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1页,成正比例的量。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阅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例1,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比例的意义以及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预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老师准备去水果超市买一些苹果,已知苹果每千克的单价是6元,如果我准备买1千克,你能求出什么?(总价)
2、出示表格 已知苹果每千克的单价是6元 买的千克数 1 2 3 4 …… 总价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填写完整。 提问:如果买( )千克,总价( )元 ……; 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当学生回答:买的千克数越多,总价就越高) 师小结: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把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在这里——“买的千克数”和“总价”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二、探索新知 (一)体会两种相关联的量 1、出示例1表格 2、提问:这张表格中的两个量是否相关联? 学生发现: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补充板书) (二)探索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谈话: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2、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3、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路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时间 = 速度(一定) 4、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反问:在什么条件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呈正比例?
三、教学“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1作适当的板书。 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四、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 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y/x=k(一定)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第63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你是怎样判断的? 2、做练习十三第1~3题。 第1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指名说判断的理由。 第3题要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
六、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的相关练习 补充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①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②每人树植棵数一定,参加植树人数和植树总棵数。 ③订阅《中国少年报》的份数和钱数。 ④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⑤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 2、选择。 a和b相关联的两种量,下面哪个式子表示a和b成正比例? ①a+b=12 ② =5 ③ab= ④a-b=3.8 ⑤b=7a 3、x、y、z是三种相关联的量,已知x*y=z。 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