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演讲发言笔记心得

关于经济特区思想变迁的论文

12月01日 编辑 fanwen51.com

[在复兴之路上感受变迁触摸幸福]“9+1”工程——从《大国崛起》到《复兴之路》 很多人把《复兴之路》看作是《大国崛起》的姊妹篇,任学安对此说法颇为认可:“无论是在叙述的理性、客观性,全球视角,还是构建大的...+阅读

上个世纪50、60年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最初的探索。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受“左”的错误的影响,到了“文化大革命”这种探索遭受了严重挫折。这一时期的探索虽然正确与错误皆有,成功与曲折交织,却为后来的“重新探索”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期。也是我们党在中断十多年后重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我们党的“重新探索”实际上有两个起点:一是以支持和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二是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对于选择“重新探索”的这两个起点的艰难和重要意义,相比较而言,应该说我们对农村改革这个起点的体会和认识是比较到位的。(以往这方面也宣传得比较多)其实另一个起点即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也是非常艰难的,其意义也是非常深远的。像邓小平这样一生经历了戎马生涯、“三落三起”的老一辈革命家,却用“杀出一条血路来”比喻建立经济特区,其难度、风险是可想而知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们对“重新探索”的两个起点的认识轨迹是不一样的。对于农村改革大家看到,同样是那么多的地,同样是那么多的人,种的同样是庄稼。但是,用不到五年时间就解决了几十年未能解决的我国农村的温饱问题。邓小平赞叹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但是,对建立经济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认识。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流传的关于经济特区的“警句”至今难以忘记。比如,“深圳除了五星红旗的颜色没变,其它都变了”。面对国内外种种议论,于是就有了邓小平1984年的经济特区之行。他走一路、讲一路。并且在同年的1月26日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l月29日为珠海特区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2月9日为厦门特区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事非经过不知难。关于对经济特区的议论,并没有因为邓小平的这次视察而消失。上个世纪80、90年代,先是东欧剧变,而后是苏联解体。于是又发生了关于姓“社”和“资”的争论。在这次争论中经济特区又成了热点问题。什么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东西多了,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等等。邓小平严肃指出,“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我国现阶段的‘三资’企业,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外商总是要赚一些钱。但是,国家还要拿回税收,工人还要拿回工资,我们还可以学习技术和管理,还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场”。 因此,“三资”企业“归根结底是有利社会主义的。”邓小平在时隔8年之后于1992年又来到深圳、珠海等地。邓小平在视察中说,“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邓小平得出结论: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从邓小平上述对经济特区反反复复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党重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个起点是何等艰难。由此产生的意义也就更加重大。1995年12月,卡斯特罗参观深圳后感叹,“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创造如此奇迹”。 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的经验是邓小平提出并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实践依据 众所周知,邓小平提出并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的独创性贡献。邓小平提出并形成市场经济理论实际上有他的逻辑思路。邓小平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存在和发展。既然现阶段是多种所有制经济,那么就不能只采取计划经济的办法,需要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的办法。邓小平在1980年1月16 日所作的《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使用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提法。而支持邓小平提出和论述市场经济的逻辑思路的重要依据,就是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丰富而新鲜的实践经验。1987年6月邓小平指出,“深圳搞了七八年,取得了很大成绩,”深圳“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就是说能够变成工业基地,并能够打进国际市场。”“深圳的同志告诉我,那里的工业产品百分之五十以上出口,外汇收支可以平衡。”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指出,建立经济特区后,外资就进来了。我们可以从外资中得到税收、劳务等方面的益处。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因为“三资”企业受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得更加清楚,农村改革的成功并推动城市改革的过程是国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提出和实施对外开放的过程是把国内市场推向国际市场即与世界市场体系相衔接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这引领作用来实现的。当然,这一过程还包括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沿边沿江地区的开放12全文查看和建设海南省最大经济特区以及开发上海浦东等等。 十四大报告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初步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轮廓。十四大召开之前即1992年6月12日,江泽民同志向邓小平报告十四大将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市场经济理论框架。邓小平表示完全赞成并且说,“实际上

,我们是在这样做,深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前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的丰富经验是邓小平提出并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实践依据。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和平崛起道路的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条道路已愈来愈被世界上的有识之士和不怀偏见的人所认可。我们要十分重视对我国和平崛起道路的总结和推动。总结,也就是要总结和分析这条道路的成功经验和特点。推动,就是要在总给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继续沿着这条和平崛起的道路走下去。当我们对这条道路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总结时,我们看到中国和平崛起道路最宝贵的经验和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既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又坚持独立自主。而我国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则是这一经验和特点的缩影。邓小平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初衷就是使经济特区成为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建立经济特区这一窗口可以看成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起步。但是,这一起步对于我们封闭了几十年的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没有这个起步,也就没有进一步的对外开放;没有这个起步,也就没有今天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局面;(加入wto是我们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没有这个起步,也就没有今天我们对西部大开发的强大力度和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物质基础。邓小平指出,“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础,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邓小平认为,在有了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的经验后,我们可以加快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在我国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即我们头脑清醒,坚持为我所用,发展自己。邓小平在回答建立经济特区和实行对外开放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提问时说,“我们的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会有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进入。但是,社会主义的力量更大,而且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因为在邓小平看来,无论怎么开放,归根结底我们还是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经济特区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中国执行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好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开放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邓小平并不否认实行对外开放会有风险,会带来资本主义的腐朽的东西。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坚定地指出,“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因为在邓小平看来,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消极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一般寓个别之中,个别体现一般。我们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既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又坚持独立自主,这浓缩了中国和平崛起道路经验的精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告诉我们,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今天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行了20多年之后,回顾我国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的过程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倍加体会邓小平提出这个决策的英明和深远意义,倍加体会“争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是新世纪新阶段赋予我国经济特区的新的使命。我国经济特区一定会不辱使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走在前列,在继续拓展中国和平崛起道路和率先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做出新的贡献。

-----------

中国经济特区的崛起,是同一个伟人紧密相连的。这个伟人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他不仅是创办经济特区的主要倡导者、决策者和支持者,而且以洞察风云的世界眼光和辩证思维推动着经济特区的发展。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的历史演进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要想发展,就必须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创办和建设经济特区,就是邓小平同志为使我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1979年1月,邓小平同志同胡厥文等工商界领导人谈话时说:“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吸收外资可以采取补偿贸易的方法,也可以搞合营,先选择资金周转快的行业做起。当然,利用外资一定要考虑偿还能力。”他还在一份香港厂商要求到广州开设工厂的《内部情况摘报》上批示:“这件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1979年2月,谷牧副总理主持召开特别会议,商议交通部招商局提出的在蛇口地区开设工厂的问题。谷牧说:“小平同志认为不仅宝安、珠海县可以搞,广东、福建的其他县也都可以搞。”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在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广东省委领导习仲勋、杨尚昆、王全国等同志谈话时指出:“你们上午的那个汇报不错嘛,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怎么样?”“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几个特区的决定,要继续实行下去。” 1984年1月至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分别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珠海经济特区好。”“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1987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的步子要加快》的谈话中明确指出:“现在我可以放胆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所有的怀疑都可以消除了。”“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1988年1月,他在一份关于加快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报告上批示指出:“完全赞成。特别是放胆地干,加速步伐,千万不要贻误时机。” 1988年6月,邓小平同志发表《要吸收国际的经验》的谈话,指出:“现在有一个香港,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就是说,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更加开放。”1990年3月,他指出: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1991年1月至2月,他在视察上海时指出:“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指出:“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 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的主要内容 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经济特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1986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开始的时候广东提出搞特区,我同意了他们的意见,我说名字叫经济特区,搞政治特区就不好了。”1989年,他指出:“八十年代初建立经济特区时,我与广东同志谈,要两手抓,一手要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两点论。”1992年,他又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还告诫说:“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邓小平同志看来,经济特区主要是在经济方面不同于其他地区,在区内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经济管理体制和灵活的经济措施。在政治上,经济特区同其他地区一样,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不存在特有的社会性质。 12全文查看上个世纪50、60年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最初的探索。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受“左”的错误的影响,到了“文化大革命”这种探索遭受了严重挫折。这一时期的探索虽然正确与错误皆有,成功与曲折交织,却为后来的“重新探索”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期。也是我们党在中断十多年后重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我们党的“重新探索”实际上有两个起点:一是以支持和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二是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对于选择“重新探索”的这两个起点的艰难和重要意义,相比较而言,应该说我们对农村改革这个起点的体会和认识是比较到位的。(以往这方面也宣传得比较多)其实另一个起点即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也是非常艰难的,其意义也是非常深远的。像邓小平这样一生经历了戎马生涯、“三落三起”的老一辈革命家,却用“杀出一条血路来”比喻建立经济特区,其难度、风险是可想而知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们对“重新探索”的两个起点的认识轨迹是不一样的。对于农村改革大家看到,同样是那么多的地,同样是那么多的人,种的同样是庄稼。但是,用不到五年时间就解决了几十年未能解决的我国农村的温饱问题。邓小平赞叹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但是,对建立经济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认识。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流传的关于经济特区的“警句”至今难以忘记。比如,“深圳除了五星红旗的颜色没变,其它都变了”。面对国内外种种议论,于是就有了邓小平1984年的经济特区之行。他走一路、讲一路。并且在同年的1月26日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l月29日为珠海特区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2月9日为厦门特区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事非经过不知难。关于对经济特区的议论,并没有因为邓小平的这次视察而消失。上个世纪80、90年代,先是东欧剧变,而后是苏联解体。于是又发生了关于姓“社”和“资”的争论。在这次争论中经济特区又成了热点问题。什么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东西多了,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等等。邓小平严肃指出,“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我国现阶段的‘三资’企业,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外商总是要赚一些钱。但是,国家还要拿回税收,工人还要拿回工资,我们还可以学习技术和管理,还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场”。 因此,“三资”企业“归根结底是有利社会主义的。”邓小平在时隔8年之后于1992年又来到深圳、珠海等地。邓小平在视察中说,“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邓小平得出结论: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从邓小平上述对经济特区反反复复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党重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个起点是何等艰难。由此产生的意义也就更加重大。1995年12月,卡斯特罗参观深圳后感叹,“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创造如此奇迹”。 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的经验是邓小平提出并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实践依据 众所周知,邓小平提出并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的独创性贡献。邓小平提出并形成市场经济理论实际上有他的逻辑思路。邓小平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存在和发展。既然现阶段是多种所有制经济,那么就不能只采取计划经济的办法,需要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的办法。邓小平在1980年1月16 日所作的《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使用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提法。而支持邓小平提出和论述市场经济的逻辑思路的重要依据,就是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丰富而新鲜的实践经验。1987年6月邓小平指出,“深圳搞了七八年,取得了很大成绩,”深圳“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就是说能够变成工业基地,并能够打进国际市场。”“深圳的同志告诉我,那里的工业产品百分之五十以上出口,外汇收支可以平衡。”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指出,建立经济特区后,外资就进来了。我们可以从外资中得到税收、劳务等方面的益处。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因为“三资”企业受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得更加清楚,农村改革的成功并推动城市改革的过程是国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提出和实施对外开放的过程是把国内市场推向国际市场即与世界市场体系相衔接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这引领作用来实现的。当然,这一过程还包括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沿边沿江地区的开放[]和建设海南省最大经济特区以及开发上海浦东等等。 十四大报告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初步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轮廓。十四大召开之前即1992年6月12日,江泽民同志向邓小平报告十四大将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市场经济理论框架。邓小平表示完全赞成并且说,“实际上

,我们是在这样做,深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前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的丰富经验是邓小平提出并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实践依据。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和平崛起道路的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条道路已愈来愈被世界上的有识之士和不怀偏见的人所认可。我们要十分重视对我国和平崛起道路的总结和推动。总结,也就是要总结和分析这条道路的成功经验和特点。推动,就是要在总给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继续沿着这条和平崛起的道路走下去。当我们对这条道路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总结时,我们看到中国和平崛起道路最宝贵的经验和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既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又坚持独立自主。而我国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则是这一经验和特点的缩影。邓小平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初衷就是使经济特区成为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建立经济特区这一窗口可以看成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起步。但是,这一起步对于我们封闭了几十年的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没有这个起步,也就没有进一步的对外开放;没有这个起步,也就没有今天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局面;(加入wo是我们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没有这个起步,也就没有今天我们对西部大开发的强大力度和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物质基础。邓小平指出,“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础,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邓小平认为,在有了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的经验后,我们可以加快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在我国经济特区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即我们头脑清醒,坚持为我所用,发展自己。邓小平在回答建立经济特区和实行对外开放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提问时说,“我们的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会有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进入。但是,社会主义的力量更大,而且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因为在邓小平看来,无论怎么开放,归根结底我们还是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经济特区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中国执行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好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开放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邓小平并不否认实行对外开放会有风险,会带来资本主义的腐朽的东西。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坚定地指出,“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因为在邓小平看来,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消极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一般寓个别之中,个别体现一般。我们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既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又坚持独立自主,这浓缩了中国和平崛起道路经验的精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告诉我们,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今天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行了20多年之后,回顾我国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的过程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倍加体会邓小平提出这个决策的英明和深远意义,倍加体会“争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是新世纪新阶段赋予我国经济特区的新的使命。我国经济特区一定会不辱使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走在前列,在继续拓展中国和平崛起道路和率先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做出新的贡献。

-----------

中国经济特区的崛起,是同一个伟人紧密相连的。这个伟人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他不仅是创办经济特区的主要倡导者、决策者和支持者,而且以洞察风云的世界眼光和辩证思维推动着经济特区的发展。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的历史演进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要想发展,就必须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创办和建设经济特区,就是邓小平同志为使我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1979年1月,邓小平同志同胡厥文等工商界领导人谈话时说:“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吸收外资可以采取补偿贸易的方法,也可以搞合营,先选择资金周转快的行业做起。当然,利用外资一定要考虑偿还能力。”他还在一份香港厂商要求到广州开设工厂的《内部情况摘报》上批示:“这件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1979年2月,谷牧副总理主持召开特别会议,商议交通部招商局提出的在蛇口地区开设工厂的问题。谷牧说:“小平同志认为不仅宝安、珠海县可以搞,广东、福建的其他县也都可以搞。”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在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广东省委领导习仲勋、杨尚昆、王全国等同志谈话时指出:“你们上午的那个汇报不错嘛,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怎么样?”“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几个特区的决定,要继续实行下去。” 1984年1月至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分别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珠海经济特区好。”“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1987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的步子要加快》的谈话中明确指出:“现在我可以放胆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所有的怀疑都可以消除了。”“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1988年1月,他在一份关于加快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报告上批示指出:“完全赞成。特别是放胆地干,加速步伐,

延伸阅读:

企业的变迁物资处是某局一大处室,最多时职工人数约1500人,主要职责负责天津市该局系统所需物资的供应与管理,主要部门是供应、管理和后方生产,下设几个工业小企业,也是为建设工程提供产品,为...

变迁的足迹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严厉打击同类网站抄袭本站文章行为! 文章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09-6-1915:53:02阅读次数:56 如何复制文章? 相关阅读 祝贺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2篇 建国60周...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