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阅读
为什么我国的基础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改革的标志】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改革的目的】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
2、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刚刚过去的20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做教育改革的世纪,其原因也在于此。
3、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学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然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世界各国之所以不约而同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原因也在于此。
4、同过去时代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方面的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相比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
5、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现在的问题】
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基础教育的管理体系
(1)改变一元化的管理体制,恰当定位教育行政职能。 治理理论推崇多元化的社会管理,重视社会组织群体势力的参与,认为像教育这样的公共事业不能仅仅由政府来一元管理,除政府外,接受教育的个体以及属于第三部门的机构也需要参与管理与调节。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不是无限的,其作用是相对于学校、社会及个人的作用而言的,这种相对性也就决定了政府教育行政职能的有限性。
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一元化格局既不利于政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调动政府以外的力量参与教育管理。因此,必须改变国家全包办教育和统管学校的主体单元现状,实现教育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要改变政府的教育行政职能的无限性,将其限定在法定的权限内。发挥政府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的宏观管理职能:确定教育方向、提供教育机会、平衡教育需求、提高教育效能。
改变对教育的高度管制,由教育提供者转变为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保证者,给教育机构和学校以更大的自主权。建立一定的机制,使社会和个人参与到教育管理之中。摒弃单元价值取向,转向多元价值取向。在确保政府应有的“单元治理”权力的前提下,将那些本不属于政府的权力归还给公民、学校和社会。 (2)改变职能履行方式。 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决定了政府在履行管理职能时,主要是通过政策制定、文件下达等方式进行强制性管理。
在治理视野下,强调过程的交互性,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以及确立共同的目标等方式来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在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中,政府仍然是主角,发挥着主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独立特行,必须重视与其他机构及个人的合作,各机构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再是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运作方式也不再是指挥与被指挥的方式,而是平等协商的合作方式。
政府不再依靠强制性的政策来进行运作,而是通过法律和规则的制定来规范各行为体的行为。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正式的强制管理,与行为体之间的民主协商、谈判、妥协相结合;正规的法规制度与所有行为体都自愿接受的非正式措施相结合,各行为体在互信、互利、互存、参与、合作中求同存异。 政府在对基础教育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将教育方向的把握、教育质量的督导评估作为主要管理内容,而不是干预学校的具体办学行为。
即政府要做以下几件事: 第一,研究党的教育方针,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 第二,委托专门机构,制定基础教育阶段学业水平标准。 第三,定期组织水平测试,组织专门机构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分析、反馈、指导,以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基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做好以上几件事,既有利于解放管理部门的压力,也有利于解放学校的办学压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活学校的办学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完善治理网络体系。 治理理论认为,在社会公共管理领域内,政府不应与其他社会组织群体势力相对立,而应共同构成相互依存的治理体系。虽然教育具有外部性和非盈利性特征而使政府教育行政在整个教育管理体系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排斥其他社会组织群体参与教育管理。治理模式下,政府不再是单一的权力中心,非政府组织、受教育者也是权力主体。
但是,就现实情况看,我国的多元管理主体尚不成熟,现有的所谓非盈利性组织要么运用国家所赋予的独占性资源,对其所在的领域进行准强制性的管理而使其行为接近于政府组织,要么是作为某些个体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工具,而在人为的制造着公共需求。没有程序性的轨道可以自主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协商与合作,更不要说与政府形成双向对等的关系。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实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六项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浅谈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的对策在哪里
3 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若干建议 3.1 全 社会 都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首先,要引起上至中央、下至乡镇政府的重视。虽然国家已经非常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城市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的实地考察,真正了解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效解决问题。此外,要把政策进一步向农村倾斜,这是防止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途径。另外,要认识到农村教育系统及目标改革的急迫性。并且各级政府要真正明确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不能再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花样。其次,要引起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的重视。所有农村教师应该明白自己肩上的使命和责任,教书不应仅仅是他们的生存之道,更是在培育祖国的花朵,拖起明天的太阳。
教师应克服各种困难,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提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社会输送更多人才。作为学生,要胸怀大志,明白“知识改变命运”,迎难而上,通过接受教育而走向成材之路。作为家长,要转变落后的观念,支持孩子上学并想方设法为子女提供条件。再次,要引起社会其他各界人士的重视。可以通过电影、电视、广播、 网络 等多种媒体,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的实况,从而引导他们来扶持农村教育。3.2 千方百计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缩短城乡差距,是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方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一,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方面要大幅度向农村倾斜,加大经费的投入,用来改善农村的教育设施、教学环境、师资状况等。
第二,要多多开展城乡教育交流活动。相关部门首先要提供城乡交流相应的条件,如交流的场所、经费等。活动 内容 和形式则要丰富多样,比如不定期举行城乡基础教育研讨会,让城市中小学的老师、学生走进农村,让农村中小学师生参观城市的中小学,增进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同时城市的师生会更加珍惜自己的优越环境,农村师生则可开阔眼界, 学习 更多先进的 方法 。第三,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状况的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努力。3.3 全方位拓宽渠道,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经费问题,必须多方面开拓渠道。一方面,加大和调整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并向基础教育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倾斜,建立农村“控制辍学专项基金”。
另一方面,要设立农村中小学教育专项资金,将城市所征教育附加税全部用到农村基础教育中。再者,建议尽早在全国范围普遍建立由政府公共经费负担的政府助学金制度,以使贫困学生受到政府的特别关注,并获得较为充足的经费资助。此外,建议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 企业 、个人捐助和到农村去兴办基础教育。3.4 建立农村基础教育的监督机制各级政府能否依法实施教育经费转移支付,能否依法加大本级政府.ws126.net/daixielunwen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能否依法承担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管理责任,都会直接制约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速度和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为了督促各级政府真正贯彻落实农村教育政策,防止教育经费浪费与流失的现象发生,有效促成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政策的倾斜,并克服教育执法检查中搞形式、走过场、假账应付以及发现问题不予深究的现象,要建立健全农村基础教育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
对违反各种教育 法律 、政策的人和事,应及时予以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应追究法律责任。要加强对学校管理干部及教师的约束,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校长的任期目标管理,对学校乱收费行为和教师工作不称职、质量不高及严重体罚学生的行为,在评价、聘用上,都应实施一套严格的约束机制。
延伸阅读: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方针主要有以下几点...
谁知道我国科技发展到什么地步咯!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 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 的时候,你是否...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什么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方针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目标是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
新加坡基础教育现状对我国的教育启示能发现什么特别之处第一,学科设置合理。 新加坡小学教育的最大优点,是它的学科设置非常合理。在中国,小学阶段主课是数学和语文,英语一般是三年级之后开课,但是学的非常简单。新加坡主课有四门,英文...
什么是平衡我国粮食供求关系不可或缺的手段适度进口。 适度进口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谷物自给率超过95%以上,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超过100%,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实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六项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大学教育目标是什么: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
方言有没有必要上升到非保护不可的地步呢方言有没有必要上升到非保护不可的地步呢: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因为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越多的包容性越能显示出其魅力。在必要时写进课本,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