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调查报告]关键词:公共生活,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意识,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时间:20xx年xx月xx日星期一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对象:大学...+阅读
摘要:利用自行设计的“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从新课程实施的保障体系、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及教学观的转变、影响新课程实施的因素等方面,对山西省小学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新课程;实施情况
Abstract: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we conducted a survey in some primary schools in Shanxi, analyzing the problems,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he survey involves four aspects. They are guarantee system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the changes of school management style, the changes of teaching behior, teaching approach, and teaching views,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in primary schools; implementation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问卷主要从参与课改的教师和校领导对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管理方式、教育观念在认识和行为上的转变入手进行编制,对小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只是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行分析。问卷分教师问卷和领导问卷,主要采用单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选择题,为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课改中的一些经验及问题,还设有部分开放性问答题。
调查实施时,我们以山西省教育厅的名义,亲自到学校,将问卷发放给学校领导和教师,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问卷回答完毕当场收回。共收回有效问卷289份,其中校领导有效问卷46份,教师有效问卷243份,回收率100%。数据采用Excel、SPSS10.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收集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新课程实施保障系统
1.新课程实施环境
图1 小学师资力量基本情况
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是保障顺利教学的必备条件。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各学校积极努力筹资进行硬件建设。其中,36.36%的校园网络已经开通;45.45%的学校开设了科学专用教室,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77.26%的学校设有多媒体教室;84.08%的有图书馆;54.54%的开设有学生活动室。可见各学校在硬件教学设施建设上的确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校外资源的开发是教学设施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学校可利用的外部教学资源中主要是乡土资源、校外工厂、互联网、校外图书馆,而本地可利用的大学的教学资源、博物馆、科技馆却非常少。具体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校外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分布图
由图2可以看出:可利用的校外的教学资源最主要的是乡土资源,其次是校外工厂、互联网、校外图书馆和书店。实际上各地区小学对本地大学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是非常低的。可见小学和大学之间的交流非常少,如何将高校教学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服务于基础教育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程。
2.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新课程的课程资源与传统教科书相比是丰富的、开放性的,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1]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频繁使用的课程资源来自:教师教学用书、师生讨论会以及计算机教学软件等,具体使用频率见下页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校内资源开发的相对多一些,其中主要是教师教学用书、师生讨论会等。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挂图、模型模具、实物展示的频率也非常高;信息化课程资源也已经被大多数教师接受,计算机教学软件频繁走进课堂;在校外教学资源的调查中,校领导认为可利用的乡土资源、校外工厂所占的比例相当大,而它们在教师教学中的利用率却非常低。这一现象告诉我们:丰富的可利用的校外资源并没有被开发出来,正处于闲置浪费状态。在教师中,有13.58%的认为学校的资源比较充足,只是利用率很低;35.39%的教师反映学校教学资源缺乏。我们需要再努力的是:如何使学校仅有的课程资源充分地实现其功能与价值,将丰富的校外资源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校教育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图3 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情况
3.教师培训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保证新课程改革健康地推进、持续稳定地发展,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教师培训工作,以实现教师理念上的转变、理论上的升华、实践上的超越。72.92%的领导认为,教师培训要假期与平时相结合;25%的领导认为,培训是利用定期的教研活动来进行;2.08%的领导认为教师培训一般安排在假期。培训主要是来自市(区/县)、学校组织的培训,极少数的教师接受国家级或省一级组织的培训。
(二)管理方式的转变
1.教研制度
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教学观转变为教师的实践,是一场持久的、复杂的攻坚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保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的教研制度是否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有力地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提高教师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课程管理制度
为扭转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局面,实现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课程内容精细化,在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课程结构作了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2](64-65)
图4 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因
从图4可以看出,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学校教学设备不足或没有相应教师上。在已经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中,87.83%的教师认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64.78%的教师认为对教师的要求太高;34.78%的教师认为学生没有任何活动基础,活动搞起来困难大、见效低;4.78%的教师认为,活动搞起来特别浪费时间,影响学生学习;4.35%的教师认为对学生能力的发展起不到多大作用。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虽然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由于现在教师素质所限,操作起来实际困难很大。一些教师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该课程,造成课程实施效果差、学生收获不大的现象,教师教学技能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宏观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世界课程行政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教育因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3]校本课程开设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校本课程开设情况
图5 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
在图5中可以看出,48.62%的教师反映开设校本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设备匮乏;40.83%的教师认为,校本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困难是没有可模仿的样本;38.99%的教师则认为相应的教师缺乏。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集中在:教学设施的缺乏与落后,教师的缺乏,没有可模仿的样本及学生的不适应上。
虽然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但是不断开发和完善校本过程,是发展学生的特长、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就需要不断开发与优化校本课程,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切实的保证,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3.考评制度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最新思想,同时又是针对我国现行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对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意义深远。[2](301)了解并掌握发展性课程评价是新一轮课改中必须开展的工作。调查显示:39.13%的校领导声称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制度已经成型,并开始执行;30.43%的正在设计,还没有出台;19.57%的认为对学生进行能力评价太难把握,此工作无法开展,需要有关部门的指导;10.87%的认为教育部门以成绩定学校的优劣,学校的工作主要是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可见从能力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适应课程评价的改革,现行小学采用多元评价制度,对学生考评的主要方式见图6。
图6 对学生的考评方式
在对教师的评价标准的调查中发现:69.57%的校领导把学生的学业成绩排在首位,70.00%的教师把学生的学业成绩排在首位。从表2可以看出,教师和校领导在诸方面的观点基本相符。总的来讲,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在保证学生成绩的基础上,从多方面促进教师发展。但只有20.00%的教师希望用学生的成绩来评价自己,65.00%的教师希望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评价,50.00%的教师希望从参加课改的积极性、投入的精力等方面进行评价,42.50%的教师希望用在课改中取得的成果来评价,30.00%的教师希望从师生关系来评价,17.50%的教师希望从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来评价,只有极少数的教师希望从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和校本课程开发情况来评价。由此可见: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很高的热情参与到了课改当中,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可以看出各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艰难。
表2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三)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不管是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还是课程管理制度的变化,要想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最关键的还是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
1.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来源于教学实践和个人经历,主要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学本质及其特征的一般性的主体认识。在此次调查中发现:93.00%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82.72%的教师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79.84%的教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74.90%的教师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60.91%的教师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58.85%的教师重视学生特长的有效培养。可见,绝大多数的教师已经做到从多方面关注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状况。
从课堂活动的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方式,可以看出,教师在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逐步将教学转向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主动活泼的发展。把学生从机械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愉悦的活动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2.课程观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81.48%的教师反映负担加重,76.95%的教师认为工作量增加,86.01%的教师认为工作难度加大。可见此次课改给教师带来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对教师的培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使教师尽快适应此次课程改革,完成角色转换。教师在如此重负下进行工作,效果怎样?我们对新课程计划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了调查,其中达成较好的项目如图7所示。
图7 新课程计划目标的达成
从图7可以看出: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培养以及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发展,而注意学生德、体、美、劳的教师却很少。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由单一的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逐渐开始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个性的发展。但是,教师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应关注学生审美能力、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人才付出更大的努力。
3.学生观
新课程确立了新的学生观,从而使个性发展成为课程的重要目标。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生命,学生即目的。因此,个性发展是课程的重要目标。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最大的成绩是:88.07%的认为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提高,65.02%的认为扩大了学生的视野,56.38%的认为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且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态度,55.56%的认为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51.85%的认为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49.79%的认为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7.74%的认为使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发展。可见教师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新起点。
4.教学行为
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了解和熟悉学生,深入地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有深入了解和熟悉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情况以后,才能有效地实行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在此次调查中,93.42%的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89.30%的教师通过批改作业来了解学生,67.49%的教师通过学生的反映来了解,63.79%的教师通过课后对学生的询问来了解学生,57.61%通过随堂小测验来了解,53.91%的教师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来了解学生。可见教师已经注意从多渠道、多方位了解学生,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备课是教师做到因材施教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从各方面收集并整理材料。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依据教科书和教学辅导书,教师和同事交流获得的资料、网上资源、各种形式的教科书也成为教师备课时参考资料的重要来源。另外,学生提供的资料也是一种丰富的可利用的备课资源,在调查过程中看到,这部分资源还没有被有效地利用到教学当中。
三、问题与建议
(一)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如下五种问题。
第一,认识问题。多数教师和校领导大都非常赞成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46.27%的课改教师认为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非常大,19.61%的教师认为此次课改中的教学要求远远超出学生的实际,过于理想化,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课改最终有可能流于形式。
第二,师资问题。在此次调查中师资问题表现得比较严重,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有所体现。首先,从样本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教师结构不合理,在各类型小学中均存在同一个问题,即男教师数量极少,这也是现在培养出的男孩子普遍缺乏阳刚之气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教师受年龄结构的限制,部分中老年教师(40岁以上的教师占到27%)受传统应试思想的束缚,难以摆脱已有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师数量短缺、包班现象严重,专职教师非常少,一个教师从事多门学科的教学,教学精力严重不足,用于学习研讨的时间不足,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又少,致使科研能力普遍比较差;在开发校本课程和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校普遍反映没有相应的教师,操作起来困难太大。再次,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培训,专业素养不足,在此次调查中校领导反映自己学校教师知识短缺、教学技能较差、驾驭教材能力较弱、观念调整不及时等普遍存在。由于师资问题(教师数量和质量问题)引起的班容量及教学效果等一系列问题给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很大的困难。
第三,资源问题。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施配备不齐全。例如:在硬件设施上,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科技馆、活动场所等短缺;在网络建设上,可供观摩共享的先进的教育教学软件不足,使得教师不能有效利用网上资源,无法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实际联系起来,无法及时搜集新信息;在校外资源的开发上,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校外资源开发得很少,教师依然以教学用书及师生讨论为主要教学资源。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集中在学校资金不到位的问题上,同时与教师普遍反映的教学难度加大、教学负担加重、工作量加大有关。教师在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无从去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造成丰富的教学资源没有被开发出来,闲置现象严重的局面。
第四,评价问题。评价制度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每位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同和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单一的评价制度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精神存在冲突,大多数学校放弃原来单一的从学生成绩来评定学生与教师的方式,尽量采用多元评价制度。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评价制度不健全,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考评制度,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出台,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帮助。
第五,教材与教辅问题。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在此次调查中不少教师反映实验年级使用的教材与本地实际存在偏离,要做到因材施教还存在很大困难。同时,教师用书编写空洞,教学辅导资料跟不上课改理念。此外,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开发困难,乡土教材缺乏层次性、系统性,很难适应各年级学生的真实需要;地方课程开发中,出现的课程标准如何审定,教材质量怎样验证,教材发行公平性如何监督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确规定。
(二)建议
针对以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条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现在多数教师的知识欠缺,没有达到21世纪教师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科知识不足,教学技能较差、难以灵活地驾驭教材等问题。培训方式开始可以少一些集中讲授,多一些现场观摩;少一些理论性知识的传授,多一些有指导性的讨论与研究。在教师基本素质有所提高的基础上,再逐渐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指导,并引导教师用理论性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将具体的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逐渐培养出一批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切忌急于求成。
第二,大力开发教学资源。针对教学资源与教辅资料相对缺乏的困难,教师自制教具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良策,同时可以发动学生自制学具,带动家长探究、收集资料,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新课程改革实践中,身体力行并呼吁家长和出版社等收集与课本相配套的学生阅读材料,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与当地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制度,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可利用的乡土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用到,合理利用这部分资源是解决教学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
第三,完善教学管理体系。针对教师质量问题和学校教学资源问题,建议建立大学、教研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研究制度,不仅可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还可以对教师进行理论指导,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可以与大学进行研究课题的合作,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在研究中得以发展,逐渐培养出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科研性教师。
第四,采取多种途径进行教材开发。很多学校都提出当前教材只适合大城市小学的教学,在小城市或乡村小学使用起来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内容偏离学生实际。由此也可以看出地方课程教材开发的必要性。开发地方课程教材对普通教师来说困难可能太大,地方可以组织当地的骨干教师进行开发,可以征得当地高校的支持和帮助进行开发,教育部编写教材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深入地方协助地方学校开发。地方课程的教材同样会出现一些不适合学校实际的部分,这就需要学校结合本校情况,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教材。在开发过程中,学校同样可以征得多方的援助,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
参考文献: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玉琨,沈玉顺,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11.
[4]张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当前课程改革[EB/OL].湖北教研网,2004.
延伸阅读:
暑期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由省组织举办的大学生农村科普行活动,深入到农村开展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村民对新农村合作医疗态度调查、科普知识调查等调查活动,宣传科学种植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让...
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调查报告一要坚决克服宗旨淡薄倾向,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之风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总体来看,我市党员干部宗旨意识较强,联系群众的状况是好的。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宗...
穗单身青年婚恋调查报告出炉记者李静、陈晓璇,通讯员陈桂芳、陈侯桔又到一年情人节,如今广州青年的择偶观、恋爱观、婚姻观如何?他们有怎样的婚恋方式?13日,由团市委团、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婚恋研究中心、广...
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及调研分析论文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及调研分析论文 摘要: 物业管理是指由专业化的机构受业主和使用人的委托,依照合同或契约,以经营方式统一管理物业,为业主和使用人提供综合性的有偿服务,使物业...
关于银行营业部青年队伍发展状况调查报告1、我行员工队伍年轻化,团组织队伍机构健全、优势明显 调查中显示我行员工队伍年轻化,XXX岁以下青年占我行员工总人数的XX%多,是XXX市分行所属的支行中员工队伍最为年轻化的一...
关于农村劳务输转工作的调查报告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农村劳务输转工作对城乡经济发展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就我县西北部、中南部山区两大贫困片带的劳务输转工作而言,在干部群众的重视下,一年一度颇具...
消费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纪轻,缺乏经验,充满青春的活力并同时具备了一定的购买能力,因而他们有...
低年级小作文问卷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小作文就是用自己手中的笔写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通过读、看、想、说再到写的过程。为了了解学生这一阶段小作文学习情况,以便于更好的帮助和指导...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书写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的重要过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一 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