大家听说过吗?让我们一起看看怎么道德讲堂主持词开场白是写的吧!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这篇道德讲堂活动主持词,欢迎大家阅读! 道德讲堂主持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领导班子一是增强维护单位稳定的本领。提高分析判断复杂形势、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当前,国际因素对我们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引发了一系列不平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格式一、 调研背景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社会...

关于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案关于扎实有效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案 **区人民政府: 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区政协各参加单位、各专委会开展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调研活动和服务新农村特色活动。...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简报我县为把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的讲话内容贯彻到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去,县委先教办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让广大党员做坚持“...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体会-----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这是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