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计划总结工作总结

市人民政府六年来工作报告

06月25日 编辑 fanwen51.com

[事业单位年度个人工作报告]参加工作以来,我热衷于本职工作,严格要求自己,摆正工作位置,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律己的态度,在领导的关心栽培和同事们的帮助支持下,始终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我,始终勤奋...+阅读

文章标题:市人民政府六年来工作报告

——2006年9月**日在**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本届政府于2000年9月选举产生,任期即将结束。现在,我代表**市第十一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六年工作的回顾

[找

文章到***-/-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市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我市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六年是全市上下不断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改革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六年;是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六年;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综合实力提升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六年;是全面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富裕**、文化**、生态**、平安**建设,构建和谐**成就显著的六年。本届政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市政协的支持下,在历届政府卓有成效工作的基础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牢牢把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克服了“非典”、“禽流感”等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战胜了特大洪涝、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和重重困难,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圆满完成了市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让我们倍感自豪和深受鼓舞的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已成功举办两届,**国际民歌艺术节蜚声海内外,提高了我市知名度,扩大了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把我市推上了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努力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不断增强,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国民经济呈现速度加快、总量翻番、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377.9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23.40亿元,年均增长11.50。其中,第

一、

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5.50、14.20和12.30。财政收入由36.46亿元增加到100.22亿元,年均增长22.41,成为全区第一个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由112.58亿元增加到362.90亿元,年均增长26.38。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3.19∶27.88∶48.93调整到16.55∶31.96∶51.49。2005年“三个百亿”目标全面实现,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突破、迈上了新台阶。今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势头。上半年各项主要指标顺利实现“双过半”,经济增长创1996年以来同期最好成绩。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81.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90;其中,第

一、

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50、20.10和13.20。1至8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4.87亿元,增长33.99;财政收入80.13亿元,增长26.6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7.01亿元,增长32.35;固定资产投资237.05亿元,增长25.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86亿元,增长14.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41元,增长9.58。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87.6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9.71亿元。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水产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8.34,种植业和养殖业良种率超过90以上,优质稻、糖料蔗、蚕茧、水果、蔬菜、速丰林、瘦肉型猪、优质肉鸭、罗非鱼、奶牛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三大会战”成效显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改建油路1223公里、村屯道路4233.41公里,完成等级公路改造417.10公里,解决了201万人行路难问题;建成Ⅱ级标准防洪堤49公里;完成三类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67座;建成渠道防渗工程750公里、小型治旱工程3000多个,新增灌溉面积1253公顷,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10.97万公顷;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000多处,解决了68万多农村人口的饮水难问题;新建生态文明村550个,新增沼气池25.56万座,沼气池入户率达38.90;新增人工造林面积12.40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4.30万公顷、水土保持治理面积9.94万公顷。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以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公司 基地 农户”经营模式,全市建立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554个,辐射带动50以上的农户户均增收超300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新进展。全市培训农民28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

职业技能培训46万人次,农民外出务工235万人次。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全市51.49万农村人口摆脱了贫困。以武鸣县和原邕宁县辖区连片试点工作为重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工业布局,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发展势头迅猛,主要指标屡创新高,呈现投资大、增长快、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的良好态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27.88提高到2005年的31.9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48.52亿元增加到370.18亿元,年均增长20.04;实现利税由15.95亿元增加到40.25亿元,利润总额由2.74亿元增加到13.33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1.52倍和3.86倍。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力度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由14.83亿元增加到59.53亿元,年均增长32.02,工业技改投资跃居全区第一。实力工程进展加快,食品、制糖、造纸、化工、铝加工等重点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473个增加到625个,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由29个增加到77个,规模以上和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数均居全区第一。名牌战略初见成效,“云鸥”牌白砂糖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实现了我市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46个产品荣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19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

服务业保持强劲增长态势。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和壮大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84.9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72.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12.43亿元增加到378亿元,年均增长12.22。新型商业业态迅猛发展,国内外多家知名连锁企业落户**,连锁经营占商品销售的份额达22。“商贸活市百亿投资工程”顺利实施,商贸设施日趋完善,功能更加齐全,全市拥有各类市场385个,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有16个,钢材、汽车等大型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超过100亿元。旅游业实现新突破,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地位初步确立。全市接待游客由860.70万人次增加到1631.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45.61亿元增加到85.29亿元,旅游总人数、总收入近三年均居全区首位,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会展业快速发展,先后荣获“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中国优秀会展城市”称号,**国际会展中心荣获“中国十大会展中心”称号。信息化进程加快,“数字**”初见成效,建成全国首个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和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完成电子政务

一、二期工程,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按照“放心、放胆、放手、放宽、放活”的方针,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到2005年末,全市私营企业1.71万户,从业人员19.99万人,注册资本金157.12亿元;个体工商户14.57万户,从业人员23.75万人,注册资本金18.29亿元,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比2000年增长13.40倍和6.50倍,非公有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9.15上升到58.25,成为我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各项改革取得新突破

我们始终坚持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平稳、有序地推进各项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提前两年实现免征农业税,共免征农业税及附加税4.40亿元,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推进,清产核资、增资扩股、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置换等工作顺利完成。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撤并重组国有粮食企业226个。供销社综合改革基本完成,35个供销社直属企业和75个乡(镇)基层供销社完成改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一企一策”,盘活国有资产,在国企改革的土地、税收、人员安置等方面全方位给予扶持,市属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基本完成,国企改革走在全区前列。企业改制重组取得良好成果,一批重点企业的重组工作顺利完成。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充分利用融资优势,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公交企业运营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公交车万人拥有率14.20标台,达到国家特大城市标准。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2001年撤销郊区,2003年接收原**地区五县,2005年撤销邕宁县、永新区、新城区、城北区,设立邕宁区、良庆区、青秀区、西乡塘区,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乡镇撤并工作顺利完成,全市乡镇由129个减少到102个。接收辖区内中直、区直、市属部分企业单位剥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妥善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全面推进,经过两次机构改革,市、县、乡三级行政编制分别削减27.

20、23.30和18。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顺利实施“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长效管理体制,调动了城区发展经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市、县、乡党政机关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公开考录公务员,公务员队伍结构得到优化。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岗位聘用制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稳步实施。

各项配套改革全面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建立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开办了行政审批办证大厅,取消行政审批事项667项,行政审批工作进一步规范。财政改革继续深化,税收征管、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非税收入收缴、县(区)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采购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效,在全区率先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和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制度,市场化融资能力不断增强。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获得成功。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建立社会应急联动系统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改革先后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三)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招商引资实现新跨越

我们紧紧抓住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的历史机遇,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强多区域经济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外开放迈出了新步伐。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创新招商方式,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招商工作力度,各项招商活动成效显著。全市新批“三资”企业333个。内外资到位资金由2000年的16.9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0.37亿元,年均增长48.25。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一直稳居全区前列。

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交流稳步发展。全市累计进出口总额30.47亿美元,其中出口24.51亿美元,进口5.97亿美元。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成效,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与东盟各国和港、澳、台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外7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荣获“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贡献奖”。

开发区龙头作用不断增强。以开发区作为工业发展的突破口,对开发区实行特区式封闭管理,从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发展空间、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推动其“二次创业”,促进了开发区快速发展。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增长速度均超过40,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华侨投资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由2000年6.59增长到2005年的20.74。开发区已成为全市扩大开放的窗口、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区域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和支撑点,发挥了示范、辐射和龙头带动作用。

(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力度加大,市容环境呈现新面貌

我们以建设“中国绿城”、构建区域性国际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城市建设管理“136”工程,改善城市环境,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规划职能,组织编制了9项分区规划,19项控制性详细规划,29项专项规划,完善了城市规划体系。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五象新区规划等规划修编快速推进,完成了相思湖新区、中国—东盟国际商务区等一批规划编制工作。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2001年以来,安排资金369.68亿元,开工建设427个项目,是我市历史上投入最多、城市建设改造规模最大的时期。2002年实施城市建设管理“136”工程,实现了城市建设“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的目标,为“六年大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年来,全市新建、改扩建道路150多条,新建道路里程364.86公里,打通断头路58条,机场高速公路、快速环道、环城高速公路、江北堤路园、江南堤路园工程建成通车。开工建设7座跨江大桥、11座城市立交桥,其中永和大桥、竹溪立交桥等4座城市桥梁建成通车,“五横三纵四环”的城市大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建筑业发展迅猛,建筑市场监管加强。全市应招标工程的招标率、工程合格率均达100,市政工程优良率93。房地产业快速增长,完成投资255.86亿元,竣工1290.45万平方米,销售面积年均增长28.99。新区建设开局良好,相思湖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五象新区五象大道建设步伐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会展中心、南湖广场、民歌广场、五象广场、民生广场等一批大型标志性重点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发展散装水泥成效显著,荣获“‘十五’期间全国发展散装水泥示范市”称号。

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坚持建管并重、长效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逐步完善。城市亮化、美化、绿化工作成效显著,完成了南湖片区、8条精品线路亮化美化和58条主干道沿街建筑“穿衣戴帽”工程,清理、拆除违章建筑36万平方米,连续5次夺得广西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道路清扫保洁、照明设施、路牌设置市场化运作全面开展,荣获“全国城市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迅速,日供水能力119万立方米,自来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保持在99.50以上;新增燃气管道118公里;垃圾清运、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埌东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入运行,二期工程和江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房地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网上房产”管理稳步推行,全市新建商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100。

城乡交通状况不断改善。按照“一小时经济圈”要求,加快城乡道路建设。六年投入交通基础设施80.38亿元,新增公路799公里,新改建油路1223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达631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6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二级公路,乡乡通油路的目标。行政村、自然村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建成江南、埌东等19个客运站和3个货运站,乡镇码头、渡口建设布局进一步完善。

(五)“科教兴市”战略逐步落实,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把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点,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科技进步水平显著提高。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初步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市财政六年投入科技三项经费3.80亿元,年均增长32.96。获国家科技立项52项、自治区立项255项。全市取得科技成果286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55项。承担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地方试点”项目通过了国家验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城市公共安全综合试点(**)”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05年末全市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量分别达3000项和1645项,比2000年末分别增长38.92和18.77。签订科技引进(合作)合同(协议)项目177项,实际到位22.36亿元;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6,连续三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六年来全市投入教育经费95.65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55.72亿元,完成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96亿元,建成各类教学用房129.77万平方米,中小学生人均占有校舍面积分别从2000年的8.44平方米、5.64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10.05平方米和6.58平方米。全市提前两年实现“两基”达标,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市”。普通高中规模不断壮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有15所普通高中进入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数量居全区之首。职业教育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校区一期建设初具规模,进入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行列。特殊教育加快发展,实现县县拥有特殊教育学校目标。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教改试验全面铺开,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和文化产业,打响**国际民歌艺术节、风情东南亚等文化品牌。已成功举办七届的**国际民歌艺术节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2005年荣获国际节庆协会颁发的全球节庆行业最高奖——综合类大奖,这是我国节庆活动在国际节庆领域首次获奖。“大地飞歌”晚会在全国享有一定知名度,“风情东南亚”晚会成为沟通中国和东盟的艺术盛会。我市创作演出的一批优秀剧目荣获国家级奖项52项、自治区级奖项47项。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佳剧目奖;粤剧《紫金锤》、小品《张大嘴和李干部》荣获“中国曹禺戏剧奖”,歌曲《大地飞歌》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知识工程”全面推进,文化馆(站)、图书馆(室)、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立了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文物保护开发取得新进展,一批历史文化景观得到修复。文化市场健康发展,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顺利实施,电话“村村通”得以实现。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稳步推进,到本月底市区34万户可实现整体转换,提前一个月完成自治区下达的任务。年鉴编撰成果显著,《**年鉴》荣获“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特等奖”、第三届“中国年鉴奖”。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科学完善的全民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基本建立,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逐步完善,疾病控制工作成效显著,成功抗击了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全市无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农村卫生工作取得新突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农民参合率达76.40,妇幼保健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争创国家卫生城工作稳步推进。无偿献血工作进展顺利,无偿献血率达100。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举办国际、国家和自治区体育运动赛事76项,与东盟各国的体育交流不断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更加活跃,举办各级各类群众性健身活动2233项次,参加人数1460万人次。竞技体育成绩优异,我市运动员参加国际和全国、全区各类大赛,共获金牌1347.40枚、银牌1113.50枚、铜牌916.67枚,其中获国际比赛金牌60.40枚、全国比赛金牌90枚,总体实力居全区前列。

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实施。人才小高地建设较快发展,人才结构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适应,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2005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58.02万人,其中党政人才2.03万人,经营管理人才5.2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8.69万人,技能人才17.92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4.12万人。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率先在全区启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实现全市农村独生子女户养老保障。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初步遏制了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全市人口出生率由2000年的12.50‰降至2005年的11‰,连续5年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计划指标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总和生育率稳定在2.1以下。人口和计生工作在全区实现了“十一个率先”,连续三年荣获自治区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等奖。

(六)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

我们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立足于提高全民素质和现代文明程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各项决议和决定,积极办理人大议案及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加强与政协、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联系。六年来市本级共办理市人大议案及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1604件,市政协建议案和提案2867件,按期办复率100。坚持依法治市,加强地方立法工作,行政执法和监督职能进一步增强。六年共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订地方性法规36件,废止10件;制定和修改政府规章43件,废止政府规范性文件184件。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事项、主体和依据进行重点清理审核,保留行政许可项目350项,公布保留市本级行政许可实施主体46个。

“四五”普法圆满完成,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荣获“2001—2005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社区居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

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积极推进“平安**”建设。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各种刑事犯罪得到有效遏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现代化的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完善,荣获“2001—2004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奖”。重视群众信访工作,全面开展公开“大接访、大调处”活动,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得到妥善处理,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明显减少。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监管、应急救援体系和机制建设走在全区前列,重大危险源得到有效监控,重大事故隐患得到切实整治,安全生产状况总体好转,安全事故和伤亡人数明显下降。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有效,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再次获得“广西文明城市”称号。《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贯彻落实,以学习宣传“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为重点,以建设“诚信**”为突破口,根据公务员队伍、工商企业界、市民群众不同特点,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健康发展,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进一步完善。文明县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各项创建活动全面推进,荣获“全国‘青年文明社区’示范城市”称号。军警民共建活动深入开展,连续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五次荣获“自治区双拥模范城”称号。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市政府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七)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提高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全市人民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城市亲和力明显增强。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以创建“中国绿城”为契机,加大生态城市建设。建成一批园林景观大道、精品街和公共绿地,实施退耕还林、珠江流域防护林、绿色通道等林业生态工程。200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园林绿地、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5368.88公顷、4437.51公顷、1320.12公顷,比2000年分别增长30.0

4、30.6

9、55.12;全市森林覆盖率40.2

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80、绿地率3

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0平方米。启动了“蓝天、碧水、绿色、宁静”四大工程。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指标内。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10以上。邕江干流水质基本保持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市区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7.51。朝阳溪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顺利完成,沿岸27万居民直接受益。竹排冲环境综合整治正加快进行。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良好。市区重污染企业关停和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全市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3.80和90。成功承办联合国人居署2005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等荣誉称号。

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稳步推进,参保人数分别由2000年的18.72万人、19.86万人、10.35万人(2001

延伸阅读:

学习考察政务公开工作报告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00同志带队,县政府办、县监察局、县房产局、县地税局、县林业局、县教育局、县行政服务中心、县招标投标中心以及10个乡镇等22名...

推荐政府工作报告[推荐]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2004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

2011年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涞水发...

2017个人工作报告一年以来,在领导的悉心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现将思想、工作情况作简要总结。 一 、不断加强学习,素质...

人民政府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政府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草稿) 区人民政府××年政府工作报告(草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年工...

推荐乡镇政府工作报告1[推荐]乡镇政府工作报告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列席和特邀人员提出意见。 200*年工作回顾 200*年是我镇大力实施城市化与...

怎样撰写工作报告怎样撰写工作报告(上) 李昌远 目前,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工作报告(也称会议报告)是一种特殊的、使用极其广泛的公文文种。中国共产党机关、国家机关、人民政协机关、民主党派机关、...

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并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作出说明,请予审议,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

年终个人工作报告过去的一年年,在船舶领导的正确带领下,以把船放在心上、把心放在船上为工作理念,按照船舶领导总体要求,努力提升自我技术水平。在船舶通信导航管理岗位上经受了锻炼,在做好本岗位...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