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素质教育》读后感]对于《美国的素质教育》一书早有耳闻,也略读过一些片段,觉得有思考和借鉴的价值。全书一共有十部分组成,再加上一个引子和一个后记。每一节都剖析了一个问题。 一、创造性能不...+阅读
《吾讲斯美:近距离读美国》这本书,我对美国的法律及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美国这个国家与我国截然不同的运作模式和美国人的政治意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吾讲斯美:近距离读美国》读书笔记,希望大家认真阅读!【1】《吾讲斯美:近距离读美国》读书笔记这本《吾讲斯美:近距离读美国》是我近期很喜欢的一本书,很有深度,也推荐大家来看。
首先是书名吸引了我,以大家熟悉的五讲四美谐音来命名,当你认为也是类似的介绍美国文化或旅游向导一类的书时,作者将你带进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许正因为深入其中,才对一件事物有更客观的评判,而非“当局者迷”。作者跳出了“美国月亮都是圆的”的俗论,不畏惧被称为“美国走狗”的脏水,冷静的为你讲述,从美国大选、电视人物,到文学诗歌,甚至相对论,显示了渊博的学识和超凡的见解。
让我惭愧我以前的人云亦云,即狭隘的民族主义热情或盲目的国外教育崇拜,这来自于无知,无知者才无畏嘛。两方面:中国人向来是别管什么事情,只要牵扯教育,就都是国外的好,这本书告诉你国外也有“高考”,而且正因为中国孩子在国内受到了系统的良好教育,一旦出国后就可以不用担心如数学等科目,而专心学习语言,否则会像一些偷渡客的孩子,国内也没学好,到国外只能入帮派。
另一方面:中国人别管什么事情,只要是外国人做的就是“侵略”,别管是武力还是文化,一副苦大仇深的爱国相,处处声称“不学英语是爱国”或是“我学中文,学外语有什么用”,这本书告诉你,要想学好中文尤其是古文,还真得学点外语,比如我们都熟知的“学而时习之”,还有谁理解或被教育的不是“学了要经常温习”?可实际上呢,“习”的本意飞鸟拍动翅膀,此处为“应用”之意,从《论语》第一本英译本“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rvance and application”才知道我们是错的,更有甚者,华中科技大学的某教授讲《道德经》时竟然解释“太牢”为“监狱”,上过初中的就知道这是“供品”的意思吧,晕,我们中规中矩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难道就是这样来进行的吗?可悲之极。
所以我愿意学习书中的理念,放眼看世界,别再坐井观天,做世界人,而不仅仅是中国人。【2】《吾讲斯美:近距离读美国》读书笔记很早之前自己曾经说过,本人最讨厌的作品类型就是经济和政治。每一本书到了我的手上,往往是没过五分钟我就趴下了,可谓是催眠利器。可自从看了刘瑜老师的《民主的细节》之后,刘瑜老师用她润物无声的写作方式引发了我对政治的新一轮兴趣,特别是对美国政治制度的浓厚兴趣。
从书名可以得知,所谓细节,总是让人感到有隔靴搔痒之疑,从一典型的工科男对事物的认识而言,这种“总-分-总”的经典学习方法已经深刻映在我的脑海里。于是想在宏观层面上对美国的政治制度有个大略的了解,之后如果精读刘瑜老师的书籍的话,应该会有新的收获。第一次看到“林达”的名字,是无意中浏览和大叔博客中的推荐列表时,看到政治一栏中和大叔推荐了“醉钢琴”和“林达”。
由于林达的博客已经被伟大的G*FW和谐的缘故,所以对其文章也没有相应的认识。之后在豆瓣上《民主的细节》书籍的讨论贴上,很多朋友提到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评价看上来很不错(没办法,养成了读书的臭习惯,看书前喜欢在豆瓣上看看网友的意见再决定),于是决定一段时间内拜读林达的作品。补充点知识就是,林达为两位作者(夫妇)合用的笔名。 查了资料得知,夫妻俩的真名是丁宏富和李晓玲,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他们现在美国乔治亚州居住,他们(她们)也并非做研究的学者(此刻突然想到Jeery同学的一句话,中国人一个人是一条龙,一群人就是一条虫:-))。
写此文之前,我很想把文章写得激情些,可读过书籍后觉得过于煽动的语言从根本上和民主的核心是背道而驰的,于是决定写的内容就是读书笔记,记录自己对阅读过的林达这几本书籍的一些感想和体会。之前由于自己读书习惯的问题,前三本并未记下相关的内容,于是乎感触多集中在了此系列的最后一本著作《如彗星划过夜空》上。之后林达夫妇的一本著作《扫起落叶好过冬》其实也可以说的上是“看美国系列”的一个延续,只是内容显得过于零散了,因此显得大气不足了些。
当然瑕不掩瑜,自己的感想中也涉及了一些这本书其中的内容。“今天人们在讨论的民主,往往都是指政治制度。为什么要去牵扯出“民主是一种思维方式”或者非政治领域的“生活方式”呢?我想,政治制度,其实是需要一个相应的社会文明程度去配合的。在民主制度自然生成的国家,是文明的土壤长出了这棵制度之树,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没有这样的土壤,压根儿长不出这棵树来。
”这段话是林达对民主制度的根本认识。所以,如果你觉得这段话与你的认识不合,那么很大程度上,这几本书对你的价值就不怎么大了。新一代的年轻人经常喊着要民主,要自由,激进点的就说到“f*ck ***”,可究竟要怎么去实现自己对国家的宏观理想和个人抱负?我想这也应该是每个热爱祖国,身怀理想的年轻人更应该去思考的问题。林达提出的这个理念,一定程度上和龙应台女士在《野火集》里的理念是很一致的,同时在《扫起落叶好过冬》中,林达也继续说到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假如一个社会的国民和精英是素质低下的,假如一个社会是缺乏敬业精神和严谨的职业道德传统的,假如一个社会是习惯于明争暗斗而缺少宽容共存、携手共进的风尚的,假如一个社会的民众是不习惯谦卑自省、也从无敬畏之心的,它所走的道路,就还要艰难得多。
因为制度的演进,是和人的演进同步的,制度只是这块土壤自然长成的树木。而在一块正试着要移栽他方树木的土地上,还有改良土壤的工作要做。这种改良,要从孩子们读的童话书做起,从每一个人自己做起。否则,野火易起,活民主之树难矣……. 他们大多是没有名气的,甚至是被误解的。然而,假如没有他们在一片需要改良的土地上默默耕耘,而只有燃野火者,那么当春天来临,也未见得就能够快快长出健康丰润的树苗来。
”龙应台女士在《亲爱的安德烈》中也说到,“香港人为什么要游行?”,他们/她们回答是“为了下一代。”我想,我们这代人是很难有机会看到真正的民主,但青年人每一次不放弃希望,每一次据理力争,一点一滴在细微处让权力作出让步,我认为这才是国家进步的动力和青年人应该拥有的素质和操行。没有人会觉得这个时代的中国是公平的,这就意味着坚持自己的理念显得更加困难。
在现今中国主流且唯一的集体主义歌唱的声音中,发出那么些非主流的声音显得是那么难能可贵。虽然我内心仍然是保守的右翼思想为主,不喜欢非主流,不喜欢摇滚,朋克,Pub,但我仍然希望如今能有更多百花开放的时刻。同时也希望墙外的朋友,Twitter上的声音更多些,更有效些,能够照亮那些黑暗的角落,震动那些混浊的心灵。正如SeaWer所说:“无论情愿与否,我们这代青年总要为这国家掌舵的,就是不知那时的中国是否还是一切如旧。
如果希望她届时会有些可喜的变化,那么你、我、他们,都该早日做出自己的选择。”“所以,我以为知识阶层的所谓道德勇气,一部分应该是表现在对强权的批判上,但更为困难更难做到的,是表现在他不迎合、不取悦于民众上。前者是很容易理解也相对更容易做到的。可是,只有非常少的人,能够有智慧有勇气做到,对强权和民众,都保持应有的独立和批判。这和他是否同情弱者,是否保护弱势人群,其实是两回事。
”这段话的后半段让我对民主有了重新的认识。为什么要“不迎合、不取悦于民众”?林达如下解释道:“他们非常容易进入的一个误区,就是会不由自主地要美化底层,以平衡自己的原罪意识。他们会在表达对底层苦难同情的时候,在赞美底层的时候,表现得煽情和夸张,以支撑自己的道德感。他们中的一部分,会要求竭力降低自己的文明水准、甚至在行为上表现出反文明和粗俗……这种倾向具有强烈的道德评判意味,因此,只要一迈腿,就往往走过头。
退回来,就比较困难。因为这种倾向符合道德出发点的原始冲动。从法国大革命对平民杀贵族的支持,到一代代的民粹倾向,直至现代美国走到极端的“政治正确”,都是源于同样的出发点。在原罪负担之下,承担原罪感的人群往往是不自信的,他们需要他人对自己做出道德上的肯定。结果就是以过激的平民认同和平民倾向,来达到心理和道德需求上的平衡。”对于知识分子而言,这段话具有相当重要的启迪作用。
当你自认为拥有了民意,是否有想到民意中愤怒部分的根本原因,如果你不能从根本上给予解释或者润物无声般的解决其核心争论,那么被挟持的民意常常会造成革命者所未曾想到的后果,甚至局势导致非革命者所能控制的地步。所以从根本上而言,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是很重要,很困难的一件事。“因此在民主社会,民众最起码需要一个知情的权利和公开讨论公共事物的平台。
民众必须知道政府在试图推行怎样的政策和立法,必须使得立法分支和行政分支的官员在他们的监督之下,而且有权质询和他们有关的重大议题。民众必须有表达反对意见的机会。制度必须提供让民众表达反对的机制……就从表达民意的媒体来说,在今天,美国人都知道,他们最重要的阵地就是媒体,最重要的权利是言论和新闻自由。”先不提三权分立是不是在中国实施的可能,但至少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上均有其影子是不争的事实,各国都希望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合作来实现政治主张。
可不容置疑的是,如今在权力制约,也就是行政,司法,立法三权中的司法部分显然是属于头重脚轻的“轻”这一块。为什么有些权力机关可以肆无忌惮,我想道理大家心理都清楚,我也有亲戚在信访办工作,对我叙述内幕云云,其上访,监督之难可见一斑。至于新闻和言论自由,当然中美的文化差异的原因,我也不喜欢美国所谓的“先斩后奏”原则。这就好比那谚语,究竟是“宁可错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还是“宁可千人漏网,不可错杀一人”,中国传统的权力集中的帝王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在老百姓心中要改变传统观念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放宽政策不代表这禁止和打击,为什么这么多老百姓们都喜欢看《南方周末》,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朋友还记得10年前的刊首语《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我想那就是希望的力量吧。
虽然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万马齐喑的时代了,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力量也渐渐发挥了起来,当看到每一次通过网络上的呼声,正义终于实现的时候,总会感动更多的人,使只能在黑暗中生存的人感到害怕。虽然这条路显得那么困难,甚至根本走不通,可鲁迅先生说过“路,是人走出来的。”,多年前的先哲并没离去,他们一直都在。每一次的进步,我们都看到了,谢谢你们,那些默默付出,不计姓名,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人们。
最后说下我对这套丛书系列的感受。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林达有过分美化美国民主制度的地方,甚至我一开始所说的林达对于民主制度的根本认识也是有可以斟酌的地方。林达认为人民的民主思想达到某个高度,就会量变引起质变,导致某个阶段相应的思想高潮,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维权运动和民主解放。所谓西体中用,这套思想是不是完全正确还需要历史的考验,这个节点(或者高数称拐点)或者称模式在中国是不是可行也值得商榷。
当然不容置疑的是,对于国人思想的启蒙,和对民主,自由的认识而言,这本书都是不得不读的好书,甚至众多读者强烈要求此书加入到大学必读书目中。但入门后怎么进一步加深民主和自由的认识,每一个读者都有很长的路要走。最后,每一个青年该怎么做呢?林达给予了他俩的建议,那就是:“我的想法是,启蒙从自己做起,言论从点点滴滴说起。有多少条件,做多少事情。
不急躁,不灰心,决不轻言放弃。反对暴力,反对违法,反对伤害任何人的言论举动。我理想中的政治开明状态,是所有人都能在一个共同平台上谈判竞争的游戏。”更多相关文章
延伸阅读:
《我在美国做妈妈》读后感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美籍华人蔡美儿的作品《我在美国做妈妈》,高调赞誉被称为虎妈的中国母亲严苛的育子之道,中国妈妈战胜美国妈妈的说法一时喧哗。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
美国文学读后感美国文学读后感 ——《向美国学教育》读后感 文/孙玮 《向美国学教育》这本书,万玮老师将我带进的是熟悉而陌生的美国教育。说熟悉是因为美国的“模范教师”&mdash...
美国国家地理读后感美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一) 在《美国国家地理》里面,有500多张高清晰的图片、80多条你一定不知道的有趣知识、70多页图文并茂的动物知识专辑、30多个好看又好玩的趣味网站链接,还...
《我在美国当农民》读后感读《我在美国当农民》是缘于对田野的那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尽管通读全书并没有获得太多如李氏在其远行的激情(序)中所渲染的一股久违的田野气息扑面而来的体验,但从字里行间仍...
关于美国变性人歧视问题介绍【摘要】变性人在就业、教育、医疗保险等很多领域遭受歧视,本文分析变性人在这些领域遭受的歧视。对于 如何解决歧视问题,需要各种政策和措施,尤其需要政府予以立法来保护变性...
美国文学经典《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你可曾试想过,如果有一天,你被学校开除了,你会如何继续自己的生活?是就此堕落,一蹶不振还是抱着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的想法,重整旗鼓?然而异国的霍尔顿给了我们他的答案。...
对美国法上几则新近案例的释读【摘要】在美国法中,存在医患关系是主张医疗损害赔偿的一个先决条件。医患关系是一种基于双方自愿的契约关 系。医生没有直接接触患者并不妨碍医患关系的建立,医疗建议可以启...
美国如何促进社会和谐农民不交税穷人免费看病文章标题:美国如何促进社会和谐农民不交税穷人免费看病 经济生活是人们一切生活的最基本需要和基础,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最大的决定性因素。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
美国孩子假期作业读后感美国孩子假期作业读后感 (一) 今天,我读了《美国孩子假期作业》这篇文章,主要写得是中国小朋友香香,在美国读小学二年级,放寒假的时候,老师发给他们每人一块抹布,作业是:在假期里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