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范文学习事迹材料

农村老党员义务护路护林队先进事迹

11月24日 编辑 fanwen51.com

[林业站优秀护林员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志愿护林坚持不懈 黑山镇是万盛区的林业大镇,与贵州桐梓县羊墩镇、狮溪镇,南川市金山镇等接壤,交界线长达60公里,林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87%,是万盛区的主要绿色屏...+阅读

一条路,一座丰碑;一条路,一道风景。

今天,**市**乡**村四通八达的油面路,挺拔俊美的白杨树,给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带来了新的腾飞,新的希望。过往的行人驻足而立,居住的人们心旷神怡。要致富,先修路。要畅通,必须护林养路。**的人们不会忘记11位养路护林的“夕阳红”老人组合,他们中有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有在村里

工作了三四十年的老干部,平均年龄近77岁,而且一干就是十年。

十年前,**村沟渠荒芜、街面凌乱不堪。而如今,面对该村巨大变化,在惊叹之余,不由对它的规划者、建设者和维护者产生由衷的敬意。

“我们村老党员、老干部多,他们素质高、有威信,是**村一笔宝贵的财富”

**市**乡**村,地处**三市交界之处,被**市的六个村庄和**市的南土路口村团团包围。全村1600口人,有6000多亩耕地,是典型的农业村。1998年以前,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艰难。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村民收入低,农户之间矛盾重重,吵架斗殴等事情早已让这里的人们习以为常。村里村外一片光秃秃,看不见一棵绿树。“并不是说不种,而是种了没人管理,即使管也管不了。”村民张春林说。家家户户怕影响庄稼的生长,谁家也不愿意让那树长在自家的地头上。怎么能有成活率呢?真是“年年种树不见树,屡种屡没”。**村多年来以渠灌为主,过去每逢春夏渠水到来的时候,各自为政的村民在田间道上挖开一道道小沟穿过塑料水龙进行浇灌。往往是在离村远先浇完地的要等到离村近的浇完后才能一块儿收摊。**村也是越穷越乱,越乱越穷。**村卖的粮食要比别的村便宜一二分,**村买砖要比其他地方贵一两角。商贩们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宁可多跑十里弯,不走**一步险。全村4000亩地的小麦、玉米堆扔在家里卖不出去,人们只能眼瞅着发呆。

1997年7月,**村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村两委班子换届时,选举了以李路通为党支部书记、张春林为村主任的村两委班子。他们首先召开了党员会,就**村如何摆脱困境、尽快致富进行了深刻剖析和反思。最终形成共识,明确了“要想富、先种树、再修路”的思路。第一步是种树。他们制定了“谁的地头谁种,谁种谁得利;集体统一购苗、统一管理,按比例分成等六条《树木管护公约》。1998年3月初,村里让每个村民多交了2.5公斤麦子购树苗,一次植树7000棵,涉及5条路13000米。 在树木的日常管护和道路维护上,村班子成员深思熟虑,反复斟酌。他们分析:村中98名党员,60岁以上的占60%还多,这些人大多担任过村干部,他们素质高、有威信,把他们请出来也许是一个良策。没想到,在党员会上,这个方案刚一出口,老党员们个个热血沸腾,拍下胸膛,“只要是为了**村的发展,为了乡亲们能过上好日子,俺们豁出这条老命也值。”话语真切,报名踊跃。最后,11名

六、七十岁的老党员被“选中”。他们是:田墨卿60岁,卢其洞62岁,刘大群67岁,刘清彬72岁,李怀明70岁,卢其恒66岁,李同军68岁,田华锋62岁,李魁武60岁,呼凯71岁,李长根59岁。其中李魁武任组长。“俺们坚决把村里的田间路修整好,路两旁的树木看管好。”组长李魁武代表11位护路护林人员当众表态。

“我们是党员,党指到哪里就干到哪里,不讲价钱,不求回报。”

时下,在城市,许多身体强健的老干部离退休后,把时光留在了钓鱼、玩鸟、养花上;在农村,老人们把时光花在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上。然而,**村这支由年过花甲的老党员组成的老年护路护林队,却自觉肩负起一种神圣的使命,为党、为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燃烧着自己的余热,做着无私的奉献,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内涵。

说了算,定了干。11名老党员、老干部第一次开了碰头会,他们详细勘察、掌握了全村9000多米道路的分布和现状,然后按老人的年龄和身体健康情况,进行了明确分工。年轻一点儿的、身体条件好一些的,包段长、活多一些的路段,依次划好分工线路,同时还分别负责村里栽种的树木养护管理等工作。起初,由于工作量大,老人们每天早上都是5时就集合,分头干活儿。刚栽上的树苗,老人们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仔细查看着每一棵树,哪一株让风吹歪了,用力把它扶正,再培上几锨土;坑洼不平的田间土路,哪一处道路上有坑、有沟,用铁锹把坑沟填平、拍实。尤其是在雨后和农忙时节,老人们的活儿就更多了。但他们总是默默地把道路上的坑、沟、坎填平、拍实,以方便人们出行。

每次干完活儿回来时天已放亮,他们再次碰头,相互通报着各个路段的基本情况,工作起来有什么困难,需不需要帮助,有没有树苗丢失事件发生等等。然后像打完一场胜仗一样,老人们雄赳赳、气昂昂地回家了。当乡亲们起床开门一看,一个焕然一新的小村庄让人们惊讶了:“今天的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老人们就这样,不论春夏还是秋冬,不管刮风还是下雨,12全文查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干了下去。

一天清晨,老人们集合后正要分头上路,忽然发现一辆三马车拉着4棵小树一晃而过。老人们赶紧往路段上跑,正巧,卢其洞老汉发现自己路段上的小树少了4棵,他赶紧向组长李魁武汇报。几个人回想那人的模样,断定是本村人,然后到村委会说明情况。经查,确实是本村一村民干的,当即罚款200元给了树主,村委会还在

大喇叭里作了通报批评,从此再也没人偷树了。当时,人们对老党员们义务护林护路的举动并不理解,有时,起早下地干活儿的村民碰到他们正在扫路、填沟忙活着,便打着哈哈:“村里给你们多少钱哪,这活儿可真不赖。”村里一些年青人也在背后纷纷议论:“白干活儿,一群傻老冒,这么大年纪逞什么强。”然而老人们依旧我行我素按时上路,毫不理睬。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老人们不但护林修路,还主动把守路口,站岗值勤。从早上7时坚守到晚上9时,轮流吃饭。三个月过去了,村党支部书记李路通拿着乡里补贴的700块钱找到他们,表示一点心意,老人们坚决回绝了,李怀明激动地说:“俺们是共产党员,党指到哪里就干到哪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讲价钱,不图回报。这钱俺们不能要,村集体还穷,留给村里吧。”李路通再三解释说,这是乡政府给的,你们这么大岁数了,挺不容易,这钱村集体怎么拿?好说歹说地把钱塞给了老人们。

毕竟这群人都是60多岁的老人,难免有患病的时候,只要能出门,他们就坚持上路,有的老人实在病得动不了,其他人不用商量,主动承担起那一段路的工作。然而噩耗还是接踵而来。1999年7月,田华锋因病不幸去世。2001年李魁武、2002年呼凯、2003年李同军三位老人相继离开了相濡以沫的老战友们,离开了眼看着茁壮成长的2万株翠绿挺拔的**杨。剩下的七位老人咬紧牙关,压抑着悲痛的心情,把四位老人的路段分到了个人头上。“你们的担子我们挑,护林修路队不能倒”,七位老人化悲痛为力量,信心更大,干劲更足。

1998年5月,田墨卿和党支部书记李路通到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寻求本村在外工作人员的援助,为村里修一条油面路。他们住最便宜的旅馆,吃方便面,一个来月奔波筹集到2万元,加上村集体的一点积累,修了村里通往外界的第一条柏油路,全长3000米。路刚修好,养护期间,老人们轮班守护。一天,快到中午的时候,一辆大拖挂货车径直往路上闯,卢其洞大远就站在路口喊:“停车、停车!”司机看见是个老头,停下车说:“这村里我有熟人,放我过去吧,天已到中午了,绕道走还得多跑5公里地。”老人坚决地说,有熟人也不行,你马上倒回去。司机没办法,扭头上车,愤愤地说,“真是吃河水长大的,就你管得这么宽。”

几年来,村里村外的道路逐年硬化,老人们更是上心了,日夜守护着。在村内街道二次铺油的时候,一辆载重大卡车硬往村里闯,正好是田墨卿负责的那一段,他把自行车往路中间一放,自己躺在车前方,“要过先过我这一关”。卡车上的司机跳下车把自行车往渠沟里一扔,过来就把老人抬起来放到路边的沟里。正争执着,村里的乡亲们和村干部过来了,人们批评制止了司机,最后司机只得灰溜溜地返了回去。

“这里党旗更鲜艳,党风带好了民风,民风带好了村风,**村一片和谐”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一晃八九年过去了,护林修路已成为这几位老人心中神圣的职责。年纪最大的刘清彬已是82岁的老人了,自己患有骨质增生,腿脚不方便。77岁的老伴今年春天得了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既要照顾老伴还要修路护林,刘清彬一天也不耽误。同是党员的儿子刘建林深有感触地说:“支持他,就是支持村里的工作。俺也是当过队长、民兵连长的,咱共产党员不奉献,谁奉献?”就这样,在母亲生病输液时,孙女刘静主动承担起照顾奶奶的衣食起居,也没有让老人留下来伺候妻子,照常上路护树、修路。田墨卿是1948年入党的老党员,党龄最长。多年患有痴呆症,一到下午就睡觉,加入护路护林队后,从不耽误一天工作。去年秋天,在新栽树木涂白的时候,有病实在干不了活儿,还是70多岁的老伴主动帮他涂完了1000多棵树木。

老人们已经把护林护路作为一件乐事来做。去年笔者采访时,得知77岁的老党员刘大群在10年前得了心脏病,经过这10年来的护路,身体更棒了,不但心脏病没了,其他病也没有了。他拍着胸脯说:“现在什么病也别想找到咱,结实得很,还沾了护路的光呢。人们都说路好走了,树好看了,俺这心里甭提多痛快了,起码再干十年没问题。儿女们也很支持我的工作,都说锻炼锻炼去吧。”村干部侯申学说:“以前有人说这些人傻。一天傻、两天傻,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他们就这样傻下去。一年下来、几年下来,人们出门进门方便了,心里亮堂了,那时就都不说人家傻了。”十年来,乡亲们把老人的工作看在眼里,动在心里,逐渐村里的歪风邪气少了,和谐的因素多了。村民们浇完地,都主动地把道沟填平,把路修好,把自家地头上的树木看管好。

田清民是**乡政府的一名退休干部,住在村里,受他们的影响,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清扫自家门口,并向左邻右舍延伸出

五、六十米远,带动的家家户户都有了清扫街面的习惯。

2005年春天,**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村集体出资硬化街道6000多米,实现了主要街道的全面硬化。如今的**村四通八达,进村出村全是油面路,几位老人更是上心了,他们主动把村内油面街道的净化工作承担了下来。乡亲们更是家家户户主动地把堆放在外面的柴草运送到村外的固定堆放点,洁净、和睦、科技致富的好风气在**村日益浓厚。村党支部书记李路通感慨地说:“这些老党员是俺们村一笔宝贵的财富。有他们,这里的党旗更鲜艳。党风带好了民风,民风带好了村风,**村呈现出一片和谐新气象。”

路净院俏树成荫,十年辛苦不寻常。几位老人十年坚持护林修路的义举感动了乡亲们,人们纷纷要求加入他们的队伍,老人们更是把这件事情看得比心尖子还重要,开出了近乎苛刻的条件:必须是党员,有威信,责任心强等等。经过千挑万选,今年78岁的老党员李怀亮、67岁的侯同杰光荣地加入了护林修路队伍。

老人们无私的善举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誉。**市交通局领导三次赴**村慰问、看望老人们,送去了铁锹、毛巾、护路服装等。2006年11月17日,**省交通厅副厅长李梅菊亲自赴**村亲切看望了这几位老人,并视察了当地公路建设情况。指出:“**村乡间公路明显比周边公路保养得好,使用寿命至少要延长三分之一。按设计,1万米的公路多用一年,就能节省12万元。”她赞许地说:几位老人给**村带来了两份宝贵财富,一是给**村造就了一座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据测算,现在每株绿化树木平均直径达30多厘米,一棵按150元计算,2万株有300多万元,而且每株每年还在增值,每年也不低于30多万元。第二份财富是几位老党员十年护林修路,就是凭着共产党人的坚强信念和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坚守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让**村变得更秀美、更富裕、更文明、更和谐。

黎明将至,老人们又上路了,远处,启明星耀眼夺目。

12全文查看

一条路,一座丰碑;一条路,一道风景。

今天,**市**乡**村四通八达的油面路,挺拔俊美的白杨树,给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带来了新的腾飞,新的希望。过往的行人驻足而立,居住的人们心旷神怡。要致富,先修路。要畅通,必须护林养路。**的人们不会忘记11位养路护林的“夕阳红”老人组合,他们中有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有在村里

工作了三四十年的老干部,平均年龄近77岁,而且一干就是十年。

十年前,**村沟渠荒芜、街面凌乱不堪。而如今,面对该村巨大变化,在惊叹之余,不由对它的规划者、建设者和维护者产生由衷的敬意。

“我们村老党员、老干部多,他们素质高、有威信,是**村一笔宝贵的财富”

**市**乡**村,地处**三市交界之处,被**市的六个村庄和**市的南土路口村团团包围。全村1600口人,有6000多亩耕地,是典型的农业村。1998年以前,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艰难。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村民收入低,农户之间矛盾重重,吵架斗殴等事情早已让这里的人们习以为常。村里村外一片光秃秃,看不见一棵绿树。“并不是说不种,而是种了没人管理,即使管也管不了。”村民张春林说。家家户户怕影响庄稼的生长,谁家也不愿意让那树长在自家的地头上。怎么能有成活率呢?真是“年年种树不见树,屡种屡没”。**村多年来以渠灌为主,过去每逢春夏渠水到来的时候,各自为政的村民在田间道上挖开一道道小沟穿过塑料水龙进行浇灌。往往是在离村远先浇完地的要等到离村近的浇完后才能一块儿收摊。**村也是越穷越乱,越乱越穷。**村卖的粮食要比别的村便宜一二分,**村买砖要比其他地方贵一两角。商贩们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宁可多跑十里弯,不走**一步险。全村4000亩地的小麦、玉米堆扔在家里卖不出去,人们只能眼瞅着发呆。

1997年7月,**村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村两委班子换届时,选举了以李路通为党支部书记、张春林为村主任的村两委班子。他们首先召开了党员会,就**村如何摆脱困境、尽快致富进行了深刻剖析和反思。最终形成共识,明确了“要想富、先种树、再修路”的思路。第一步是种树。他们制定了“谁的地头谁种,谁种谁得利;集体统一购苗、统一管理,按比例分成等六条《树木管护公约》。1998年3月初,村里让每个村民多交了2.5公斤麦子购树苗,一次植树7000棵,涉及5条路13000米。 在树木的日常管护和道路维护上,村班子成员深思熟虑,反复斟酌。他们分析:村中98名党员,60岁以上的占60%还多,这些人大多担任过村干部,他们素质高、有威信,把他们请出来也许是一个良策。没想到,在党员会上,这个方案刚一出口,老党员们个个热血沸腾,拍下胸膛,“只要是为了**村的发展,为了乡亲们能过上好日子,俺们豁出这条老命也值。”话语真切,报名踊跃。最后,11名

六、七十岁的老党员被“选中”。他们是:田墨卿60岁,卢其洞62岁,刘大群67岁,刘清彬72岁,李怀明70岁,卢其恒66岁,李同军68岁,田华锋62岁,李魁武60岁,呼凯71岁,李长根59岁。其中李魁武任组长。“俺们坚决把村里的田间路修整好,路两旁的树木看管好。”组长李魁武代表11位护路护林人员当众表态。

“我们是党员,党指到哪里就干到哪里,不讲价钱,不求回报。”

时下,在城市,许多身体强健的老干部离退休后,把时光留在了钓鱼、玩鸟、养花上;在农村,老人们把时光花在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上。然而,**村这支由年过花甲的老党员组成的老年护路护林队,却自觉肩负起一种神圣的使命,为党、为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燃烧着自己的余热,做着无私的奉献,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内涵。

说了算,定了干。11名老党员、老干部第一次开了碰头会,他们详细勘察、掌握了全村9000多米道路的分布和现状,然后按老人的年龄和身体健康情况,进行了明确分工。年轻一点儿的、身体条件好一些的,包段长、活多一些的路段,依次划好分工线路,同时还分别负责村里栽种的树木养护管理等工作。起初,由于工作量大,老人们每天早上都是5时就集合,分头干活儿。刚栽上的树苗,老人们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仔细查看着每一棵树,哪一株让风吹歪了,用力把它扶正,再培上几锨土;坑洼不平的田间土路,哪一处道路上有坑、有沟,用铁锹把坑沟填平、拍实。尤其是在雨后和农忙时节,老人们的活儿就更多了。但他们总是默默地把道路上的坑、沟、坎填平、拍实,以方便人们出行。

每次干完活儿回来时天已放亮,他们再次碰头,相互通报着各个路段的基本情况,工作起来有什么困难,需不需要帮助,有没有树苗丢失事件发生等等。然后像打完一场胜仗一样,老人们雄赳赳、气昂昂地回家了。当乡亲们起床开门一看,一个焕然一新的小村庄让人们惊讶了:“今天的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老人们就这样,不论春夏还是秋冬,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干了下去。

一天清晨,老人们集合后正要分头上路,忽然发现一辆三马车拉着4棵小树一晃而过。老人们赶紧往路段上跑,正巧,卢其洞老汉发现自己路段上的小树少了4棵,他赶紧向组长李魁武汇报。几个人回想那人的模样,断定是本村人,然后到村委会说明情况。经查,确实是本村一村民干的,当即罚款200元给了树主,村委会还在

大喇叭里作了通报批评,从此再也没人偷树了。当时,人们对老党员们义务护林护路的举动并不理解,有时,起早下地干活儿的村民碰到他们正在扫路、填沟忙活着,便打着哈哈:“村里给你们多少钱哪,这活儿可真不赖。”村里一些年青人也在背后纷纷议论:“白干活儿,一群傻老冒,这么大年纪逞什么强。”然而老人们依旧我行我素按时上路,毫不理睬。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老人们不但护林修路,还主动把守路口,站岗值勤。从早上7时坚守到晚上9时,轮流吃饭。三个月过去了,村党支部书记李路通拿着乡里补贴的700块钱找到他们,表示一点心意,老人们坚决回绝了,李怀明激动地说:“俺们是共产党员,党指到哪里就干到哪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讲价钱,不图回报。这钱俺们不能要,村集体还穷,留给村里吧。”李路通再三解释说,这是乡政府给的,你们这么大岁数了,挺不容易,这钱村集体怎么拿?好说歹说地把钱塞给了老人们。

毕竟这群人都是60多岁的老人,难免有患病的时候,只要能出门,他们就坚持上路,有的老人实在病得动不了,其他人不用商量,主动承担起那一段路的工作。然而噩耗还是接踵而来。1999年7月,田华锋因病不幸去世。2001年李魁武、2002年呼凯、2003年李同军三位老人相继离开了相濡以沫的老战友们,离开了眼看着茁壮成长的2万株翠绿挺拔的**杨。剩下的七位老人咬紧牙关,压抑着悲痛的心情,把四位老人的路段分到了个人头上。“你们的担子我们挑,护林修路队不能倒”,七位老人化悲痛为力量,信心更大,干劲更足。

1998年5月,田墨卿和党支部书记李路通到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寻求本村在外工作人员的援助,为村里修一条油面路。他们住最便宜的旅馆,吃方便面,一个来月奔波筹集到2万元,加上村集体的一点积累,修了村里通往外界的第一条柏油路,全长3000米。路刚修好,养护期间,老人们轮班守护。一天,快到中午的时候,一辆大拖挂货车径直往路上闯,卢其洞大远就站在路口喊:“停车、停车!”司机看见是个老头,停下车说:“这村里我有熟人,放我过去吧,天已到中午了,绕道走还得多跑5公里地。”老人坚决地说,有熟人也不行,你马上倒回去。司机没办法,扭头上车,愤愤地说,“真是吃河水长大的,就你管得这么宽。”

几年来,村里村外的道路逐年硬化,老人们更是上心了,日夜守护着。在村内街道二次铺油的时候,一辆载重大卡车硬往村里闯,正好是田墨卿负责的那一段,他把自行车往路中间一放,自己躺在车前方,“要过先过我这一关”。卡车上的司机跳下车把自行车往渠沟里一扔,过来就把老人抬起来放到路边的沟里。正争执着,村里的乡亲们和村干部过来了,人们批评制止了司机,最后司机只得灰溜溜地返了回去。

“这里党旗更鲜艳,党风带好了民风,民风带好了村风,**村一片和谐”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一晃八九年过去了,护林修路已成为这几位老人心中神圣的职责。年纪最大的刘清彬已是82岁的老人了,自己患有骨质增生,腿脚不方便。77岁的老伴今年春天得了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既要照顾老伴还要修路护林,刘清彬一天也不耽误。同是党员的儿子刘建林深有感触地说:“支持他,就是支持村里的工作。俺也是当过队长、民兵连长的,咱共产党员不奉献,谁奉献?”就这样,在母亲生病输液时,孙女刘静主动承担起照顾奶奶的衣食起居,也没有让老人留下来伺候妻子,照常上路护树、修路。田墨卿是1948年入党的老党员,党龄最长。多年患有痴呆症,一到下午就睡觉,加入护路护林队后,从不耽误一天工作。去年秋天,在新栽树木涂白的时候,有病实在干不了活儿,还是70多岁的老伴主动帮他涂完了1000多棵树木。

老人们已经把护林护路作为一件乐事来做。去年笔者采访时,得知77岁的老党员刘大群在10年前得了心脏病,经过这10年来的护路,身体更棒了,不但心脏病没了,其他病也没有了。他拍着胸脯说:“现在什么病也别想找到咱,结实得很,还沾了护路的光呢。人们都说路好走了,树好看了,俺这心里甭提多痛快了,起码再干十年没问题。儿女们也很支持我的工作,都说锻炼锻炼去吧。”村干部侯申学说:“以前有人说这些人傻。一天傻、两天傻,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他们就这样傻下去。一年下来、几年下来,人们出门进门方便了,心里亮堂了,那时就都不说人家傻了。”十年来,乡亲们把老人的工作看在眼里,动在心里,逐渐村里的歪风邪气少了,和谐的因素多了。村民们浇完地,都主动地把道沟填平,把路修好,把自家地头上的树木看管好。

田清民是**乡政府的一名退休干部,住在村里,受他们的影响,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清扫自家门口,并向左邻右舍延伸出

五、六十米远,带动的家家户户都有了清扫街面的习惯。

2005年春天,**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村集体出资硬化街道6000多米,实现了主要街道的全面硬化。如今的**村四通八达,进村出村全是油面路,几位老人更是上心了,他们主动把村内油面街道的净化工作承担了下来。乡亲们更是家家户户主动地把堆放在外面的柴草运送到村外的固定堆放点,洁净、和睦、科技致富的好风气在**村日益浓厚。村党支部书记李路通感慨地说:“这些老党员是俺们村一笔宝贵的财富。有他们,这里的党旗更鲜艳。党风带好了民风,民风带好了村风,**村呈现出一片和谐新气象。”

路净院俏树成荫,十年辛苦不寻常。几位老人十年坚持护林修路的义举感动了乡亲们,人们纷纷要求加入他们的队伍,老人们更是把这件事情看得比心尖子还重要,开出了近乎苛刻的条件:必须是党员,有威信,责任心强等等。经过千挑万选,今年78岁的老党员李怀亮、67岁的侯同杰光荣地加入了护林修路队伍。

老人们无私的善举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誉。**市交通局领导三次赴**村慰问、看望老人们,送去了铁锹、毛巾、护路服装等。2006年11月17日,**省交通厅副厅长李梅菊亲自赴**村亲切看望了这几位老人,并视察了当地公路建设情况。指出:“**村乡间公路明显比周边公路保养得好,使用寿命至少要延长三分之一。按设计,1万米的公路多用一年,就能节省12万元。”她赞许地说:几位老人给**村带来了两份宝贵财富,一是给**村造就了一座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据测算,现在每株绿化树木平均直径达30多厘米,一棵按150元计算,2万株有300多万元,而且每株每年还在增值,每年也不低于30多万元。第二份财富是几位老党员十年护林修路,就是凭着共产党人的坚强信念和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坚守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让**村变得更秀美、更富裕、更文明、更和谐。

黎明将至,老人们又上路了,远处,启明星耀眼夺目。

延伸阅读:

护林防火宣传口号1、预防在先,防患未然。 2、游青山揽胜景感谢前人,护林木防火患造福子孙。 3、一时疏忽火星飘,一日火势千里遥。 4、一棵树木十年才成材一根火柴瞬间可毁树。 5、一点星星火,能...

护林防火标语护林防火标语 1、林海深处有人家,护林防火靠大家。 2、争当绿色卫士,防止森林火灾。 3、春风大又草木干,森林防火记心间。 4、小康路上多栽树,致富途中勤防火。 5、生态和谐人人...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