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演讲发言笔记心得

读《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有感

11月15日 编辑 fanwen51.com

有幸读到明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30.5×756.5cm),令人心情激动不已。此卷在《石渠宝笈续编》(4)著录为“绢本,纵9寸6分,横2丈5尺4寸5分,画题相间,分14段”,“子居仿宋无名家为14种,一一逼古,气韵生动”。14帧画幅上皆有乾隆帝御题行书,第5段另作补空题识,共有御题15段,钤御印34方,“鉴藏宝玺

8玺俱全”,实为清宫镇殿之宝。谁能料到,此宝自民国11年(1922年)7月13日遗佚,历时70余载,历经百劫而仍存于世。清朝末代皇帝宣统虽仅执政3年,但他久居清宫,对清代搜罗入宫的艺术珍品却了如指掌,他祖宗乾隆十分钟爱的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他也非常重视,深知其价值,亲自钤上“宣统御览之宝”。嗣清朝覆亡,溥仪为叛国成立伪满洲国,“于宣统十四年(民国11年)7月3日”(原偷运单记录的年月),将清宫中最有价值的宋元明版书籍200余种,唐宋元明清书画1,000余件偷运出宫,移至长春,或变卖或赏赐,大多遗落民间,散失殆尽。时人称之为“东北货”,由商民等辗转运至平津沪一带贩卖。当时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为了“收回俾国有文物得以保存”,特将溥仪偷窃的文物清单,於民国35年12月,编辑成《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广为传布,《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被辑录到第23页。此手卷落人民间,正值战乱,物主深怕以此招至祸殃,将其密封瓷罐深埋地下,直至暴日倾覆才掘地取出。但因其在地下多年受潮破损,特别是卷之首、尾霉烂不堪,拿到市场廉价出售。适逢时任湖社画会理事、精於书画鉴别的惠均先生慧眼识宝,付资购藏,至1951年重新裱装时,忍痛舍弃画卷迎首和跋尾,并亲自题包首签“沈土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文革十年”中,惠均老先生为此国宝的安全,多次转移,深储秘藏,历尽艰险,才使其得以永存。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物战线从各个方面拨乱反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象文物局成立了以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对《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进行鉴定。鉴定组一致认定,此卷即为《石渠宝笈续编》(4)著录的原件,以“故宫博物院的书画只限于当时待归还的私人藏品”收录于《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京1—039,并以佳作被选录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13页~第15页。历代皇宫对书画的收藏,可以说清代最为丰富,乾隆皇帝缘何以对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如此厚爱,御题15段,钤印32方。究其原因,不外有二。其一是,乾隆皇帝不只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艺术家,他通诗文,精鉴别,诸练画史,游戏笔墨,兼擅山水、花草、兰竹、梅花、折技,深晓沈士充艺术技能和在绘画历史上的地位。明代经济恢复,社会稳定,文化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绘画方面出现了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为代表的吴门派,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以蓝瑛为代表的武林派,以沈士充为代表的云间派等等。由于流派纷繁,各成体系,山水、人物、花鸟各种画科全面发展,题材广泛,手法创新,既把明代绘画推上中国书画艺术历史的重要阶段,又导引出清代的新安派、岭南派、金陵八家、扬州八怪等流派。流派间的相互对峙,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使清代乃至清代以后的书画艺术走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纷繁昌盛的时期。沈士充是活跃于明万历至崇祯年间的著名画家,字子居,华亭(今上海市)人,画出宋懋晋之门,兼师赵左,善于学习,博采众长,郡人能画者皆师之,刻意求精,画技深邃,画风注重皴染,笔墨疏秀,丘壑茜葱,皴染淹润,为云间派正传,名噪于时,但其传世作品确是极少。据现今查考,仅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寒塘渔艇图》轴,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松林草堂图》卷和《万壑千岩图》卷尔耳。其二是乾隆皇帝深知,自五代十国至两宋元朝近500年问、中国书画承袭唐朝余脉,走上成熟发展的时期,涌现了许多宗师巨匠。然因朝代更替,战争频仍,兵燹人毁,传世佳作难觅。沈士充是明代临摩古画的奇才高手,尝为董其昌代笔,他所仿宋元名家佳作,不独皮毛面目,而有神有韵,风华秀润,惟妙惟肖,神采奕奕,扑人眉睫,特别集14家於一卷,又有明代董其昌等13位书画界名人点评,实际此卷即是一幅自五代十国,至宋、元、明700余年中国绘画的历史图卷,怎不令这位嗜画如命的乾隆皇帝所倾倒。为此,乾隆皇帝观览此画劳神费力,题诗补空、钤章,就不足为奇了。第一帧仿李成“寒林图”。李成,生于五代(919年),卒于北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年间,字咸熙。系出长安,唐之宗室,后周时避居青州营丘(今山东临淄),遂为营丘人。他出身贵族,有文字才能,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遇而放意诗酒,寓兴于画。山水师关仝,所画山水烟云变灭,水石幽闲,树木萧森,山川险易,莫不曲尽其妙,而笔势颖脱,墨法精绝,称山水者,以为古今第一。特别是他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12全文查看将山水画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技巧,推向了纵深发展,不但表现出山川气象形势的变化,还强调了季节气候的特点,创造了“寒林”的形象。李成的绘画北宋时代民间流传的就很少,一是因他不轻易为人作画,二是他的孙子李宥作了大官后,大量收购乃祖的遗作。现存许多署款或定名为李成的《寒林图》。大都为后人仿作,惟《读碑窠石图》为真迹,现为日本收藏。沈士充临摩

的这幅“寒林图”,空旷的原野,荒寒苦脊的土地,几株老树纠结盘曲,枝枯叶散,好像经历过多少风霜雨雪,仍然顽强地生长着。通过画家对整个环境的刻画和外在形象的描写,烘托出一种顽强和坚韧的精神。赵宦光是当时的文化名人,擅长书法,融合篆书、草书笔法,创草篆体,著书颇丰,《寒山帚谈》、《说文长笺》等。他看了沈土充仿李成寒林图后,长跋赞颂:“山本林泉,畴不心赏,亦不免有夺之之恨。迹在市朝,神游八极,谷候花县,不能无一幅仙山障子。子居乃貌奇峰,集众美,一匹轻绡,千岩竞秀。昔关仝作尽,笔逾简,气逾壮,景弥小而意兴弥深。及门之徒李营丘,营丘之后有沈郎。青出于蓝,且入元矣。谷侯其十袭藏之。丙辰初夏,寒山赵宦光题。钤印有二:赵宦光印、凡夫氏。”乾隆皇帝御览了沈士充的画和赵宦光的跋,以兴奋的心情作七言律诗一首:“营邱真迹石渠藏,缩本临来翰墨香;茈*有声还泛籁,槎枒无色为经霜;诗情树杪神含淡,秋意吴中目满凉;几度南巡率春日,寒山林究属宦光。右仿李成寒林,钤御印一方:征观。”并钤:“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无逸斋精鉴玺”、“乾隆御览之宝”、“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第二帧仿黄公望“秋山图”。黄公望元朝人,生于1269年,卒于1354年,平门常熟(今江苏常熟)人,本姓陆,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改姓黄。其父90始得子,曰“黄公望子久矣”因而名字,字子久,号大痴道人等。幼聪敏,应神童科,通晓经、史、音律,能作散曲,工书法,多才多艺。中年做中台察院椽吏,因张闾案受累坐牢。出狱后遂隐居不仕,皈依“全真教”,寄情于山水。50岁左右开始山水画创作,上师董源,巨然,兼荆浩、关仝、李成诸名家,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画入逸品,与吴镇、王蒙、倪瓒称元季四大家并为之冠首。此秋山图描绘的是辽阔的秋江侧岸的群峰景色,采用传统的“三远”并用构图法,重峰叠岭,坡陀沙渚,高松层崖,起伏变化无穷。山石用董、巨披麻皴法,山顶作礬石头圆石,溪间岩石幽远,树木云烟掩映,结构繁密而笔法简练,气势雄浑。特别是在山麓松间,隐约中有茅屋数座,使我们从中不仅可以观赏他丰富的笔墨所表现出的山川形貌,感受到大自然的意态,而且可以窥见画家所传达出的主观意境。与沈士充同时代的画家邹迪光就以画山水力追宋、元古人,在大米、小米及黄、倪间吸取营养而著名,一树一石,刻意求佳,秀逸出群,脱尽时格。但邹氏看了沈士充仿黄公望“秋山图”,仍然敬佩不已,为其跋语:“绘事至胜国而有神有韵,乃大痴神具而韵最远,得此中三昧,非可以寻常笔墨论者。未学后进,于皮毛面目求之,只优孟寿陵耳。不佞每与宋明之赵文度两君论及,深叹此老之难学。若子居此幅,有神与韵,不独皮毛面目间矣。梁溪邹迪光,钤印有二:彦吉氏,石语斋。”乾隆皇帝御览批阅:“春山几度吴中省,秋山每放塞外领;春于南而秋于北,化工位置机权秉。南岂元秋,北讵弗春,宜时即景,各得其神。是幅惨淡学公望,崇山峻岭都入状;不能同处乃能同,在简以该气以王。疏林之下,茅屋可探,问余契意,曰北匪南。右仿黄公望秋山,钤御印比德、朗润。”嘉庆皇帝览后补钤“嘉庆御览之宝”。第三帧仿郭忠恕“没骨山图”。郭忠恕,字恕先,洛阳人,生于五代,早慧,7岁诵诗属文,举童子及第。周广顺(951~953年),中召为中正丞,兼国子书学博士。宋太宗即位授国子监主簿,令刊定历代字书。为人不羁,玩世疾俗,纵酒肆言,遭际坎坷,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决杖后配隶登州(今山东蓬莱),途经临邑(今山东临沂)时死去。能文章,工书法,善绘画,在发展我国界画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山水树石亦皆入妙。古籍记载:“安陆郡守求其画,莫能得,因此缣属所馆寺僧,时俟其饮酣请之,乃令浓为墨法,悉以泼渍其上,亟携就涧水涤之,徐以笔随其浓淡为山水之势。”可惜郭忠恕的绘画作品世为罕见,至清乾隆时期,仅一件《雪弄江行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残画可资研究,宋徽宗赵佶题为“雪霁江行图郭忠恕真迹”,清乾隆也在其上题诗:“大幅何年被割裂,竿绳到岸无人牵;江行应识当雪霁,剩有瘦金十字全。”沈土充仿郭忠恕“没骨山图”,与古籍所载郭忠恕为安陆郡守所绘山水极似,随山水树木之势,设彩着墨,更显风华秀润,如临其间。书法家陆岑观后,题跋:“昔人品绘事,僧繇居上,然一无流传人间者。子居此图,谓抚其遗意,览之风华秀润,神彩奕奕,扑人眉睫间,良可宝也。想子居胸中富丘壑固尔尔,惟得谷侯使君赏鉴,益珍矣。陆岑,钤印一方:陆岑之印。”乾隆皇帝通晓中国绘画历史,对陆岑的评论当然心领神会,欣然命笔诗日:“忠恕曾传没骨山,棱棱却自矗孱颜;陆岑谓抚僧繇法,考订应知得实艰。右仿郭忠恕没骨山。钤御印二方:会心不远、德充符。”溥仪览后补钤“宣统御览之宝”。第四帧仿倪瓒“树石图”。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元锡人,生于1301年,卒于1374年。其家为当地富豪,雄于资财喜与名士来往。元末社会动荡,去田庐,散家资,而得福,浪游五湖,寄居寺观,故有“倪迂”之称。喜写山水、竹石,多以水墨为之,大都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疏林坡岸,浅水遥岑,意境萧散简远,用笔似嫩实苍,给文人水墨山水画以新的发展。很受人们喜爱,当时江南人家中以有元倪画判断雅俗。此幅“树石图”采用平远构图,近坡高树数株,中间辽阔的湖面,把远山提到了画幅最上端,构成了两段式章法,中下方一简约草亭兀立,连接上下方景物,使全图浑然一体,画面具有辽阔旷远的特殊艺术效果,这种章法是倪瓒的一大发明。因故陆应阳观后题曰:“子居是作,定仿云林点缀耶。神采奇秀,恐元镇先生未能过此。谷侯故善赏鉴,何俟不佞丰干,但展卷忘倦耳。七十叟陆应阳书。钤印二:伯生氏、陆应阳印。“乾隆皇帝览后也题五言律诗一直:“一亭枕江皋,对岸绕峰翠;峰旁却空阔,极目驰天际;懒瓒胜人处,是幅得其意。右仿倪瓒树石。钤御印二方:会心不远、德充符。”第五帧仿董源“春山图”。董源,字叔达,江南钟陵(今江西进贤)人,五代南唐山水画家,卒于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升元初即奉命写山水,中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他的山水多画江南景色,草木丰茂,秀润多姿,云雾显晦,峰峦出没,充满生意,人们往往用“平淡天真”形容他的风格。此“春山图”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峦绝壁,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山麓林间,草榭掩映,雅者对坐,咸有生意。董源曾绘过一幅《龙袖骄民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董其昌题为《龙宿郊民图》,所绘内容为山岗圆深,草木丰茂,杂树丹碧掩映,山麓人家张灯于树,连舟歌舞,似描写节日嬉娱情景。乾隆御览沈士充仿董源“春山图”时,恰逢清宫又收得《龙袖骄民图》,真可谓是龙颜大悦,因而乘兴题诗又作跋:“春山如佳人,秀涩而含冶;妙处难形容,北苑其工者;欲吐犹未吐,淑气峰顶惹;旋鸣旋弗鸣,泉声涧脚泻;溪亭乔树下,对坐客闲雅;疑是裴与王,从游深趣写;董迹子居摹,契要无少假;独缺名流题,斯复因何也。右仿董源春山。钤御印一方:征观”。乾隆御识行书作跋:“人多云北苑工画江南山,独米元章谓其峰峦皆得天真,枝干咸有生意,推许极至。近得其龙宿郊民图,高格信莫与京子居摹此,亦曾问津于彼否耶。

御题补空,钤宝二:乾、隆。”第六帧仿李公麟“松石图”。李公麟,生于1049年,卒于1106年,字怕时,号龙眠居上,舒州(今安徽舒城)人。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及第,官至朝奉郎。能属文,工绘画,《宣和画谱》赞,能“集众所善,以为己有,更自立意,专为一家”,其鞍马逾韩干,佛像过吴道子,山水似李思训,人物似韩滉,可谓绘画全才。特别是在线描上极具工力,把过去仅只作为粉本的白描画稿,确立为白描创作,贡献尤大。此幅松石图,远景为悬崖峭壁耸过云天,气势磅礴,近景为古松挺立,孤傲不羁,中景为桥湍溪,奇松巨石,苍劲矫健,构图奇特,布局合理,笔格遭劲,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勾勒山石,略有皴斫,技巧娴熟如一气呵成。与沈士充同时代的书画名家陆万言观此图后倍加赞誉:“绝壁过云开锦绣,孤松隔水奏笙篁。此帧酷肖诗意,至吸龙眠灵气,又当在笔墨外矣。陆万言题,钤印二方:陆万言印、君策。”乾隆赋诗一首:“杜家诗意李家法,沈氏兼为陆氏拈;云开锦色壁特立,松奏簧声水沉潜;此情此景不可说,至香宜向参华岩。右仿李公麟松石,钤御印二方:比德、朗润。”第七帧仿王蒙“烟峦霜树图”。王蒙,生于1308年,卒于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吴兴(浙江湖州)人,赵盂頫外孙,强记力学,曾做过闲散小官。元朝未年,由于农民起义的兴起而感到元朝统治的衰落,便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杭县东北)。明朝建立后,曾任泰安知州,后因胡惟庸案受累被捕,死于狱中。他善画山水,亦工诗文书法,绘画从赵孟頫韵中来,以泛滥唐宋各家,自出新意,独具面貌,是元代具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大家,被列入“元季四大家”,倪瓒称赞他“叔明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元代以后,他的山水画被奉为范本,广为传模,影响至今不绝。沈士充所仿“烟峦霜树图”,以山水为主体,重山复岭,飞瀑流泉,丹柯碧树,潭水、茅亭、水谢、草舍,构图繁复,笔法灵活生动,设色鲜艳明快,一派深秋山林佳境,创造出一幅理想的隐居环境,反映了画家王蒙当时弃官避世隐居的思想。所以,即便是当时官居太仆寺少卿、书法绘画时与董其昌方驾的李日华,见此幅沈士充仿王蒙“烟峦霜树图”亦只得赞不绝口:“烟峦含姿,霜树堆锦,每天高气清,放杖铜墨诸山之下,与天目双径间,辄有此物色。豪锋墨彩,亦恍见黄鹤老樵面目,奇作也。竹懒李日华,钤印二方:君实、李日华印。”乾隆皇帝览后,亦赞日:“霜落万峰苍,泉飞一谷凉;烟容聚还散,林色绿兼黄;旅客愁云栈,幽人做草堂;眼前劳逸境,所托自商量。右仿王蒙烟峦霜树,钤御印二方:会心不远,德充符。”第八帧仿米友仁“云山图”。米友仁,生于1086年,卒于1165年,字元晖,小字虎儿,晚自称懒拙老人,米芾之长子,官至工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在中国画史上,米芾父子称“大米”,“小米”,盖子承父业,创造了“米家山水”新画法,因“大米”(米芾)画迹早已不存,“小米”(米友仁)自居官显贵后,其画甚自秘重,不肯与人,传世虽亦稀贵,但清宫有藏,收录石渠宝笈。沈士充所仿此幅“云山图”不像传统的水墨山水那样以勾皴来表现树石山峰,而是以笔饱蘸水墨,横落纸面,利用墨与水的相互渗透作用形成的模糊效果,使用“米点皴”、“落茄皴”表现烟云迷漫、雨雾溟濛的江南山水,丰富了中国山水的形式和表现力,扩大了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范围,寓丰富于单纯之中,更加符合文人画的意趣。与沈士充同时名人章台鼎观后赞曰:“润州陈氏有小米画,余尝一见之。董太史亦为余作小幅,极淋漓之致。此独萧闲简远,其一种清润之气,殆复过之。章台鼎题,钤印二:章台鼎印、吉父。”乾隆皇帝读沈士充仿“云山图”赞曰:“宿雨初收,晓烟欲泮;小米游戏,石渠清玩;士充仿为,尽其神变;董家真本,岂伊经见;墨气淋漓。山容汗漫,抚之手湿,迟之景换;夺目移情,熟能为赞。右仿米友仁云山,钤御印一方:征观。”第九帧仿郭熙“关山行旅图”。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今河南孟县)人。宋神宗熙宁元年(1086年)奉诏进入宫廷画院,初为“艺学”,后升为“翰林待诏直长”。他学画初无师承,自学成材,后来见到李成的画,临摩学习,画艺大进,到晚年落笔益壮,达到炉火纯青地步,把中国山水画创作赋予强烈的感情色彩,推向更加真实细腻表现大自然微妙变化的境地。郭熙还是山水画理论家,由其子郭思记录整理的《林泉高致集),是美术史重要文献,对后代山水画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沈士充所仿的此幅“关山行旅图”,高山雄起,回溪断崖,岩岫巉绝,长松虬枝,驿道艰险,一队行旅,跨越溪涧长桥,沿两山间峡谷,匆匆赶路。透过峡谷,隐约间显现出一关城,旗杆高立,雄旗飘扬,一派生机景象。与一沈士充同时代的名人,文征明曾孙。礼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文震孟,为此图题长跋:“余家世有笔砚缘,至今群从中能吮毫和墨者,尚不下十余人。独余材质钝,百无一解。惟是山栖有年,烟云丘壑之态,颇能领略一二。展卷而见有得泉石之神者,以为真能尽画之变者也。黄叶连斜,西风古道,恍然如身在此图中。不知为诗中景,景中人,又无论古法云何矣。壬子初夏,文震孟题,钤印二:文起之印、竺坞生。”乾隆皇帝览后题诗:“架空栈道萦纡,问路行人迤逦:试思孰非此哉,太白言之尽矣。右仿郭熙关山行旅。钤御印两方:几暇怡情、得佳趣。”第十帧仿赵孟頫“青山红树图”,赵孟頫生于南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赵匡胤11世孙。14岁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他作为南宋遗逸出仕元朝,累官翰林院学士承旨,荣禄大夫,“被遇五朝,官居一品,名满天下”。死后封魏国公,溢号敏。他博学多才,诗词、书法、绘画、音乐造诣均深,特别是书画方面成绩最为突出。他的绘画理论和实践在当时对明、清两代都有极大的影响。此幅“青山红树图”近景湖岸树木,远景彼岸沙渚群山,用披麻皴或荷叶皴,山头用青绿皴染,树木、水草、沙渚则精描细点,后又以青、赭、红、绿等多色调加以渲染,整个画面结构颇富节奏感,虚实相生,笔法潇洒清逸,设色明丽浓郁,风格古雅俊秀,近景、中景和远景,布局合理,意境清旷深远,表现出文人画秀逸的笔墨风韵。当时名人李应征跋曰:“余山水趣颇不乏,所居多水少山,每恨不得兼。迩偶寄临水,曾于深秋从青山放船至禹林,与渚莎岸草,便娟映带,秋色在在逐人,真令应接不暇。今观此图,恍然如昔游也。李应征题,钤印二方:自远父,李应征印。”乾隆皇帝览后赞日:“展卷古香扑鼻,了知手笔不凡;精神全是天水,秋色只在云岩;红叶绿叶错出,远霭近霭相衔;弗者游人策杖,恐妨湿却衣衫。右仿赵孟頫青山红树,钤御印二方:几暇怡情、得佳趣。”第十一帧仿巨然“夏山欲雨图”。巨然,僧,五代南唐山水画家,北宋时期仍在活动,江宁(今南京)人。他师承董源,工画山水,风格比董源雄秀奇逸。此幅“夏山欲雨图”峰峦高耸,气势雄伟,主峰矗立,飞瀑直泻,烟岚、深谷、云林,中藏大寺,行人急归。山下坂垅、柴关、茅店,烟林掩映,自近及远,盘礴而上,好一幅山雨欲来的夏山景象。沈士充的恩师宋懋晋看到此幅仿巨然“夏山欲雨图”,大加称赞沈士充画技高超,胜出己门:“子居14帧,大都出入营丘中立大年小米子久松雪元镇笔法。子居虽出余门,而自能直造古人,即欲寻其为蓝水,不可得矣。宋懋晋题,钤印二方:宋懋晋、明之父。”乾隆皇帝题诗日:“夏山本如滴,欲雨滴犹含;渐吐高低霭,难分朝暮岚;日韬字迥暗,风奏谷空*;游客寻归路,高僧闭静庵;画惟巨然契,诗是许浑谙;合撰得神处,讵宁气韵堪。右仿巨然夏山欲雨。钤御印一方:征观。”第十二帧仿赵令穰“水村图”。赵令穰,字大年,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活动于神宗至哲宗时代(1067~1100年),官至崇信军节度观察留后。喜弄笔墨,尤善丹青,山水多作小景,于平凡景象中发现不平凡景色,开阔了山水画的审美视野,对中国山水画做出新的贡献。此幅“水村图”,一改赵令穰多以京(汴京)洛(洛阳)一带平原地区为背影的构图,近景为坡坂,茅屋、汀渚、小桥,垂柳桃花繁茂,越过宽阔的湖面,遥岸山峦迷蒙,为江南水乡景色。沈士充的老师赵左观后跋曰:“庚戌秋,余过盐官署中,见乔明府讼庭如水,幽然有少文之怀,曾许写卧游长卷,未就,而子居已为作桃源图,山川委蛇,草木华畅。又为仿宋元诸家14册,种种皆得其致,时流易趋,古意难学,子居何咄咄逼人也。辛亥春仲,赵左题,钤印二方:赵左之印、文度氏。”乾隆皇帝观览了此幅“水村图”以后,因想起宋朝之人曾戏笑赵令穰不能出远门,作画必为京洛平原景色,每创作出一幅新画,就笑谈他“此必朝陵一番回矣”。而此“水村图”实为南方水乡景色,于是乾隆赋长诗赞曰:“东风融融万汇受,先得者谁桃与柳;试云谁又属先知,请看水材溪畔有;彼白屋下宁无人,俯仰天地韶光新;或命巾车或棹舟,向荣与物同欣欣;分明一段江南意,却忆其间度巡辔;偶然因沈以见赵,何云不离京洛地。右仿赵令穰水村。钤御印一方:比德。”第十三帧仿许道宁“小寒林图”。许道宁,河北河间人,一说长安人,活动于北宋初期。原卖药为生,以画画招揽生意,后成名。所长者三:一林木,二平远,三野水皆选其妙,相国张文懿歌赠:“李成谢世范宽死,惟有长安许道宁。”此幅“小寒林图”,近景绘树四株,奇古婀娜,枝叶萧疏,平远峦峰数座,一带湖水相隔,行笔简易,风度益著。时与董其昌同名的陈继儒观后作跋:“子居深心画学,自五代宋元皆掇其精华,即马夏子昭辈,比吐弃之。此14幅,为乔谷侯作于官署,过庭谓徇知是一合,信哉,吴门有石田翁,今吾松有子居矣。陈继儒题,钤印二方:眉、公。”乾隆览后跋曰:“四柯古木撑寒枝,半存半落叶参差;一川寒水带岸侧,远山那畔如修眉;不教飞鸦乱绕树,为嫌聒噪非所宜;春风秋月亦无意,秦颠汉踬付不知;设问古人寻姓氏,东用夏绮夫何疑。右仿许道宁小寒林,钤御印一方:乾隆辰翰”。第十四帧仿范宽“雪景图”。范宽,一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人,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当在世。他的山水画,初学李成,后深入到终南山、太华山一带的深山里,坐卧其间,对自然山水进行细心观察体会,终于创造了自己的风貌,成为独立一家,为天下所重,尤其是雪山的形象,是他的创造。此幅“雪景图”,天际阴霾,白雪皑皑,雪山飞瀑)冰梁挂柱,千岩万壑,深谷云林,中藏城垣。万物萧疏,山路上一队行旅匆匆,好一派北方山川雪景的壮丽浩莽景象。明代画坛巨擘董其昌观此图后提笔作跋:“沈子居为谷侯明府,作桃源图工绝。余谓盐官种花满县,何事问桃源哉。子居又仿宋元各家为14种、一一逼古,气韵生动,迩来画手,大自不易。明府成卧理,又堪卧游,只欠米家海天落照一幅,余当勉为明府倚玉也。董其昌题,钤印三方:元赏斋、知制诰日讲官、董其昌印。”遗憾的是,董其昌此跋连同赵宦光篆书引首“沈子居仿十四名家彩笔”,因手卷埋藏地下霉烂舍弃,今不得见,文字内容,石渠宝笈尚好记录在案。最为万幸的是,乾隆皇帝为作跋语仍在:“佳作集一卷,卧游资公堂;由来乔明府,颇亦效龚黄、右仿范宽雪景,癸已新正月下浣,御题。钤御印三方:征观、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沈士充款识。“庚戌仲冬,仿宋元诸家笔意,写小景凡十有四,沈士充,钤印二方:子居、沈士充印。”也完好无损,可说是不伤大局。此幅明沈土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在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1998年秋季拍卖会上推出,己为众多博物馆、图书馆、企业和收藏家看好。

12全文查看

有幸读到明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30.5×756.5cm),令人心情激动不已。此卷在《石渠宝笈续编》(4)著录为“绢本,纵9寸6分,横2丈5尺4寸5分,画题相间,分14段”,“子居仿宋无名家为14种,一一逼古,气韵生动”。14帧画幅上皆有乾隆帝御题行书,第5段另作补空题识,共有御题15段,钤御印34方,“鉴藏宝玺

8玺俱全”,实为清宫镇殿之宝。谁能料到,此宝自民国11年(1922年)7月13日遗佚,历时70余载,历经百劫而仍存于世。清朝末代皇帝宣统虽仅执政3年,但他久居清宫,对清代搜罗入宫的艺术珍品却了如指掌,他祖宗乾隆十分钟爱的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他也非常重视,深知其价值,亲自钤上“宣统御览之宝”。嗣清朝覆亡,溥仪为叛国成立伪满洲国,“于宣统十四年(民国11年)7月3日”(原偷运单记录的年月),将清宫中最有价值的宋元明版书籍200余种,唐宋元明清书画1,000余件偷运出宫,移至长春,或变卖或赏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