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计划总结调研报告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实践与思考

11月29日 编辑 fanwen51.com

[立足岗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岗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我是1996年7月大学毕业到原西双版纳州邮电局工作,先后从事邮政金融业务管理、会计、稽查等工作,2003年6月入党,2000年参加竞聘,任西双版纳州邮政...+阅读

【摘要】十七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湖北省宜昌市把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扎实的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对宜昌“创模”的实践作了简要阐述。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和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之一,创建国家环保

模范城市,既是推进宜昌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宜昌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人民的郑重承诺。多年来,宜昌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把“创模”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深入扎实地开展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三赢”。

一、宜昌“创模”的主要做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考核指标,“创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宜昌市坚持“重民生、重过程、重特色”和“务实、真实、扎实”的“三重三实”原则,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全面推进创建工作。

(一)完善创建工作保障机制,夯实环境保护群众基础。成立以市委书记郭有明同志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创建工作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全市创建工作。科学编制“创模”规划,详细制定“创模”实施方案,将各项创建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单位,把创建工作纳入全市目标管理,实行综合考评,“一票否决”。多元化增加创建投入,几年来累计投入环保资金近50亿元,为“创模”提供了强大资金保障。开通12369环保热线,在各类新闻媒体开辟“创模”专栏,面向社会聘请义务环保监督员,编发《市民环保手册》,组织开展“创模”知识竞赛、“创模”摄影大赛、“创模”进社区等活动,拓宽环保公众参与渠道,建立健全环保公众参与机制,强化环保公众监督机制。组建“青年环保志愿者”、“巾帼环保志愿者”和“环保小卫士”等环保公益组织,使“创模”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构建了扎实的环境保护群众基础。

(二)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积极构建“两型”社会。通过扎实开展节能减排等工作,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将节能减排目标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了“十大节能工程”和“百家企业节能工程”。通过推进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建成了一批节能企业,单位能耗普遍下降。全市化工、建材、冶金三大高耗能产业节能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部分产品综合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每万元增加值能耗为2.08吨标煤,比上年下降10.7%。截至2007年,共完成减排项目129个,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年度削减率分别达到15.5%和6.2%,提前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削减任务。二是把推广清洁生产与污染治理有机结合,把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作为规范企业环保管理的有效手段,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三是推进清洁能源利用,优化能源结构。充分利用水能资源优势,科学实施水电能源开发,宜昌市域内已经建成葛洲坝、清江隔河岩和高坝洲等400多座水利水电工程。抓住西气东输机遇,积极建设天然气利用项目,目前宜昌主城区各单位和家庭已用上天然气。四是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宜昌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以“创新中循环,循环中增效”为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宜化集团、兴发集团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先进企业,有7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宜昌开发区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三)把三峡库区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水环境治理。一是积极开展水污染治理。“十五”期间,全市实施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项目47个。今年,又启动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项目42个。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实施了黄柏河流域、香溪河流域、柏临河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水污染防治工程。加大船舶污染防治力度,对长江宜昌段所属110余艘船舶的排污口进行了铅封,禁止其向长江排污。开展库区水质预警和同步监测,建立健全了三峡库区水环境应急监测机制。二是编制《宜昌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管理。按照国家环保部要求,对各饮用水源地水质实行严格监测。三是开展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防治。充分利用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建设机遇,实施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了由400多个地质灾害观测点组成的监测预警体系。全市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完成效果良好,多次得到国家、省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四)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水平。一是提高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理水平。宜昌城区已建成4个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日集中处理能力达到26.8万吨,集中处理率86.5%,12全文查看在湖北省率先实现了大于80%的目标,并对污水处理厂污泥进行了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制定出台了《宜昌市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办法》,积极推进污水处理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二是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管理。全市城区建设了两个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732吨,无害化处理率89.88%。积极推进垃圾焚烧和垃圾堆肥项目建设,促进了生

活垃圾处理方式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逐步实现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配套建设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项目,使渗滤液经处理后达标排放。三是开工建设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积极推进危险废物集中处置。

(五)以工业污染防治为龙头,着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一是大力开展工业污染防治。“十五”以来,实施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全市共搬迁、关停并转城区落后生产能力、污染严重企业近百家。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全面开展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对99家企业实行了挂牌督办。2007年,全市关闭小造纸厂15家、小水泥厂14家,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治理任务。全市已建和在建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75台套,基本形成涵盖所有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控平台。三是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宜昌在湖北省率先启动了淘汰燃煤锅炉行动,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无燃煤锅炉的目标。逐步对城区公交车和出租车实行油改气,加快推进机动车燃料改造。目前城区已有4个压缩天然气加气站投入使用,486台公交车和1300辆出租车完成改造。修订完善了《宜昌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加大了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力度。发布《宜昌市城镇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实施细则》,建立环保、公安和城管等部门分工协作的噪声监管机制,噪声污染得到严格控制。在城区实行机动车“禁鸣”,进一步减轻交通噪声污染。

(六)注重“创模”辐射延伸,积极推进农村环境保护。一是大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64.07万亩,天然林保护1274万亩,植树造林23.65万亩。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建设与管理,初步形成了保护类型齐全、分布范围合理的“受保护地”管理网络。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与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进一步优化矿产资源开发结构和布局,提高了矿山规模化、集约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二是积极开展农村环保工作试点。把生态家园建设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整体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全市建沼气池农户已达26.58万户,占总农户的32.4%。加强小城镇和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宜都市、远安县成为全国“农村环保小康行动试点县市”。三是积极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当阳市、远安县已进入“国家生态示范区”行列,远安县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国家生态示范县”创建工作。

(七)增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安全。制定《宜昌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构建市、区(县)、企业三级预案体系。建立应急环境监测中心,配备多功能应急监测车,应急环境监测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应急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出台了《宜昌市危险废物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危险废物转移、处置管理。对医药、化工等行业开展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事故隐患排查,有效地防治了环境污染引起群体性事件和因安全事故引发环境污染事件,进一步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安全。

二、宜昌“创模”的主要成效

(一)“创模”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模”以来,宜昌市经济持续增长率达13.4%,人均gdp由1.36万元上升到2.04万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与“创模”初相比,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每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0.26吨标煤,降低11.1%;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等5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平均削减17.89%。

(二)“创模”提升了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持续深入地开展创建工作,宜昌宜居、宜旅、宜业的特色魅力更加明显,为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打下了坚实基础。2007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034万人次,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大关;旅游总收入72亿元,占全市gdp的8.8%。同时,“创模”营造了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和对外开放形象。宜昌先后与国内外100多个城市和地区建立经济合作关系,缔结友好城市。招商引资呈现出改革开放以来最好势头,南玻多晶硅、首钢高磷铁矿开发等一批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落户宜昌,成为宜昌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后劲。今年初,湖北省和深圳市在宜昌市联合兴建了“深圳工业园”,为宜昌市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搭建了良好平台。目前,已有一批项目正在启动。

(三)“创模”推动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通过流域综合治理,各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恢复和保护,水环境明显改善。全市主要河流监测断面全部达到地表水功能区划规定标准,饮用水源水质长期保持在国家ⅱ类以上标准,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大幅提升。2007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4.2%,比2004年的64.5%上升近30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声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中心城区的区域环境噪声4年来全部达到ⅰ类标准,与2004年相比,城区交通干线噪声年均值下降2.4分贝。

三、对宜昌“创模”的几点思考

(一)良好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是“创模”的核心。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创模”取得成功的核心要素,同时又是“创模”的重要目的。在宜昌,“环境至上”理念形成共识,贯穿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决策的全过程,宜昌市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创模”的推动下,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市政府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重点工业企业签订了节能减排、污染源限期治理等目标责任书,对各地进行人居环境质量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和问责制,将环保纳入综合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设项目环保管理作为从源头控制污染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建立健全了建设项目环保审查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和跟踪管理机制,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关注民生是“创模”的根本要求。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切实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才能使“创模”工作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使创建工作顺利推进。宜昌市把关注民生作为“创模”的根本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的创建理念,把“创模”当作一项惠民工程来抓,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通过持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建立健全环保信访投诉处理机制,加大了环境污染投诉的查处力度,近几年共受理查处各类环境污染投诉2600多件次。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2007年、2008年对宜昌进行的环境满意率调查结果分别为86.5%和88.3%,居湖北省第一,充分显示出市民对“创模”的高度认同。

(三)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是“创模”的灵魂。“创模”只是载体,充分体现其丰富的内涵,把弘扬环境文化和倡导生态文明贯穿始终,积极构建“两型社会”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是真正目的。创建中,宜昌市紧密依托于企业、社区、学校、民间环保组织等基层创建单位,围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等活动,把弘扬环境文化和倡导生态文明贯穿始终。通过创建,企业环保意识得到提高,污染防治和环保管理的自觉性得到增强。市民中涌现出一批“从我做起,身体力行保护环境”的优秀典型。通过开展“节能环保进家庭、进社区”及“节能环保家庭”评选等活动,通过倡导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施废旧电池回收处理工程,建立“绿色消费”体系等,提高全社会“环境友好”和“绿色消费”意识,引导市民养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作者单位:宜昌市环境保护局)12全文查看【摘要】十七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湖北省宜昌市把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扎实的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对宜昌“创模”的实践作了简要阐述。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和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之一,创建国家环保

模范城市,既是推进宜昌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宜昌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人民的郑重承诺。多年来,宜昌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把“创模”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深入扎实地开展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三赢”。

一、宜昌“创模”的主要做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考核指标,“创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宜昌市坚持“重民生、重过程、重特色”和“务实、真实、扎实”的“三重三实”原则,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全面推进创建工作。

(一)完善创建工作保障机制,夯实环境保护群众基础。成立以市委书记郭有明同志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创建工作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全市创建工作。科学编制“创模”规划,详细制定“创模”实施方案,将各项创建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单位,把创建工作纳入全市目标管理,实行综合考评,“一票否决”。多元化增加创建投入,几年来累计投入环保资金近50亿元,为“创模”提供了强大资金保障。开通12369环保热线,在各类新闻媒体开辟“创模”专栏,面向社会聘请义务环保监督员,编发《市民环保手册》,组织开展“创模”知识竞赛、“创模”摄影大赛、“创模”进社区等活动,拓宽环保公众参与渠道,建立健全环保公众参与机制,强化环保公众监督机制。组建“青年环保志愿者”、“巾帼环保志愿者”和“环保小卫士”等环保公益组织,使“创模”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构建了扎实的环境保护群众基础。

(二)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积极构建“两型”社会。通过扎实开展节能减排等工作,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将节能减排目标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了“十大节能工程”和“百家企业节能工程”。通过推进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建成了一批节能企业,单位能耗普遍下降。全市化工、建材、冶金三大高耗能产业节能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部分产品综合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每万元增加值能耗为2.08吨标煤,比上年下降10.7%。截至2007年,共完成减排项目129个,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年度削减率分别达到15.5%和6.2%,提前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削减任务。二是把推广清洁生产与污染治理有机结合,把推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作为规范企业环保管理的有效手段,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三是推进清洁能源利用,优化能源结构。充分利用水能资源优势,科学实施水电能源开发,宜昌市域内已经建成葛洲坝、清江隔河岩和高坝洲等400多座水利水电工程。抓住西气东输机遇,积极建设天然气利用项目,目前宜昌主城区各单位和家庭已用上天然气。四是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宜昌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以“创新中循环,循环中增效”为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宜化集团、兴发集团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先进企业,有7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宜昌开发区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三)把三峡库区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水环境治理。一是积极开展水污染治理。“十五”期间,全市实施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项目47个。今年,又启动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项目42个。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实施了黄柏河流域、香溪河流域、柏临河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水污染防治工程。加大船舶污染防治力度,对长江宜昌段所属110余艘船舶的排污口进行了铅封,禁止其向长江排污。开展库区水质预警和同步监测,建立健全了三峡库区水环境应急监测机制。二是编制《宜昌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管理。按照国家环保部要求,对各饮用水源地水质实行严格监测。三是开展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防治。充分利用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建设机遇,实施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了由400多个地质灾害观测点组成的监测预警体系。全市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完成效果良好,多次得到国家、省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四)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水平。一是提高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理水平。宜昌城区已建成4个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日集中处理能力达到26.8万吨,集中处理率86.5%,[]在湖北省率先实现了大于80%的目标,并对污水处理厂污泥进行了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制定出台了《宜昌市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办法》,积极推进污水处理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二是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管理。全市城区建设了两个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732吨,无害化处理率89.88%。积极推进垃圾焚烧和垃圾堆肥项目建设,促进了生

活垃圾处理方式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逐步实现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配套建设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项目,使渗滤液经处理后达标排放。三是开工建设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积极推进危险废物集中处置。

(五)以工业污染防治为龙头,着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一是大力开展工业污染防治。“十五”以来,实施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全市共搬迁、关停并转城区落后生产能力、污染严重企业近百家。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全面开展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对99家企业实行了挂牌督办。2007年,全市关闭小造纸厂15家、小水泥厂14家,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治理任务。全市已建和在建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75台套,基本形成涵盖所有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控平台。三是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宜昌在湖北省率先启动了淘汰燃煤锅炉行动,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无燃煤锅炉的目标。逐步对城区公交车和出租车实行油改气,加快推进机动车燃料改造。目前城区已有4个压缩天然气加气站投入使用,486台公交车和1300辆出租车完成改造。修订完善了《宜昌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加大了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力度。发布《宜昌市城镇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实施细则》,建立环保、公安和城管等部门分工协作的噪声监管机制,噪声污染得到严格控制。在城区实行机动车“禁鸣”,进一步减轻交通噪声污染。

(六)注重“创模”辐射延伸,积极推进农村环境保护。一是大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64.07万亩,天然林保护1274万亩,植树造林23.65万亩。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建设与管理,初步形成了保护类型齐全、分布范围合理的“受保护地”管理网络。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与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进一步优化矿产资源开发结构和布局,提高了矿山规模化、集约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二是积极开展农村环保工作试点。把生态家园建设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整体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全市建沼气池农户已达26.58万户,占总农户的32.4%。加强小城镇和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宜都市、远安县成为全国“农村环保小康行动试点县市”。三是积极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当阳市、远安县已进入“国家生态示范区”行列,远安县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国家生态示范县”创建工作。

(七)增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安全。制定《宜昌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构建市、区(县)、企业三级预案体系。建立应急环境监测中心,配备多功能应急监测车,应急环境监测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应急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出台了《宜昌市危险废物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危险废物转移、处置管理。对医药、化工等行业开展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事故隐患排查,有效地防治了环境污染引起群体性事件和因安全事故引发环境污染事件,进一步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安全。

二、宜昌“创模”的主要成效

(一)“创模”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模”以来,宜昌市经济持续增长率达13.4%,人均dp由1.36万元上升到2.04万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与“创模”初相比,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每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0.26吨标煤,降低11.1%;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等5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平均削减17.89%。

(二)“创模”提升了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持续深入地开展创建工作,宜昌宜居、宜旅、宜业的特色魅力更加明显,为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打下了坚实基础。2007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034万人次,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大关;旅游总收入72亿元,占全市dp的8.8%。同时,“创模”营造了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和对外开放形象。宜昌先后与国内外100多个城市和地区建立经济合作关系,缔结友好城市。招商引资呈现出改革开放以来最好势头,南玻多晶硅、首钢高磷铁矿开发等一批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落户宜昌,成为宜昌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后劲。今年初,湖北省和深圳市在宜昌市联合兴建了“深圳工业园”,为宜昌市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搭建了良好平台。目前,已有一批项目正在启动。

(三)“创模”推动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通过流域综合治理,各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恢复和保护,水环境明显改善。全市主要河流监测断面全部达到地表水功能区划规定标准,饮用水源水质长期保持在国家ⅱ类以上标准,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大幅提升。2007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4.2%,比2004年的64.5%上升近30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声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中心城区的区域环境噪声4年来全部达到ⅰ类标准,与2004年相比,城区交通干线噪声年均值下降2.4分贝。

三、对宜昌“创模”的几点思考

(一)良好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是“创模”的核心。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创模”取得成功的核心要素,同时又是“创模”的重要目的。在宜昌,“环境至上”理念形成共识,贯穿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决策的全过程,宜昌市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创模”的推动下,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市政府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重点工业企业签订了节能减排、污染源限期治理等目标责任书,对各地进行人居环境质量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和问责制,将环保纳入综合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设项目环保管理作为从源头控制污染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建立健全了建设项目环保审查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和跟踪管理机制,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关注民生是“创模”的根本要求。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切实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才能使“创模”工作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使创建工作顺利推进。宜昌市把关注民生作为“创模”的根本要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的创建理念,把“创模”当作一项惠民工程来抓,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通过持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建立健全环保信访投诉处理机制,加大了环境污染投诉的查处力度,近几年共受理查处各类环境污染投诉2600多件次。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2007年、2008年对宜昌进行的环境满意率调查结果分别为86.5%和88.3%,居湖北省第一,充分显示出市民对“创模”的高度认同。

(三)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是“创模”的灵魂。“创模”只是载体,充分体现其丰富的内涵,把弘扬环境文化

延伸阅读:

通信公司创建文明单位汇报开文明之花 结文明之果 分公司作为玉山县通信运营主体企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通信发展,全面创建积极...

收费所文明创建申报材料回顾收费管理所的发展历程,始终得益于文明行业的创建活动。2000年底**高速公路开通伊始,我所就以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为载体,以“畅、洁、绿、美”和优质服务为目标,注重形象建设,参...

创建“五好”基层党组织汇报材料我局党支部始建于1998年邮电分营后,现有职工157人,其中党员34名,下设四个党小组,多年来,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抓好党建工作,以...

挑重担,起先锋模范作用这次能够参加党校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也十分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在学习期间,我始终抱着认真的态度参加每一次学习和讨论,悉心聆听了党校领导和老...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敬爱的党组织: 自从我08年12月光荣的加入党组织到现在,已经整整一年了,这一年当中,在各级党组织和各位党员的亲切关怀下,使自己在思想上、党性修养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等多方...

渔家乐旅游项目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汇报提纲一、创新思维,适时推出“渔家乐”特色旅游项目 二、强化行业管理,规范“渔家乐”经营行为 双赢。另外,我们还通过每年定期召开全县“渔家乐”管理会议,评选“渔家乐民俗文化旅游...

创建园林城市动员报告在龙海市创建园林城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市创建园林城市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动员全市上、下立即行动起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在全市范围...

创建现代化学校的思想汇报一起来欣赏以下这一份由本站的ZMR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创建现代化学校的思想汇报范文,欢迎大家前来浏览一下。 当我开始写这篇思想汇报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很激动的。真的,就像在...

20XX年4月党员思想汇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2011年4月党员思想汇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范文 敬爱的当组织: 最近,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党课上要求: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