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计划总结调研报告

如何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01月06日 编辑 fanwen51.com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特别是对于数学这样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科目来说,更需要在学生中加强实际操作,而传统教学的缺点,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学习数学的。 心理学家皮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苏根西老师就是尊重了这一点,他在课堂上通过画、剪、比、实际测量等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学习上的操作和观察,都应该是有意义的,必须有计划的开展活动,而不是一般的随意的动手活动。教学实践也证明,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和概括,能教深入地理解和懂得概念。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性知识,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这是每个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很好考虑的问题。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和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恰当地把握操作时机,追求操作活动的表面化的过程,非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进程,影响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操作效果。因此,在组织操作活动时,我们必须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 小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在生活中运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特别是低年级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操作后理解和掌握的,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1、用折一折的方法;

2、用软尺量的方法;

3、用铅笔比的方法;

4、用毛线量的方法;

5、用三角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探索,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遇到问题互相讨论,使课堂便得轻松活泼、丰富多样。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心智才能得到开发。只有让学生有时间,有条件去接触,参加实践,才能锻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规律,总结经验。 在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时,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分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学习,这样会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间题的不同途径,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创造性的操作。

二、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加强合作学习方式的指导与训练,对于从小培养学生会探究、会合作、会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况且作为数学知识方法,思想是人们认识其他科学的思维基础,成为人类思维的力量,数学学习需要从小学会合作。例如在五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的《组合图形》一课中,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学具,即: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长四边形等各种图形,在进行新课时让小组合作摆拼图形,看看哪组摆拼的图形最多,顷刻之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只见同学们纷纷动起手来,不一会儿每个小组都摆出了两、三个不同的组合图形。其实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品味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其他同学交流,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又能让好学生交流不同的学习方法,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操作要有明确的要求 小学生注意力往往明显地带着无意性和情绪性,操作时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学具。因此,操作前教师应该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按教学目的精心地组织儿童进行操作,使他们的操作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提高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人教版)的《几分之一》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动手找出自己手中图形的四分之

一、三分之一。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