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公文文书公文写作

构筑小康社会分配新格局

11月22日 编辑 fanwen51.com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夙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走上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中...+阅读

构筑小康社会分配新格局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高屋建瓴地勾画出了小康社会分配格局的基本框架,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具体方向。当前,我们深入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十六大报告关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等收入者(群

体)的内涵

(一)中等收入者概念的定性分析

中等收入是指在某个时期里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全体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达到这一水平或者与此大致相当收入的人群就可以被称为中等收入者(群体),在国外被称为中产阶级。

首先,就收入水平本身而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收入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从纵向看,中等收入水平决定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一个地域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中等收入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从横向看,即使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之间的中等收入状况也不同。例如美国中产阶级的收入水平通常是个人年收入为2-3万美元,这远远超过了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中等收入水平。

其次,从社会范畴来看,由于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人们往往会因为经济利益、生活方式的一致或相似而在政治见解、文化心理、审美情趣、道德意识等方面相互认同,进而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阶层——中等收入者(群体)。

因此,中等收入者(群体)只能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社会的概念、区域的概念。从某种程度讲,收入水平的中等化只是中等收入者(群体)的量的规定性,而除此之外的人文因素才是中等收入者(群体)的质的规定性。

(二)合理界定我国中等收入者

我国目前按五等分法(即分为高收入、偏高收入、中等收入、偏低收入和低收入五个等次)列入中等收入的家庭占18%,但这样的中等收入户人均收入只有八千到一万元(2001年职工平均工资也只有10870元),是一种低层次状态下的中等收入,显然不能作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等收入目标。另一方面,和这种低层次收入状态相适应的是,在教育文化、道德意识、职业技能等方面我们还处于一种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阶段。如今是否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管理经验、敬业精神、社会责任心等已成为个人财富增长的重要源泉,成为一个中等收入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所以,我们认为,我国的中等收入者(群体)应当从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个人文化素质以及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程度等方面来界定。以北京地区为例,从目前的状况来衡量,其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大体应该是个人年收入4万元至8万元,家庭储蓄和其他货币性资产20万元以上,家庭人均居住面积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5%左右(北京市居民平均恩格尔系数为33.8%),家庭成员有旅游健身、观看中高档文艺演出的愿望和经济能力,有较高的文化、技能或谋生能力等等。

二、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意义

首先,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奋斗方向,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提供了保障,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次,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调动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成员旺盛的创造力和劳动热情。

第三,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对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调查发现,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美元者,其家庭消费属于随意性可支配类型,这种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而低于5000美元的,其家庭消费是以满足基本需要为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小。因此,可以说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支撑着未来消费的增长。

第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利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根据历史的经验,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结构无疑是最优的选择。因为中等收入者既是经济生活的主角,又是先进文化的投入者、消费者和倡导者。所以,中等收入者在一个国家所占比重越大,这个国家的社会就越稳定。

三、我国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目标

我国要逐步形成一个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大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即“橄榄型”结构。虽然大方向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同,但我国具有中国特色,即“两头小,不悬殊;中间大,分层次”的新型分配格局。这样,既体现了共同富裕的要求,又有利于社会充满活力。

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应多大才是合理的?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传统、人文特性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其中等收入群体所占比重也不大一样,有的高一些,像美国达70%多;有的又低一些,像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国家只有35%左右。我们认为,我国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所占比例能达到37%—38%就基本符合全12全文查看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了。

四、扩大我国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制度保障

(一)法律保障

首先,要在宪法层次上明确公民个人收入的多样性,承认非劳动收入的正当性,要肯定私人财产的法律地位和不可侵犯性。

其次,要修改和完善民法、刑法、税法、土地法、公司法等若干实体法部门中关于市场主体和财产

流转方面与市场经济相违背和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保障和激励公民对财富的占有、交易和创造等。

第三,要对行政和司法等程序法中轻视个体权利,任意扩张国家权力侵害公民权利的现象予以纠正。

(二)经济措施(政策)的保障

首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和优质高效农业。这些行业不仅能吸纳大量人员就业,而且对从业人员要求素质较高,并有能力支付较高报酬,有助于中等收入群体的形成。

其次,要素市场的建立健全。通过规范市场秩序,取消省区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壁垒,加快建立全国范围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广大低收入者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能够形成合理、自由、有序地流动,不仅使收入增加,减少贫困人口,而且使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逐步形成一个反馈及时、信息对称的市场价格体系,为要素收入的合理确定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三,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包括:确立以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原则,建立起与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相适应的薪酬制度体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科技人员、高中级技工和熟练工人的收入水平;改革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现行工资制度并建立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重点是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加快科技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机制的形成。

第四,减少低收入群体。减少低收入群体先要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切实保障城乡低收入者和无收入者生活。在此前提下,一是拓宽普通劳动者就业门路,实施再就业工程,逐步减少城镇低收入群体比重和人数。二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进度。三是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入城镇,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第五,税收调控。应当适当提高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对高收入者开征遗产税、赠予税等税种,加强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杜绝账外收入。

(三)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

第一,改革现行的人事和户籍制度。要打破现行的以身份职务等价值评判体系为基础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用人体制。取缔户籍制度中对人员流动的限制,形成人才流动的良好环境。第二,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普及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努力增加中高级素质劳动者人数。第三,抓好廉政建设。只有廉政高效的政府行为才能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防止收入分配环节上的腐败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12全文查看构筑小康社会分配新格局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高屋建瓴地勾画出了小康社会分配格局的基本框架,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具体方向。当前,我们深入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十六大报告关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等收入者(群

体)的内涵

(一)中等收入者概念的定性分析

中等收入是指在某个时期里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全体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达到这一水平或者与此大致相当收入的人群就可以被称为中等收入者(群体),在国外被称为中产阶级。

首先,就收入水平本身而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收入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从纵向看,中等收入水平决定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一个地域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中等收入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从横向看,即使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之间的中等收入状况也不同。例如美国中产阶级的收入水平通常是个人年收入为2-3万美元,这远远超过了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中等收入水平。

其次,从社会范畴来看,由于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人们往往会因为经济利益、生活方式的一致或相似而在政治见解、文化心理、审美情趣、道德意识等方面相互认同,进而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阶层——中等收入者(群体)。

因此,中等收入者(群体)只能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社会的概念、区域的概念。从某种程度讲,收入水平的中等化只是中等收入者(群体)的量的规定性,而除此之外的人文因素才是中等收入者(群体)的质的规定性。

(二)合理界定我国中等收入者

我国目前按五等分法(即分为高收入、偏高收入、中等收入、偏低收入和低收入五个等次)列入中等收入的家庭占18%,但这样的中等收入户人均收入只有八千到一万元(2001年职工平均工资也只有10870元),是一种低层次状态下的中等收入,显然不能作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等收入目标。另一方面,和这种低层次收入状态相适应的是,在教育文化、道德意识、职业技能等方面我们还处于一种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阶段。如今是否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管理经验、敬业精神、社会责任心等已成为个人财富增长的重要源泉,成为一个中等收入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所以,我们认为,我国的中等收入者(群体)应当从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个人文化素质以及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程度等方面来界定。以北京地区为例,从目前的状况来衡量,其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大体应该是个人年收入4万元至8万元,家庭储蓄和其他货币性资产20万元以上,家庭人均居住面积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5%左右(北京市居民平均恩格尔系数为33.8%),家庭成员有旅游健身、观看中高档文艺演出的愿望和经济能力,有较高的文化、技能或谋生能力等等。

二、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意义

首先,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奋斗方向,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提供了保障,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次,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调动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成员旺盛的创造力和劳动热情。

第三,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对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调查发现,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美元者,其家庭消费属于随意性可支配类型,这种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而低于5000美元的,其家庭消费是以满足基本需要为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小。因此,可以说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支撑着未来消费的增长。

第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利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根据历史的经验,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结构无疑是最优的选择。因为中等收入者既是经济生活的主角,又是先进文化的投入者、消费者和倡导者。所以,中等收入者在一个国家所占比重越大,这个国家的社会就越稳定。

三、我国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目标

我国要逐步形成一个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大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即“橄榄型”结构。虽然大方向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同,但我国具有中国特色,即“两头小,不悬殊;中间大,分层次”的新型分配格局。这样,既体现了共同富裕的要求,又有利于社会充满活力。

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应多大才是合理的?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传统、人文特性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其中等收入群体所占比重也不大一样,有的高一些,像美国达70%多;有的又低一些,像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国家只有35%左右。我们认为,我国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体所占比例能达到37%—38%就基本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了。

四、扩大我国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制度保障

(一)法律保障

首先,要在宪法层次上明确公民个人收入的多样性,承认非劳动收入的正当性,要肯定私人财产的法律地位和不可侵犯性。

其次,要修改和完善民法、刑法、税法、土地法、公司法等若干实体法部门中关于市场主体和财产

流转方面与市场经济相违背和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保障和激励公民对财富的占有、交易和创造等。

第三,要对行政和司法等程序法中轻视个体权利,任意扩张国家权力侵害公民权利的现象予以纠正。

(二)经济措施(政策)的保障

首先,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和优质高效农业。这些行业不仅能吸纳大量人员就业,而且对从业人员要求素质较高,并有能力支付较高报酬,有助于中等收入群体的形成。

其次,要素市场的建立健全。通过规范市场秩序,取消省区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壁垒,加快建立全国范围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广大低收入者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能够形成合理、自由、有序地流动,不仅使收入增加,减少贫困人口,而且使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逐步形成一个反馈及时、信息对称的市场价格体系,为要素收入的合理确定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三,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包括:确立以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原则,建立起与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相适应的薪酬制度体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科技人员、高中级技工和熟练工人的收入水平;改革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现行工资制度并建立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重点是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加快科技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机制的形成。

第四,减少低收入群体。减少低收入群体先要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切实保障城乡低收入者和无收入者生活。在此前提下,一是拓宽普通劳动者就业门路,实施再就业工程,逐步减少城镇低收入群体比重和人数。二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进度。三是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入城镇,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第五,税收调控。应当适当提高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对高收入者开征遗产税、赠予税等税种,加强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杜绝账外收入。

(三)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

第一,改革现行的人事和户籍制度。要打破现行的以身份职务等价值评判体系为基础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用人体制。取缔户籍制度中对人员流动的限制,形成人才流动的良好环境。第二,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普及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努力增加中高级素质劳动者人数。第三,抓好廉政建设。只有廉政高效的政府行为才能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防止收入分配环节上的腐败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

延伸阅读:

建设局关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得实践和思考今年是我们完成“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也是我市实现第一个“率先”目标的决胜之年。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格局,准确把握××城市建设的发展态势,是引领××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快“工业强县”进程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技能、管理知识的培训,注重培训质量和实效性,不断提高个体私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同时要帮助个体私营企业建章立制,冲破家族式经营管理的牢笼,着力引进人才和新的管理经验,努力提...

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成效也明显。因此,我们只有克服消极悲观的情绪,树立积极的姿态,才能卓有成效的抓好农村法制教育。 三是要克服厌烦情绪。农村法制教育缺乏经费保障,年年要政府各部门掏腰包,因此,...

构筑社会信用谋求银企共赢能及时退出市场,维护企业法人的社会信用度,树立企业外部形象。第三,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商标法》《专利法》等法律,督促企业守法经营,把《产品质量法》作为企业发展的立身之本,提...

构筑防腐倡廉堤坝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两个条例,对于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

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佛南村位于涪江大道、绵渝高等级公路两旁,与太和镇县城相连接,有老鸦山风景区、长岭岗森林公园,678.4亩名优水果,郑葛无公害大型养猪场在辖区内。是太和镇旅游观光农业、无公害...

建成小康社会知识学习宣传简报引导语: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

构筑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环境基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关怀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各地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环境保护新路子,比如浙...

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重庆市第五次党代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加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城乡发展...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