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公文文书法律制度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暨农村三变改革工作的区别农村集体产权制

05月14日 编辑 fanwen51.com

[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镇按照国家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部署要求,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快速行动,扎实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目前各项工作都在有力有序进行。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该镇迅速召...+阅读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暨农村三变改革工作的区别农村集体产权制

“三变”改革涉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社会治理制度和农村金融制度等方面的深层次改革。实践表明,“三变”改革有很强的生命力,不仅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这是“三变”得以存在、得以发展和得以丰富的重要基础。 “‘三变’改革的精髓体现在给予了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包括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流转权和入股权、农村集体经营资产股份权等权益,符合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顶层设计。”

(一)深化认识,战略统筹。一是从国家顶层角度,进一步总结贵州推行“三变”改革试点的做法和经验,深化对“三变”改革功能、作用、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三变’改革是加快和推进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的全新理念,凡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三农”健康发展的好做法都应予积极倡导运用。 二是立足“三变”改革试点重要功效,建议将“三变”改革上升为探索解决“三农”问题、决战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国策和战略措施,作为国家西部扶贫开发战略先予统筹安排,做到早部署、促落实。三是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牵头设立“三变”改革机构,出台相关指导试点意见,编制中长期试点规划纲要,统筹谋策,明确贵州为“三变”改革试点省,授权凡有利于推动农村发展的如“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农村股份合作还权赋能等各项农改政策,都可用于“三变”改革试点地方,统领稳步推动农村“三变”改革由“盆景”向“风景”转变。 四是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牵头,邀请国内外农业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热心人士,定期举办“三变”改革论坛,让“三变”经“试点-研讨-实践”论证中完善发展,不断推动“三农”顽症得以根治解决。

(二)研究探索,法律突破。一是认真梳理研究涉及“三变”改革试点的法律法规,对与“三变”改革存在冲突且不利推动“三变”改革试点的,适当调整或修订,如修改《物权法》和《担保法》有关“两权”抵押的内容,为“三变”改革抵押融资提供法律依据;或在试点区域,适当允许放开、先予授权变通执行。 二是鉴于“三变”改革涉及法律法规纷繁复杂,建议以明晰农村资产资源权属为出发点,以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更多权能为着眼点,创新选点试行制定《“三变”改革法》及其有关条例,明确界定农村资产资源确权、转让、股权收益占比等事项,以便实际具体操作。三是考虑到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尝试制订涉及“三变”保护农村资产资源的地方法律法规,如“三变”改革之耕地保护法、农村环境资源保护法等,确保农村绿水青山可持续发展。

(三)多管齐下,规范运作。一是政策扶持。适应“三变”改革试点需要,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为运作准则,建立完善相关财政、金融、土地、股权交易、人力资本、保险等多方面全方位配套政策。如:

(1)单列“三变”改革专项资金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或制定对各级财政给予农村各类扶持发展资金进行按比例归拢整合办法,统一委托各级“三变”改革机构按需专款专用。

(2)出台鼓励社会各块力量热忱参与“三变”改革政策,对企业或社会爱心人士作为获取有关信贷、政策优惠待遇的加分条件,对各级国家工作人员作为基层锻炼必备、党政干部提拔任用优先要件。二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制度。如建立以政府为主,公益基金、社会各界按一定比例出资参与投入机制,聚力“同心”支持“三变”改革试点。 三是搭建产权、股权交易平台,让“三变”改革涉及的土地、林地、宅基地等资源权属股权得以公开有序转让。四是运筹帷幄,逐步摸索“三变”改革试点涉及市场领域政府力量渐次淡化退出机制。

(四)未雨绸缪,风险防控。一是明确产业布局为试点首要谋划。 一方面,要根据试点地方资源优势,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构建产业带,编制好重大产业项目、建立项目库。另一方面,要充分借用大数据等新型资源,尽快建设相关基础设施、配备专业人才,积极服务于“三变”改革,既做大做强传统农业,着重特色农业,又积极推动“农文旅娱饮一体化”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二是科学选定承接经营主体。

(1)严格市场经营主体进退机制。

(2)采取多种扶持手段着力优先培育壮大本土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产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招商引资引导实力强、信誉好的龙头企业参与“三变”改革。三是多方探索农民权益保障长效机制。

(1)设立特色产业和“两权”抵押试点风险准备金,加快农业风险预警机制和信用担保机制建设。

(2)扩大农业特色产品保险覆盖范围。

(3)定期组织经营主体和农户学习培训掌握有关政策、专业知识和技能,正确认知市场风险和机遇,了解合作双方权利和义务并依法维护正当权益,不断适应且胜任“农民变股东”、职业农民新角色。

(五)经验互融,纵深试点。一是立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倡导试点地方积极借鉴国外发展农业成功经验,及时认真总结如“秀水五股”等省内外不断涌现的先进做法,允许结合试点实情,“拿来主义”融和互通,优势互补,多方探索“三变+N”典型样板,促进贫困...

谁知道现在国家对农村改革的扶贫政策是什么

、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体制改革推动式扶贫 始于1978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缓解农村贫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使农民收入迅速增加。此外,国家还采取措施使社会财富的分配逐步向农民倾斜。

(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决定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对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进行综合开发,以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的温饱问题,为贫困地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我国专门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从此,我国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政府扶贫的指导方针改变了以往单纯救济的扶贫方式,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确立了开发式扶贫的指导方针。

(三)重点攻坚式扶贫 从1991年起针对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脱贫致富难度较大的地方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集中帮扶行动。在这一期间,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对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为落实扶贫攻坚计划,中央多次召开扶贫工作会议。经过努力,2001年5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攻坚计划基本完成。

(四)参与式扶贫开发 进入21世纪,我国农村的扶贫开发面临着新的困难。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成为迫切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2001年5月中央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总结了以往扶贫开发的成就和经验,部署了今后1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根据会议的精神,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新纲要注重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 并且意识到疾病是使农户陷入贫困的一个主要因素,扶贫规划强调参与式扶贫、以村为单位进行综合开发。新纲要承认城乡间人口流动是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 并采取新的政策举措使农村居民更容易从城镇新出现的工作机会中获益。 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低收入人口也从2000年的6213万减少到2007年的2841万。与此同时,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 二、当前我国农村扶贫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村扶贫开发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中,农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资金和资源的流失和投资倾斜使贫困地区稀缺的资源大量向发达地区流动,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矛盾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不仅存在着经济规模、经济基础、经济实力的差距和发展阶段的差距,而且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也不如发达地区。此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求贫困人口素质有相应的提高,贫困农户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在农村贫困地区显得比较落后和缺乏。并且贫困地区在追求经济效益,尽早摆脱贫困的主导思想支配下,常常不能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往往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基础)政府推动型扶贫的局限性和问题日益显现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各方面环境与条件的改变,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导的扶贫方式及实施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日益显露。表现为,一是政府的资金供给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社会对扶贫资金的需求。二是多部门参与和部门利益的存在使政府扶贫开发易出现难以协调的矛盾,并很有可能出现相互削弱甚至抵消工作成果的情况。三是由于政府对扶贫资金的管理过于宏观,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影响了扶贫资金尤其是有偿资金效益的发挥。四是政府官员的高度流动性既不利于扶贫政策的连续性,也不能保证官员以负责的态度保证扶贫任务的落实,造成扶贫项目的短期行为比较普遍。

(四)特殊贫困地区矛盾突出 目前,在14.8万个贫困村当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33%;在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地方病高发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以及42个沿边境的扶贫重点县超过40%。在贫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地区需要移民的农户比例明显提高。此外,革命老区发展相对滞后,全国237个革命老区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

(五)农村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表现为返贫率高,返贫的区域集中性与分散性同时并存,具有频繁性。返贫蚕食着扶贫开发的成果,往往使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辛勤努力在瞬间化为乌有。同时,对贫困人群的经济基础、挣脱欲望、自信心打击巨大,一旦重陷贫困境地,不仅当初的努...

延伸阅读:

农村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属于镇、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集体所有,是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是集体经济组织在...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我镇积极开展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现就一年来此项工作总结如下:...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研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本文以改制为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的社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对象,以股份合作制为重点,着重论述现阶段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

农村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篇一:农村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为推进成都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根据市县关于农村权制度改革工作的相关部署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现就...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 近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集体经济的非农经营范围也在逐渐扩大,过去多年来形成的传统农...

农村权制度改革工作报告根据县委、县府领导要求和4月16日召开的全县农村权制度改革推进会精神,我乡村列为了农村权制度改革的试点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于4月18日立即召开了党委会,对农村权制度...

什么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集体所有制源自苏联,它的应用范围仅限于农村,主要表现为集体农庄所有制。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从前苏联引入了...

农村集体商用地使用制度管理改革这将使农民对承包地和宅基地享有的权能更加完整和充分。二是在明确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的基础上,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这无疑...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什么好处签字还是不签字详细解释一下签吧 1.财产权利。农民的财产权利包括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通过这项改革将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以及抵押、担保和继...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