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性善论与孩子品德教育论文]两千多年前,亚圣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观点,我认为这对于现在孩子的品德教育还具有十分深刻的指导意义。教人求善,永远是孩子品德教育的真谛。 孟子的性善论的提出,是以论心为...+阅读
中华民族具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留下了丰富的德育思想遗产。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大师作为中国道德教育的先驱,他们有关道德教育的思想理论和具体实践是我国德育历史中的宝贵财富,至今仍值得我们进行分析、探讨并加以借鉴。本文以孟子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不怕没有素材咯,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摘要:孟子的人性论主要包括性善、向善、为善几个环节,其宗旨就是通过道德教育,使人们能够在后天把四端发展成为四德。现代德育在性善论的影响下,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功能与道德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在接受德育的背景下,终身运用德育去完善自我的善端。关键词:性善论;现代德育。充满智慧的儒家哲学思想,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它用其自身的独特魅力,为现代德育奠定了稳定的根基,并引领着现代德育趋于完善。性善论仁、义、礼、智的四德,从古至今,诠释着一个宗旨,即在构建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德育必定发挥着其自身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当施教者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让受教者形成自我教育意识?一直是现代德育工作者反思的一个问题。
一、性善论的析要。《孟子公孙丑上》指出: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性四德为现代道德教育找到了人之可教化的理论基础。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明其必有也。礼、智,性也。心,统性情者也。端,绪也。因其情之发,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见,犹有物在中而绪见于外也。 [1]朱熹注解之意,鲜明地强调了儒家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是对性与情、情与理的重视。
(一) 人向善与行善的动机。孟子认为人性中具有先天的善端,所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但是,孟子又曰: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显然,人作为个体具有善端,但是,这种善端只不过是处于道德心理的萌芽状态,还不具有仁、义、礼、智的道德品质。个体的人只有经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其仁、义、礼、智四种善的萌芽,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孟子的性善论继承了孔子的人性论,提炼了人性善的本性,突出了人与生俱来就有向善的秉性。孟子在倡导人之本质根植于善的同时,也证实了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每一个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生物人来说,在成人之前,必先成才。正如康德所言,人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才能成为人,受教育对人来说,是一种需要。人有双重生命,父母那里遗传的生命是物质基础; 人要成为真正的人, 还要经历二次生成为人之道,即可成人。人在有向善的根基上,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才能激发内心的主观行善的心理情感。行善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出于个体主观的善端。[ 2 ]
(二) 人为善的意义。孟子人性论论证了人在成人的历程中,具有向善的本性与行善的主观意愿。他在对人善端肯定的同时,也论证了成才的必要条件为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孟子对人的良知良能品性的论证中提出[天下论文],仁、义、礼、智等普遍道德准则不是自外强加于人的,而是源于人的内在,生发于人善良的本性。然而,孟子通过圣贤人格告诫人们,善端如果没有给予积极的保存,必然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逐步消失。内圣外王的高尚品质就是在为善中拓展善端的结果,它也肯定了人们是在为善中实现自我价值。当然, 《孟子》中又言,圣人与我同类;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圣贤的人格被人类赋予了极致性与神秘性,看似遥不可及,但是,学而至之的言论, 又激起了人类挑战自我的志向。人之四端,体现出人具有先天成德的天赋,但是孟子认定唯有向善的动机与为善的能力,才能扩充人的善端。人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全然依赖于求真向善与粹美的思想教育, 这也是人在生存之际,锤炼人格的必经之路。所以, 孟子强调了人在内求外修的同时,莫忘教育的重要性。人只有在接受教化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真、善、美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二、现代德育中善的体验。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色也,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在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之后,创立了良心本体论。在他看来,良心是内在本质,是人们外在德行的根源,是万善的本源。人性和道德的完善,有待于后天的学习和努力与善性的扩充和培养。中国传统德育模式在性善论的指导下,强调教师教化在德育中的作用,而现代德育受性善论的影响,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模式。
(一) 性善论指引下的现代德育目标。“性善论”的现代德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