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演讲发言笔记心得

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以城带乡能力

11月18日 编辑 fanwen51.com

[完善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文章标题:完善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 提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阅读

文章标题: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以城带乡能力

城镇化是将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社会向以城市人口为主体的社会的转变过程。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城镇建设作为转移农村人口、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和载体,以建设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环境优美的“陕南山水名城”、“安康副中心城市”、“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坚持一手抓县城建设,一手抓以中心镇为重点

的小城镇建设,从县、乡、村三个层面强力推进,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城镇,高水平经营和管理城镇,全方位开放和搞活城镇,全县城镇特别是县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吸纳转移农村人口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五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近5亿元用于城镇建设,共吸纳近3万农民到城镇居住。2005年底,全县城镇人口达到6万人,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32.8,较“九五”末提高了10个百分点。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规划先行,合理调控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们按照建设安康副中心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和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始终坚持做到规划先行,切实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积极开展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抓住汉江喜河水电站将于今年6月正式下闸蓄水的机遇,为进一步加快汉江生态旅游开发,我们又响亮地提出了“环湖10万人”的城镇建设目标,将“一江两岸”直观区域全部纳入城镇规划建设范围,按照“一江两岸三区”(老城区、江南新区、杨柳新区)的格局来规划县城建设,并按照城市田园的理念,把县城城郊的杨家坝的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示范区纳入县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县城居民休闲度假观光、体念农家风情的好去处;按照建成池河、饶峰、喜河三个二级集镇区域中心和后柳、迎丰、熨斗等三个三级集镇区域中心的格局来进行集镇规划编制,努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镇为依托、以一般小集镇为纽带、以中心村为节点的梯次分明的城镇体系框架。在抓好城镇规划修编工作的同时,依据《城市规划法》,完善了《石泉县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实施办法》,加大对城镇规划管理力度,严格控制道路、建筑红线,对违法违规的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充分发挥规划在城镇建设中的指导调控作用,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二、牢固树立经营理念,用活经济杠杆,打破融资瓶颈为破解城镇建设资金难题,我们牢固树立“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经营城市理念,把城市当作最大的资产来经营,按市场化运作模式,挖掘和解读城市经济的内涵,把城镇有形和无形资产转化为经营资本,拓宽融资渠道,聚集建设资金,探索出了一条借助社会力量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实现了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向“办多少事筹多少钱”的转变,形成了城镇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土地开发经营机制。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将用地规划权、供地权统一收归县政府来进行挂牌拍卖和土地置换,增加土地收益。县纤维板厂是一家停产近二十年的老工业企业,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我们对企业破产后的土地进行挂牌拍卖,盘活土地资产700多万元,除部分用于政策性安置职工外,其余全部用于市政建设。人民广场和新体育场建设,则是在政府不花一分钱的前提下,采取企业垫资、置换土地的办法,建设了面积是原体育场1.5倍、功能齐全的新体育场,原体育场通过招商引资,吸纳浙江邱氏集团和本地共计近亿元的资金,建起了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集购物、餐饮、住宿、网吧、洗浴于一体的购物中心;并在其顶部建成了一个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人民广场,现已成为我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县城人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近年来,全县已挂牌拍卖土地15宗,为城镇建设积累资金3000余万元。二是捆绑项目资金。我们抓住喜河电站建设机遇,把县城堤防加固工程与老城改造相结合,实施了滨江大道改造;把库区移民安置与集镇建设相结合,相继建成了规模较大的喜河新集镇、后柳集中移民安置点和喜河王家庄新村,使2000多人得以到城镇居住;对迁移式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采取尊重群众意愿、集中建点安置的办法,已新建扶贫移民新村19个,完成移民搬迁户962户、4010人。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外来资本投入城市建设,先后吸引了北京京康公司、安康兴安地产公司等知名企业落户石泉,投资1.7亿元参与实施滨江大道开发和商住小区建设,建成了县城防洪工程和滨江新城、红花小区等一批现代化的住宅小区,目前正在进行广场路开发和滨江大道二期开发。四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引导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城市建设、人人有责”的意识,按部门的职责职权,分解建设任务,形成了城镇建设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向阳大街综合改造,仅驻石泉的中省市单位通过向上积极争取,就先后有上亿元的资金用于县城的市政工程建设,实现了网线全部地埋,成为陕南第一条“空中无网线”的大街,我县县城也因此被省政府命名为“2005年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城市”。五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在北环路改造、向北12全文查看路改造中,将群众要求改造的热情引导到共同建设的实际行动上来,总投资1700多万元的北环路改造,仅单位及干部职工群众捐资就达1200多万元。积极构建民营资金进入公用行业的“绿色通道”,公开拍卖广告灯箱、公共空间等城市资产和资源的经营权、使用权,吸引社会投资。同时,采取“政府出政策,市场拿资金”的办法,吸引外地资金投向商贸流通、餐饮娱

乐、房地产开发等领域。鼓励农民在县城和各乡镇政府驻地购房安家,投资兴业,进一步激活了民间投资,加快了三产发展。积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实现政事、政企分开、建管分开、管养分离,逐步建立起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经营企业化、服务规范化、发展产业化、管理法制化的市场体系,使市政公用事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通过多渠道融资来建好城镇、管好城镇,破解了长期制约城镇建设的瓶颈,带动了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功能的日趋完善和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提升了石泉对外开放形象,实现了城市经营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突出特色,高标准建设,精心打造城市名片按照“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市功能和文化品味,精心打造城市建设的新亮点。2003年,县委、县政府以北环路改造为起点,拉开了大手笔、大气魄进行城市改造的序幕,将北环路改造定位为“解决群众行路难的惠民工程”和“提升石泉形象的发展工程”来进行谋划。针对北环路原线路窄、线型弯曲的情况,先后拆除地面建筑物1000多平方米,确保了这一群众企盼多年的工程顺利开工、如期竣工。为全面展现我县县城“山水园林城市”特色,我们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滨江大道,目前已拆除老城旧房1.3万平米,完成堤防加高加固2850米,已建成移民安置房2.1万平方米。竣工后的滨江大道,届时将成为县城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和展示我县山水园林城市魅力的亮点。通过改造北环路、美化向阳路、建设滨江大道,极大地提升了县城建设品位和石泉对外开放形象,吸引了一批客商来石泉投资兴业。县城北坡几十年一直是荒坡秃岭,一遇暴雨,洪水挟裹着泥沙,直接威胁到县城防洪安全,加之缺乏管理,乱埋、乱葬问题十分突出,整个北坡成了一个乱坟场。为彻底治理这一隐患,我们采取异地换土、大坑大苗等办法实施绿化,统一规划建设公墓园区,依山建起了两处人工湖;修建亭台5处,修筑了长8公里、宽5米的盘山水泥公路,沿路安装路灯,将昔日的荒坡秃岭变成了县城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的森林公园,并于近期正式启动了三期工程建设。围绕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目标,严格实施“绿线”管理,保证城市绿地不被侵占,并加强小区绿化配套建设,积极创建园林式小区,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使县城绿地面积人均达到3平方米,绿地率达到28,塑造了出门见绿、城中有林、城在林中的绿色城镇新形象。

四、坚持从严整治,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一是强化教育宣传。我县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和千里精神文明长廊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广播电视台等教育阵地的作用,引导群众爱护城市环境、参与城市管理,群众自觉参与和监督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二是创新工作机制。针对流动商贩利用城管执法时间上的盲区占道经营、影响市容的现象,城管部门巧打时间差,实行“延时工作制”,推行早、中、晚“无缝隙”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把市容市貌管理重心下移,落实市容门前“三包”责任制,把城市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社区。三是健全管理体制。建立以城建为主体,公安、工商、环保等部门支持配合的联动体制。对环卫保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发包,多层面监督,较好地解决了垃圾乱堆乱放、清运不及时的问题。对园林绿化推行管护责任制和绿地认养制,实行管养分离,既减少了政府投入,又提高了城镇公用设施的管理水平。四是加强环境治理。坚持生态建城,对工厂、企业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和医疗单位废弃物焚化进行了重点监督和整治,大力实施城镇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构筑进城见林、出门见绿的绿化环境;积极向上争取,尽快建成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保证城市干净、卫生、整洁。

五、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功能,着力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到城镇“进得去”、“住得下”的问题,让更多的人进入城镇,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承载力。一是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为适应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需要,我们把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使家友商贸、民威商厦、海信超市、天成丝业、永宏丝业、雨花蚕丝品公司、力德矿业、银屏水泥等一大批民营企业相继落户石泉,同时鼓励农民住房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引导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大力加强城镇物业管理,积极推行弹性大、灵活性强的社会服务项目,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拓宽了进城农民的就业空间,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安居乐业,增加了收入,过上了城镇居民的生活。二是加快城镇社会事业发展。为进一步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我县大力发展城镇社会事业,近年来仅投入城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交通电力、计划生育等建设的资金就达上亿元。今年,我县又启动实施了县城二小迁建、县医院扩建、中医院搬迁和“整县走”等项目。三是进一步深化改革,降低农民进城“门槛”。深化户籍管理体制改革,逐渐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最终实现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以稳定农村现行土地政策为前提,妥善处理农民离土进入城镇与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关系,解决好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问题;大力推广合伙经营、土地入股等形式,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逐步割断农民同土地的“脐带”。尽快健全和完善城镇失业、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落户农民的后顾之忧。

《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以城带乡能力》12全文查看文章标题: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以城带乡能力

城镇化是将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社会向以城市人口为主体的社会的转变过程。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城镇建设作为转移农村人口、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和载体,以建设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环境优美的“陕南山水名城”、“安康副中心城市”、“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坚持一手抓县城建设,一手抓以中心镇为重点

的小城镇建设,从县、乡、村三个层面强力推进,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城镇,高水平经营和管理城镇,全方位开放和搞活城镇,全县城镇特别是县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吸纳转移农村人口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五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近5亿元用于城镇建设,共吸纳近3万农民到城镇居住。2005年底,全县城镇人口达到6万人,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32.8,较“九五”末提高了10个百分点。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规划先行,合理调控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们按照建设安康副中心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和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始终坚持做到规划先行,切实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积极开展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抓住汉江喜河水电站将于今年6月正式下闸蓄水的机遇,为进一步加快汉江生态旅游开发,我们又响亮地提出了“环湖10万人”的城镇建设目标,将“一江两岸”直观区域全部纳入城镇规划建设范围,按照“一江两岸三区”(老城区、江南新区、杨柳新区)的格局来规划县城建设,并按照城市田园的理念,把县城城郊的杨家坝的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示范区纳入县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县城居民休闲度假观光、体念农家风情的好去处;按照建成池河、饶峰、喜河三个二级集镇区域中心和后柳、迎丰、熨斗等三个三级集镇区域中心的格局来进行集镇规划编制,努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镇为依托、以一般小集镇为纽带、以中心村为节点的梯次分明的城镇体系框架。在抓好城镇规划修编工作的同时,依据《城市规划法》,完善了《石泉县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实施办法》,加大对城镇规划管理力度,严格控制道路、建筑红线,对违法违规的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充分发挥规划在城镇建设中的指导调控作用,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二、牢固树立经营理念,用活经济杠杆,打破融资瓶颈为破解城镇建设资金难题,我们牢固树立“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经营城市理念,把城市当作最大的资产来经营,按市场化运作模式,挖掘和解读城市经济的内涵,把城镇有形和无形资产转化为经营资本,拓宽融资渠道,聚集建设资金,探索出了一条借助社会力量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实现了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向“办多少事筹多少钱”的转变,形成了城镇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土地开发经营机制。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将用地规划权、供地权统一收归县政府来进行挂牌拍卖和土地置换,增加土地收益。县纤维板厂是一家停产近二十年的老工业企业,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我们对企业破产后的土地进行挂牌拍卖,盘活土地资产700多万元,除部分用于政策性安置职工外,其余全部用于市政建设。人民广场和新体育场建设,则是在政府不花一分钱的前提下,采取企业垫资、置换土地的办法,建设了面积是原体育场1.5倍、功能齐全的新体育场,原体育场通过招商引资,吸纳浙江邱氏集团和本地共计近亿元的资金,建起了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集购物、餐饮、住宿、网吧、洗浴于一体的购物中心;并在其顶部建成了一个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人民广场,现已成为我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县城人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近年来,全县已挂牌拍卖土地15宗,为城镇建设积累资金3000余万元。二是捆绑项目资金。我们抓住喜河电站建设机遇,把县城堤防加固工程与老城改造相结合,实施了滨江大道改造;把库区移民安置与集镇建设相结合,相继建成了规模较大的喜河新集镇、后柳集中移民安置点和喜河王家庄新村,使2000多人得以到城镇居住;对迁移式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采取尊重群众意愿、集中建点安置的办法,已新建扶贫移民新村19个,完成移民搬迁户962户、4010人。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外来资本投入城市建设,先后吸引了北京京康公司、安康兴安地产公司等知名企业落户石泉,投资1.7亿元参与实施滨江大道开发和商住小区建设,建成了县城防洪工程和滨江新城、红花小区等一批现代化的住宅小区,目前正在进行广场路开发和滨江大道二期开发。四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引导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城市建设、人人有责”的意识,按部门的职责职权,分解建设任务,形成了城镇建设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向阳大街综合改造,仅驻石泉的中省市单位通过向上积极争取,就先后有上亿元的资金用于县城的市政工程建设,实现了网线全部地埋,成为陕南第一条“空中无网线”的大街,我县县城也因此被省政府命名为“2005年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城市”。五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在北环路改造、向北[]路改造中,将群众要求改造的热情引导到共同建设的实际行动上来,总投资1700多万元的北环路改造,仅单位及干部职工群众捐资就达1200多万元。积极构建民营资金进入公用行业的“绿色通道”,公开拍卖广告灯箱、公共空间等城市资产和资源的经营权、使用权,吸引社会投资。同时,采取“政府出政策,市场拿资金”的办法,吸引外地资金投向商贸流通、餐饮娱

乐、房地产开发等领域。鼓励农民在县城和各乡镇政府驻地购房安家,投资兴业,进一步激活了民间投资,加快了三产发展。积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实现政事、政企分开、建管分开、管养分离,逐步建立起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经营企业化、服务规范化、发展产业化、管理法制化的市场体系,使市政公用事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通过多渠道融资来建好城镇、管好城镇,破解了长期制约城镇建设的瓶颈,带动了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功能的日趋完善和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提升了石泉对外开放形象,实现了城市经营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突出特色,高标准建设,精心打造城市名片按照“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市功能和文化品味,精心打造城市建设的新亮点。2003年,县委、县政府以北环路改造为起点,拉开了大手笔、大气魄进行城市改造的序幕,将北环路改造定位为“解决群众行路难的惠民工程”和“提升石泉形象的发展工程”来进行谋划。针对北环路原线路窄、线型弯曲的情况,先后拆除地面建筑物1000多平方米,确保了这一群众企盼多年的工程顺利开工、如期竣工。为全面展现我县县城“山水园林城市”特色,我们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滨江大道,目前已拆除老城旧房1.3万平米,完成堤防加高加固2850米,已建成移民安置房2.1万平方米。竣工后的滨江大道,届时将成为县城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和展示我县山水园林城市魅力的亮点。通过改造北环路、美化向阳路、建设滨江大道,极大地提升了县城建设品位和石泉对外开放形象,吸引了一批客商来石泉投资兴业。县城北坡几十年一直是荒坡秃岭,一遇暴雨,洪水挟裹着泥沙,直接威胁到县城防洪安全,加之缺乏管理,乱埋、乱葬问题十分突出,整个北坡成了一个乱坟场。为彻底治理这一隐患,我们采取异地换土、大坑大苗等办法实施绿化,统一规划建设公墓园区,依山建起了两处人工湖;修建亭台5处,修筑了长8公里、宽5米的盘山水泥公路,沿路安装路灯,将昔日的荒坡秃岭变成了县城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的森林公园,并于近期正式启动了三期工程建设。围绕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目标,严格实施“绿线”管理,保证城市绿地不被侵占,并加强小区绿化配套建设,积极创建园林式小区,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使县城绿地面积人均达到3平方米,绿地率达到28,塑造了出门见绿、城中有林、城在林中的绿色城镇新形象。

四、坚持从严整治,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一是强化教育宣传。我县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和千里精神文明长廊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广播电视台等教育阵地的作用,引导群众爱护城市环境、参与城市管理,群众自觉参与和监督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二是创新工作机制。针对流动商贩利用城管执法时间上的盲区占道经营、影响市容的现象,城管部门巧打时间差,实行“延时工作制”,推行早、中、晚“无缝隙”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把市容市貌管理重心下移,落实市容门前“三包”责任制,把城市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社区。三是健全管理体制。建立以城建为主体,公安、工商、环保等部门支持配合的联动体制。对环卫保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发包,多层面监督,较好地解决了垃圾乱堆乱放、清运不及时的问题。对园林绿化推行管护责任制和绿地认养制,实行管养分离,既减少了政府投入,又提高了城镇公用设施的管理水平。四是加强环境治理。坚持生态建城,对工厂、企业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和医疗单位废弃物焚化进行了重点监督和整治,大力实施城镇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构筑进城见林、出门见绿的绿化环境;积极向上争取,尽快建成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保证城市干净、卫生、整洁。

五、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功能,着力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到城镇“进得去”、“住得下”的问题,让更多的人进入城镇,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承载力。一是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为适应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需要,我们把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使家友商贸、民威商厦、海信超市、天成丝业、永宏丝业、雨花蚕丝品公司、力德矿业、银屏水泥等一大批民营企业相继落户石泉,同时鼓励农民住房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引导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大力加强城镇物业管理,积极推行弹性大、灵活性强的社会服务项目,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拓宽了进城农民的就业空间,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安居乐业,增加了收入,过上了城镇居民的生活。二是加快城镇社会事业发展。为进一步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我县大力发展城镇社会事业,近年来仅投入城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交通电力、计划生育等建设的资金就达上亿元。今年,我县又启动实施了县城二小迁建、县医院扩建、中医院搬迁和“整县走”等项目。三是进一步深化改革,降低农民进城“门槛”。深化户籍管理体制改革,逐渐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最终实现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以稳定农村现行土地政策为前提,妥善处理农民离土进入城镇与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关系,解决好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问题;大力推广合伙经营、土地入股等形式,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逐步割断农民同土地的“脐带”。尽快健全和完善城镇失业、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城落户农民的后顾之忧。

《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以城带乡能力》

延伸阅读:

乡镇城镇化建设经验交流我镇地处本区最东部,全镇行政区域面积58.3平方公里,耕地4.95万亩,常住人口4.8万人,属本区经济薄弱乡镇之一。今年,我镇被列为市重点城镇,我们将以区委王书记的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

做好城镇化大潮中的城市民族工作本文论述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从农村进入城市、从中小城市进入大城市、从边疆内地进入沿海城市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是繁荣城市经济、增...

城镇化建设资金筹措管理经验交流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全省确定了以3年时间,用3亿元打造“**百镇”,我们**县,城关地区被列入二级城镇规划,**镇被列入四级城镇规划。按统一要求,每个镇投入无偿...

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创文明卫生县城文章标题: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创文明卫生县城 加强建设管理,提升城市品位。 要树立经营城市理念,以城建城,以商兴城,全方位经营管理城市,营造最佳人居环境,实现生态保护、人与自然的和...

城镇缴纳土地使用税误区及正确计税方法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经历前期准备、建筑施工和销售房产三个阶段,由于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不求甚解,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具体表现在:一是既然商品房在售出前不...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