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演讲发言笔记心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背景和基本精神

11月24日 编辑 fanwen51.com

[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荣辱观心得体会]我的脑海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似乎离我很远,开始还觉得是我们的上层建筑用来给大家讲大道理的,好像没有什么很实在的东西我们能够抓得住。但细细想来,却又不完全是这么回...+阅读

文章标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背景和基本精神

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召开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认真学习《决定》,深刻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背景、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并

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为了加深对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理解,有必要了解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论述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时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体包括: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由此可见,十六届四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概念,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做出了深刻论述,这就为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指出:“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纳入“十一五”规划之中,表明我们党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直接奋斗目标。这在制定五年计划的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在上述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党中央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中央全会,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专门做出决定。于是就组织起草《决定》班子,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历经8个多月,形成了《决定》的初稿。经过反复征求意见,进行了50多次修改,使《决定》的内容更丰富,论述更系统,提法更准确,结构更严密,措施更实际。更有力。《决定》形成的每一稿,胡锦涛同志都认真审阅,提出重要指导意见,并先后主持召开4次常委会议和3次政治局会议,听取起草组汇报,认真进行研究,提出修改意见。特别是对群众关心的收入分配制度、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共享改革成果、落实“五个统筹”以及重视“社会文明建设”与“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等问题,更加关注和反复强调。这个《决定》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因此,它是指导我国今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纲领性文献。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时代背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根据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它既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又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它的重大意义可以从我国在新世纪所处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中加以深刻理解。第一,从我国所处的国际背景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能够有力地应对来自国际上的各种挑战和风险,以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和胜利。正确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国际大背景,必须从有利条件和面临风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很多有利条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我们应抓住一切机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维护世界和平,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我们应抓住各种机遇搞好经济合作和开拓世界市场,加快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三是科学技术正在突飞猛进发展,我们应借鉴西方的高科技发展经验,不断促进各行各业的科技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次,还要看到“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给我国带来了各种挑战和风险。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围绕多极还是单极的斗争将长期存在,美国企图称霸世界和世界各国人民反对称霸的斗争还要反复较量。二是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和风险,比如金融危机12全文查看的风险、经济危机的风险、垄断集团控制弱小和落后国家经济命脉的危险等。三是由于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互相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活动依然猖獗,地区和国际形势仍然很严峻。四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加紧在意识形态领域“打没有硝烟的战争”,企图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输出自己的政治制度、意识形

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继续对我国施行“西化”、“分化”战略,动摇我们的理论基础和理想信念。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党要有力地应对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要保持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和谐局面。第二,从我们所处的国内形势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不协调问题,以保证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一五”规划对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做出了具体规划和部署。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党中央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一是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二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四是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持久稳定,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才能实现社会和谐,推动现代化建设。应该说,自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围绕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因而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有些方面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不和谐。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呈现为缩小趋势,1985年城市居民收入仅是农民的1.86倍,但到2003年就高达3.24倍。二是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群体利益关系和矛盾出现了严重不和谐现象。据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科研所的测算,2000年全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已超出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的标准,2004年已高达0.458,这说明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已相当严重,若不重视解决或解决好,就有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三是领导干部和社会成员存在着素质不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作风不正、腐败蔓延等严重问题,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极大不满。腐败问题的严重性,不仅表现在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以权谋私的腐败作风和贪污受贿的腐败问题,而且在高级干部队伍中也存在着腐败问题。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基本精神和闪光思想我们学习《决定》,首先要抓住它的基本精神,特别是要抓住体现基本精神的闪光思想。《决定》的基本精神,主要是系统论述和规定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构建什么样的和谐社会、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战略策略问题,其重点是要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性质定位、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工作原则、战略部署和关键问题进行深刻论述,并做出明确规定,以便为全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方向,指导贯彻落实。为了深刻理解《决定》的基本精神,有必要对《决定》中提出的重大闪光思想加以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重要思想。第一,关于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定位问题。《决定》明确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段话用简明语言第一次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性质定位问题做出了概括。一句话揭示了四个重大问题:一是揭示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强调我们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道路,这就从性质上把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古代讲的“社会和谐”以及西方讲的“社会和谐”区别开来。二是揭示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问题,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不能脱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不能取得成功。三是揭示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主体问题,强调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和动员全体人民来参加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四是揭示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问题,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果必须是全体人民共享,绝不能只给少数人独享,这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上的体现,也是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定位。第二,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问题。《决定》首先要求必须坚持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同时还特别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是在党的全会通过的《决定》中,第一次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来论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要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重点是要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而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又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文化基础。可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构建和谐社会是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科学发展观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一个主要标志。第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问题。《决定》指出:“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这段论述的前六句话是指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特征,胡锦涛同志2005年2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时,就把这六句话称作为基本特征,也看成是总要求。在这个总要求下,《决定》强调要把“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来抓,同时还强调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推动“四大建设”协调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后来江泽民同志又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要一起抓。胡锦涛同志在此基础上,又提出要把“三个文明建设”与“社会文明建设”一起抓,强调“四大建设”一定要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四,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问题。为了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决定》根据一年来的调查研究,制定了到2020年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有九个方面:一是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人民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二是城乡、区域差距扩大趋势得到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三是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四是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五是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六是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七是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八是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局面。这九项目标任务,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内容相当丰富全面,体现了“四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战略思想。二是目标任务切近实际、切近群众、切近生活,重点是要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觉得这个目标任务可信可靠,愿意为其努力奋斗。三是这个目标任务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相衔接,既着眼于长远,又立足于当前,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第五,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原则问题。《决定》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规定: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一切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强调要做好“五个统筹”工作,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清洁、安全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进一步扩大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四是必须坚持民主法制的原则,强调一方面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另一方面要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逐渐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调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六是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强调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这六条基本原则是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它已经形成了一个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体系。第一条是做好工作的根本前提,第二条是做好工作的指导方针,第三条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动力,第四条是做好工作的政治保障,第五条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条件,第六条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和基础。这表明我们党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已经找到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就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提供了重要保证。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和根本保证纵观《决定》全文,从第三部分到第八部分,都是论述和规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和重大措施问题。所谓战略部署,就是党中央从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出发,对落实构建和谐社会所做的周密安排、政策措施和根本保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一是要把立足点放在发展问题上,特别是要放在协调发展问题上,重点应抓好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为此,就要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城乡发展;通过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协调区域发展;通过贯彻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育优先发展政策,促进教育公平;通过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和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通过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通过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以上七条政策措施,是推动协调发展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第二,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二是要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三是要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四是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六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只有不断完善这六项制度,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各项制度保证。第三,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要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二是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三是必须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四是必须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只有做好上述工作并坚持这些工作原则,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第四,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决定》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努力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二是要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三是要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四是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五是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六是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七是要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这七项工作既是完善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体现了“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基本特征。第五,要激发社会活力,增强社会团结和睦。《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二是要巩固和扩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要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四是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四项措施的基本精神,就是发扬创造精神和团结精神,这是激发活力和实现和谐的灵魂。第六,要加强党的领导,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证。《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深刻理解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科学含义,明确领导核心作用是“指引作用、服务作用、保证作用、协调作用”四位一体的统一。二是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领导管理格局和机制。三是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四是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五是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和信任度。六是要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创新和新的伟大工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背景和基本精神》12全文查看文章标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背景和基本精神

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召开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认真学习《决定》,深刻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背景、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并

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 为了加深对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理解,有必要了解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论述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时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体包括: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由此可见,十六届四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概念,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做出了深刻论述,这就为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指出:“要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纳入“十一五”规划之中,表明我们党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直接奋斗目标。这在制定五年计划的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上述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党中央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中央全会,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专门做出决定。于是就组织起草《决定》班子,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历经8个多月,形成了《决定》的初稿。经过反复征求意见,进行了50多次修改,使《决定》的内容更丰富,论述更系统,提法更准确,结构更严密,措施更实际。更有力。《决定》形成的每一稿,胡锦涛同志都认真审阅,提出重要指导意见,并先后主持召开4次常委会议和3次政治局会议,听取起草组汇报,认真进行研究,提出修改意见。特别是对群众关心的收入分配制度、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共享改革成果、落实“五个统筹”以及重视“社会文明建设”与“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等问题,更加关注和反复强调。这个《决定》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因此,它是指导我国今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纲领性文献。 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时代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根据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从我国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它既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又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它的重大意义可以从我国在新世纪所处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中加以深刻理解。 第一,从我国所处的国际背景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能够有力地应对来自国际上的各种挑战和风险,以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和胜利。正确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国际大背景,必须从有利条件和面临风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很多有利条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我们应抓住一切机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维护世界和平,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我们应抓住各种机遇搞好经济合作和开拓世界市场,加快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三是科学技术正在突飞猛进发展,我们应借鉴西方的高科技发展经验,不断促进各行各业的科技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次,还要看到“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给我国带来了各种挑战和风险。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围绕多极还是单极的斗争将长期存在,美国企图称霸世界和世界各国人民反对称霸的斗争还要反复较量。二是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和风险,比如金融危机[]的风险、经济危机的风险、垄断集团控制弱小和落后国家经济命脉的危险等。三是由于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互相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活动依然猖獗,地区和国际形势仍然很严峻。四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加紧在意识形态领域“打没有硝烟的战争”,企图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输出自己的政治制度、意识形

延伸阅读: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心得体会社会主义荣辱观关系到党的执政地,而中国共产党是由千千万万个党员组成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这千千万万个党员去执行,党的主张要靠这千千万万个党员去实施,每一个党员的素质关...

江文选学习心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一...

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该掌握的十大方面一、社会主义治理念的内容可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 这五个理念,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

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心得体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提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

贯彻《信访条例》构建和谐社会最近,国务院颁布了新修订的《信访条例》,该条例将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在传统的信访制度面临尴尬境地、社会舆论尤其是有专家对信访制度的存废提出异议的背景下,国务院及时颁...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

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心得体会荣辱观是道德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它集中体现一个社会对特定思想行为的价值取向。荣与辱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也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评价手段。何为荣,何为辱,不同时代、不同社会...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公平正义学习心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

构筑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价值体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作了全面概括。“八荣八耻”的提出旗帜鲜明地确立了我国在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所...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