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写作的一种基本方法]瞎忙,为了生计,什么都顾不上了,机器里面扔着几篇半半拉拉的文字,也没有时间修缮,所以,就很少上论坛了。偶尔上了QQ,遇到几个好友和徒弟,也是没有充裕的时间好好聊聊,文字相识,总是免不...+阅读
词与物的一种人文科学考古学
《语词与事物》的副标题是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一种人文科学的考古学。福柯强调他在这本书里作的是一种考古学研究,但这绝不是通常意义上作为研究古代文物的考古学,而是指的“知识考古学”(une archéologie du savoir)。
什么是福柯意义上的知识考古学?
福柯认为,在不同时代的知识论述中,事物是有一定秩序的,“秩序既是作为物的内在规律和确定了物相互间遭遇的方式的隐蔽网络而大的中被给定的,秩序又是只存在于由注视、检验和语言所创造的网络中。” 正是以一定的秩序为基础,语言、知觉和实践才是有效的,并且三者或多或少地表达了秩序。“这样,在人们也许称之为对有序代码的使用与对秩序本身进行反省之间的所有文化中,就存在着纯粹的秩序经验和秩序存在方式的经验。” 而这本书研究的就是这种秩序经验,要研究的是在何种基础上知识和理论才是可能的,知识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秩序空间中被构建起来的。所以,福柯关心的并不是具体科学知识的进展情况,也不是科学的分类问题,也不是知识是否为真以及如何为真的问题,他研究和关心的是整个知识领域、整个认识论领域,知识是通过何种秩序经验而成为可能的。因此他提出了认识型(épistémè)的概念。Epistémè本是古希腊语,就是“真理”、“知识”的意思,其反义词是doxa,意思是“意见”。在巴门尼德那里,区分了两种道理,即真理(épistémè)之路和意见(doxa)之路。不过,福柯借用这个古希腊词,用来指某一个时代人们共有的经验秩序的结构,是一种先天的认识构型(confirguration)。
在这本书中,福柯通过考古学研究,考察了16世纪以来西方文化中的两次认识型的中断(rupture)。
第一个中断,由文艺复兴时代(la Renaissance)过渡到古典时代(l'âge classique),发生的时间大约是17世纪中叶;
第二个中断,发生在19世纪初,由古典时代过渡到现代性(la modernité),这个现代性一直延续到福柯自己所处的时代。
在西方文化中,有时将文艺复兴之后,就开始称作现代,因此,由培根、笛卡尔之后的西方哲学称为现代哲学(la philosophie moderne),而笛卡尔被称作第一位现代哲学家。而福柯则的研究则表明,即使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文化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在19世纪初有过一次突然性的认识型的转换,从而产生了一种与古典时代有极大差异的现代认识型。所以,现代性认识型中的理性,已经不同于古典时代的理性,但这其实并非理性本身的进展,而是“物的存在方式,以及那个在对物作分类时把物交付出知识的秩序的存在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福柯的考古学研究还研究了现代的人文科学,他认为在古典时代“人”并不存在,只是随着19世纪初现代认识型的出现,才出现了“人”,关于人的所谓人文科学,如心理学、社会学、文学与神话研究。但是人文科学不是科学,而是处在与生物学、经济学、语言学相临近的位置而取得了貌似科学的假象。既然“人”只是近期的一个构思,那么这个构思也可能消失。“人”,应该成为知识(le savoir)的实证领域,而并非科学(la science)的对象。随后,福柯的研究还表明,随着精神分析学、人种学的发展,以及同样不谈及人本身的语言学的发展,“人”将终结了,“人”将消失。
《语词与事物》分有前言,第一编,第二编三部分。第一编考察了第一个认识型的中断,第二编则考察了第二次认识型的中断,以及“人”和人文科学的诞生和消失。接下来我将尝试跟随着福柯的思路,踏上知识的考古之旅。
巴门尼德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与世界是不变化的要怎么理解
(一)“存在”范畴
“存在”是巴门尼德哲学的基本范畴。他把“存在”规定为具有“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独一无二”、“完整不可分”等特性。在巴门尼德看来,存在是永恒的、唯一的、不动的。巴门尼德用“存在”这个更灵活、更一般、更抽象、摆脱了更多感性规定的范畴来代替“始基”畴。“存在”比“始基”还要“始基”,它保留了“始基”自身所应有的内在的、抽象的、理想的(或理念的)特征。
(二)“存在”的特性
1. 巴门尼德的“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不动的。
2. 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一”,是连续的、不可分的。
3. 圆圈的性质。巴门尼德最终还是没有让他的“存在”
摆脱感性的性质,因为他往往又把存在说成是有形体的。他写道:“存在者有一条最后的边界,它在各方面都是完全的,好像一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到每一个方面距离都相等”。
4. 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巴门尼德说:“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可以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找不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达的存在物的”。
巴门尼德说:“那能被思维和被言说的必定存在,因为它的
存在是可能的,而不存在是不可能存在的”。在《论自然》里,他提出了关于认识存在的三条途径:“第一,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第二,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一定存在;第三,存在和非存在同一又不同一。”通过逻辑论证,他得出结论,第一条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与真理同行”,第二条是“根本不可能的”,第三条是普通人因怯弱无能和茫然失措而提出的。他把第一条路看成“真理之路”,通过这条路哲学将走向世界的永恒真理;他把后两条路统称为“意见之路”,它们只会使哲学沉迷于轻浮的现象世界,而触及不到世界的本质。沿着“真理之路”所通达的“存在”是一个永恒的、唯一的、不动的物体,是客观世界的一个最普遍的肯定和最高度的抽象。凡一切肯定的东西,可以称为“是”的东西,都不是“非存在”,而是“存在”,它是既不生成也不变化的东西。既然“存在”是思辩的“真理之路”的必然结果,“存在”在巴门尼德那里实际上就等同于真理,它作为最普遍的东西的最高度的抽象,只能是思维的对象。所以,“作为思维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
道是什么意思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 孔子所说的“道 ”,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
佛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
道:一首一走,第一次走的路、第一次用的方法才叫道,重复别人做过的事不叫道。走不一样的路,坚持创新才能生道。
天道:众生为鱼,道为网,河为天地。那捞网的渔夫,就是执掌命运的天地造化。
如何理解巴门尼德提出的存在的概念
巴门尼德的“存在”哲学及其影响 哲学如果离开了争论便会丧失生命。这就好比树木一样,离开了风雨的树木将会枯萎。赫拉克利特认为“所有东西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断变换”;而比他生活在稍晚一点时代(公元前5世纪)的巴门尼德则针锋相对地指出“没有事物会改变;我们的感官认知是不可靠的。” 巴门尼德哲学的出现是古希腊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和质的飞跃,它不只是对过去唯心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此前整个古希腊原始朴素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无论在哲学理论还是在思维方式上,他的贡献都是显著的。他所提出的“存在”范畴与此前原始朴素哲学家们提出的“始基”范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存在”是巴门尼德哲学的基本范畴。他把“存在”规定为具有“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独一无二”、“完整不可分”等特性。
也就是说,在巴门尼德看来,存在是永恒的、唯一的、不动的。他有一句名言:“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而由此,引发了后人关于什么是“思想”与“存在”内涵的争论。有人认为巴门尼德的‘存在’体现了一种本质的意义。而“存在”只有“思想”才能掌握,这样“巴门尼德第一次在哲学史上明确地表达了思维和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这种观点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有的学者则持不同看法,认为这样简单化地理解巴门尼德的“思想与存在”不妥当。他们认为“思想”是指“领悟”之意;“存在”则指“万物显现,出场,涌现的过程”。这也许是一种新见解,但是笔者持保留态度。 那么巴门尼德哲学的高明之处在哪呢?这要从古希腊哲学的源头说起。
“哲学”在古希腊是“爱智慧”的意思。古希腊人把认识宇宙万物共同的本原问题(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即寻找“始基”看成是最智慧的事情。古希腊哲学家们乐此不彼,并各有所得。有的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水”(泰勒士),有的则认为是“气”(阿那克西米尼)、“无规定者”(阿那克西曼德)、“火”(赫拉克利特)、“数”(毕达哥拉斯)等等,他们的主要倾向是把“始基”归结为某一感性事物或者说只能外在地规定“始基”,这是一条向下的、向外的认识道路,从而使他们心目中的始基、本原始终纠缠于感官接触的事物现象,使得理性的东西纠缠于感性的东西,其结果,理所当然地引起纷争。 巴门尼德采取了一条新的道路,即纯理性的、形而上学的认识道路,也就是他所说的“真理之路”。
找到了“存在”范畴,建立了“存在论”哲学从而结束了纷争。“他严格区分了本质与现象、真理与意见,并让它们处处对立。他通过对潜在于前人们理性结构中的“始基”等观念的反思,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出“存在”的一系列基本特性——唯一、不动、永恒等。于是,巴门尼德就用“存在”这个更灵活、更抽象、摆脱了更多感性规定的范畴来代替“始基”范畴。从此,古希腊哲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已能理解过去的哲学暗示,已能进行纯逻辑的抽象的思维推理,也表明人类认识已达到了对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即思想客体的自觉。” 由于巴门尼德哲学的影响,在随后的时代,古希腊哲学沿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方向发展,而两者之动力皆源自巴门尼德的“存在哲学”。
沿着客观的道路发展,巴门尼德的“存在”演变为德莫克利特的“原子”;沿着主观道路发展,巴门尼德的“存在”则演变为柏拉图的“理念”。 亚里士多德集以往哲学之大成,对“存在”( “有”、“实体”、“本原”、“本体”、)作了详尽的研究。他全面地揭示出了一般与个别、本质与现象、思维与存在、理性与感性、潜能(即“可能”)与现实、不变与变等等的矛盾关系,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具有内在矛盾的思想体系,致使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或思想派别,都能从这个思想宝库中受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成就与巴门尼德对“存在”范畴的提升和把握是分不开的。在巴门尼德那里,就已经有了“存在”与“非存在”、“真理”与“意见”、“理性”与“感觉”等等成对的矛盾范畴。
而在方法论上,那种开一代先河的逻辑分析、推理方式可能对亚里士多德的启蒙更大。
延伸阅读:
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人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别林斯基 幸福的斗争不论它是如何的艰难,它并不是一种痛苦,而是快乐,不是悲剧的,而只是戏剧的。 车尔...
坚持,是成功者的一种习惯《大长今》励志启示:坚持,是成功者的一种习惯 “人一切的快乐与痛苦,坚持与放弃,都是从一个目标,一个决定开始的。而人生的辉煌,从树立一个‘胆大包天’的目标开始!” 6...
最幸福的一种坏最幸福的一种坏 文/张小娴 幸福,往往是某种程度的依附,有一个人,在感情上和生活上对我们的依附真心的欢迎,那才是幸福。 一个人生活,可以很快乐,可是,只有一个人,便不能说是幸福。...
后退是前进的一种姿式后退是前进的一种姿式 人生固然要锐意进取,追求上进,努力向成功进发,但很多时候,还要知退,能退,更要善退。后退,很多时候是前进的一种姿势。(励志文章) 在自然界,有进必有退,退中含有...
理想与现实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一是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二是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不等于现实,而是现实的升华. 三是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
求叙述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论田间考古调查基本要求需要的是能考古发掘,第一步是收集信息。 考古学,古遗址和遗物,当它涉及到的方法,首先是如何收集的信息种类分为两类的遗址和遗物。现代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收集什么样的信息应该是实地考察...
关于大学考研考古学吉大是全国仅有的几所单独有考古学院的学校 他的考古学专业是和北大 西北大学齐名的 山大的考古学历史很悠久 实力也不错 东师大次之 就业的话·····不清楚你是不是本专...
哪些高校有考古学研究生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北京大学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覆盖 吉林大学 南开大学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覆盖 博士点 北京大学 Z 北京师范大学...
我熟悉的一种小动物120字狗我熟悉的一种小动物120字狗,我最熟悉的动物狗写一只啊旺的狗:我的小金鱼 我养了两条小金鱼,一条通体乌黑肚皮灰白,鼓着两个又圆又大的水泡眼,加上它总是不紧不漫一摇一摆地游着,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