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演讲发言笔记心得

浅析心理素质在考试中的异常和培养心理健康教育

04月02日 编辑 fanwen51.com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建设论文]文章标题: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建设论文 □作者:西安财经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袁学武 内容摘要:我国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希望通过制度创新设计解决发展问题,而和谐制度需要和...+阅读

当前高考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考查,单有坚实的知识水平还不够,还须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考场上能否轻松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本身就是高考能力的一个隐性要求,它为学校选拔高素质的人才起到了重大作用。由于不同的考生所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不同,就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有的能够较好地把握自己,心理处于松驰与

紧张之间,大脑皮层兴奋恰到好处,这是最适宜高考的心理状态;而有的情绪激动,忐忑不安,心理上患得患失,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因而就影响了正常的发挥。此外,还有那些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考试根本没有进入角色。所以,能否调整好自己的心理,使其进入最佳状态成为每个考生得失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当前考试中几种不正常的心理表现

1、厌倦心理。由于自身目标不明确,平时学习不认真,一般测试考不好,再加上自尊心特强和多种因素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疲倦情绪,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整日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讨厌学习,讨厌考试。高考将至,由于受到家庭和环境的压力,对高考勉强应付,就象不情愿地为别人完成任务一样,抱着和一个敌对情绪进入考场,对试卷稀里糊涂的乱答,时间一到,匆匆交卷,出了考场"万事大吉"

2、紧张心理。由于高考的特殊性,心理紧张是一般人的常规,但过度紧张则会对考试不利。其来源主要有:一方面对高考的有关纪律、规章制度、考场布置等,都使考场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初上考场,易受其感染,心理紧张,拘紧异常;二为考生受着父母、家人、亲友和教师的重托,心理负担沉重,各种疑虑杂念自然产生,从而导致精力不集中,分不清主次,进入考场后依然不能恢复。这对考试需要排除杂念,一心一意,尽力投入,达到忘我之状态则是灾难性的。

3、燥动心理。它是指在考试过程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不能较好地处理而使自己烦燥不安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对"出人意料"的试题而出现反差心理,怅然若失。不少考生在最后总复习阶段根据一些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和某些所谓的"信息"、"动态"之类的题目,结合自己的主观想象,而有目的地准备一些题目进行猜题、押题。一进考场发现题目与自己特别准备过的相差较大,又不能适应新情境试题,顿时产生强烈的反差心理,心慌意乱,茫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笔;二是不能科学合理地分配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前面的小题目用时太多,到最后做分值较高的大题时则发现时间不够用,此时不能够泰然处之、冷静思考,而是情绪激动、心理急燥,对试题乱答一气;三是对突发事件不能正确对待的反常心理。如九六年我的一位考生,由于监考教师和场外主考怀疑其本人与准考证、照片不符而多次使其抬头对照和询问,致使本来紧张的情绪犹如火上浇油,心发慌、头发胀,汗腺急剧分泌,头脑一片空白,而且还不能迅速恢复,好好的答题思路一时无影无踪,以致影响整场的考试。

4、惰性心理。它是指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的一种不认真思考的侥幸、轻率心理。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似曾相识"的试题而产生的轻率心理。大部分考生在考前都做过不少习题,高考时看到试题与自己平时练的题目"差不多",心里一时怦怦直跳,窃喜异常,迫不及待地将事先掌握的答案匆匆全盘照搬,唯恐等一下就会忘掉。这种轻率心理使其不能够认真审题、缜密思维,结果是要点不全、丢三落

四、顾此失彼、浅尝辄止,甚至答非所问,不切题意;二是"多多益善"的惰性求全心理,特别是对文科学生尤其如此。高考试题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其发问并非浅显直露,而是多角度、多侧面、一题多问,层层限制,具有较强地考查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等功能,它所要求的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但不少考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和缺乏分析综合能力,不能认真审题,把握其要求和内涵,而是把与该题有关的知识全盘照搬,认为多写必能言中。结果是废话连篇,难于切中题意。此外,有些学生本来答的不错,但为使答案完美无缺,不管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滥加发挥,大量增补内容,结果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5、胆怯和否认心理。这种状态主要是指在完成试卷后不能正视自己的答案。它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为不敢检查修改的胆怯心理。认为改来改去会使卷面成为涂鸦,给阅卷者造成思维混乱的印象,会影响成绩,同时怀疑自己的构思,本来就没有多大把握,如果检查修改,可能把正确的答案改错,干脆抱着侥幸心理不去检查修改;二为与此相反的否认心理,能够检查修改。应知道,开始答题时根据自己的语感和印象,一般答案是正确的,若修改必须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否则,一般意义上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答案。但有些考生在最后临考结束前几分钟内检查试卷时,不能够认真思考,对那些拿不准的答案持否认心理:若不改,万一错了怎么办!但要注意:若修改错了又要怎么办?结果是匆匆地盲目修改。等考后见到正确答案时,方知自己把本来对的修改错了,悔之晚矣。上述几个方面是考生非正常心理 12全文查看的表现,它充分表明能否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做到临场不惊,泰然处之,防止过分紧张,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1、心理的明确性。它主要是指在考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对高考的认识。高考既是对部分考生知识和能力全面运用的一种测试,又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能考取大学

对考生来说固然重要,但没有考取并不等于理想的破灭。因此,考试时不能背包袱、有顾虑,不要朝最坏、最糟的方面去想。应该十分明确:不用紧张,考不上明年再考,或许明年在各方面更有利于自己,考取更为理想的学校。即使考不上,还可通过其它途径深造。"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上大学并非唯一出路,它只仅仅提供了一个成才的外部条件而已。所以,考前要端正目的,明确目标,正确认识高考,如此才能在考试中稳定情绪,避免失误。

2、心理的稳定性。它主要指考生面对庄严肃穆的高考做到不慌不忙,临危不惊的情绪稳定状态。这种心理素质首先与教师的培养、指导分不开的。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考前休息,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中有一个较宽松的休整和自我调节的时间以养精蓄锐,在考试时有充沛的精力和心理、生理承受能力。考前要有遇到试题难易如何应付的思想准备和处置方案,考试中才能充满信心,不盲目乐观、轻率和粗心。其次,考生要做到心静如水,情绪稳定。临考前不要过度考虑考试的成败,不能把高考当作通向仕途的敲门砖和索取福禄的必经之路。更不能将其看作生死攸关、关系到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否则将会产生紧张、焦虑、从而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使许多自己熟悉的知识,由于"忙中出乱",都会无法再认或再现。应对自己作正确的估价,不要存在过高的奢想,期盼"奇迹"出现。要把高考当作平常的一次模拟性测试,即使考不上,人生的希望和机会还多着呢。以一颗平静的心来对待高考,善于在紧张的环境中放松自己的情绪,使交感神经从过度兴奋状态中,迅速恢复到兴奋和抑制的平衡,较快地与考试所需的纯洁心境相适应,营造出良好的应试状态。第三,人为地进行思想转移。由于多种原因和反复的考试,考生逐渐对考试形成了条件反射。一进入考场就会出现大脑皮层极度兴奋。只有抑制刺激信号,使其介于兴奋与抑制之间,才能保持最佳的应试心态。对此可采取转移注意力,扭转思想焦点。如做一做眼保健操,环视四周,放眼远处绿色景物,或闭目养神,回忆曾使自己感到最开心、最幸福的事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放松情绪,避免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的认识盲点。

3、心理的自信性。自信心能给人们以勇气和动力,它是成功与否的一个先决条件。考生只有相信自己有能力考出应有的水平,考出好成绩时,临场才会冷静沉着、挥洒自如,甚至有超水平的发挥。增强自信心的方法较多,但以下方法可供参考:发卷前,脑子里回忆过去在考试或其它方面的成功事例,遐想美好的未来;接到试卷后,通览全卷,粗略掌握题目的布局,数量、难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做题时相信自己能用现行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试题中可能出现的平时未见到的新问题,相信自己的表述与标准答案的基本观点和内容一致。一时不会做,可暂时放下,待其它题做完或在做某些题时受到启示后再做,如此可避免遇到难题后紧张发怵。同时心理可这样想:我做不出的别人也做不出;别人做得出的,我也做得出;但我做得出的别人却不一定能做得出。如此自我安慰和"精神胜利法",对于稳定情绪,鼓舞士气有着重要作用。

4、心理的投入性。它主要是指考生在考场上能够积极应答,达到忘我境界的最佳发挥心理状态。由于考试的特殊性,监考老师多,又陌生,场面严肃,这容易形成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监考老师是面向全场监考的,其职责是维护考场纪律,为考生提供一个好的、平等的竞争环境,同时又是为每一个考生发卷、改卷而进行服务的。即使监考老师站在身旁看你答题,也不用心慌意乱,抱一个"你看你的,我答我的"旁若无人的态度。只要高度集中精力答题,全身心地投入,完全"进入角色",根本不会意识到有监考老师存在。

5、心理的预见性。它主要是指在答题前对试卷中的各项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有行之有效的对策。首先通览全卷,了解题量、各题的布局和难易度,其次要合理分配时间,把握节奏,对各题用时多少,必须有准备,防止太快而慌张,太慢又完不成的结局。其三把握解题方法和步骤,明确各题所考查的方向,属于教材中的哪一部分,以便迅速构思,而且能果断地取舍难易题的回答先后顺序,以免在个别题上耗时太多,出现"做不完"、"来不及"的结局。一般是先易后难,对一些难题可尝试把它分成几个层次去理解,或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考虑。此外,对考试所需用的各类证件,如准考证、座号通知单等,预先就整齐地放在易使监考老师拿到的地方,避免检查时给你要或乱翻试卷找证件,以致影响答题。

总之,造成考生心理异常的因素很多,最根本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能力差,考生心中无把握,自信心不足,由此导致各种不正常心理出现。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最根本的为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再配以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和自己的平时训练,就有可能形成考试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至于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和培养,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也会有不同的作法。但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也必然会促进考试心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更加完善,从而避免考试中不正常的非智力因素影响。(作者: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12全文查看

当前高考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考查,单有坚实的知识水平还不够,还须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考场上能否轻松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本身就是高考能力的一个隐性要求,它为学校选拔高素质的人才起到了重大作用。由于不同的考生所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不同,就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有的能够较好地把握自己,心理处于松驰与

紧张之间,大脑皮层兴奋恰到好处,这是最适宜高考的心理状态;而有的情绪激动,忐忑不安,心理上患得患失,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因而就影响了正常的发挥。此外,还有那些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考试根本没有进入角色。所以,能否调整好自己的心理,使其进入最佳状态成为每个考生得失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当前考试中几种不正常的心理表现

1、厌倦心理。由于自身目标不明确,平时学习不认真,一般测试考不好,再加上自尊心特强和多种因素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疲倦情绪,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整日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讨厌学习,讨厌考试。高考将至,由于受到家庭和环境的压力,对高考勉强应付,就象不情愿地为别人完成任务一样,抱着和一个敌对情绪进入考场,对试卷稀里糊涂的乱答,时间一到,匆匆交卷,出了考场"万事大吉"

2、紧张心理。由于高考的特殊性,心理紧张是一般人的常规,但过度紧张则会对考试不利。其来源主要有:一方面对高考的有关纪律、规章制度、考场布置等,都使考场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初上考场,易受其感染,心理紧张,拘紧异常;二为考生受着父母、家人、亲友和教师的重托,心理负担沉重,各种疑虑杂念自然产生,从而导致精力不集中,分不清主次,进入考场后依然不能恢复。这对考试需要排除杂念,一心一意,尽力投入,达到忘我之状态则是灾难性的。

3、燥动心理。它是指在考试过程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不能较好地处理而使自己烦燥不安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对"出人意料"的试题而出现反差心理,怅然若失。不少考生在最后总复习阶段根据一些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和某些所谓的"信息"、"动态"之类的题目,结合自己的主观想象,而有目的地准备一些题目进行猜题、押题。一进考场发现题目与自己特别准备过的相差较大,又不能适应新情境试题,顿时产生强烈的反差心理,心慌意乱,茫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笔;二是不能科学合理地分配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前面的小题目用时太多,到最后做分值较高的大题时则发现时间不够用,此时不能够泰然处之、冷静思考,而是情绪激动、心理急燥,对试题乱答一气;三是对突发事件不能正确对待的反常心理。如九六年我的一位考生,由于监考教师和场外主考怀疑其本人与准考证、照片不符而多次使其抬头对照和询问,致使本来紧张的情绪犹如火上浇油,心发慌、头发胀,汗腺急剧分泌,头脑一片空白,而且还不能迅速恢复,好好的答题思路一时无影无踪,以致影响整场的考试。

4、惰性心理。它是指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的一种不认真思考的侥幸、轻率心理。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似曾相识"的试题而产生的轻率心理。大部分考生在考前都做过不少习题,高考时看到试题与自己平时练的题目"差不多",心里一时怦怦直跳,窃喜异常,迫不及待地将事先掌握的答案匆匆全盘照搬,唯恐等一下就会忘掉。这种轻率心理使其不能够认真审题、缜密思维,结果是要点不全、丢三落

四、顾此失彼、浅尝辄止,甚至答非所问,不切题意;二是"多多益善"的惰性求全心理,特别是对文科学生尤其如此。高考试题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其发问并非浅显直露,而是多角度、多侧面、一题多问,层层限制,具有较强地考查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等功能,它所要求的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但不少考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和缺乏分析综合能力,不能认真审题,把握其要求和内涵,而是把与该题有关的知识全盘照搬,认为多写必能言中。结果是废话连篇,难于切中题意。此外,有些学生本来答的不错,但为使答案完美无缺,不管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滥加发挥,大量增补内容,结果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5、胆怯和否认心理。这种状态主要是指在完成试卷后不能正视自己的答案。它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为不敢检查修改的胆怯心理。认为改来改去会使卷面成为涂鸦,给阅卷者造成思维混乱的印象,会影响成绩,同时怀疑自己的构思,本来就没有多大把握,如果检查修改,可能把正确的答案改错,干脆抱着侥幸心理不去检查修改;二为与此相反的否认心理,能够检查修改。应知道,开始答题时根据自己的语感和印象,一般答案是正确的,若修改必须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否则,一般意义上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答案。但有些考生在最后临考结束前几分钟内检查试卷时,不能够认真思考,对那些拿不准的答案持否认心理:若不改,万一错了怎么办!但要注意:若修改错了又要怎么办?结果是匆匆地盲目修改。等考后见到正确答案时,方知自己把本来对的修改错了,悔之晚矣。上述几个方面是考生非正常心理[]的表现,它充分表明能否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做到临场不惊,泰然处之,防止过分紧张,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1、心理的明确性。它主要是指在考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对高考的认识。高考既是对部分考生知识和能力全面运用的一种测试,又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能考取大学

对考生来说固然重要,但没有考取并不等于理想的破灭。因此,考试时不能背包袱、有顾虑,不要朝最坏、最糟的方面去想。应该十分明确:不用紧张,考不上明年再考,或许明年在各方面更有利于自己,考取更为理想的学校。即使考不上,还可通过其它途径深造。"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上大学并非唯一出路,它只仅仅提供了一个成才的外部条件而已。所以,考前要端正目的,明确目标,正确认识高考,如此才能在考试中稳定情绪,避免失误。

2、心理的稳定性。它主要指考生面对庄严肃穆的高考做到不慌不忙,临危不惊的情绪稳定状态。这种心理素质首先与教师的培养、指导分不开的。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考前休息,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中有一个较宽松的休整和自我调节的时间以养精蓄锐,在考试时有充沛的精力和心理、生理承受能力。考前要有遇到试题难易如何应付的思想准备和处置方案,考试中才能充满信心,不盲目乐观、轻率和粗心。其次,考生要做到心静如水,情绪稳定。临考前不要过度考虑考试的成败,不能把高考当作通向仕途的敲门砖和索取福禄的必经之路。更不能将其看作生死攸关、关系到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否则将会产生紧张、焦虑、从而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使许多自己熟悉的知识,由于"忙中出乱",都会无法再认或再现。应对自己作正确的估价,不要存在过高的奢想,期盼"奇迹"出现。要把高考当作平常的一次模拟性测试,即使考不上,人生的希望和机会还多着呢。以一颗平静的心来对待高考,善于在紧张的环境中放松自己的情绪,使交感神经从过度兴奋状态中,迅速恢复到兴奋和抑制的平衡,较快地与考试所需的纯洁心境相适应,营造出良好的应试状态。第三,人为地进行思想转移。由于多种原因和反复的考试,考生逐渐对考试形成了条件反射。一进入考场就会出现大脑皮层极度兴奋。只有抑制刺激信号,使其介于兴奋与抑制之间,才能保持最佳的应试心态。对此可采取转移注意力,扭转思想焦点。如做一做眼保健操,环视四周,放眼远处绿色景物,或闭目养神,回忆曾使自己感到最开心、最幸福的事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放松情绪,避免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的认识盲点。

3、心理的自信性。自信心能给人们以勇气和动力,它是成功与否的一个先决条件。考生只有相信自己有能力考出应有的水平,考出好成绩时,临场才会冷静沉着、挥洒自如,甚至有超水平的发挥。增强自信心的方法较多,但以下方法可供参考:发卷前,脑子里回忆过去在考试或其它方面的成功事例,遐想美好的未来;接到试卷后,通览全卷,粗略掌握题目的布局,数量、难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做题时相信自己能用现行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试题中可能出现的平时未见到的新问题,相信自己的表述与标准答案的基本观点和内容一致。一时不会做,可暂时放下,待其它题做完或在做某些题时受到启示后再做,如此可避免遇到难题后紧张发怵。同时心理可这样想:我做不出的别人也做不出;别人做得出的,我也做得出;但我做得出的别人却不一定能做得出。如此自我安慰和"精神胜利法",对于稳定情绪,鼓舞士气有着重要作用。

4、心理的投入性。它主要是指考生在考场上能够积极应答,达到忘我境界的最佳发挥心理状态。由于考试的特殊性,监考老师多,又陌生,场面严肃,这容易形成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监考老师是面向全场监考的,其职责是维护考场纪律,为考生提供一个好的、平等的竞争环境,同时又是为每一个考生发卷、改卷而进行服务的。即使监考老师站在身旁看你答题,也不用心慌意乱,抱一个"你看你的,我答我的"旁若无人的态度。只要高度集中精力答题,全身心地投入,完全"进入角色",根本不会意识到有监考老师存在。

5、心理的预见性。它主要是指在答题前对试卷中的各项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有行之有效的对策。首先通览全卷,了解题量、各题的布局和难易度,其次要合理分配时间,把握节奏,对各题用时多少,必须有准备,防止太快而慌张,太慢又完不成的结局。其三把握解题方法和步骤,明确各题所考查的方向,属于教材中的哪一部分,以便迅速构思,而且能果断地取舍难易题的回答先后顺序,以免在个别题上耗时太多,出现"做不完"、"来不及"的结局。一般是先易后难,对一些难题可尝试把它分成几个层次去理解,或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考虑。此外,对考试所需用的各类证件,如准考证、座号通知单等,预先就整齐地放在易使监考老师拿到的地方,避免检查时给你要或乱翻试卷找证件,以致影响答题。

总之,造成考生心理异常的因素很多,最根本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能力差,考生心中无把握,自信心不足,由此导致各种不正常心理出现。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最根本的为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再配以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和自己的平时训练,就有可能形成考试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至于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和培养,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也会有不同的作法。但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也必然会促进考试心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更加完善,从而避免考试中不正常的非智力因素影响。(作者: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当前高考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考查,单有坚实的知识水平还不够,还须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考场上能否轻松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本身就是高考能力的一个隐性要求,它为学校选拔高素质的人才起到了重大作用。由于不同的考生所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不同,就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有的能够较好地把握自己,心理处于松驰与

紧张之间,大脑皮层兴奋恰到好处,这是最适宜高考的心理状态;而有的情绪激动,忐忑不安,心理上患得患失,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因而就影响了正常的发挥。此外,还有那些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考试根本没有进入角色。所以,能否调整好自己的心理,使其进入最佳状态成为每个考生得失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当前考试中几种不正常的心理表现

1、厌倦心理。由于自身目标不明确,平时学习不认真,一般测试考不好,再加上自尊心特强和多种因素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疲倦情绪,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整日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讨厌学习,讨厌考试。高考将至,由于受到家庭和环境的压力,对高考勉强应付,就象不情愿地为别人完成任务一样,抱着和一个敌对情绪进入考场,对试卷稀里糊涂的乱答,时间一到,匆匆交卷,出了考场"万事大吉"

2、紧张心理。由于高考的特殊性,心理紧张是一般人的常规,但过度紧张则会对考试不利。其来源主要有:一方面对高考的有关纪律、规章制度、考场布置等,都使考场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初上考场,易受其感染,心理紧张,拘紧异常;二为考生受着父母、家人、亲友和教师的重托,心理负担沉重,各种疑虑杂念自然产生,从而导致精力不集中,分不清主次,进入考场后依然不能恢复。这对考试需要排除杂念,一心一意,尽力投入,达到忘我之状态则是灾难性的。

3、燥动心理。它是指在考试过程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不能较好地处理而使自己烦燥不安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对"出人意料"的试题而出现反差心理,怅然若失。不少考生在最后总复习阶段根据一些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和某些所谓的"信息"、"动态"之类的题目,结合自己的主观想象,而有目的地准备一些题目进行猜题、押题。一进考场发现题目与自己特别准备过的相差较大,又不能适应新情境试题,顿时产生强烈的反差心理,心慌意乱,茫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笔;二是不能科学合理地分配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前面的小题目用时太多,到最后做分值较高的大题时则发现时间不够用,此时不能够泰然处之、冷静思考,而是情绪激动、心理急燥,对试题乱答一气;三是对突发事件不能正确对待的反常心理。如九六年我的一位考生,由于监考教师和场外主考怀疑其本人与准考证、照片不符而多次使其抬头对照和询问,致使本来紧张的情绪犹如火上浇油,心发慌、头发胀,汗腺急剧分泌,头脑一片空白,而且还不能迅速恢复,好好的答题思路一时无影无踪,以致影响整场的考试。

4、惰性心理。它是指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的一种不认真思考的侥幸、轻率心理。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似曾相识"的试题而产生的轻率心理。大部分考生在考前都做过不少习题,高考时看到试题与自己平时练的题目"差不多",心里一时怦怦直跳,窃喜异常,迫不及待地将事先掌握的答案匆匆全盘照搬,唯恐等一下就会忘掉。这种轻率心理使其不能够认真审题、缜密思维,结果是要点不全、丢三落

四、顾此失彼、浅尝辄止,甚至答非所问,不切题意;二是"多多益善"的惰性求全心理,特别是对文科学生尤其如此。高考试题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其发问并非浅显直露,而是多角度、多侧面、一题多问,层层限制,具有较强地考查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等功能,它所要求的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但不少考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和缺乏分析综合能力,不能认真审题,把握其要求和内涵,而是把与该题有关的知识全盘照搬,认为多写必能言中。结果是废话连篇,难于切中题意。此外,有些学生本来答的不错,但为使答案完美无缺,不管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滥加发挥,大量增补内容,结果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5、胆怯和否认心理。这种

延伸阅读: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这些天的培训安排的很紧凑,学到的更多的是如何给学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性教育课程,在这之前,我对艾滋病的了解没有那么深刻,也没有想到近几年我国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尽然...

心理学的故事》读后感心理学的故事》读后感1 拿起《心理学的故事》,翻开扉页的序言,读下来就觉得本书的视角是那么的不落俗套。本书开篇即说:人性恶?人性善?思想来自何方?人类拥有自由意识吗?凡此...

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的“三板斧”心理健康教育一、点亮理想之灯,让学生心有所求。 在每年的元旦晚会上,我都按全班同学的人数写下五十六个阄,其中10个是幸运星,谁抓着了,谁就是幸运星。然后我每人发一张白纸,要求每个同学预测...

心理情景剧决赛主持词男:尊敬的各位老师 女: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男:演绎青春,为理想搭建腾飞的舞台 女:演绎青春,为梦想带来绽放的未来 男:相约青春舞台,让我们在现实与虚幻间感受心灵触碰的温...

中学心理剧大赛主持词开幕 雪和华:亲爱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 雪:我是这次心理剧大赛的主持人刘雪 华:我是主持人刘苏华,五月的春风吹暖了劳动者的心,同时也吹响了心理剧大赛的号...

中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你有吗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敏感方面有问题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有人与异性在一起感觉不自在。 有敌对倾向学生的表现是常...

寒假新功课给心理“整整容”心理健康教育强强(化名)在立山某小学上二年级。“这孩子话真多,还爱告状。发言不举手,一讲讲半天,还老跑题。”强强的班主任这样评价他。因为谁都不爱挨着强强,他读了3个学期已换了4个班级。...

请你坐下来与学生说话心理健康教育有一次,在政治课堂上,董宏先是埋头爬在课桌上,似乎是睡着了的样子,一会儿又直起身体,手中拿起一本书,胡乱翻阅,随后“啪”地一声拍着桌子上,招致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回头观望。我并未中...

教师幸福成长积极心理学课的培训心得以前曾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辅导老师的责任,通过培训,我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全面覆盖在学校教育中,是所有教师共同参与的,共同来呵护学生的心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