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演讲发言笔记心得

《正道沧桑》观后感

12月13日 编辑 fanwen51.com

[电影《老炮儿》观后感]《老炮儿》首映,不得不强调一下,我有冯小刚情结。 十六年前,他的《不见不散》全国公映的那一年,我和孩儿爸相识。我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冥冥中注定的,属于你世界的人,迟早会相...+阅读

《正道沧桑》观后感

观看《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透过社会主义运动陆续上演的一幕幕有声有色的活剧,总感到眼前像有一支理想的火炬在熊熊燃烧,无论是黎明还是黄昏,是风狂还是雨骤,它都始终引导着人们向着崇高的目标奋然前行。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和支持自己的力量,但美好的理想还是鼓舞着他们一直走到了人生的终点,留下了令人至今感动的人生。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后,巴黎公社社员对资产阶级堡垒的首次攻击虽然失败了,但《国际歌》唱出的“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奈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雄壮歌声,一直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向旧世界发起一次接一次的猛烈战斗。而在列宁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等到“冬宫炮声”响起的时刻,资本主义的链条终于被炸得断裂开来,社会主义理想第一次结出了轰动世界的果实。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正如电视中那位接受采访的专家所言:“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成为现实,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然而在十月革命胜利74年之后,就在俄罗斯原来升起镰刀铁锤图案旗帜的那块土地上,苏联共产党却丢失了执政权,社会主义的旗帜在1991年的12月31日,又黯然飘落了。于是不少人提出疑问:这样悲哀的结局,是不是证明马克思主义不灵了?社会主义不行了?有人甚至坦言:“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白白浪费了七十多年时间!”他们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一长段历史,完全采取了虚无主义的态度。 究竟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历史上发生的这种曲折?十月革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究竟是功是祸?对于今天这类困惑人们的问题,列宁其实于十月革命胜利后的1918年8月20日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就作出了回答。他说:“伟大的俄国革命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历史活动并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一帆风顺,各国无产者必须一下子就采取联合行动,事先必须保证不会遭到失败,革命的道路必须宽阔、畅通、笔直,在走向胜利的途中根本不必承受极其重大的牺牲,不必‘困守在被包围的要塞里’,或者穿行最窄狭、最难走、最曲折和最危险的山间小道,谁认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可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谁就不是革命者”。(新版《列宁选集》3卷563页)

列宁讲得多么深刻、多么生动啊!历史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必然有不平,有曲折,甚至有迂回,一厢情愿地想着“骏马坦道”“顺风扬帆”,不过是幼稚的幻想。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符合历史要求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它总要代替过时的旧事物,不可阻挡地为自己开辟出前进的道路。但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从来都不是笔直的,而是螺旋形上升、波浪似发展,走着否定之否定的“之”字形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暂时性的曲折,局部性的倒退,都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不过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在英、法等国还是都发生过封建王朝的复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种从根本上消灭剥削制度的伟大革命。它诞生以后必然会遇到一切剥削阶级的拼死抵抗,再加上缺乏经验,人为失误,所以出现一些波折是不奇怪的。社会主义经历一个漫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总规律、总趋势。所以邓小平同志在苏东剧变后不久即明确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里有这回事!” 苏联的红旗倒下了,但今天中国特色有社会主义旗帜飘入云霄,给全世界带来了新的希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这个事实,为邓小平同志的预言作出了最令人信服的证明。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用丰富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崇高的理想是引导人类社会前进的火把。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没有希望;没有理想,就没有追求,没有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地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料,坚决像十八大要求的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正道沧桑》观后感

1871年3月18日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人类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在世界上仅仅存在了72天,便因资产阶级统治者的血腥镇压而失败了,但它却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砸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马克思语)载入了社会主义史册。公社开出的璀璨之花——“公仆原则”,作为人类史上一个伟大创举,更是光芒四射、意义高远。看完《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之《巴黎血战》,不禁想起了她,想起了曾在这个原则下美丽劳动着的人们。 “公仆原则”的主旨,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讲得很清楚,就是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马恩选集》第2卷第355页)。其基本点有三:第一,民主普选干部。公社的一般公职人员,均采取普选的方式产生。公社成员就是由巴黎公社22.9万选民选举出来的。第二,对公职人员公开监督。各级领导必须经常参加选民大会,向选民报告工作,听取批评意见,接受人民的监督。对于不称职的,人民群众可以随时撤换。如警察委员皮诺泰尔因贪污钱财,军事代表克吕泽烈因玩忽职守,均根据群众要求撤销了职务。第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实行普通工人工资制,最高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但也不是搞平均主义,其最高与最低的差别为5倍,即最高工资为每年6000法郎,最低为1200法郎。 “公仆原则”的光辉,彰显于公社成员的躬行实践、模范执行、美丽工作之中。 ——巴黎市政厅原有一些专供政府要员使用的豪华轿式马车,公社委员觉得,作为人民公仆也乘坐这样的马车执行公务脱离群众。因此,在5月9日的公社会议上,决定“取消供市政厅使用的豪华轿式马车”。大多数公社委员步行上下班,因公外出需要交通工具时,也只坐普通马车或骑马。尤其是那些工人出身的委员,总是万不得已时才乘车。即使这样,他们也再三斟酌,并且自己掏钱,不在公费中报销。 ——为了解决公社委员及其他公职人员的吃饭问题,4月10日的公社会议决定,在市政厅开设公共食堂,规定伙食标准为每人每餐2法郎。公社委员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就在食堂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饭菜的价格和花样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1.5法郎,晚餐2法郎,并且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 ——在工资薪金上,公社委员言出行随,92名委员上任伊始,便废除了高薪制,与熟练工人拿一样的工资。 ——装订工人瓦尔兰是公社领袖之一,也是威信最高的委员,曾担任过公社的“财政部长”,支配着400万法郎经费。但他始终保持两袖清风,每天步行上下班,中午饭在圣多米尼克大街附近的一家小饭馆吃低价饭菜,有时也到名叫“锅子”的工人食堂就餐。他任军需总监时,有个委员定做了一套价格昂贵的服装,把帐单送到军需部请求付款,他毫不客气地在帐单上写下了“公社没有钱购置贵重服装”的字样。 公社负责人对奉行“公仆原则”,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我们过去是劳动者,今天仍然是劳动者,将来也还是劳动者。” 诚然,巴黎公社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她却反映了一种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国家公职人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新型关系。她既赋予了人民以真正的社会主人翁地位,又从应然的角度,向人类社会的公职人员提出了一个最终必须遵循和践行的“公仆”意识。

——“公仆”一词原指公众的仆人,比喻替公众服务的人。在我国,“公仆意识”的思想萌芽可溯于唐代,柳宗元在《送薛存义之任序》中写道:“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意思是说,官吏是百姓花钱雇佣的,目的是让他为百姓公平办事。在西方,最早提出公仆意识的,则是意大利诗人但丁。他指出:“虽然从施政方面说,公民的代表和国王都是人民的统治者,但从最终目的这方面来说,他们却是人民的公仆……”(《论世界帝国》)由于时间的局限,柳宗元和但丁的看法,显然是从应然的角度提出来的,属于一种思想资源而不是一种实然状态。因此,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公仆”概念,发明权应归于《法兰西内战》。马克思在这里指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够粉碎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也就是集中化的组织起来窃居社会主人地位而不是充当社会公仆的政治权力。”他认为,巴黎公社的经验之一,就是“以随时可以罢免的勤务员来代替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们,以真正的负责制来代替虚伪的负责制,因为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 显然,这既是对于“人民公仆”的科学定位,也是马克思对巴黎公社伟大功绩的充分肯定和赞扬。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国际歌》作者鲍狄埃,在他的诗中充满深情地赞扬:“公社使巴黎感到骄傲,像一声震天动地的惊雷”;正是源于这种自信,公社“革命女英雄”米歇尔在刑场上视死如归,自豪地声称:“我整个身心都属于社会革命,我声明我要对自己的一切行动负责。”也正是源于这种自信,一批批公社战士奋起战斗,高呼着“公社万岁”口号,倒在血泊里……。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巴黎公社革命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迄今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强劲地回响在当代中国。与公社先驱们自觉做“人民公仆”相对照,眼下我们的一些官员中有的由于角色错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对人民颐使气指;有的将人民是“主人翁”淡化为“主人空”,习惯于作“父母官”、热衷于当“救世主”;有的把“应为人民做事”的本分,异化为无视民瘼呼声的“不作为”,甚至做官发财、以权谋私等等,理该当生发出一种愧对人民、愧对“人民公仆”称号的省悟,理应当知耻而后勇、努力去践行“公仆原则”。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作为防止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有效途径,“公仆原则”今天尤显得弥足珍贵、熠熠生辉。 “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这些原则将一再凸显出来,直到工人阶级获得解放。”我们坚信,马克思的断言终将变为现实,历史也终将作出这样的证明!

《正道沧桑》观后感

《正道沧桑》第十一集到十五集,忠实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曲折发展的艰辛历程。那是一个血与火的时代,是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是在惊涛骇浪中迎接东方曙光的激动人心的时代。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站在时代潮头,筚路蓝缕,前驱先路,为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理论指南和历史经验。其中,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上所进行的成功探索和实践,至今仍然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启示一: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必须要由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来领导。工人阶级要成为“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要从自发的斗争转变为有组织有领导的斗争,在思想上必须要有马克思主义作理论指南,在组织上则必须要有无产阶级政党作领导力量。对此,《正道沧桑》在这几集中,向我们生动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极端重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尽管作者惜墨如金,尽管其时国际共运可圈可点的重大活动和事件不少,然而专题片却独具匠心地通过马克思对第一国际的高度关注,恩格斯晚年对第二国际所投入的巨大精力和心血,列宁为在俄国缔造一个完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所进行的大量舆论准备和实际工作,为建立第三国际所作的卓越贡献,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革命导师极为关注党的建设的光辉范例。从而昭示我们,在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中,要不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至关重要。只有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才能在千难万险中开创出新的局面,这就像在极其黑暗的帝国主义战争中,能够成功响起“十月革命”的春雷一样。 启示二: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是由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1875年,在德国小城哥达,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实行合并,在起草合并纲领的时候,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李卜克内西却无原则的作了巨大让步,以致使合并的纲领中充满了拉萨尔主义。为了使德国民主工党的领导人深刻认识到,这是一个“会使党的精神堕落的纲领”,马克思抱病撰写了后来以《哥达纲领批判》为题发表的伟大著作,对拉萨尔主义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批判,并在批判中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做出了科学预想。我们可以用思想史上的一个奇迹来形容《哥达纲领批判》的问世,那些仍然怀疑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预见性的人,请你们好好读读《哥达纲领批判》吧,这本写于100多年前的著作,对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基本特征、基本原则所进行的论述,是多么的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客观逻辑啊!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认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是高举科学理论旗帜的政党,只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如果放弃了先进的科学理论,拿原则做交易,其结果必然会改变党的性质,损害党的先进性,最终断送党的前途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启示三: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是具有严格纪律和高度集中统一的政党。在《正道沧桑》第十三集《世纪曙光》中,作者再现了列宁与马尔托夫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上的尖锐斗争。马尔托夫主张建立一个松散的、只要认可党纲就可以入党的政党,而列宁则深切认识到,没有一个高度战斗力的无产阶级政党,就不可能夺取革命事业的胜利。为此,这个党必须具有极其严格的纪律,必须高度集中统一。为了捍卫这一建党原则,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与马尔托夫之流进行了激烈论战,列宁竟先后做了多达120次的发言,终于赢得了党内多数人的赞同,奠定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布尔斯维克派。正是由于有了俄共(布)这样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高度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在1917年大革命的惊涛骇浪中,承担起坚强的领导责任,最终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起划时代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

启示四: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掌握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领导权。自从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后,无产阶级政党就应站在一切民族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前列,牢牢掌握运动的主动权、领导权,而不能向别的什么政治力量让出领导权,这是事关运动和事业成败的关键,对于这一阶级之权,人民之权,无产阶级政党一定要争,而不能采取“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在俄国1917年革命中,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但是它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奏,不应该也不能够由此在俄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则认为,既然其属于民主革命的性质,那么理所当然这一阶段应该由资产阶级来领导,并由资产阶级来建立政权。为此,列宁与之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坚决捍卫了布尔斯维克对于整个革命斗争的领导权,并毫不妥协地提出,必须把政权交给无产阶级和农民。列宁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中,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仍然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事实上,不断变换旗号并打着各种招牌出现的反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潮,其实质和核心之一,不就是要取消和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吗?“奇文共欣赏,异义相与析”,只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解剖刀认真分析一下,是不难从它们的麒麟皮下看出马脚来的。 这几集在艺术上也颇有可取之处,充分运用了一些戏剧性的手法。譬如,在第十一集,一开始就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马克思和拉萨尔的一次争吵,而歇斯底里的拉萨尔本来是马克思的老朋友;第十三集,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中,列宁与马尔托夫也有一次激烈争辩,而两人原本是老同学;在第十四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头子克伦斯基不惜下令通缉列宁,而他本人却与列宁刚好是同乡,且两家还是世交。这些也许是巧合,但却既发人深省,又耐人寻味。

《正道沧桑》观后感

观看《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眼前涌现的是五百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心中感动的是十几代人前赴后继的英勇奋斗,这时候耳畔经常响起的,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主题歌那激越豪迈的旋律和两句极具穿透力的歌词:“历史的天空闪耀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纵横驰骋!”自从社会主义出现以来,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后,围绕实现社会主义这个美好目标,真是英雄迭起,前赴后继,群星闪耀,气壮山河,在人类历史上谱写了最壮美、最动人的篇章。无数前人在实现社会主义的奋斗中所表现的这种英雄气概,永远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然前行。 《共产党宣言》德文第一版封面。 这种英雄气概来自目标的高远。被称为无产阶级“圣经”的《共产党宣言》,以燃烧着火一样热情的文字,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高瞻远瞩的美好愿景,也是洞察历史规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字里行间充满了笔扫千军的力量和气势。正是从这部“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者明确了前进的目标,找到了力量的源泉,将革命队伍的英雄气概建立在了坚如磐石的科学基础上, 这种英雄气概表现为奋勇进击的历史主动精神。在一百多年前,资本主义的堡垒看起来是那样强大而牢固,可是巴黎公社的勇士们却唱出了响彻寰宇的《国际歌》;“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在“公社万岁”的口号声中,成千上万的公社社员倒在了刽子手的枪口下。然而巴黎公社的精神不死。马克思在信中热情洋溢地赞美道:“这些巴黎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历史主动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精神!历史上还没有过这种英勇奋斗的范例!” 这种英雄气概总是洋溢着必胜的自信。因为真理在握,所以能够看透貌似强大的黑暗势力外强中干的“纸老虎”本质,能够坚定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敢于向敌人投以轻蔑的目光。当逮捕列宁的警察局局长带着讥讽的口吻说出:“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起来造反,要知道你的面前是一堵墙,你不是在用脑袋往墙上撞吗?”而他得到的回答是:“是一堵墙,不过是一堵朽墙,只要一推就倒的。我们要从上面跨越过去!”正是靠着这种坚强的自信,在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及时地阻止了少数人对武装起义的犹豫,赶在敌人动手之前命令阿芙乐尔巡洋舰响起了攻打冬宫的炮声。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布尔什维克们在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中,在反动派黑洞洞的枪口威逼下,没有犹豫,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坚决将敌人踏倒,在世界上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次变成了俄国大地上活生生的现实。如果没有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怎么能够做出这样惊天动地的伟业?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于是,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出举世震惊的英雄气概。在国民党制造的白色恐怖面前,共产党员掩埋好同伴的尸体,揩干眼泪和身上的血迹,继续上路战斗了。毛泽东率领革命队伍走上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创了中国式的革命道路。邓小平面对“文革”留下的灾难和僵化体制的重重封锁,发出“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动员令,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天地。 黑格尔说:“历史题材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作家就永恒。”在《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这一历史题材中,有一种属于今天和未来而永不过时的东西,那就是荡气回肠、催人奋进的英雄气。今天,我们长期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生活日益富饶,一些人沉迷灯红酒绿,追求奢侈豪华,渐渐滋长了贪图享受的平庸气,而疏远了革命前辈身上那股“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英雄气。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惋惜,也值得引起我们警惕。在历史上,贪图享受的罗马军团不战自垮,终日遛狗架鸟的清朝八旗兵自废武功,教训不可谓不深。因此,为了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经常仰望历史的星空,自觉地接受和光大凝结在浩渺天宇的那股英雄气,是非常必要的,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曾经深情地指示世人: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正道沧桑》把社会主义发展史上500年间涌现的英豪集中到一个舞台上,使我们得以畅快地呼吸英雄们的气息,充分地汲取他们留下的丰富精神养料,实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所以,应该向所有的编创人员献上深深的敬意。

延伸阅读:

双筒望远镜之兔子的朋友是乌龟观后感该片由我国著名剧作家孟宪明同名获奖小说改编而成,并由国内著名导演李彧执导,孟宪明出任编剧。孟宪明告诉记者,《双筒望远镜》少年系列电影,是我国首部少年科技、励志的都市形象...

运动会观后感1000字今天,阳光明媚,我们学校的春季运动会开幕式就在这个好时节里开始了。 开幕式上,伴着义勇军进行曲,我校全体师生迈着整齐的步伐,以饱满的精神面貌高呼着口号,走过主席台,接受领导的...

影片《我的少女时代》观后感正如影片《我的少女时代》中的女主角林真心,18岁的年轻的少女,长相没有很出众,做着每个少女都做过的事——暗恋校草欧阳非凡,讨厌那些校园“老大”如徐太宇。然而,并不...

学校元旦晚会观后感时间的脚步总是那样的让人望尘莫及。恍惚之间,这一年又在我们的指尖,发际或是脚下无声地流去。喧闹的气氛带给我的只是短暂的欢喜,而那之后却是更多的忧伤与思考。 是不是人的...

《天注定》观后感——《天注定》观后感 闫思彤 昨天到今天,分两次看完了贾樟柯13年的电影《天注定》,胸中情感郁结,至此凌晨时分终于迸发。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早有耳闻,当时《天注定》入围戛纳几...

家长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观后感初三五班吴璞家长 武陟中学 看了王金战老师的讲座《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回想儿子的成长历程觉得满心的愧疚,儿子三岁那年只因他不会算百以内的加减法我...

鉴史问廉观后感550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

芈月传观后感550字最近看了《芈月传》感觉跟甄嬛传相比不仅没有突破,反而差得远了。甄嬛传的电视放在清雍正年间,后宫女子被后宫不许干政的规定和既定的朝廷格局捆得死死的,再闹也闹不出紫禁城那...

电影《房间》观后感昨晚看了纪实电影《房间》,杰克和他妈妈被幽禁在一个封闭的小房间里,从出生到五岁,从来没有看过世界,不知道有树、有太阳、有动物。因为七年前杰克的妈妈十七岁就给一个男人绑架...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