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哈佛天才》有感]在我的书橱中,有许多书,其中一本名叫《哈佛天才》,我十分喜欢读这本书,使我受益最深的是书中《天才在于勤奋》这篇文章。 其中的内容主要讲了要成功必须付出努力,只有不懈努力才...+阅读
李欧梵先生是我敬重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年读大学,第一次捧读《铁屋中的呐喊》时的震动和愉悦,及至读到他的《狐狸洞呓语》,始在语言的轻松机智和见解的独到深刻背后了解到欧梵先生狐狸型的治学方式和为人的性情,更添了一份学术之外的亲切。近来欧梵先生又有新著《我的哈佛岁月》面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我耳闻后忙找来一睹为快,同时也在关注网上报端的书评;其间有两则评论、商榷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
先是9月7日《中华读书报》上刊登了徐慈威的一篇《一流学者的二流著述评李欧梵的新著〈我的哈佛岁月〉》,其后半月余,《新京报》书评版又登出了一则与徐文商榷的文章(9月23日,《二流学者的三流著述兼与徐慈威先生商榷》),署名舒平。读完《我的哈佛岁月》,我原本想写点什么,一时没有下笔,正巧看到这两篇评论,还是把自己的一点想法写出来。这两篇文章的名字放在一起有点绕,先要解释一通。
徐文题为一流学者的二流著述,在文中有一段关于刺猬型学者和狐狸型学者的论述,坦言我宁愿相信,事实上李先生也是一流学者,同时他认为李先生的这本《我的哈佛岁月》,即使不用学术的眼光审视它,充其量只是二流著述;而题中的引号一方面表明引自原作,另一方面也隐隐体现了徐先生的善意。舒文名二流学者的三流著述一看即知化自徐文,舒平先生坚持称《我的哈佛岁月》是二流 学者的三流著述,其实是以退为进的法子,说到底还是想让人承认《我》是一流学者的一流著述。
舒平就这个问题首先向徐文发难:李先生在书中明确地说过自己只是二流学者,三流作家,(书中欧梵先生说的是和西方传统中的名家相比,以世界大师级的尺度来衡量,有时自嘲,以此自况,这其实是看似自谦实则自负的说法),你非把他归入一流之列,莫不是想借批判的对象来抬高自己?进而以此猜测竟得出结论:国内的批评界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有些批评家专门喜欢拿名人开刀,借此打通自己的成名之路,即使批评的对象不够一流,也非要把他说成一流,否则自己的批评便会显得缺乏分量。
看完这段话我大吃一惊,徐慈威的文章写得很是平和中肯,(相形之下倒是舒平的文章到处显得尖酸),我竟没有看出包藏了这样的祸心,忙按图索骥地把徐文又读了一遍,除了读出诸如由于李先生骨子里是位学者,所以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还是在在地透露出它所蕴含的或者说内敛的学术价值等句子和为文的坦率真诚外还是没有其它似乎是舒平虚惊了一场。其实舒先生的话也并不新鲜,是文坛上的故伎了,前几年有个沪上文人就惯用此术,把一切批评者都看作攀援的凌霄花,这种话的恶劣之处就在于以自己已获得的话语权力而制止别人开口,幸而不是欧梵先生本人;我看到这类话一向有些愤懑不平,时至今日居然还有人发此旧论,让人不免惊讶,不过听来既颇为耳熟,就不会如小儿女羞赧而退,还要照做凌霄花。
舒平的文章存在两大问题,剖辨清楚,许多问题自然水落石出。舒文的第一类问题在于往往把一个问题推向极端,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这样就歪曲了徐文的原意往往导致谬误,他再紧抓不放加以发挥,结果讨论的其实不是一个问题;我无暇指出文中无数的逻辑漏洞,仅举两例。一例是徐慈威先生认为以一个货真价实的哈佛教授而与哈佛女孩的妈妈去比试,去打擂,起点就不高,舒平先生则说出这样一番话,如果一个人总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喜欢将人分成三六九等,那就是思想有问题了,哈佛女孩的妈妈怎么了,人家能把女儿培养成才难道没有资格将自己的经验与众人分享吗?前者提出的问题是欧梵先生作为在海外多年的学者、知识分子在书写个人记忆时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高度,这种被期待的精神高度使得论者认为李先生不应以一个畅销书作家哈佛女孩的妈妈作为参照(至于到底应不应该,下面会详细讨论),后者并没有在这个问题的本质上作出回应或驳难,而是粗暴地给对方首先扣上总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喜欢将人分成三六九,思想有问题的大帽子,然后是近似胡搅蛮缠的发挥,回头一看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什么时候前文中讲哈佛女孩的妈妈不能写书了呢?另有一处,徐慈威举罄竹难书一例称《我的哈佛岁月》文字水平未免有些粗制滥造。
至少在大陆一般的用法中,欧梵先生确实把这个词一连两次用错了。应该说徐慈威所指的文字水平就是指单纯的遣字用词,到了舒平的笔下,却颇为高调地称我辈喜爱李先生文章,恰恰是喜欢李先生那种随意、潇洒,挥洒自然,天马行空的文风,由文字到文风,舒先生偷换的概念可谓大矣!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舒平在文中提出,徐先生认为李欧梵水平粗制滥造(看官注意,这里 文字又被置换成了水平),我也想在此不知天高地厚地说一句公道话,仅从徐先生的这篇文章来看,徐先生自己的文字水平也未必堪称一流,至少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都没能被说服!云云,且不说这里的文字水平又不知何时变作了论理的水平,也不说徐慈威先生论理的水平到底怎样,批评对象和批评者之间有无可比,需不需要比,这大概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
请舒平先生恕我言语稍有不逊,因为这里实在有些离谱了,商榷到最后却质问起批评者的水平以壮声势,实在有些不妥;我其实想说明的还是,当一个概念反复被置换时,讨论已经没有意义了。舒文的第二大类问题,也是根本的问题在于舒平本人对于价值的评判缺少一种内在的尺度,这才导致了形形色色的不一致和整个文章的格调不高。舒文中至少出现了三种类型的著述:回忆录、畅销书和学术著作,对于它们评判显然不能执行同一标准:回忆录有自身的精神维度,畅销书要符合的是市场的准则,学术著作也自有一套学术的规范,当然回忆录也可能是畅销书,但总是要遵循最本己的价值尺度。
舒平本人意识中这种尺度的缺席造成了文章的混乱和可笑,一方面质问哈佛女孩的妈妈怎么了?,另一方面又毫无道理地假借正义之名批判所谓所谓的学术著作;尺度的混乱导致对所提及的诸种著述都缺少应有的尊重(误读也是一种不尊重)还是很表面的问题,我说的内在是指一本好的回忆录应是一部优秀的精神传记和心灵自传,而不只是身体和经历的纪录,欧梵先生部分地做到了这一点,但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鲁迅的研究者,作为中国公共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实践者,作为海外芝加哥大学中国思想者部落的酋长,欧梵先生所代表的文化趣味、精神倾向和价值立场值得、也引起了无数的关注,人们有理由对欧梵先生的思想和精神高度提出更高的期待。
舒平试图否定这种期待不仅没有抬高反而降低了这本书应有的品格。我们希望看到一个以西方精神为背景、在俄罗斯思想烛照下的真正的狐狸,而不是一个在多元文化中栖身或逃避的供人玩赏的画了大花脸的波斯猫难怪舒平先生那么津津乐道。
延伸阅读: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读后感只有屈指可数的商业著作能够历经数十年的考验而成为经典,毫无疑问,《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就是这样一本伟大的著作。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早已记不清曾经向多少人推荐过此书了:世...
青葱岁月读后感青葱岁月读后感 (一)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特有的东西,那是其他时代无可比拟、无可替代的。若非如此,又怎会有“代沟”一说? 《青葱岁月》是70后的青春故事,带着明显的70后烙印,讲...
读《哈佛家训》有感寒假中,我读了一本叫《哈佛家训》的书,看完后,我感触很深。我想哈佛大学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在世界一流的大学中排名第一。在哈佛里前后走出了七位总统,四十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数以...
哈佛家训3读后感哈佛家训3读后感 (一) 我有一本非常喜爱的书叫《哈佛家训》。 《哈佛家训》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和深刻的生活意义,其中有两个小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一段很是典型的自我奋斗史,一段自强不息昂扬奋斗的生命过程。影片的前半部分,给人的感觉是利兹生活环境的如此很坏和糟糕,小小的年数内心的安全感却被一点儿点地剥夺,没人赐顾帮...
哈佛家训2读后感哈佛家训2读后感 (一) 有一本书。这本书曾经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由美国的威廉·贝纳德所写的。这本书中所蕴含着的每一个人生的启迪。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个...
哈佛家训1读后感哈佛家训1读后感 (一) 《哈佛家训1》是以许多小故事组成的。它,是一串余音袅娜的歌谣,一片轻飘飘的红云,一支飘扬的风筝,一缕轻柔曼妙的月光。一个个故事像一颗颗金光四射的星星,闪...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500字风雨哈佛路观后感500字 (一) 《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我看了很受触动,女主人公利兹经历了常人不敢想象的成长道路,最终实现了梦想,走进了哈弗大学的殿堂。 她生活在一个非常不幸的...
哈佛家训芬克斯酒吧原则读后感哈佛家训芬克斯酒吧原则读后感 (一) 有一位名叫罗斯恰二斯的犹太人,于耶路撒冷开了一家名为“芬克斯”的酒吧。酒吧的面积不大,30平方米,但它却声名远播。有一天,他接到了一个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