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论文题目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从理论上讲,审计取证模式可分为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这三种取证模式对审计工作都有不同的要求。 1、账项基础审计取证模式。最早的审计取证模式是以会计...+阅读
制度基础审计是以什么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方法
一、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程序的比较制度基础审计是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分析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而风险导向审计则是通过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量化分析来确定影响财务报表的重要因素和检查风险,在此基础上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一)制度基础审计是在评价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以期能够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和时间。
它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整、健全,初步评价其可信赖程度,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有效,财务报表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小,财务报表就会越真实越公允越可靠。相反,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财务报表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审计人员为了取得相关证据来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就不得不扩大审计范围。
2.测试审计人员在调查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状况、了解掌握了相关资料后,即可以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复合性测试。否则,就对财务报表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发现控制缺陷以改进内部控制,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是控制测试在非财务报表审计中的主要目的。3.评价在了解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完成控制测试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应该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做出评价,并通过做出的评价来分析其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对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便以此为根据决定是否进行实质性测试以及进行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程度。
(二)风险基础审计程序在理论上虽然仍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但在具体内容上与制度基础审计有着较大的差别在实务中,为了使审计工作做得更细致,并关注审计重要领域,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1.审计计划开始时要对固有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主要通过调查、了解、分析、评价等方法执行一般规划并确认重要的审计领域,来识别重要的风险领域,确认重要的审计范围。
2.期中审计时寻找并确定控制弱点,执行初步风险评估(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选择可靠有效益的审计查核程序。即通过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判断客户管理意识、控制措施及控制品质、控制程序设计本身是否严密,职责分工是否良好,如果有效,则进一步判断其可依赖程度及发生重大审计错误的可能性,并以此来确定查核方法。
3.通过实施审计获得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报告。继续整理前几步提出的问题及期后事项审核、会计报表的分析性复核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核,即执行全面评估,将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报告。
二、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比较简单的说,制度基础审计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可靠性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而风险导向审计则是通过评估内部控制测试来评估和量化控制风险。
但总的来说,两种方法的步骤基本一致,只是所考虑的具体内容和目的不同。
(一)制度基础审计的基本方法1.文字描述。文字描述法是用文字形式简要说明被审计单位的现行内部控制,一般按照不同的环节和主要业务分别说明各个环节与业务的特征、经人员、有关的控制措施与方法、各种业务文件、凭证表格和会计记录的编制要素与存放地点等。
2.编制系统流程图。编制系统流程图就是用图解的形式来描述各经营环节的业务处理程序,各种凭证文件的种类及其编制、处理、传递和保存。一些比较完整的系统流程图还可以显示各项业务的授权、批准、权责分工、复核等控制措施和功能。3.填制内部控制调查表。内部控制调查表是一种预选设计的标准化询问表。它分别对被审计单位的各个经营环节或业务处理的关键控制措施提出一系列征询问题,并提供“是”、“否”、“不适用”等答案专栏。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方法1.审计风险评估。风险导向审计的要点和标志性工作之一是风险评估,因为它贯穿于审计工作的整个过程,而且审计人员也希望通过在对已审查过的财务报表发表自己的结论之前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来维持其结论的正确性。根据审计风险模式的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固有风险审计人员不能改变它,因为它受到被审计单位行业的性质、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审计人员评价不包括内部控制的情况下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时,应通过了解内部控制的环境、控制风险、风险评估监督等来最大限度的减少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2.控制测试。控制测试是在对内部控制了解的基础上,为了确定内部控制的结构政策、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即效果的好坏)而实施的审计程序。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来确认控制风险。控制测试的产生与内部控制结构概念的建立以及对符合性测试的认识有关。3.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涉及会计系统特定种类交易的处理,目的是决定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交易是否经过恰当的审批,在日记账中是否正确记录和汇总。
三、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及处理的比较制度基础审计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只在某几个方面考虑了风险因素,而风险导向...
审计发展史上经历的三种审计方法是什么
三种审计方法: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账项基础审计又称详细审计,由于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活动和交易事项内容不断丰富、复杂,注册会计师花费的审计工作量迅速增大,如需要的审计技术也日益复杂,使得详细审计难以实施,而企业承担的审计费用也难以承受。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和审计工作的需求,职业界逐渐改变了详细审计,代之以抽样审计。
1、制度审计优势:设计合理并且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报表的可靠性,防止重大错误和舞弊的发生。可有效地控制和防范固有风险。
2、风险导向审计的改进:制度基础审计过于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即控制风险而相对忽视引发审计风险的其它因素和原因,未能做到审计资源的合理分配。风险导向审计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即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其特点在于实施审计程序都取决于对检查风险的评估。
审计方法变革?
从单项详查到系统抽查审计方法从单项详查演变到系统抽查,反映出审计指导思想的变化,经历了详细检查、一般抽查、依赖 控制测试等三个阶段。最初的审计,主要采用精细的手段,对被审计资料进行逐项的审查,借以揭露 会计资料中存在的错误和弊端。由于早期审计目标单一,任务不重,经验不足,进行详细的资料与资料核对、资料与事实核对,是完全可能和必要的,但随着审计范围的扩大,任务的增加,这种低效率的审计,已无法满足广大客户对审计的要求。审计组织与审计人员必须寻求新的审计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缓解供需矛盾;加之, 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审计经验的积累,抽样审计便应运而生。最初的抽查方法,只是当作减少审计工作量的一种权宜之计,随着 抽样经验的丰富,人们创造了 判断抽样的方法。
审计人员凭自己的经验,通过观察与判断,在大量的资料中只抽取有问题或者有可能产生问题危险的资料进行详查,对其他资料只做一般查阅,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审计的盲目性,有利于查明主要问题,另一方面又节约了审计时间,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与拓宽审计的范围。随着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与现代科学技术在管理中的普遍应用,为了避免判断抽样所造成的 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又采用 随机抽样方法,通过科学计算抽取样本和预测,控制抽样风险。运用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进行随机抽样,从理论上讲十分科学,但却避免不了被抽中的样本出现偏倚,或者被抽中的样本都出现问题,或者有问题样本未被抽中等问题,这样样本的性质很难反映出总体的性质,而失去代表性。
人们在长期的单项详查与一般抽查的过程中,当发现许多错误重复出现时,就思索到是不是管理系统与管理制度上出现了问题;如果是整个控制系统有问题,理应从制度、系统查起,必要时,可建议改变制度及系统的控制。于是,审计就从单项详查与一般抽查,发展到在 经营管理、 决策、制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的检查,从而产生了全面审计的指导思想。到了20世纪,西方审计界普遍认为对 内部控制的评价是决定抽样技术是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原有的审计模式被改变为:首先对 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与 符合性测试;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内容进行实质性的测试。在 审计报告与结论中,应写进存在的错误、造成错误的原因、纠正错误的措施和建议等内容,以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
在依赖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基础上,现今又出现了一种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该种审计模式要求审计人员重视对企业环境和企业经营进行全面的 风险分析,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战略,制定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以达到审计工作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风险导向审计是迎合高 风险社会的产物,是现代审计方法的最新发展。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对 制度导向审计的发展,代表了现代审计方法发展的最高趋势。它强调审计战略,要求制定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计划,要求不仅应检查与会计制度有关的因素,而且应检查被审计单位内外的各种环境因素,不仅应进行与 会计事项有关的个别风险分析,而且应进行涉及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风险分析。再者,与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强调内部控制制度与审计测试之间的关系不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从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和分析性检查这一更广范围的角度,来考虑审计测试。
从单一听审技术到综合检查技术审计在技术方法发展过程中,还经历了听审报告、 会计检查和综合检查三个阶段。始于我国西周的“上计”制度和西方早期的议会“听”审制度,均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审计人(听证人)在一定形式的会议上听取汇报,并通过辩论,澄清问题,做出裁决。这种听审技术,是早期审计的惟一的技术,实质上是针对审查报告而采用的技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记录经济活动的 会计工作也越来越繁杂,虽然在会计工作中运用了 复式记账的方法,但在大量的会计资料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错和舞弊,为了减少差错需要对会计工作进行检查,这就产生了复核、查对、审阅、分析等多种会计检查技术。当独立的审计人员介人了对会计资料的审查,自然会使会计检查的各种方法技术进入审计工作领域,这就使审计方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由于现代的审计活动依然以审查会计资料及会计工作为主,因此查账技术一直是审计的主要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管理活动的发展和加强,审计工作逐渐超出了原有的 财务会计范围,介入了业务管理活动的范畴。审计人员不仅要检查和纠正财务会计工作中的差错和舞弊,而且要检查和纠正经营管理中的差错和舞弊,并促进管‘理效率与管理效益的提高。显然这时的审计人员仅凭查账技术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审计的需要,必须借鉴和吸收现代经营管理技术来武装自己,综合运用查账技术与管理技术,把经济活动分析方法、工程分析方法、数学分析等与原来的查账技术融合在一起,以适应审计范围扩大的需要,这就促使了审计技术方法发展到第三阶段。从手工审计手段到电脑技术审计手段审计操作手段现今正由手工制作向电脑操作方面发展。由于...
延伸阅读:
简述制度基础审计的基本流程的主要环节制度基础审计的基本程序包括调查了解、初步评价、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和评价总结五个步骤。 2.1 调查了解 制度基础审计一般是以被审计单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为前提的。审...
1内部审计设置的原则? 2阐述制度基础审计的流程1.内部审计设置的原则? (一)独立性原则 尽管内部审计是相对独立的,但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必须符合审计独立性的要求。无论是部门中的还是企业单位中的内...
什么是审计制度我国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有: 1、财务收支审计。其目的是对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以及会计记录和报表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做出判断。所涉及的内容有:检查会计资料及其...
内部审计制度是什么我国内部审计的内容主要有: 1、财务收支审计。其目的是对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以及会计记录和报表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做出判断。所涉及的内容有:检查会计资料及其...
审计的根本制度是什么在审计领域划定以后,人力资源制度审计主要关注以下问题:企业是否有根据目标设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这些制度遵循得如何?是否制定了适当的人力资源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结果是否达到...
审计战略方法和审计技术方法的区别您好!两者的区别如下: 审计战略方法是指决定审计全局、对审计活动起着筹划和指导作用的总的方针、政策、方法和手段。综观注册会计师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审计战略方法的发展大致...
审计方法是什么意思审计方法(Audit method) 是指审计人员为了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技术的总称。 审计方法主要有十种: 一、看图法 即看图核实工程量与工...
现代内部审计强调的是以内控为基础以什么为导向以风险为导向。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种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自始...
我的论文题目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从理论上讲,审计取证模式可分为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这三种取证模式对审计工作都有不同的要求。 1、账项基础审计取证模式。最早的审计取证模式是以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