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忆人生窘境,谈梦想几度哽咽]马云忆人生窘境,谈梦想几度哽咽 一个关于梦想的问题,让马云声音哽咽,几欲落泪。 早在今年3月28日,深圳举行的IT领袖峰会论坛上,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站在台下嘉宾席上对当今互...+阅读
地处浙东乡村的春晖中学久享“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多少青少年趋之若鹜。而我,一个共和国的同龄人,也终于在年近不惑之时圆上了萦回多年的“春晖”梦。这,全赖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
——题记
倘若不翻校史,如今的春晖学子怎么也难以相信,自己的师姐师哥中,居然有三四十岁才跨入中学校门的。我,便是其中的一个幸运者。
三
十几年前,文革寿终正寝,解除了“两个凡是”的羁绊之后,各方面的拨乱反正势如破竹。以恢复高考为标志,中国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标准的确立,又促成干部培训与学历教育遍地开花,1984和1986年,**县委组织部委托春晖中学举办的两期“干部高中班”,就是这股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我和我的同学在年过而立之后,有幸重圆读书梦,就别提有多高兴了。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县城(丰惠)解放的前夜,我出生在古城丰惠一个叫“敕五堂”(这里曾有许多人从春晖中学走向著名高等学府,现在是市级文保单位“胡愈之故居” )的大宅院里,一直由祖母带大。祖母胡兰桂,念过高小,在当时的妇女中也算是小有文化的了。大约是受祖母教诲和“敕五堂”文化熏陶的缘故罢,我自幼便有了去春晖读中学,进而考取名牌大学的梦想。然而,1962年考初中,只被录取在当地的丰惠中学。于是,读书便愈加的刻苦认真。初中毕业时,尚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与几位尖子生一起,相约再报春晖中学。哪里想得到,阶级斗争的弦愈绷愈紧,唯成份论更是甚嚣尘上,我不仅未被春晖录取,就连丰惠中学“耕读班”的边也未能沾上(那时,**仅有春晖和丰惠2所完中,受“左”的影响,“四清”运动后丰惠中学停招普高生)。不久,便上山下乡到镇东粮产区插队务农。向往着读书的我,晚上偶尔回家,总会痴迷地登上丰惠中学近旁的观桥头去眺望学校晚自习的灯光。其时,戴着右派帽子的父亲,常常在信中负疚落泪。但是,这一切能怨他么?
文革风起云涌,把社会翻了个底朝天。当“副统帅”自爆之后,周总理力挽狂澜,教育秩序也有所恢复。双夏前的一天,突然接到公社通知,说是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我将被推荐上大学,几天后去县城参加文化考试。自以为天天下地,认真接受“再教育”,文化也考得满好的我,这下可有希望了!但事后很久,我才知晓,自己充其量不过是一个“陪绑者”而已。
读书梦一再受挫,内心一度极其郁闷。父母直言劝慰,妻子旁敲侧击——死了这条心,还不是一样吃饭?1974年担任了知青干部之类以后,人道是“鲤鱼跳‘农’门”,再加上对考大学政审“井绳”的恐惧,我似乎真的死了心:以至于恢复高考时,都没敢去报名。
1983年,我被任命为粮管所长。随后,库点稻谷与包装物的短少、饲料票抵统购任务的变通等“难题”搅得我焦头烂额,“书到用时方恨少”,面对现实,我不由得重又做起了当年的读书梦。
没有想到的是,1986年9月,组织部的一纸《入学通知》,让年近不惑的我梦想成真!办完工作交接,我跨上单车,成了春晖“干部班”报到第一人。
初入“梦”境,春晖的人文特色就让我们受益匪浅:获奖作文《湖中蚌育珠》刊载在新出的黑板报上,文章饱含深情地把学生对“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春晖老师们的赞美和感恩表达得淋漓尽致;中秋之夜,全校性的操场联欢活动,让师生们全都融入到“千里共婵娟”的境界之中而忘却了教与学的劳累;新任学生会主席葛益萍主持文艺汇演,不仅情绪饱满,口音纯正,吐字清晰,妙语连珠,而且把各色节目“链接”得如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此情此景,怎不让人见贤思齐,“与时俱进”?
干部班学员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学业又荒废多年,老师一边不厌其烦地从初中知识教起,一边又组织兴趣小组,给学有余力者“吃小灶”。清晨,教室里总会传出我们的琅琅书声,有朗读“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有背诵“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学员们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花季年华。
当年,春晖中学实行的是“大礼拜制”。学校隔周才放假一次。有的学生为争取时间甚至数周不回家。但考虑干部班的实际,校方对我们网开一面,每星期照常放假一天半。因此,每逢周日下午,附近的家长总要委托我们这些“大”学生给孩子捎上几只精心烹制的好菜或者是大米、衣物之类的东西。久而久之,因为学员们回校时自行车上总会捎满杂七杂八的东西,竟也成为校园内外的一道独特风景。而于我更有意义的是,期间因为老校医刘克蔚先生以他精湛的医术继续在丰惠发挥余热,我便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刘老跟母校之间的“联络员”。而带着油墨清香、开篇为先生新作《忆曲院枇杷》的《春晖》1988年第4期样刊,就是学校嘱我及时送到刘老家中的。
学校领导和任课老师的工作都非常忙,但他们时常会抽出点滴12全文查看时间来和我们谈谈心,聊聊天,及时为大家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真是比慈母还婆心啊!
两年的脱产学习生活很快就过去了。干部班学员原则上“哪来哪去”。1988年夏天,带着师长的期望,带着学习的成果,我重新走上了粮食流通工作岗位。不久,通过培训考核,我顺利过渡为国家公务员。又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
,还被南京粮食学院(现为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等多家专业报刊聘为特约撰稿人或通讯员。20多年来,运用师长传授的基础知识和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结合粮食生产与流通工作的实际,我独立或参与撰写了有关粮食经济工作的专题论文与调研报告100多篇,先后发表在省(部)级以上公开出版的报刊上。其中,有近30篇已被收录在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之中。
新中国即将迎来六十大庆,而春晖母校则刚刚度过了自己的百岁生日。诗云:每逢佳节倍思亲。其实,母校的师长和国家的好政策比“亲人”更亲。离校以来,工作上每每取得些微成绩,我便会想起给我们授过主课和作过精彩报告(讲座)的章启天、宣霞金、何凤皋、沈乃福、经遵义、袁宗钦、徐圣浩、项信灿、潘秋敏、陈介福、薛安全等等老师。此时,当我用“五笔”敲下上面这些虽了无文采、却直白了“寸草之心”文字的时候,我又情不自禁的追忆起我的恩师们,是他们教我努力、催我奋进。我由衷地感谢我的老师,更感谢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终于让我圆了思念多年的“春晖”梦!
12全文查看地处浙东乡村的春晖中学久享“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多少青少年趋之若鹜。而我,一个共和国的同龄人,也终于在年近不惑之时圆上了萦回多年的“春晖”梦。这,全赖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
——题记
倘若不翻校史,如今的春晖学子怎么也难以相信,自己的师姐师哥中,居然有三四十岁才跨入中学校门的。我,便是其中的一个幸运者。
三
十几年前,文革寿终正寝,解除了“两个凡是”的羁绊之后,各方面的拨乱反正势如破竹。以恢复高考为标志,中国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标准的确立,又促成干部培训与学历教育遍地开花,1984和1986年,**县委组织部委托春晖中学举办的两期“干部高中班”,就是这股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我和我的同学在年过而立之后,有幸重圆读书梦,就别提有多高兴了。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县城(丰惠)解放的前夜,我出生在古城丰惠一个叫“敕五堂”(这里曾有许多人从春晖中学走向著名高等学府,现在是市级文保单位“胡愈之故居” )的大宅院里,一直由祖母带大。祖母胡兰桂,念过高小,在当时的妇女中也算是小有文化的了。大约是受祖母教诲和“敕五堂”文化熏陶的缘故罢,我自幼便有了去春晖读中学,进而考取名牌大学的梦想。然而,1962年考初中,只被录取在当地的丰惠中学。于是,读书便愈加的刻苦认真。初中毕业时,尚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与几位尖子生一起,相约再报春晖中学。哪里想得到,阶级斗争的弦愈绷愈紧,唯成份论更是甚嚣尘上,我不仅未被春晖录取,就连丰惠中学“耕读班”的边也未能沾上(那时,**仅有春晖和丰惠2所完中,受“左”的影响,“四清”运动后丰惠中学停招普高生)。不久,便上山下乡到镇东粮产区插队务农。向往着读书的我,晚上偶尔回家,总会痴迷地登上丰惠中学近旁的观桥头去眺望学校晚自习的灯光。其时,戴着右派帽子的父亲,常常在信中负疚落泪。但是,这一切能怨他么?
文革风起云涌,把社会翻了个底朝天。当“副统帅”自爆之后,周总理力挽狂澜,教育秩序也有所恢复。双夏前的一天,突然接到公社通知,说是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我将被推荐上大学,几天后去县城参加文化考试。自以为天天下地,认真接受“再教育”,文化也考得满好的我,这下可有希望了!但事后很久,我才知晓,自己充其量不过是一个“陪绑者”而已。
读书梦一再受挫,内心一度极其郁闷。父母直言劝慰,妻子旁敲侧击——死了这条心,还不是一样吃饭?1974年担任了知青干部之类以后,人道是“鲤鱼跳‘农’门”,再加上对考大学政审“井绳”的恐惧,我似乎真的死了心:以至于恢复高考时,都没敢去报名。
1983年,我被任命为粮管所长。随后,库点稻谷与包装物的短少、饲料票抵统购任务的变通等“难题”搅得我焦头烂额,“书到用时方恨少”,面对现实,我不由得重又做起了当年的读书梦。
没有想到的是,1986年9月,组织部的一纸《入学通知》,让年近不惑的我梦想成真!办完工作交接,我跨上单车,成了春晖“干部班”报到第一人。
初入“梦”境,春晖的人文特色就让我们受益匪浅:获奖作文《湖中蚌育珠》刊载在新出的黑板报上,文章饱含深情地把学生对“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春晖老师们的赞美和感恩表达得淋漓尽致;中秋之夜,全校性的操场联欢活动,让师生们全都融入到“千里共婵娟”的境界之中而忘却了教与学的劳累;新任学生会主席葛益萍主持文艺汇演,不仅情绪饱满,口音纯正,吐字清晰,妙语连珠,而且把各色节目“链接”得如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此情此景,怎不让人见贤思齐,“与时俱进”?
干部班学员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学业又荒废多年,老师一边不厌其烦地从初中知识教起,一边又组织兴趣小组,给学有余力者“吃小灶”。清晨,教室里总会传出我们的琅琅书声,有朗读“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有背诵“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学员们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花季年华。
当年,春晖中学实行的是“大礼拜制”。学校隔周才放假一次。有的学生为争取时间甚至数周不回家。但考虑干部班的实际,校方对我们网开一面,每星期照常放假一天半。因此,每逢周日下午,附近的家长总要委托我们这些“大”学生给孩子捎上几只精心烹制的好菜或者是大米、衣物之类的东西。久而久之,因为学员们回校时自行车上总会捎满杂七杂八的东西,竟也成为校园内外的一道独特风景。而于我更有意义的是,期间因为老校医刘克蔚先生以他精湛的医术继续在丰惠发挥余热,我便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刘老跟母校之间的“联络员”。而带着油墨清香、开篇为先生新作《忆曲院枇杷》的《春晖》1988年第4期样刊,就是学校嘱我及时送到刘老家中的。
学校领导和任课老师的工作都非常忙,但他们时常会抽出点滴[]时间来和我们谈谈心,聊聊天,及时为大家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真是比慈母还婆心啊!
两年的脱产学习生活很快就过去了。干部班学员原则上“哪来哪去”。1988年夏天,带着师长的期望,带着学习的成果,我重新走上了粮食流通工作岗位。不久,通过培训考核,我顺利过渡为国家公务员。又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
,还被南京粮食学院(现为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等多家专业报刊聘为特约撰稿人或通讯员。20多年来,运用师长传授的基础知识和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结合粮食生产与流通工作的实际,我独立或参与撰写了有关粮食经济工作的专题论文与调研报告100多篇,先后发表在省(部)级以上公开出版的报刊上。其中,有近30篇已被收录在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之中。
新中国即将迎来六十大庆,而春晖母校则刚刚度过了自己的百岁生日。诗云:每逢佳节倍思亲。其实,母校的师长和国家的好政策比“亲人”更亲。离校以来,工作上每每取得些微成绩,我便会想起给我们授过主课和作过精彩报告(讲座)的章启天、宣霞金、何凤皋、沈乃福、经遵义、袁宗钦、徐圣浩、项信灿、潘秋敏、陈介福、薛安全等等老师。此时,当我用“五笔”敲下上面这些虽了无文采、却直白了“寸草之心”文字的时候,我又情不自禁的追忆起我的恩师们,是他们教我努力、催我奋进。我由衷地感谢我的老师,更感谢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终于让我圆了思念多年的“春晖”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