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寄宿制小学促进新农村建设
办好寄宿制小学促进新农村建设
——关于××区××镇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思考
××区××中心小学××*
××区××镇面积157平方公里,是××区面积的一半,人口近5万人。全镇现有中小学校24所、中小学生6592人,占人口13.2。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
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6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教育强区的战略构想。如何实现区委的战略构想?笔者作为长期在基层小学工作的教师和人大代表,下面以××镇为例(该镇是××唯一的老区镇、典型的山区镇)谈谈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和集中办学的一些思考。
一、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必要性
1、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是顺应农村客观形势变化、满足农民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当前,农村人口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一是农村人口结构上,随着计划生育效应的显现,农村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小学适龄儿童急剧减少。近5万人口的××镇2005年小学适龄儿童仅353人,2006年小学适龄儿童也仅390人(不含炼化一体化拆迁安置户子女),只相当于峰值期的37,这一水平在今后一个时期将长期稳定。二是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负担不断减轻,农民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比以前更加强烈。这些变化,亟需农村义务教育进行适应性转变。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通过集中优势资源,为农民子女提供优质教育,符合广大群众的愿望。三是随着外出经商、务工的青壮年农民不断增加,其留在家中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农村社会问题。目前,××镇农村青壮年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达2116人(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803人,父母单方外出的1313人),留守子女的人数达到2000多人,农村学生二分之一强属“留守孩子”。而根据现在的趋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镇农村“留守子女”数量不但不会减少,还会持续增长。积极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让青壮年农民安心外出经商务工,将对建设新农村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由于基础教育点多线长,政府投入有限,小学教育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多数农村小学举步维艰,设备极其缺乏。以计算机为例,××镇21所小学3956个学生,现有计算机230台,其中中心小学70台,村级小学160台,分布在6所小学,全镇生均只有0.058台。因此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使每一份有限的资源都用在教育的刀口上,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进而带动初中、高中教育的协调发展。
2、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是改变农村素质教育实施难的现状,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区××镇的教育现状:一是校点多规模小。××镇人居十分分散,长期以来,为普及义务教育,在村和部分村小组兴办了村小和教学点,形成了村村办学的格局。截至2005年底,全镇共有小学21所,其中100个学生以下的学校5所,占24;最少的一所小学只有56人,最小班额为6人。学校布局分散,严重影响了教育投资效益的发挥。2002年以来,各级政府先后投入资金765多万元,改造12小学校d级危房11035平方米,新建校舍16694平方米。但由于学校较多,资金有限,目前全镇小学尚有d级危房6所3720平方米,同时尚欠历年危改资金467万元。二是导致教师既超编而工作量又大。从教师编制来看,2005年底,全镇小学共有教师289人,学生3956人,师生比为1:14,高于城区小学的师生比。从教学来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农村小学规模小生数少,但班数不少,教师工作量大。部分小学不得不采取“包班教学”或“复式教学”方式,一个教师包揽了全班各学科的教学任务,因而,除了能开设语文、数学课程外,其他课程难以开全。部分小学没法完成义务教育规定的各科教学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对农村小学无异于一句空话。三是教学手段落后和教学时间不足。由于村级小学投入有限,教育设备严重缺乏,教学仍旧局限于“一支笔、一本书、一个黑板”。加上农村学生居住分散而且路途较远,上课时间得不到保证,新课程改革难以实施,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是落实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农业税的全面取消,政府公共服务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其主要职能转变为抓“三基”,即抓基本国策、基础设施和基础教育。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应该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中之重。但农村小学布局过于分散,从根本上制约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其中12全文查看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但从目前××镇农村人口素质来看,由于村级小学教育质量低,势必造成广大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通过集中优势资源创办农村优质教育,让农村孩子享受城镇孩子同等教育待遇,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加
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因此笔者认为,应从××山区村落分散的实际出发做好规划,整合××教育资源,有计划地逐步撤并办学规模小的村小,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集中力量办好寄宿制小学,提高办学效益,这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发展寄宿制小学的优越性
目前,全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已经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我市永春县在建设寄宿制小学方面已取得比较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举办,化解了农村教育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1、解决教育投入效益低下的问题。教育投入效益的提高是通过发挥教育资源的整合效应而实现的。一是整合了教育投资。撤并规模小的小学,实行集中办学后,能够集中资金投入寄宿制学校建设,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如××镇清美、汶阳、芦朴三所小学共有18班420位学生,三所小学的危房1650平方米。××区2005年对汶阳、清美、芦朴三所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在三村的区位中心汶阳村选址建新校舍,很好地把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三校实行集中办学后,将投入资金165万元,建成一幢四层较高标准的教学楼(宿舍楼待建),汶阳小学新建校舍一旦建成,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不但满足清美、汶阳、芦朴三村教育需要,还将惠泽下炉、世上两村学生200多人,同时一举消除了下炉小学的危房。二是整合了学校资源。通过集中办学,既提高了学校的资产总量,又提高了教室、食堂、运动场、仪器设备图书的综合利用率。汶阳、清美、芦朴三所小学共有学生420人,三校18班平均班额仅23.3人,实行集中办学后按12班开设,平均班额达35人。三是整合了师资。目前,汶阳、清美、芦朴三所小学共有教师30人,师生比为1:14,三校均没有音体美、英语、自然专职教师。集中办学后,只需教师25人,可减少教师5人。同时,通过优化组合,教师各尽其才,既实现了教师专业化、教学专科化,又解决了音体美及英语等学科师资短缺的矛盾。
2、解决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难的问题。集中办学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搭建了新型平台。学校旺盛的人气、优化的师资、齐备的设施条件、使音体美得以开齐,小学英语、信息技术等课程得以开课,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得以全面实施,为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同时,学生生活、学习都在学校,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培养。
3、解决农村孩子和“留守学生”就学难的问题。一是解决了青壮年农民的后顾之忧。××区很多青壮年夫妇外出经商、务工时最放心不下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有的干脆带在身边上学,既费事又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是解决了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读不起书的问题。农村一部分弱势群体,如孤儿和没有生活来源的残疾夫妇,他们吃饭穿衣都成问题,没有能力送孩子上学。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后,家庭贫困学生无需缴纳任何生活费用,可以全免费上学。三是实行集中办学后,杜绝了部分偏远教学点隔年招生的现象,确保了农村适龄儿童正常入学。
4、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缺乏教育公平投入的有效机制,重“锦上添花”,轻“雪中送炭”,加上学校布局分散,农村小学之间的办学条件差别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让农村学生享受城镇学生同等的教育待遇,并且实行生活补助,这是继减免农业税后农村受益面最广、最直接、最公平的一项改革。这项改革有效缩减了城乡教育差别,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从根本上促进了教育公正和社会和谐,实现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三、××区××镇发展寄宿制小学实行集中办学的对策及建议
1、坚持科学规划,强化政府引导。一是实行分步推进。政府要把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事来抓,采取分步推进、平稳过渡的办法,避免因集中办学引起学龄儿童辍学和教育质量下降。二是充分尊重民意。不论是并校寄宿或是集中办学,都要求镇和学校组织干部、教师,深入村组、农户,召开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和学生家长座谈会,宣传政府的政策,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达到基本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确保撤并校的顺利实施。三是加强组织领导。政府专门成立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区××镇2005年秋小学生3956人,2006年秋3436人,2007年2694人,2008年2358人。其中2007年生数减少最多,以后基本上稳定在2300人左右。按分步推进原则,建议从2006年秋起用四年左右时间完成××镇小学布局调整任务,把现有的21所小学调整为4所,保留7个教学点。调整规划为:
2006年秋(保留19校):撤清美、芦朴小学,并入汶阳小学。
2007年秋(保留10校3个教学点):撤世上、下炉小学,并入汶阳小学。撤白潼、秀溪、小坝、燕山小学
(四所学校约230个学生)并入中心小学。土型、樟脚、寨后三所小学高年级学生120人并入前欧小学,三所内山
小学保留教学点。
2008年(保留6校5个教学点):撤松园小学,并入中心小学。撤邱后小学,五社小学高年级学生43人,并入驿坂小学。黄田小学高年级学生37人并入前欧小学,黄田保留教学点。
2009年(保留4校7个教学点):路口小学高年级学生47人,溪西小学高年级学生40人,并入驿坂小学,路口、溪西保留教学点。
保留校点的基本情况:
⑴保留的四所小学为:中心小学、前欧小学、汶阳小学和驿坂小学。中心小学和前欧小学为寄宿制学校;汶阳小学和驿坂小学位于教学片中心,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但要为路途远的学生提供寄午。中心小学宿舍楼在建,预计2006年8月完工,但学生食堂还要进行二次装修,其他生活设施也还要投入资金添置才能使用。前欧小学宿舍楼已建,也存在与中心小学同样的问题。
⑵选择前欧小学为寄宿制学校,不选樟脚小学为寄宿制小学的理由:前欧小学已具备寄宿制学校的基本条件,该校2005年列为区危改项目校,已建成一幢四层32间的师生宿舍楼,可供约150个学生住宿。学校有三层18间教室、40台电脑室,围墙、水泥球场、机井等。学校在324国道旁,交通方便,樟脚、寨后、土型三村已通公交,可以直达该校。而樟脚小学现有两层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各一幢,围墙不完整,没有水泥球场,20台电脑大多无法使用。作为寄宿制小学,还要投入几十万元建设学生宿舍楼,完善围墙等相关设施。
⑶保留的七个教学点为:路途比较远的内山五所小学分别为土型、樟脚、寨后、黄田、五社。办学条件比较好且可开成班的两所小学分别为路口、溪西。
2、财政重点投入,保证办学条件。一是适度集中使用资金。把教育、扶贫等各项专项资金进行适度集中,实行重点投入,保证农村寄宿制小学基础设施的资金。二是无偿划拨资产。将被撤并小学的校产采取出租、公开拍卖等形式,所得资金全部无偿划拨给农村寄宿制学校。三是保证农村寄宿制小学达到“七有”,即有规范整洁的校园、有比较完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有满足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干净卫生的生活用水、有宽敞安全的宿舍、有方便卫生的厕所、有符合标准的医务室。
3、建立助学机制,确保集中入学。一是实行生活补助。严格控制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费收取标准(没有现金可抵交大米),财政对寄宿学生按适当标准每月给予生活补助,对特困生则免除包括生活费在内的所有费用。二是强化贫困学生寄宿的保障机制。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提高“两免一补”覆盖面。其中特困学生的生活费全部由财政负担,解决农村学生因贫辍学问题。
4、严格规范管理,确保安全有序。要制定《农村寄宿制小学校管理规定》,寄宿制小学要规范管理,杜绝发生安全事故。一是强化保育工作。按照师生比1:15配备保育员,学校从现有教师中挑选合适的优秀教师担任保育员,实行保育员食宿“双陪”制和两班倒值班制度。特别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衣、食、宿进行全程陪同,做到让学生吃得好、睡得好。二是强化安全保卫工作。寄宿制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和严格的门卫制度,对学生出校和外来人员进校进行严格控制。实行教师家长接送制度,确保学生上学和放学路途安全。三是强化医疗卫生工作。寄宿制小学要配备专职校医,同时与镇卫生院签订医疗服务合同,发现问题及时由镇卫生院出诊,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四是投保校方责任险。寄宿制小学与保险公司签订校方责任保险合同,有效化解学校安全风险。
12全文查看办好寄宿制小学促进新农村建设
办好寄宿制小学促进新农村建设
——关于××区××镇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思考
××区××中心小学××*
××区××镇面积157平方公里,是××区面积的一半,人口近5万人。全镇现有中小学校24所、中小学生6592人,占人口13.2。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
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6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教育强区的战略构想。如何实现区委的战略构想?笔者作为长期在基层小学工作的教师和人大代表,下面以××镇为例(该镇是××唯一的老区镇、典型的山区镇)谈谈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和集中办学的一些思考。
一、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必要性
1、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是顺应农村客观形势变化、满足农民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当前,农村人口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一是农村人口结构上,随着计划生育效应的显现,农村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小学适龄儿童急剧减少。近5万人口的××镇2005年小学适龄儿童仅353人,2006年小学适龄儿童也仅390人(不含炼化一体化拆迁安置户子女),只相当于峰值期的37,这一水平在今后一个时期将长期稳定。二是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负担不断减轻,农民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比以前更加强烈。这些变化,亟需农村义务教育进行适应性转变。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通过集中优势资源,为农民子女提供优质教育,符合广大群众的愿望。三是随着外出经商、务工的青壮年农民不断增加,其留在家中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农村社会问题。目前,××镇农村青壮年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达2116人(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803人,父母单方外出的1313人),留守子女的人数达到2000多人,农村学生二分之一强属“留守孩子”。而根据现在的趋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镇农村“留守子女”数量不但不会减少,还会持续增长。积极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让青壮年农民安心外出经商务工,将对建设新农村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由于基础教育点多线长,政府投入有限,小学教育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多数农村小学举步维艰,设备极其缺乏。以计算机为例,××镇21所小学3956个学生,现有计算机230台,其中中心小学70台,村级小学160台,分布在6所小学,全镇生均只有0.058台。因此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使每一份有限的资源都用在教育的刀口上,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进而带动初中、高中教育的协调发展。
2、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是改变农村素质教育实施难的现状,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区××镇的教育现状:一是校点多规模小。××镇人居十分分散,长期以来,为普及义务教育,在村和部分村小组兴办了村小和教学点,形成了村村办学的格局。截至2005年底,全镇共有小学21所,其中100个学生以下的学校5所,占24;最少的一所小学只有56人,最小班额为6人。学校布局分散,严重影响了教育投资效益的发挥。2002年以来,各级政府先后投入资金765多万元,改造12小学校d级危房11035平方米,新建校舍16694平方米。但由于学校较多,资金有限,目前全镇小学尚有d级危房6所3720平方米,同时尚欠历年危改资金467万元。二是导致教师既超编而工作量又大。从教师编制来看,2005年底,全镇小学共有教师289人,学生3956人,师生比为1:14,高于城区小学的师生比。从教学来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农村小学规模小生数少,但班数不少,教师工作量大。部分小学不得不采取“包班教学”或“复式教学”方式,一个教师包揽了全班各学科的教学任务,因而,除了能开设语文、数学课程外,其他课程难以开全。部分小学没法完成义务教育规定的各科教学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对农村小学无异于一句空话。三是教学手段落后和教学时间不足。由于村级小学投入有限,教育设备严重缺乏,教学仍旧局限于“一支笔、一本书、一个黑板”。加上农村学生居住分散而且路途较远,上课时间得不到保证,新课程改革难以实施,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是落实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农业税的全面取消,政府公共服务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其主要职能转变为抓“三基”,即抓基本国策、基础设施和基础教育。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应该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中之重。但农村小学布局过于分散,从根本上制约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其中[]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但从目前××镇农村人口素质来看,由于村级小学教育质量低,势必造成广大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通过集中优势资源创办农村优质教育,让农村孩子享受城镇孩子同等教育待遇,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加
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因此笔者认为,应从××山区村落分散的实际出发做好规划,整合××教育资源,有计划地逐步撤并办学规模小的村小,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集中力量办好寄宿制小学,提高办学效益,这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发展寄宿制小学的优越性
目前,全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已经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我市永春县在建设寄宿制小学方面已取得比较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举办,化解了农村教育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1、解决教育投入效益低下的问题。教育投入效益的提高是通过发挥教育资源的整合效应而实现的。一是整合了教育投资。撤并规模小的小学,实行集中办学后,能够集中资金投入寄宿制学校建设,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如××镇清美、汶阳、芦朴三所小学共有18班420位学生,三所小学的危房1650平方米。××区2005年对汶阳、清美、芦朴三所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在三村的区位中心汶阳村选址建新校舍,很好地把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三校实行集中办学后,将投入资金165万元,建成一幢四层较高标准的教学楼(宿舍楼待建),汶阳小学新建校舍一旦建成,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不但满足清美、汶阳、芦朴三村教育需要,还将惠泽下炉、世上两村学生200多人,同时一举消除了下炉小学的危房。二是整合了学校资源。通过集中办学,既提高了学校的资产总量,又提高了教室、食堂、运动场、仪器设备图书的综合利用率。汶阳、清美、芦朴三所小学共有学生420人,三校18班平均班额仅23.3人,实行集中办学后按12班开设,平均班额达35人。三是整合了师资。目前,汶阳、清美、芦朴三所小学共有教师30人,师生比为1:14,三校均没有音体美、英语、自然专职教师。集中办学后,只需教师25人,可减少教师5人。同时,通过优化组合,教师各尽其才,既实现了教师专业化、教学专科化,又解决了音体美及英语等学科师资短缺的矛盾。
2、解决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难的问题。集中办学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搭建了新型平台。学校旺盛的人气、优化的师资、齐备的设施条件、使音体美得以开齐,小学英语、信息技术等课程得以开课,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得以全面实施,为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同时,学生生活、学习都在学校,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培养。
3、解决农村孩子和“留守学生”就学难的问题。一是解决了青壮年农民的后顾之忧。××区很多青壮年夫妇外出经商、务工时最放心不下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有的干脆带在身边上学,既费事又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是解决了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读不起书的问题。农村一部分弱势群体,如孤儿和没有生活来源的残疾夫妇,他们吃饭穿衣都成问题,没有能力送孩子上学。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后,家庭贫困学生无需缴纳任何生活费用,可以全免费上学。三是实行集中办学后,杜绝了部分偏远教学点隔年招生的现象,确保了农村适龄儿童正常入学。
4、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缺乏教育公平投入的有效机制,重“锦上添花”,轻“雪中送炭”,加上学校布局分散,农村小学之间的办学条件差别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让农村学生享受城镇学生同等的教育待遇,并且实行生活补助,这是继减免农业税后农村受益面最广、最直接、最公平的一项改革。这项改革有效缩减了城乡教育差别,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从根本上促进了教育公正和社会和谐,实现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三、××区××镇发展寄宿制小学实行集中办学的对策及建议
1、坚持科学规划,强化政府引导。一是实行分步推进。政府要把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事来抓,采取分步推进、平稳过渡的办法,避免因集中办学引起学龄儿童辍学和教育质量下降。二是充分尊重民意。不论是并校寄宿或是集中办学,都要求镇和学校组织干部、教师,深入村组、农户,召开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和学生家长座谈会,宣传政府的政策,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达到基本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确保撤并校的顺利实施。三是加强组织领导。政府专门成立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区××镇2005年秋小学生3956人,2006年秋3436人,2007年2694人,2008年2358人。其中2007年生数减少最多,以后基本上稳定在2300人左右。按分步推进原则,建议从2006年秋起用四年左右时间完成××镇小学布局调整任务,把现有的21所小学调整为4所,保留7个教学点。调整规划为:
2006年秋(保留19校):撤清美、芦朴小学,并入汶阳小学。
2007年秋(保留10校3个教学点):撤世上、下炉小学,并入汶阳小学。撤白潼、秀溪、小坝、燕山小学
(四所学校约230个学生)并入中心小学。土型、樟脚、寨后三所小学高年级学生120人并入前欧小学,三所内山
小学保留教学点。
2008年(保留6校5个教学点):撤松园小学,并入中心小学。撤邱后小学,五社小学高年级学生43人,并入驿坂小学。黄田小学高年级学生37人并入前欧小学,黄田保留教学点。
2009年(保留4校7个教学点):路口小学高年级学生47人,溪西小学高年级学生40人,并入驿坂小学,路口、溪西保留教学点。
保留校点的基本情况:
⑴保留的四所小学为:中心小学、前欧小学、汶阳小学和驿坂小学。中心小学和前欧小学为寄宿制学校;汶阳小学和驿坂小学位于教学片中心,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但要为路途远的学生提供寄午。中心小学宿舍楼在建,预计2006年8月完工,但学生食堂还要进行二次装修,其他生活设施也还要投入资金添置才能使用。前欧小学宿舍楼已建,也存在与中心小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