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5000字]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诚信立教,即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即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板块是除作文外分值最大的题,因为其答案的不确定性,在平时的训练中受重视程度最低,因而答题情况一直不理想。仅以2005年江苏卷为例,周国平的《波兹曼的诅咒》契合选文“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所命题目规范且难易适度,但是平均得分率仅有49.45。
这,就是文学作品阅读板块的现状!
那么,出路又在何方?
我们认为,既然考查的是文学作品阅读,那就要阅读文学作品,是咬文嚼字地读而非浮光掠影地读,要走进文本,既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态度,还精确分析重要文段文句乃至词组词语。既然解答的是文学作品阅读题,那就要研究答题技巧,诸如“据文答题”原则(因为“尽可能让考生从文中找到答题的基本材料”是试题拟制的原则之一),确定解答某题的“阅读区间”,问什么答什么,分点答题意识等等。
整合近3年的41套高考试卷的文学作品阅读材料,我们会发现,散文是绝对的“主角”。(只有2004年北京、安徽春招卷选择了小说《雁阵》,夏招卷辽宁的《“认识自我”》是小说,福建的《书》是杂文,2005年江苏夏招卷的《波兹曼的诅咒》是评论)因此,从实际的操作层面考察,我们的文学作文秘杂烩网品阅读差不多就是散文阅读。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即阅读理解文章重于解题答题;我们还要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即三遍快速扫描阅读解疑法,第一遍扫描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第二遍扫描解决“怎样写的”的问题,第三遍扫描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我们要弄清楚,作者写文章基本上是按照“立意——组织材料——谋篇布局——拟定标题——行文成稿”的顺序,而读者读文章则是按照“揣摩标题——浏览全文——分析谋篇布局——分析材料——领会文章主旨”的顺序。
在具体解答试题要“顺藤摸瓜”:审查命题意图——弄懂题目含意——找准相应的阅读区间——组织答案——满足题目要求(诸如直接用原文、分点陈述、字数限制等)。
下面根据全国“考纲”逐点进行解说。
关于“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这个考点在试卷中亮相的频率较低。2005年的16套试卷,仅全国卷ⅰ(从“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京的春天”句中拈出“吞咽”一词,拷问其含义)、浙江卷(从“似乎远离人群的人”句中拈出“似乎”一词,拷问其含义)。
解答此类题目,当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体察语境法”、“明晰指代法”、“抽象概念具体化法”、“探究本质法”、“明晓差别法”、“结构分析法”、“相关经验法”诸多方法。但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像上述两题的答案,运用“体察语境法”就很容易得出:前者为“尽情地享受”。后者是①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②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思想的星光”亦可)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①是远离的表现;②是实际上并未远离的原因)
关于“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何谓“重要句子”?当然是对把握文章内容起关键性作用的那些句子。如在文中传达重要信息,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章、把握文章主旨的句子;在文中有总起、过渡、总结作用,或体现文章主旨,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内涵较丰富,或比较含蓄,需要仔细领会的句子。何谓“含意”?它与“含义”不同,非基本意,乃深层意思,言外之意。
这个考点在试卷中最为普遍,差不多每套试题都有。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找到对策。
我们可以运用“六步法”来对付:一是整体阅读,关注文章标题及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或观点的语句等,对全文主旨进行初步认知;二是审清题干,明确题目要求;三是明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初步判断其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如总领、过渡、总结、照应、阐释等;四是对句子本身进行分析,体会句中的关键词语、修辞方法等;五是根据句子所处的位置,明确句子在文中所覆盖的语境;六是结合段、篇综合分析理解,并结合全文主旨体会验证。
请看2005年全国卷ⅲ的第14题:
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本题考点正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b级。准确理解了句子中的重点词语“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答题的思路就有了,答案也就出来了:“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关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是由大到小,有目的有步骤地搜寻、挑选的过程,如同淘“金”:先测绘,大致了解信息点的分布;然后选矿,根据题目要求,寻找有效信息的阅读区域;然后探测,查找相关信息可能出现的12全文查看各个信息点;最后淘金,联系比较各个信息点,选出最佳信息点。而整合是由繁到简,有目的有步骤地合并、塑造的过程,如同炼“金”:先淘金,有针对性地对文中信息进行取舍;再归类,区分“重复性信息”和“差别性信息”,再提取,把“重复性信息”整合为一个信息;再合并,把“差别性信息”整合为一类信息;最后成器,把提取合并的信息整理排列,按题目要求组
织成文。
请看2005年福建卷第14题:
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3分)
本题的考点就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此题不难,答案要点在文中都有迹可寻。第一点在第二段,“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我喜欢”就是提示词。注意,此题紧密联系上一题。第二点,第三段作者感叹到“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日历在提醒作者只争朝夕。第三点,由唐山大地震深切感受到日历是生命忠实的记录,从而促使作者“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月历”。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意义。参考答案:(1)日历让作者感受到明天的希望;(2)日历让作者思考如何珍惜时间;(3)日历让作者感知到生命的意义。
关于“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结构是思路的具体展现,思路决定着结构的具体形式。我们要了解基本思维程序:化面为点,连点成线,切线为段。
首先要把握文体特点。像散文,记叙性散文有纵式结构(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事情的过程、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来谋篇)、横式结构(按材料的性质来谋篇)、纵横交错式结构(时空交错),抒情性散文多以感情为突破口表现。像议论文,按论证进程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按篇章结构有并列、对照、层进、总分诸式。像小说常常由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几个部分组成。其次要注意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文章的线索(人、物、感情、时空等),标志性的词句(关联词、概括语、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等)之类的。
此考点多有规律可寻,命题者似乎总是回避它。所以不举例说明。
关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清楚文章的层次,进而弄清各层内容服务于怎样的中心。可以抓重要语句,抓重要词语,抓结构分析。
请看2005年北京卷第20题:
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
本题的考点就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分别是“十岁那年”、“二十岁”、“三十岁时”,不难看出,作者想表达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不同时期对母爱的体会。题目要求回答后两个时期的体会,我们要对内容进行组织: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亲的执着与无私。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亲的深厚与恒久。
关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要辨清文章体裁,注意带有明显思想倾向的语句,注意写作背景,还要联系作者自身特点。
此考点是“分析概括”,层级较后面的“评价”低,容后一并例说。
关于“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这是针对文章信息进行演绎推理、联想发挥的发散思维过程,包括:
1、根据前因推究可能产生的后果,或根据后果推究可能产生的前因;
2、根据一般规律推究个别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或汇总众多个别现象,推究出其中的一般性规律;
3、根据某一信息整合与其相似、相关、相反的其他信息,进行否定、肯定、可能性判断;
4、根据现有信息设想出尚未出现的某些信息,进行验证、修改和增删。
这是命题者亲睐的一个亮点,具有较高的开放性,与“新课标”接轨,对考生的思维品质要求高。考生要特别关注。当然,为了评判试卷的客观性,命题者还是“想说爱‘她’不容易”。
关于“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要明白,人、物、生活图景都是形象,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味着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此形象有什么特殊意义等。对语言的鉴赏正常程序是先整体感悟,再局部玩味。至于表达技巧,其内涵相当丰富。诸如表达方式
(五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叙述人称的选择,叙述顺序的安排,白描、心理、细节、景物各种描写及其作用)、选材剪裁(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表现手法(是否运用了联想和想象、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结构安排(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密、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等都在此列。
请看2005年福建卷第16题:
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6分)
本题的考点就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级。此文是“小中见大”,以日常生活材料为题。这样深入浅出阐述人生价值观更接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以大地震为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选择政治性大题材会让读者反感。与选材相适应的是语言朴素平和,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后一点谈语言似乎让学生困惑,对学生来说,华丽生动的语言更有内容可写。参考答案:(1)取材方面:文章取材于人们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2)语言方面:①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面有意味。②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关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章的思想内容”指文章中通过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所揭示出来的中心和主题,还包含文章的写作时代和文章材料的时代背景、作者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中人物事件的社会意义。“作者的观点态度”指文章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基调,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通常指能够概括分析文章描写的事物,阐述论证的观点,介绍说明的道理以及作者表达的感情。“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通常指能够对作者的观点作出中肯适当的评述,判断其正误,分析其意义,有时还要谈自己的体会与认识,要融进自己对人生、社会某一方面的感悟。
具体解答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还要顾及全篇,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人的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等),尽量做到全面、深刻,辨证,有理有据,具体、充分、有深度。
这个考点在当今命题时往往以多选题的形式出现。如2005年山东卷第21题:21.下列对这篇散文(指《溯源》一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的两句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因为两者表达的主旨是相同的。
b文章第3自然段以设问和反问在文意的递进中完成了过渡,结尾又以发问的方式收束,使文章意味深长。
c文章内容丰富,线索分明,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失落文化根源的隐忧。
d文章情景并茂,以小见大,细节丰盈、精当,成功的营造出了浓郁的文化认同感。
e文章第8自然段说“……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是说“他”虽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但因再也无法回到童年,所以体验不到满足与宁静。
这道题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兼及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a项脱离语境进行架空分析。两句古诗所表达的主旨有别:本文里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说胡马、越鸟和鲑鱼一样,都有“生命本能的根源感”;而陶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表达了作者厌恶黑暗的官场,亲近大自然,向往自由生活的热望。e项属于断章取义。“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是说“他”尽管物质丰盈,事业成功,但这些都不能激起“他”的文化认同感,“他”的精神世界是空虚和躁乱的。所以当选ae两项。c项的“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失落文化根源的隐忧”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正确表达。
又如2005年北京卷第18题: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比获奖更重要。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本题考查的也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a项说法错误,因为从下面的文字我们知道,母亲说这话时还没有发现“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这在设题的技巧上是“打时间差”。c项母亲以为“是个好兆头”既是为合欢树高兴也是对生活特别是对“我”充满了新的信心,并不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所以应该选择ac两项。
概而言之,只要我们洞悉了考哪些知识点,怎么考这个知识点,我们又如何对付它,养成良好的现代文阅读的思维习惯,啃下现代文阅读这个“硬骨头”并非“镜中花”、“水里月”。
12全文查看
文学作品阅读板块是除作文外分值最大的题,因为其答案的不确定性,在平时的训练中受重视程度最低,因而答题情况一直不理想。仅以2005年江苏卷为例,周国平的《波兹曼的诅咒》契合选文“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所命题目规范且难易适度,但是平均得分率仅有49.45。
这,就是文学作品阅读板块的现状!
那么,出路又在何方?
我们认为,既然考查的是文学作品阅读,那就要阅读文学作品,是咬文嚼字地读而非浮光掠影地读,要走进文本,既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态度,还精确分析重要文段文句乃至词组词语。既然解答的是文学作品阅读题,那就要研究答题技巧,诸如“据文答题”原则(因为“尽可能让考生从文中找到答题的基本材料”是试题拟制的原则之一),确定解答某题的“阅读区间”,问什么答什么,分点答题意识等等。
整合近3年的41套高考试卷的文学作品阅读材料,我们会发现,散文是绝对的“主角”。(只有2004年北京、安徽春招卷选择了小说《雁阵》,夏招卷辽宁的《“认识自我”》是小说,福建的《书》是杂文,2005年江苏夏招卷的《波兹曼的诅咒》是评论)因此,从实际的操作层面考察,我们的文学作文秘杂烩网品阅读差不多就是散文阅读。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即阅读理解文章重于解题答题;我们还要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即三遍快速扫描阅读解疑法,第一遍扫描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第二遍扫描解决“怎样写的”的问题,第三遍扫描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我们要弄清楚,作者写文章基本上是按照“立意——组织材料——谋篇布局——拟定标题——行文成稿”的顺序,而读者读文章则是按照“揣摩标题——浏览全文——分析谋篇布局——分析材料——领会文章主旨”的顺序。
在具体解答试题要“顺藤摸瓜”:审查命题意图——弄懂题目含意——找准相应的阅读区间——组织答案——满足题目要求(诸如直接用原文、分点陈述、字数限制等)。
下面根据全国“考纲”逐点进行解说。
关于“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这个考点在试卷中亮相的频率较低。2005年的16套试卷,仅全国卷ⅰ(从“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京的春天”句中拈出“吞咽”一词,拷问其含义)、浙江卷(从“似乎远离人群的人”句中拈出“似乎”一词,拷问其含义)。
解答此类题目,当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体察语境法”、“明晰指代法”、“抽象概念具体化法”、“探究本质法”、“明晓差别法”、“结构分析法”、“相关经验法”诸多方法。但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像上述两题的答案,运用“体察语境法”就很容易得出:前者为“尽情地享受”。后者是①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②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思想的星光”亦可)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①是远离的表现;②是实际上并未远离的原因)
关于“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何谓“重要句子”?当然是对把握文章内容起关键性作用的那些句子。如在文中传达重要信息,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章、把握文章主旨的句子;在文中有总起、过渡、总结作用,或体现文章主旨,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内涵较丰富,或比较含蓄,需要仔细领会的句子。何谓“含意”?它与“含义”不同,非基本意,乃深层意思,言外之意。
这个考点在试卷中最为普遍,差不多每套试题都有。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找到对策。
我们可以运用“六步法”来对付:一是整体阅读,关注文章标题及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或观点的语句等,对全文主旨进行初步认知;二是审清题干,明确题目要求;三是明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初步判断其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如总领、过渡、总结、照应、阐释等;四是对句子本身进行分析,体会句中的关键词语、修辞方法等;五是根据句子所处的位置,明确句子在文中所覆盖的语境;六是结合段、篇综合分析理解,并结合全文主旨体会验证。
请看2005年全国卷ⅲ的第14题:
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本题考点正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b级。准确理解了句子中的重点词语“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答题的思路就有了,答案也就出来了:“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关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是由大到小,有目的有步骤地搜寻、挑选的过程,如同淘“金”:先测绘,大致了解信息点的分布;然后选矿,根据题目要求,寻找有效信息的阅读区域;然后探测,查找相关信息可能出现的[]各个信息点;最后淘金,联系比较各个信息点,选出最佳信息点。而整合是由繁到简,有目的有步骤地合并、塑造的过程,如同炼“金”:先淘金,有针对性地对文中信息进行取舍;再归类,区分“重复性信息”和“差别性信息”,再提取,把“重复性信息”整合为一个信息;再合并,把“差别性信息”整合为一类信息;最后成器,把提取合并的信息整理排列,按题目要求组
织成文。
请看2005年福建卷第14题:
作者“喜欢用日历”的原因有哪些?(3分)
本题的考点就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此题不难,答案要点在文中都有迹可寻。第一点在第二段,“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我喜欢”就是提示词。注意,此题紧密联系上一题。第二点,第三段作者感叹到“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日历在提醒作者只争朝夕。第三点,由唐山大地震深切感受到日历是生命忠实的记录,从而促使作者“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月历”。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意义。参考答案:(1)日历让作者感受到明天的希望;(2)日历让作者思考如何珍惜时间;(3)日历让作者感知到生命的意义。
关于“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结构是思路的具体展现,思路决定着结构的具体形式。我们要了解基本思维程序:化面为点,连点成线,切线为段。
首先要把握文体特点。像散文,记叙性散文有纵式结构(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事情的过程、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来谋篇)、横式结构(按材料的性质来谋篇)、纵横交错式结构(时空交错),抒情性散文多以感情为突破口表现。像议论文,按论证进程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按篇章结构有并列、对照、层进、总分诸式。像小说常常由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几个部分组成。其次要注意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文章的线索(人、物、感情、时空等),标志性的词句(关联词、概括语、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等)之类的。
此考点多有规律可寻,命题者似乎总是回避它。所以不举例说明。
关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清楚文章的层次,进而弄清各层内容服务于怎样的中心。可以抓重要语句,抓重要词语,抓结构分析。
请看2005年北京卷第20题:
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
本题的考点就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分别是“十岁那年”、“二十岁”、“三十岁时”,不难看出,作者想表达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不同时期对母爱的体会。题目要求回答后两个时期的体会,我们要对内容进行组织: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亲的执着与无私。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亲的深厚与恒久。
关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要辨清文章体裁,注意带有明显思想倾向的语句,注意写作背景,还要联系作者自身特点。
此考点是“分析概括”,层级较后面的“评价”低,容后一并例说。
关于“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这是针对文章信息进行演绎推理、联想发挥的发散思维过程,包括:
1、根据前因推究可能产生的后果,或根据后果推究可能产生的前因;
2、根据一般规律推究个别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或汇总众多个别现象,推究出其中的一般性规律;
3、根据某一信息整合与其相似、相关、相反的其他信息,进行否定、肯定、可能性判断;
4、根据现有信息设想出尚未出现的某些信息,进行验证、修改和增删。
这是命题者亲睐的一个亮点,具有较高的开放性,与“新课标”接轨,对考生的思维品质要求高。考生要特别关注。当然,为了评判试卷的客观性,命题者还是“想说爱‘她’不容易”。
关于“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要明白,人、物、生活图景都是形象,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味着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此形象有什么特殊意义等。对语言的鉴赏正常程序是先整体感悟,再局部玩味。至于表达技巧,其内涵相当丰富。诸如表达方式
(五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叙述人称的选择,叙述顺序的安排,白描、心理、细节、景物各种描写及其作用)、选材剪裁(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表现手法(是否运用了联想和想象、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结构安排(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密、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等都在此列。
请看2005年福建卷第16题:
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6分)
本题的考点就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级。此文是“小中见大”,以日常生活材料为题。这样深入浅出阐述人生价值观更接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以大地震为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选择政治性大题材会让读者反感。与选材相适应的是语言朴素平和,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后一点谈语言似乎让学生困惑,对学生来说,华丽生动的语言更有内容可写。参考答案:(1)取材方面:文章取材于人们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2)语言方面:①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面有意味。②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
延伸阅读: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通过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以及《教学事故处理办法》等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条文及规定,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当今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更高层次的挑战。经济发展起来以后,社会领域的利益纠葛、无序竞争、行为失范等问题日益凸显;物质生活逐渐丰盈,人们的权利意识水涨船高,...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结心得体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总量已雄居世界第三,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都已步入关键时期,工业化发展进入起飞阶段,经济体...
小学生学习雷锋心得体会小学生学习雷锋心得体会 (一)在这个春暖花开的三月。我们学校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同学们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创新性地开展了学雷锋活动,内容不断丰富、范围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创新...
发展对象学习培训心得体会入党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下面是整理的关于发展对象学习培训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有幸参加了我院组织的第二届发展对象培训班!这次的学习对每个学员来说...
关于杨绛散文及点评100字的心得体会精选一览下面是关于杨绛散文及点评100字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一览,由整理发布,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杨绛散文及点评100字一最近又好好读了一遍这本书,我读书有个小时候就留下的坏习...
普法培训心得体会普法培训心得体会 (一)作为一名公务员,要带头学好法律知识,努力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本职工作,谈谈学法用法心得体会。 一、...
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心得体会全省深入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的大幕已经开启。活动开展得好与坏、成与败,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实现预期目标,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关键更是重点。这是省委安排部署活动时的明确要求...
单位工作人员入党培训心得体会首先感谢党组织举办的这次入党培训班,感谢党校诸位老师的辛勤授课。在这为期七天的学习期间,我始终抱着认真的态度参加每一次学习,悉心聆听了老师的讲课,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