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演讲发言笔记心得

四川省深化改革开放情况材料

11月14日 编辑 fanwen51.com

[四川人真好]今天发表感慨,说说四川人 真好!抗震救灾已经一个多月了,有些事情一直萦绕在脑海之中,时常被灾区的一些事感动着。特别是被四川人的仁者风范、大义之举所感动,从内心感觉四川人真...+阅读

一、深化改革情况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市场化改革取向,围绕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推进国企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等领域取得了新突破。

(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

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不断优化

我省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及股份制改革,着力营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政策体制环境,多元化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一是国有企业的股份制试点、公司制规范化改造、公开发行股份上市融资和组建大企业大集团等改革有序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实质性突破。截至目前,全省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基本完成,85%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改制,50%以上的国有重点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法人治理机制逐步健全完善,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关键领域的控制力不断提升。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日益完善。《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和落实,创业投资及信用担保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面实施,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得到有效激发。2008年与1999年相比,全省民营经济全年实现增加值由1030.36亿元增至6516.7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8.2%增至52.1%。

(二)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省围绕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商品市场和资本、资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进一步深化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一是现代流通业加快组织形式和业态创新,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迅速,农村新型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步伐加快,全省“万村千乡”市场建设试点面已达70%以上;二是国有土地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全省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实现100%以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基本建立;三是水电天然气等重要资源和公共服务准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

(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渐进开展,公共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

一是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乡教师资源定期交流和优化配置机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截至2008年,全省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160多个县建立起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制度。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机制基本建立,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全省各类民办学校及机构已达1.7万个;二是公益性文化单位全面实施人事、分配、社保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重点推进,已组建的6大文化产业集团,总资产过百亿元。

新华文轩股份公司在香港挂牌成功上市,成为首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国内图书发行及零售企业。三是覆盖城乡、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益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建立。截至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率达到92.4%,试点面达到80%,覆盖农业人口5892万人;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统一招标挂网采购制度不断完善。

(四)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

围绕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我省不断健全和完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大力开展就业岗位开发、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困难群体重点援助、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劳动者权益维护等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了面向城镇企业职工的失业保险制度,实现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基本医疗保障、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多层次的保障制度初步形成。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农民工养老保障、工伤、医疗保险试点已在成都、绵阳等城市展开。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健全,救助能力进一步增强,以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为重点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全省18个地级以上城市和三分之一的县(市)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

养老服务社会化加快推进,全省已有18个单位开展了试点。

(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公共服务型政府职能行为更加规范

以政务中心为载体的服务型审批模式继续完善,重点推进省级设立行政许可项目清减,市州行政许可项目逐步规范。行政审批方式不断改进创新,电子政务、网上审批方式逐步推行,成都市率先在全国推行行政事项并联审批,首12全文查看批19个项目进入试运行。

综合行政执法制度改革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稳步推进,安全生产、环境监察、国土资源、城市管理等执法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实施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行政效能制度体系日益健全完善,推进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建立重点项目并联审批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集体决策、咨询论证、听证公示等行政机关

行为制度。深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投资管理新体制初步形成,到2007年,90%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了核准制和备案制,在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开展了“代建制”试点。

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初步形成。近年来,财政投入向教育、三农、卫生、文化、社保、就业、环保等倾斜,确保了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业支出的需要,各项公共事业支出已占到全省财政总支出的78%。

(六)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分类梯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逐步实现协调发展

2007年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发展试点以来,我省抓住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一突出矛盾,深入推进成都试验区和德阳、自贡、广元3个省级试点市及20个市级试点县的改革试点工作,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城镇化,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均衡配置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以“三个集中”为途径,联动推进“三化”。以成都市为代表,通过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带动城镇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农村建设。2008年,成都市工业集中度达62.8%,城镇化率达63.5%,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达65.2%,初步形成了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体制机制。

二是以“还权赋能”为核心,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和管理制度改革。

成都、自贡等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和有偿使用,成都通过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确权、搭建产权流转平台、土地整理、创新耕地保护机制等,建立了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在改革探索中,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耕地资源,农民分享了土地增值收益,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农地和建设用地流转,为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是以增加“三农”投入为着力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地区普遍加大了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机制。成都市基本实现城乡医疗保险关系市域内可转换、可接续、可转移。

四是以行政社会改革为保障,推进公共管理向农村延伸。成都、广元等试点地区打破城乡分治的行政管理格局,积极探索完善有利于统筹城乡的大部门管理体制。

逐步实施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放宽户籍登记、迁徙条件。

通过深化改革,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与2006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7.3%,非农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由51.1%提高到53.9%,城镇化率由34.3%提高到37.4%。

二、对外开放情况

我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和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坚持“大开放促大发展”,对内对外齐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提高开放水平,努力增强开放实效,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的内陆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历史转折,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220.38亿美元,利用外资33.42亿美元,引进国内省外资金2998.21亿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24.05亿美元。到2008年底,我省已与超过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对外开放已经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四川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一)西部大开发时期我省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放这十年时期,正是我省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高速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省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国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为契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省对外开放由局部政策性开放为主转向全方位体制性开放为主,开放理念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战略地位不断强化,四川开始以全面融入国际国内大市场的战略思维建设“开放四川”。

2000年,我省和中国贸促会共同创办了首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到2009年已连续举办了十届,成为四川省及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对外开放平台。

2001年,我省将2001年确定为“改善投资环境年”,提出“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全省外商投资的软硬环境得到较快改善。2004年,面对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对外开放的意见》(川委发〔2004〕28号),提出要加快推进全面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把加快推进对外开放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好,把四川建设成为西部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地。

同年,我省与华中、华南和西南的九省区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加入了我国目前最大的跨行政区区域合作组织,2005年7月在成都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交流活动。2007年5月,省第九届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优化投资环境,提升观念、企业、产业、市场和社会度。同年12月,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要以充分开放合作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出路。

2008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川委发〔2008〕6号),确立了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是我省实施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举措,掀起了全省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的新高潮。2009年6月,我省组织召开了全省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工作会议,提出了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不动摇,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选准了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点和路径。

会议要求要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民、更加开明的心态、更加开拓的精神,奋力开创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二)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我省对外开放的历程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时期,是思想不断解放、理念不断更新的时期,是经济体制逐步创新、由封闭发展到全方位开放的时期,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积极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合作的时期。西部大开发时期,我省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1、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

对外贸易发展迅猛。经过不懈努力,我省对外贸易规模位居西部第一,年均增速超过全国水平,对外贸易在开放进程中迅速崛起。一是外贸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20.38亿美元,是1999年进出口总额的8.9倍,全省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8265家,是1999年的58倍。二是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并逐步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转变。

农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由1999年85.1%下降到2008年的5.0%,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由14.9%上升到95%。2009年1-9月,我省机电产品出累计达到55.1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58.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8.82亿元,占比达到30.6%,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我省出口的主导产品。三是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到2008年,全省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2023家,三资企业509家,分别占全省进出口企业的71.3%和18%,外贸经营主体已经形成从国有到民营、从内资到外资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四是贸易方式明显改善,贸易市场逐步扩大。2008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36.26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61.8%,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64.57亿美元,占29.3%。

贸易方式由以调供省内货源为主发展到多种方式共同进行,呈现出一般贸易占主导加工贸易高速增长的新特点。同时贸易市场逐步扩大,2008年与我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增至198个。

利用外资跨越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充分发挥资源、技术和劳动力优势,抓住“外资西进”和“东资西移”的有利时机,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利用外资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利用外资总量跨上新台阶。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33.42亿元,是1999年的3.5倍。截止到2009年9月底,全省累计利用外资232.7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0.08亿美元,外商其他投资9.69亿美元,借用国外贷款67亿美元。利用外资总量居中西部地区首位。全省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818家。度008川8二是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外商投资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平均单个项目的合同外资额达到当前的1760万美元。

世界500强已有145家落户四川。英特尔、摩托罗拉、爱立信、微软等著名企业陆续来川设立研发中心或投资办厂,沃尔玛、家乐福、伊藤洋华堂等跨国商品零售企业纷纷来川设立连锁企业,渣打、汇丰、安联、中英人寿等外资金融保险企业陆续进入四川,使四川成为中西部外资银行分行最多的省份。三是外商投资方式多元化。外商投资方式由初期的合资、合作经营逐步转为独资经营,bot和利用国外证券投资取得重大进展。

成渝高速、东方电机等一些企业相继在境外发行可转换债券、股票,股份公司、股权和资产并购逐渐被外资青睐。四是利用国外贷款仍然是四川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我省是全国利用国外贷款最多的省份之一。通过利用国外贷款,我省先后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覆盖了农业、林业、生态保护、能源、公路、铁路、机场、通信、广播电视、教育、卫生、城建环保、公用基础设施、农村扶贫等多个领域,有力推进了四川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五是外债管理进一步加强,外债管理工作已成为全省利用外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电信公司、二滩水电开发公司等企业先后使用国内银行低成本的现汇贷款置换高成本的外债计5.5亿美元,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财务成本,更好地发挥了外债项目的投资效益。

对外经济合作成效显著。经过多年发展,对外经济合作业务遍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多行业、多渠道经营的新格局,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

一是对外承包工程整体竞争力增强。截至2008年底,全省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累计达到90.6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水平不断提升,东方、成达、四川路桥等一批对外承包工程骨干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对外承包工程的行业和地域不断拓宽。二是外派劳务结构趋于优化。截止2008年,全省累计外派劳务27.7万人次,机械制造、医疗护理、电子装配、农牧养殖等技能性工种派出人员显著增加。

外派劳务管理逐步规范,出台全国首部对外劳务合作管理地方政府规章。三是境外投资发展迅速。到2008年底,我省累计已批准非贸易境外投资企业138家,投资总额10.93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6.5亿美元,投资领域涉及农业、工业、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科技、餐饮服务、工程承包等,分布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加工、资源开发成为投资热点,长虹收购荷兰公司、间接控股韩国公司取得pdp核心技术,标志着我省境外投资在结构和层次上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拓展。长期以来,我省与东部地区,特别是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和西部地区省市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实行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了川浙经济合作联合工作委员会等区域合作的长效机制,与长三角、环渤海、泛珠三角区域间经济合作以及西南六省区市多边合作逐步深入,在交通、通信、能源、旅游、市场等大中型骨干项目上开展合作,初步形成覆盖西南地区、长江沿江地区,辐射全国的交通、通信、旅游、市场网络。

抓住国家与东盟“10十1”自由贸易协定和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的机遇,加快了与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南亚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新加坡-四川投资贸易合作委员会已历13年。引进国内省外资金突飞猛进,从1998年的37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2998.21亿元,10年增长81倍。

2、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200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0.4%提高到12%,出口从1978年的0.12%提高到7.1%,利用外资占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从1985年的0.31%提高到3%。

涉外税收逐年大幅度增长,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显著提高,2008年全省外商投资企业上缴税金147.2亿元,占全省税收的14.1%。随着对外开放的快速发展,外贸出口对扩大就业的社会效应日益明显,对缓解我省就业压力起到了突出作用。

有效缓解了建设资金的不足。1999-2008年10年间,全省吸引外资139.36亿美元,利用国外贷款签约额37亿美元,按现行汇率折合人民币1199.24亿元。攀钢二期工程、成渝高速公路成为成功利用外资的典范项目,项目的建成对四川和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利用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不仅直接提高了我省产业技术水平,壮大优势产业,而且通过技术外溢促进了全省企业的总体技术进步。成都市努力克服西部内陆地区的区位劣势,紧紧围绕产业定位,以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完善产业链,逐步发展成为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和生产聚集区。

富士通、台湾松翰科技、中芯国际、英特尔、宇芯、mps、bos美国梅塞尔、日本爱发科真空镀膜、美国安捷伦、莫仕、台湾东元oled等企业和项目落户成都,产业带动作用十分强劲。此外,国外贷款为我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四川电信集团(原四川省邮电管理局)先后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政府贷款引进了大量的程控交换机等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四川通信状况。

国航西南公司(原西南航空公司)、四川航空公司以飞机租赁方式借用国际商业贷款近8亿美元,促进了我省民航事业的发展。

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利用外资特别是利用国外贷款,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了我省经济的科学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在世行贷款的扶贫项目中,引入了综合性一体化扶贫模式,既稳定地解决贫困农户的温饱问题,又最大限度地加强农户的能力建设,还有效地改善贫困社区的发展环境,最终提高项目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开发式扶贫理念有利地推动了我省农村经济和扶贫工作的发展。

同时通过利用国外贷款对一大批教育、卫生项目的实施,不仅推动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且将教育、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提高了项目地区办学能力和卫生服务能力。

大力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带来了先进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管理经验,为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是按照wto规则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建立完善外经贸政策促进体系,使外贸体制改革沿着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的方向发展。

二是推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产权制度的完善,逐步形成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如国际金融公司(ifc)作为促进全球民营经济发展最大的国际机构,在中国政府的建议和引导下,在我省进行了一系列投资,积极开展咨询服务和融资服务,促进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和信用体系建设,对全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三是国外贷款机构也带来了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

世行、亚行引进了国际通行的施工监理制度,确保了工程质量。成南高速公路探索并建立了“工程监理制和业主代表驻地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实施中外联合监理,实行业主代表驻地制。

3、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对外吸引力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使我省摆脱了囿于盆地、自我封闭的状态,与世界建立起了丰富多样的经贸联系,激发出四川经济社会巨大的生机和力量。

开放意识不断增强。

对外开放给四川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培育强化了以人为本、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四川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长期以来形成了封闭保守、小富即安、进取心不强的心理状态,盆地意识、休闲意识、内陆意识、自满意识比较浓厚。对外开放的历程,使四川开阔了眼界,不断接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文化,打破了四川的保守封闭意识,改革、开放、创新意识得以不断增强。

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以来,我省始终注重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诚信、开明、务实、发展的四川开放新形象正在展现,对外吸引力不断增强。一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省交通、通信、能源、现代物流、市场等方面条件明显改善,能源供应、交通运输体系、出海大通道等关键性工程加快推进。二是口岸建设成效明显。全省对外开放口岸从无到有,目前全省已拥有1个航空口岸、5个铁路口岸、2个水运口岸、1个公路口岸、1个邮政口岸,形成了5路齐通的口岸开放体系。

积极实施全程“大通关”,电子口岸和口岸信息平台建设加快,为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三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推进。2001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了“一站式”审批和“一窗式”服务,简化了审批程序和事项,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政府的服务功能。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原则不断深入实践,行政效能建设加快推进,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得到切实转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四是开放和谐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四川产业配套能力、人才支撑体系、外籍人员居住、医疗、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条件不断改善,文明高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亲商助民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拥有浓厚的对外开放氛围。

开发区发展成效显著。建立省级以上开发区43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区38个,包括21个综合性开发区、13个工业园区、1个特色产业园区和3个高新技术园区。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全省开发区已初具规模,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工业贡献率超过60%,不仅是我省产业发展和地区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和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着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制度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海外影响不断扩大。四川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建立了广泛深入的联系。1978年与四川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仅8个,且主要集中在原苏联和港澳地区。

目前,四川与20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与198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8个国家在川设立领事机构,国(境)外机构驻四川办事处达500多个。与12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与23个国家建立了51对友好城市。与国外缔结了许多友好企业和友好学校,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宗教等领域与国外同行进行了互访、讲学、研修、比赛、表演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

四川省深化改革开放情况材料

12全文查看

一、深化改革情况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市场化改革取向,围绕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推进国企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等领域取得了新突破。

(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

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不断优化

我省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及股份制改革,着力营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政策体制环境,多元化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一是国有企业的股份制试点、公司制规范化改造、公开发行股份上市融资和组建大企业大集团等改革有序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实质性突破。截至目前,全省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基本完成,85%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改制,50%以上的国有重点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法人治理机制逐步健全完善,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关键领域的控制力不断提升。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日益完善。《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和落实,创业投资及信用担保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面实施,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得到有效激发。2008年

延伸阅读:

四川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学习贯彻心得体会我们认真学习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大力推进依法治理,在树立新风正气上取得更大成效;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上取得更大成效,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奉...

四川省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解读心得体会最新召开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是全省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做好党代会筹备各项工作,确保开成一个高举旗帜、维护核心的大会,民主团结、风清气正...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宣讲会体会2篇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绘就了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宏伟蓝图。以下是整理的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宣讲会体会,欢迎阅读。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宣讲会体会(1) 近日,省委党...

学习领会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心得体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全面创新改革确定为四川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号工程”,指明了四川省经济发展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要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根本出路在于创新。以下是整理的...

四川《天府好家规》心得体会历史证明,融家训、家规等内涵为一体的家风集中体现了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是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的沃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川《天府好家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四...

传达学习贯彻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大会心得体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奋力开启四川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以下是整理的传达学习贯彻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专题研讨会学习心得3篇全省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会议精神,毫不动摇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思想旗帜、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将其内化于心...

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解读心得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求实创新、团结奋进的大会,吹响了“加快发展,追赶跨越,统筹城乡,两化互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进军号角,开启了新起...

2017年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学习心得体会未来蓝图已经绘就,逐梦惟有笃行,抓好贯彻落实是当前必须要面临的政治任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抓好三落实,把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引向深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习领会山东省...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