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成功的习惯》读书笔记]《通向成功的习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述作者从如何管理时间、如何管理空间、如何管理金钱、如何管理文件和信息、如何避免别人对你的干扰并且有技巧地说不、如何制订长期计...+阅读
昆山国际学校陈兆亚
人类已跨入二十一世纪。生活在这新世纪之初的中学生,他们对开拓、创新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心比天高,但他们又缺乏对过去的历史的认识和体验,喜欢左顾右盼,又容易对现实产生不满,缺少冷静思考;他们自信又脆弱,自负又急躁,他们只想到轻松愉快,不愿吃苦多干事。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我们当老师的怎
么办,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怎么办?盯住他们的一些“缺点”不放吗?成天用“清规戒律”来责难他们吗?对他们不管不问,抛给社会去教育他们吗?还是抓住他们积极向上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特点,充分理解肯定他们,满腔热情,真心实意地爱护和帮助他们呢?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一项重要的任务。答案只能是后者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不能用
七、八十年代对青年学生教育的标准和方式来要求这些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中学生。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激流中前进。评判一个人或一代人,要根据其所在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来看待,这才是正确的理解。
没有理解就没有爱,而没有爱的教育也是不成功的教育,也不是真正的教育。目前在校的中学生,他们大多出生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洪流,商品经济的大潮,民主自由的呼喊,恩啊爱啊的情歌充满在他们的脑海里,高校扩大招生,上大学较前容易得多,而就业难又成为一个热点,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和厚爱,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曲时代的交响曲,在伴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成人。在他们的身上,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与此同时,现在的中学生,正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建设现代化、社会全面达小康的主力军。今后的中国、明天的世界等待他们的将是高标准多层次的人才需求,优胜劣汰和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在这场竞争中,谁胜谁败的关键点就在于参与竞争者自身的素质,也就是才学、能力、品质、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劣。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就是他们的明天,而他们的明天也决定了中国的未来的前途。依据以上两点,我们找准了如何理解和教育学生的依据和出发点。
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到底怎样才能理解学生呢?首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和他们交朋友。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爱好,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他们的烦恼有哪些?有哪些需要?这是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不“下海”不知水的深浅,不登山,不知山的高低。不深入到学生中去,就不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不少的老师经常埋怨现在的学生不懂事、不理解老师的“良心苦口”,对老师实行“全封闭”或“半封闭”。其实,这是因老师与学生接触太少的缘故。你离学生一尺,学生就会“敬”你一丈。这样,老师所了解的情况只是老师与学生的假象,如果再依据假象来作分析判断,得出的只能是偏见,而偏见所造成的恶果就是隔阂和对立。如此理解就无从谈起。因此,作为教师和班主任,只要有可能就要尽量多的到学生中去,去参加他们的闲谈,参加他们的活动,参加他们的联欢,一定不要放过任何与学生接触的机会。
其次,要和学生平等相待。能经常到学生中去,固然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如果老师总是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高人一等,不可一世,永远正确的架势,或者装出一副不苟言笑,深不可测的样子,即使你是天天在学生中间,也未必就是真正地“深入”到学生中去。说不定哪一天,学生已知道你又要“深入”了,他们便会“警戒”起来或故意躲开,装着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因此,老师对学生有几分真意和诚意,学生会回敬老师几分真情。有的学生说,“我们也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因人而异”。这是学生中的人之常情,而不是他们的狡猾。现在的青少年上了中学,尤其是上了高中,“成人”的意识愈来愈浓,内心深处潜藏着要求被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愿望,他们渴望象成人一样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希望别人给他们应有的“成人”地位,讨厌别人仍旧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他们要求老师讲真话,讲实话,给他们“指点迷津”。所以,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老师都应尽可能给学生恰到好处地谈些“书外话”,诸如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成才、什么是人才和竞争等。只要我们出于真诚,说话中肯,学生是十分欢迎的。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偏差”我们也应慎重处理,给被教育者留有“余地”。例如,对学生中目前出现的“早恋”现象,一方面我们不能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另一方面也不应看作为是不可饶恕的“邪恶”,先给他一顿“乱棍”,然后搞他个满城风雨,再“请”出各路诸侯前来助战,让“恋爱者”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实际上,“中学生谈恋爱现象”在哪一代青少年身上没有发生过?如果说现在有向“早”、“多”和“明”的方向发展的趋势,那是因为校外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同时我们也没有很好地做好这方面的引导教育工作,绝不是这一代学生就特别“邪门”。处理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真正从爱护学生的利益出发,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及承受能力,首先对他们的行为表示充分的理解,让他们在心理上愿意接受你的教育,然后再严 12全文查看肃、坦诚地给他们分析早恋的诸多危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帮助他们把精力、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事业上来,渡过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难关”。
第三,要给学生创造成才环境。未来社会的理想型人才应当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多方面的才能、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求实进取的开拓精神。这些东西从哪儿来?要靠教育、
实践锻炼。要想让我们的学生早成才、成高才,就要给学生一点“曲折”,多给学生一点“跌打滚爬”的机会,还要给他们一点自主、自理和思考,使他们在登台表演和实际操作中渐渐成才,使他们在步出校园的大门前,具备比较多的自信心,能动性,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
第四,要严格要求学生。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及世界观形式的关键时期。正确的灌输和引导,严格的训练,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严格的学校教育和道德修养,就不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合格人才。目前,社会上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在“教育”和“渗透”着当代中学生。无形之中,校园内外正进行着一场激烈的“争夺”。在这场“争夺”中,一些学生陷入了迷惘之中,他们需要学校伸出强大的“手臂”去拉他们一把。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调动校内外一切积极的因素,形成一个学校、家庭、社会的“统一战线”。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文明行为规范的教育,使他们不断剔除身上的“野性”、“惰性”,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作风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成为具有较高文明标准的“现代人”。我们还应不断进行教学改革,通过种种有效的手段,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今后各条战线的能手。这些不仅是当前中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未来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
历史已进入二十一世纪。新世纪的教师,要有一种忧患意识。要使自己紧紧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使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与学生的思想和感情绐终保持共振,保持默契,保持和谐,不断创新,充分理解学生,去除陈旧的教育方法。因为这是我们的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我们通向理想的桥梁。
12全文查看
昆山国际学校陈兆亚
人类已跨入二十一世纪。生活在这新世纪之初的中学生,他们对开拓、创新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心比天高,但他们又缺乏对过去的历史的认识和体验,喜欢左顾右盼,又容易对现实产生不满,缺少冷静思考;他们自信又脆弱,自负又急躁,他们只想到轻松愉快,不愿吃苦多干事。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我们当老师的怎
么办,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怎么办?盯住他们的一些“缺点”不放吗?成天用“清规戒律”来责难他们吗?对他们不管不问,抛给社会去教育他们吗?还是抓住他们积极向上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特点,充分理解肯定他们,满腔热情,真心实意地爱护和帮助他们呢?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一项重要的任务。答案只能是后者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不能用
七、八十年代对青年学生教育的标准和方式来要求这些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中学生。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激流中前进。评判一个人或一代人,要根据其所在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来看待,这才是正确的理解。
没有理解就没有爱,而没有爱的教育也是不成功的教育,也不是真正的教育。目前在校的中学生,他们大多出生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洪流,商品经济的大潮,民主自由的呼喊,恩啊爱啊的情歌充满在他们的脑海里,高校扩大招生,上大学较前容易得多,而就业难又成为一个热点,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和厚爱,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曲时代的交响曲,在伴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成人。在他们的身上,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与此同时,现在的中学生,正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建设现代化、社会全面达小康的主力军。今后的中国、明天的世界等待他们的将是高标准多层次的人才需求,优胜劣汰和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在这场竞争中,谁胜谁败的关键点就在于参与竞争者自身的素质,也就是才学、能力、品质、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劣。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就是他们的明天,而他们的明天也决定了中国的未来的前途。依据以上两点,我们找准了如何理解和教育学生的依据和出发点。
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到底怎样才能理解学生呢?首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和他们交朋友。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爱好,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他们的烦恼有哪些?有哪些需要?这是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不“下海”不知水的深浅,不登山,不知山的高低。不深入到学生中去,就不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不少的老师经常埋怨现在的学生不懂事、不理解老师的“良心苦口”,对老师实行“全封闭”或“半封闭”。其实,这是因老师与学生接触太少的缘故。你离学生一尺,学生就会“敬”你一丈。这样,老师所了解的情况只是老师与学生的假象,如果再依据假象来作分析判断,得出的只能是偏见,而偏见所造成的恶果就是隔阂和对立。如此理解就无从谈起。因此,作为教师和班主任,只要有可能就要尽量多的到学生中去,去参加他们的闲谈,参加他们的活动,参加他们的联欢,一定不要放过任何与学生接触的机会。
其次,要和学生平等相待。能经常到学生中去,固然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如果老师总是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高人一等,不可一世,永远正确的架势,或者装出一副不苟言笑,深不可测的样子,即使你是天天在学生中间,也未必就是真正地“深入”到学生中去。说不定哪一天,学生已知道你又要“深入”了,他们便会“警戒”起来或故意躲开,装着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因此,老师对学生有几分真意和诚意,学生会回敬老师几分真情。有的学生说,“我们也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因人而异”。这是学生中的人之常情,而不是他们的狡猾。现在的青少年上了中学,尤其是上了高中,“成人”的意识愈来愈浓,内心深处潜藏着要求被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愿望,他们渴望象成人一样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希望别人给他们应有的“成人”地位,讨厌别人仍旧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他们要求老师讲真话,讲实话,给他们“指点迷津”。所以,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老师都应尽可能给学生恰到好处地谈些“书外话”,诸如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成才、什么是人才和竞争等。只要我们出于真诚,说话中肯,学生是十分欢迎的。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偏差”我们也应慎重处理,给被教育者留有“余地”。例如,对学生中目前出现的“早恋”现象,一方面我们不能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另一方面也不应看作为是不可饶恕的“邪恶”,先给他一顿“乱棍”,然后搞他个满城风雨,再“请”出各路诸侯前来助战,让“恋爱者”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实际上,“中学生谈恋爱现象”在哪一代青少年身上没有发生过?如果说现在有向“早”、“多”和“明”的方向发展的趋势,那是因为校外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同时我们也没有很好地做好这方面的引导教育工作,绝不是这一代学生就特别“邪门”。处理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真正从爱护学生的利益出发,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及承受能力,首先对他们的行为表示充分的理解,让他们在心理上愿意接受你的教育,然后再严[]肃、坦诚地给他们分析早恋的诸多危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帮助他们把精力、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事业上来,渡过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难关”。
第三,要给学生创造成才环境。未来社会的理想型人才应当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多方面的才能、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求实进取的开拓精神。这些东西从哪儿来?要靠教育、
实践锻炼。要想让我们的学生早成才、成高才,就要给学生一点“曲折”,多给学生一点“跌打滚爬”的机会,还要给他们一点自主、自理和思考,使他们在登台表演和实际操作中渐渐成才,使他们在步出校园的大门前,具备比较多的自信心,能动性,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
第四,要严格要求学生。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及世界观形式的关键时期。正确的灌输和引导,严格的训练,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严格的学校教育和道德修养,就不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合格人才。目前,社会上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在“教育”和“渗透”着当代中学生。无形之中,校园内外正进行着一场激烈的“争夺”。在这场“争夺”中,一些学生陷入了迷惘之中,他们需要学校伸出强大的“手臂”去拉他们一把。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调动校内外一切积极的因素,形成一个学校、家庭、社会的“统一战线”。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文明行为规范的教育,使他们不断剔除身上的“野性”、“惰性”,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作风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成为具有较高文明标准的“现代人”。我们还应不断进行教学改革,通过种种有效的手段,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今后各条战线的能手。这些不仅是当前中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未来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
历史已进入二十一世纪。新世纪的教师,要有一种忧患意识。要使自己紧紧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要使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与学生的思想和感情绐终保持共振,保持默契,保持和谐,不断创新,充分理解学生,去除陈旧的教育方法。因为这是我们的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我们通向理想的桥梁。
昆山国际学校陈兆亚
人类已跨入二十一世纪。生活在这新世纪之初的中学生,他们对开拓、创新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心比天高,但他们又缺乏对过去的历史的认识和体验,喜欢左顾右盼,又容易对现实产生不满,缺少冷静思考;他们自信又脆弱,自负又急躁,他们只想到轻松愉快,不愿吃苦多干事。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我们当老师的怎
么办,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怎么办?盯住他们的一些“缺点”不放吗?成天用“清规戒律”来责难他们吗?对他们不管不问,抛给社会去教育他们吗?还是抓住他们积极向上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特点,充分理解肯定他们,满腔热情,真心实意地爱护和帮助他们呢?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一项重要的任务。答案只能是后者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不能用
七、八十年代对青年学生教育的标准和方式来要求这些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中学生。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激流中前进。评判一个人或一代人,要根据其所在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来看待,这才是正确的理解。
没有理解就没有爱,而没有爱的教育也是不成功的教育,也不是真正的教育。目前在校的中学生,他们大多出生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洪流,商品经济的大潮,民主自由的呼喊,恩啊爱啊的情歌充满在他们的脑海里,高校扩大招生,上大学较前容易得多,而就业难又成为一个热点,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和厚爱,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曲时代的交响曲,在伴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成人。在他们的身上,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与此同时,现在的中学生,正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建设现代化、社会全面达小康的主力军。今后的中国、明天的世界等待他们的将是高标准多层次的人才需求,优胜劣汰和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在这场竞争中,谁胜谁败的关键点就在于参与竞争者自身的素质,也就是才学、能力、品质、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劣。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就是他们的明天,而他们的明天也决定了中国的未来的前途。依据以上两点,我们找准了如何理解和教育学生的依据和出发点。
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到底怎样才能理解学生呢?首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和他们交朋友。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他们的爱好,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他们的烦恼有哪些?有哪些需要?这是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不“下海”不知水的深浅,不登山,不知山的高低。不深入到学生中去,就不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不少的老师经常埋怨现在的学生不懂事、不理解老师的“良心苦口”,对老师实行“全封闭”或“半封闭”。其实,这是因老师与学生接触太少的缘故。你离学生一尺,学生就会“敬”你一丈。这样,老师所了解的情况只是老师与学生的假象,如果再依据假象来作分析判断,得出的只能是偏见,而偏见所造成的恶果就是隔阂和对立。如此理解就无从谈起。因此,作为教师和班主任,只要有可能就要尽量多的到学生中去,去参加他们的闲谈,参加他们的活动,参加他们的联欢,一定不要放过任何与学生接触的机会。
其次,要和学生平等相待。能经常到学生中去,固然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如果老师总是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高人一等,不可一世,永远正确的架势,或者装出一副不苟言笑,深不可测的样子,即使你是天天在学生中间,也未必就是真正地“深入”到学生中去。说不定哪一天,学生已知道你又要“深入”了,他们便会“警戒”起来或故意躲开,装着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因此,老师对学生有几分真意和诚意,学生会回敬老师几分真情。有的学生说,“我们也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因人而异”。这是学生中的人之常情,而不是他们的狡猾。现在的青少年上了中学,尤其是上了高中,“成人”的意识愈来愈浓,内心深处潜藏着要求被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愿望,他们渴望象成人一样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希望别人给他们应有的“成人”地位,讨厌别人仍旧把他们当作“孩子”看待。他们要求老师讲真话,讲实话,给他们“指点迷津”。所以,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老师都应尽可能给学生恰到好处地谈些“书外话”,诸如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成才、什么是人才和竞争等。只要我们出于真诚,说话中肯,学生是十分欢迎的。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偏差”我们也应慎重处理,给被教育者留有“余地”。例如,对学生中目前出现的“早恋”现象,一方面我们不能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另一方面也不应看作为是不可饶恕的“邪恶”,先给他一顿“乱棍”,然后搞他个满城风雨,再“请”出各路诸侯前来助战,让“恋爱者”陷入“四面楚歌”之中。实际上,“中学生谈恋爱现象”在哪一代青少年身上没有发生过?如果说现在有向“早”、“多”和“明”的方向发展的趋势,那是因为校外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同时我们也没有很好地做好这方面的引导教育工作,绝不是这一代学生就特别“邪门”。处理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真正从爱护学生的利益出发,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及承受能力,首先对他们的行为表示充分的理解,让他们在心理上愿意接受你的教育,然后再严 12全文查看
延伸阅读: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的集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