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在着力推进涵盖残疾人扶贫、康复、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紧跟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发展的步伐,加快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县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了扶贫基地的发展和良性运转。于城镇八字村残疾人梨树葡萄种植基地也在县残联扶持推动下,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于城镇八字村村域面积590公顷
,总耕地面积3857.8亩,总人口2743人,下辖31个村民小组,村建有残疾人协会。现有持证残疾人61名,其中肢体残疾39人,听力言语8人,智力残疾6人,视力残疾4人,精神残疾4人。持证残疾人中有5人重度残疾,有3户双残家庭,1户三残家庭,2户特困家庭,残疾人低保家庭9户。 于城镇八字村也是远近闻名的葡萄专业村,多年来村民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在葡萄协会、梨树协会、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下,成功发展梨树、葡萄种植业等特色农业,并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村民们的荷包也鼓了起来。富裕起来的八字村没有忘记全村还在贫困线苦苦挣扎的残疾家庭,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残疾人种植葡萄、梨树。2002年,县、镇残联在八字村建立起了残疾人种植基地,加大了扶残助残的帮扶力度,扶持残疾人发展种植业。通过几年来的资金补助、技术培训、送苗木、销售服务等措施,至07年年初,基地已扶持21户残疾家庭,种植葡萄52.2亩、梨树11.9亩,06年取得经济效益13.81万元,同时带动了一批残疾人通过发展种养业脱贫致富。
一、主要做法 该镇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发展,得宜于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的困难残疾人帮扶救助机制、全镇蓬勃发展的特色农业和县残联对扶贫基地工作规范化长效化建设指导这三大保障。几年来,基地遵循“建基地、扶示范、帮贫困”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确定工作主体,明确职责分工 于城镇八字村残疾人种植基地由县残联和八字村村民委共同投资建设,以安置本村残疾人就业为主,带动辐射附近村残疾人发展梨树、葡萄种植。基地的日常管理由八字村村民委负责,八字葡萄果业合作社协助,按市场化运作管理;果业合作社、镇成校和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负责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县、镇残联负责协调、检查、指导、督促。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扶贫项目效益 基地以“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周期短、轻体力劳作”作为扶贫项目选择的标准,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针对大多数农户的实际情况,选择果树设施和病虫害防治等较基础的管理技术作为技术服务重点,挖掘农户原有收益低、管理易的老品种的增收潜力,同时给予少数困难户新建简易避雨棚资金补助。并通过合作社的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帮助有一定基础的农户改良品种,更换优质高附加值的果树新品种。镇残联还通过精心选择项目,连续四年举办实用菌、水产养殖、长毛兔技术培训班,提供技术服务,扶持、带动农户发展多种种养业,扩大增收渠道。
(三)依托合作社,推动基地良性运转 八字葡萄果业合作社本着自愿原则,积极吸收残疾农户入社。残疾社员与其他社员尽同样的义务,享受同样的权利,由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享受免费上门服务,年底按股金分红和按产品销售额返还利润。合作社还鼓励党员社员接对帮扶残疾社员。不过由于合作社参股每股500元的入会门槛,入会残疾农户数还只是少数。
二、主要问题
(一)残疾家庭劳动力素质偏低 主要表现在,农村残疾人文化知识比较缺乏,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普遍比健全人吃力;法制意识薄弱,大多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多数残疾家庭劳动力缺乏,主要劳动力年龄偏大;农村残疾人生活空间相对狭小,缺乏与他人、与外界交往获取市场行情、技术信息的渠道。由于劳动力素质偏低,当前农业发展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新变化,对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产生了比健全人更大冲击。 从调研的情况看,八字村残疾人种植主要呈种植管理不到位、种植品种档次不高、销售途径不畅和抗风险能力低的特点:一是管理不到位,葡萄种植户除2户外都采取了简易遮阳遮雨棚栽及大棚栽培技术措施,全都果实套袋,但管理仍不到位,今年因病虫害减产较严重;二是种植品种档次不高,葡萄种植品种仍以老品种的巨峰、藤稔、无核白鸡心等为主,但这些品种都存在许多缺陷,近年来引进推广的优质高附加值新品种如紫地球、醉金香、so4藤稔仅有少数农户种植;三是销售途径狭窄,水果大部分靠农户自己销售,少部分卖给合作社或靠贩子来收,大部分农户缺乏经营头脑,销售情况不是太好;四是抗风险能力不强,每户水果种植面积大都在3亩以下,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且品种单一,今年高温天时间较长,部分农户仍按往年方式和时间管理,损失较大。
(二)残疾农户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的初期风险偏大 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是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必然途径。但受家庭经济基础、劳动力、管理水平等的局限,大部分残疾农户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的初期风险偏大。虽然残联加大了扶持12全文查看力度,但残疾农户对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的顾虑仍很大。八字村农户吴金英年富力强又能干,种植了2.8亩葡萄,养殖了长毛兔笼位130只,今年她原本打算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种植规模,但却遇到了诸多困难:一是本地及周边由于工业园区、高速公路和特色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土地流转的费用为一年每亩600元左右;二是葡萄等水果种植投入大、
见效慢、技术管理要求高,受天气等非人为因素影响大;三是销售途径狭窄,现在的2.8亩葡萄还主要靠自己拉到县城去卖,将来新增的又如何解决。如此诸多困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残疾农户扩大种植规模和优化种养结构。
(三)基地为残疾农户提供的服务层次偏低 基地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等初级内容为主,而如加工、销售等农户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内容,由于受经济实力的限制或受市场风险的影响,开展得非常少。镇残联每年都举办一期残疾人种养技术培训班,但参加培训的残疾人人数和培训的内容、次数仍有限。又由于残疾人自身文化程度较低、经济条件有限;加之,在讲课后,大多没有为残疾农户开展长期跟踪服务或是回访,培训班能起的作用有限。
(三)基地运作机制还需进一步规范 一是镇里关于“建基地、扶示范、帮贫困”的举措很多,但缺乏具体的奖励政策。二是基地在扶持残疾人发展种养业的过程中,缺乏一个操作性强的详细计划。三是残联与基地职责不够明确,特别是残联对基地的投入和基地扶持残疾人的任务没有明确。四是基地未经工商登记,并不是企业法人,不能作为经济实体来开展经营管理、营销契约、资金借贷。
三、建立残疾人种养业基地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教育,提高残疾人素质 外因必须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使残疾人转变“等、靠、要”的观念,由被动脱贫逐步转化为主动脱贫,必须依靠加强残疾人的教育,提高残疾人的素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建议:
1、争取上级领导的重视。由党委、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参与。变残联一家操办为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加大投入,在人力、物力、财力、师资力量等方面创造条件,确保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2、重视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通过举行残疾人就业观教育,开展了残疾人自强评选表彰,举行残疾人种养户创业座谈会等,转变他们的致富观念,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出台政策鼓励农村残疾人参加成人文化教育,举办针对残疾人的专题科普教育活动。
3、整合社会资源。农村残疾人教育工作,要以现有职业技校、成校、专业合作社等为主渠道,发挥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调动相关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残疾人培训。
(二)完善扶持和服务,帮助残疾农户渡过高风险期 新发展和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的种养户,大都面临着初期偏大的风险。资金、技术管理、销售、身体状况等因素都可能使他们放弃,他们迫切需要扶持和服务。建议:
1、为新发展和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的种养户提供前景规划。尊重他们的意愿,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选择适合从事的种养行业,选择经过推广验证、优质高附加值新品种。
2、对残疾人中的低收入纯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种养规模的,在最初几年内,每年给予每亩土地流转费用补助。
3、在高温,关键季节对残疾人种植情况走访,联系技术人员指导,有针对性地举办培训班。对新发展及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的贫困残疾人种养户进行全面回访,建立残疾人种养资料档案。
4、对困难残疾入股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给予一定的股金补助。
(三)规范基地的运作机制,保障基地健康发展。
1、积极争取基地经工商登记和有关部门核准。要有营业、税务执照,属企业法人。这样基地作为经济实体,就能自如开展经营管理、营销契约、资金借贷。
2、残联与基地职责明确。残联对基地的投入有多大,就要基地完成多大的扶贫工作任务和目标。
3、对基地和残疾人实行政策激励。完善“建基地、扶示范、帮贫困”等方面的若干奖励政策。基地每扶持脱贫成功一户奖励。重点激励种养大户和困难户的同时,对那些达不到大户标准,但效益明显,扩大种养规模的农户,也可适当新增每亩给予一定补助。12全文查看近年来,我县在着力推进涵盖残疾人扶贫、康复、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紧跟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发展的步伐,加快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县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了扶贫基地的发展和良性运转。于城镇八字村残疾人梨树葡萄种植基地也在县残联扶持推动下,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于城镇八字村村域面积590公顷
,总耕地面积3857.8亩,总人口2743人,下辖31个村民小组,村建有残疾人协会。现有持证残疾人61名,其中肢体残疾39人,听力言语8人,智力残疾6人,视力残疾4人,精神残疾4人。持证残疾人中有5人重度残疾,有3户双残家庭,1户三残家庭,2户特困家庭,残疾人低保家庭9户。 于城镇八字村也是远近闻名的葡萄专业村,多年来村民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在葡萄协会、梨树协会、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下,成功发展梨树、葡萄种植业等特色农业,并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村民们的荷包也鼓了起来。富裕起来的八字村没有忘记全村还在贫困线苦苦挣扎的残疾家庭,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残疾人种植葡萄、梨树。2002年,县、镇残联在八字村建立起了残疾人种植基地,加大了扶残助残的帮扶力度,扶持残疾人发展种植业。通过几年来的资金补助、技术培训、送苗木、销售服务等措施,至07年年初,基地已扶持21户残疾家庭,种植葡萄52.2亩、梨树11.9亩,06年取得经济效益13.81万元,同时带动了一批残疾人通过发展种养业脱贫致富。
一、主要做法 该镇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发展,得宜于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的困难残疾人帮扶救助机制、全镇蓬勃发展的特色农业和县残联对扶贫基地工作规范化长效化建设指导这三大保障。几年来,基地遵循“建基地、扶示范、帮贫困”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确定工作主体,明确职责分工 于城镇八字村残疾人种植基地由县残联和八字村村民委共同投资建设,以安置本村残疾人就业为主,带动辐射附近村残疾人发展梨树、葡萄种植。基地的日常管理由八字村村民委负责,八字葡萄果业合作社协助,按市场化运作管理;果业合作社、镇成校和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负责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县、镇残联负责协调、检查、指导、督促。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扶贫项目效益 基地以“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周期短、轻体力劳作”作为扶贫项目选择的标准,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针对大多数农户的实际情况,选择果树设施和病虫害防治等较基础的管理技术作为技术服务重点,挖掘农户原有收益低、管理易的老品种的增收潜力,同时给予少数困难户新建简易避雨棚资金补助。并通过合作社的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帮助有一定基础的农户改良品种,更换优质高附加值的果树新品种。镇残联还通过精心选择项目,连续四年举办实用菌、水产养殖、长毛兔技术培训班,提供技术服务,扶持、带动农户发展多种种养业,扩大增收渠道。
(三)依托合作社,推动基地良性运转 八字葡萄果业合作社本着自愿原则,积极吸收残疾农户入社。残疾社员与其他社员尽同样的义务,享受同样的权利,由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享受免费上门服务,年底按股金分红和按产品销售额返还利润。合作社还鼓励党员社员接对帮扶残疾社员。不过由于合作社参股每股500元的入会门槛,入会残疾农户数还只是少数。
二、主要问题
(一)残疾家庭劳动力素质偏低 主要表现在,农村残疾人文化知识比较缺乏,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普遍比健全人吃力;法制意识薄弱,大多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多数残疾家庭劳动力缺乏,主要劳动力年龄偏大;农村残疾人生活空间相对狭小,缺乏与他人、与外界交往获取市场行情、技术信息的渠道。由于劳动力素质偏低,当前农业发展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新变化,对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产生了比健全人更大冲击。 从调研的情况看,八字村残疾人种植主要呈种植管理不到位、种植品种档次不高、销售途径不畅和抗风险能力低的特点:一是管理不到位,葡萄种植户除2户外都采取了简易遮阳遮雨棚栽及大棚栽培技术措施,全都果实套袋,但管理仍不到位,今年因病虫害减产较严重;二是种植品种档次不高,葡萄种植品种仍以老品种的巨峰、藤稔、无核白鸡心等为主,但这些品种都存在许多缺陷,近年来引进推广的优质高附加值新品种如紫地球、醉金香、so4藤稔仅有少数农户种植;三是销售途径狭窄,水果大部分靠农户自己销售,少部分卖给合作社或靠贩子来收,大部分农户缺乏经营头脑,销售情况不是太好;四是抗风险能力不强,每户水果种植面积大都在3亩以下,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且品种单一,今年高温天时间较长,部分农户仍按往年方式和时间管理,损失较大。
(二)残疾农户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的初期风险偏大 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是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必然途径。但受家庭经济基础、劳动力、管理水平等的局限,大部分残疾农户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的初期风险偏大。虽然残联加大了扶持[]力度,但残疾农户对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的顾虑仍很大。八字村农户吴金英年富力强又能干,种植了2.8亩葡萄,养殖了长毛兔笼位130只,今年她原本打算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种植规模,但却遇到了诸多困难:一是本地及周边由于工业园区、高速公路和特色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土地流转的费用为一年每亩600元左右;二是葡萄等水果种植投入大、
见效慢、技术管理要求高,受天气等非人为因素影响大;三是销售途径狭窄,现在的2.8亩葡萄还主要靠自己拉到县城去卖,将来新增的又如何解决。如此诸多困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残疾农户扩大种植规模和优化种养结构。
(三)基地为残疾农户提供的服务层次偏低 基地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等初级内容为主,而如加工、销售等农户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内容,由于受经济实力的限制或受市场风险的影响,开展得非常少。镇残联每年都举办一期残疾人种养技术培训班,但参加培训的残疾人人数和培训的内容、次数仍有限。又由于残疾人自身文化程度较低、经济条件有限;加之,在讲课后,大多没有为残疾农户开展长期跟踪服务或是回访,培训班能起的作用有限。
(三)基地运作机制还需进一步规范 一是镇里关于“建基地、扶示范、帮贫困”的举措很多,但缺乏具体的奖励政策。二是基地在扶持残疾人发展种养业的过程中,缺乏一个操作性强的详细计划。三是残联与基地职责不够明确,特别是残联对基地的投入和基地扶持残疾人的任务没有明确。四是基地未经工商登记,并不是企业法人,不能作为经济实体来开展经营管理、营销契约、资金借贷。
三、建立残疾人种养业基地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教育,提高残疾人素质 外因必须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使残疾人转变“等、靠、要”的观念,由被动脱贫逐步转化为主动脱贫,必须依靠加强残疾人的教育,提高残疾人的素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建议:
1、争取上级领导的重视。由党委、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参与。变残联一家操办为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加大投入,在人力、物力、财力、师资力量等方面创造条件,确保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2、重视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通过举行残疾人就业观教育,开展了残疾人自强评选表彰,举行残疾人种养户创业座谈会等,转变他们的致富观念,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出台政策鼓励农村残疾人参加成人文化教育,举办针对残疾人的专题科普教育活动。
3、整合社会资源。农村残疾人教育工作,要以现有职业技校、成校、专业合作社等为主渠道,发挥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调动相关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残疾人培训。
(二)完善扶持和服务,帮助残疾农户渡过高风险期 新发展和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的种养户,大都面临着初期偏大的风险。资金、技术管理、销售、身体状况等因素都可能使他们放弃,他们迫切需要扶持和服务。建议:
1、为新发展和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的种养户提供前景规划。尊重他们的意愿,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选择适合从事的种养行业,选择经过推广验证、优质高附加值新品种。
2、对残疾人中的低收入纯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种养规模的,在最初几年内,每年给予每亩土地流转费用补助。
3、在高温,关键季节对残疾人种植情况走访,联系技术人员指导,有针对性地举办培训班。对新发展及扩大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的贫困残疾人种养户进行全面回访,建立残疾人种养资料档案。
4、对困难残疾入股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给予一定的股金补助。
(三)规范基地的运作机制,保障基地健康发展。
1、积极争取基地经工商登记和有关部门核准。要有营业、税务执照,属企业法人。这样基地作为经济实体,就能自如开展经营管理、营销契约、资金借贷。
2、残联与基地职责明确。残联对基地的投入有多大,就要基地完成多大的扶贫工作任务和目标。
3、对基地和残疾人实行政策激励。完善“建基地、扶示范、帮贫困”等方面的若干奖励政策。基地每扶持脱贫成功一户奖励。重点激励种养大户和困难户的同时,对那些达不到大户标准,但效益明显,扩大种养规模的农户,也可适当新增每亩给予一定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