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面试笔试简历简介

试论家谱所见底层文人对古代诗文名篇的解读

12月13日 编辑 fanwen51.com

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免不了都要写论文,下面文书帮小编给大家带来一篇论文范文,欢迎阅读!论文摘要:从家谱的记载看,下层文人对古代诗文名篇的评论,主要有三种情形:向往诗文所表现的某种人生理想;对诗文的内容予以具体的分析;对诗文的意义给予改造性理解和引用。所体现出的观点有的与我们此前所看到的专业评论接近,有的则别出新意。而无论是哪种情形,都能反映普通人阅读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风貌和具体过程,是对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补充。论文关键词:底层文人;普通民众;古代文学批评在古旧家谱文献中,保留了一些下层文人甚至乡野村夫评论中国古代诗文名篇的资料。这些评论有的与我们此前所看到的专业型评论接近,有的则别出新意。而无论是哪种情形,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人阅读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某些风貌和过程,这些过程及结论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及价值、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鲜活状态,具有重要的补充意义和参考价值。兹简要介绍如次。

一、以向往诗文所表现的人生境界而表达对诗文的理解许多乡下文人对于古代诗文中所表现的某种人生理想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而在这种兴趣中,也同时反映了他们对诗文意义的理解。尹炳金、尹任公等纂修、民国间永思堂木活字本《尹氏家乘》卷十六中载席珍撰伯父云庵公传,称尹御尊屡试辄败。家居饮酒,常以读书下之。一日读仲长统《乐志论》,每一过,浮一大白。适有友人吴紫陶见之,笑日:有如此下酒物,虽一斗不足多也。仲长统是东汉时期的智士和狂士。《后汉书》本传称他性假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其《乐志论》为自己设计了一种既无衣食之忧又无心灵之扰、闲静时置身山水、嬉乐时良朋满座的闲适安逸生活。这样的生活即使神仙也难以企及,但许多厌世的文人却十分向往。落榜书生尹御尊每读一遍《乐志论》,即痛饮一杯,其中的意境他自己虽未明言,但友人一句有如此下酒物,虽一斗不足多,则替他将《乐志论》的精髓点了出来。实有言在此而意在彼之妙。蒋得宝等纂修、民国十二年一梅堂木活字本《蒋氏宗谱》卷十三载路嗣雄撰揆宇蒋公传,称其为诗酒中人,并说他尝谓人诵古乐府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二语,若与时事之成败、人物之升降了然于心,乃言与行违,念头处处皆错,犹棋子盘盘尽错,其于《葩经》醉酒饱德之谓,究未之思也,不然,何不磊落光明,行忠孝事,为顶天立地一个奇男子耶。噫,若辈诚下愚不移矣。夫酒所以养性也,性养则德饱,古圣所云可为箴鉴,诸君子请满饮此杯以为酒戒。蒋揆宇虽然嗜好饮酒,但他却坚决反对嗜酒败德,所以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所隐含的消极人生态度给予了及时的提醒。如果身居高位的大德贤出此语,我们会觉得他是在板起面孔说教,但这位乡下文人如此语重心长,则包含了更多的务实和忧患意味。因为身处乡间而好酒,极易产生靡费和懈惰,于自身的健康和家庭财产都是很大的隐忧。蒋揆宇如此引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更反映出乡间文人的心理焦点。姜继宗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受福堂木活字本《龙砂姜氏宗谱》载包琪撰蔼堂姜公传记载,姜蔼堂有次招约包琪之父饮酒,作者随侍,酒酣,脱帽露顶,庄谐间作,谓先子日: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晚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之消忧,此数语实获我心。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和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之消忧,分别出自孔融之和陶渊明《归去来辞》,表达的是与友朋同乐的心理愿望。清人伍涵芬《读书乐趣》卷三云:陶元亮《归去来辞》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覆吟咏,翩然欲仙,然尤妙于息交绝游一句。下即接云晚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若无此两句,不将疑是孤僻一流,同于槁木乎?其意即谓此二句正体现了陶渊明浓深的人间情怀。姜蔼堂认为分别出自孔融和陶渊明的这几句实获我心,则说明这几句描写友朋聚饮欢乐场景的恰切性,也反映了他对于这种生活和这些文句的欣赏。(清)殷实益等纂修、光绪五年(1879)木活字本《后贤殷氏支谱》卷一文献考载姜应熊撰明卿殷公传记载:殷道昭自以家世业农,遂悉力田作,暇则以渔钓自娱。尝过里塾中,闻童子诵渊明田居、获稻等诗,辄点头日:此境大佳,吾一生享此足矣。田居、获稻分别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几首诗都很恰切地表现了田园生活的苦乐,尤其是于苦楚之中别寓快乐,很能使世代生长于斯的人由此发现身边日常生活中所蕴涵的诗意。殷道昭世代为农,虽偶尔也渔钓打猎,但未感到其中之乐趣,当他听到村塾里的孩子们诵读陶渊明描写乡村生活的诗句后,便不由脱口而出:此境大佳,吾一生享此足矣。这反映了他平时只以苦为苦甚至以乐为苦而未能苦中求乐,也反映了陶渊明简淡之笔所达到的神奇效果。

二、对诗文内容的趋同性理解乡村文人对古代诗文的篇章内容及字句含义,也提出了他们的理解,这些理解大部分与已经形成的主流认识完全一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明正德刻本《山阴刘氏宗谱》录孙缙绅撰《大父谧庵府君传》记载刘链(别号谧庵)喜吟咏,尤喜七言律。一日同刘半斋游兰亭,请日:《永和记》昭明不人《选》,无乃以天朗气清类秋景耶?又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较之于彼更无着,果然乎?《昭明文选》为何不选《兰亭集序》的问题,曾经是魏晋文学研究中一个热烈讨论的话题。主要的解释有两条:一是兰亭修禊发生在暮春,而天朗气清之句则为秋景,时令与景色不一致。宋范陈正敏引述季父虚中的观点日:《兰亭序》暮春而有秋景天朗气清之句,故不人选,王得臣以《楚辞》秋之为气也,天高而气清为据,支持范陈正敏之说。二是《兰亭序》的思想情调有消极悲观以至悖于老庄自然达观之论。宋人桑世昌《兰亭考》卷八《推评》说:右军器宇、词、翰三者俱优,而《曲水序》中有乐极悲来,嗟悼之意。《文选》中收王元长《曲水诗序》,《曲水序》不收,岂昭明深于内学,以羲之不达大观之理,故独遗耶?山阴刘链与同游之刘半斋请教《文选》不入选《兰亭序》的原因时所指出的天朗气清类秋景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较之于彼更无着,与历史上出现的解释基本上一致。这种一致恰好显示了民间或普通文人在面对经典作品时,对主流传统观点的吸纳与认同,体现的是关于经典作品的经典评论在文化底层的传播情形。刘链的观点与历史上的认识几乎如出一辙,这就是接受学研究者所说的大众阅读的从众性表现。他的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兰亭序》的内容而言固无胜义,但他的行为本身却依然具有深意。它一方面显示了经典之论是否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如何接受,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中华文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刘锩关于《文选》不选《兰亭序》之见,在专业的文史研究者看来是无需特别关注的,但对于与他同样文化水平以及更逊于他的人来说,他的理解就具有启蒙和开化的作用。中华文化应该就是经由这样的方式,一级一级地由上向下传递,范围逐渐扩大而影响渐趋久远。廖葆华等纂修、民国二十八年世缣堂木活字本《浏东廖氏族谱》卷十八艺文辑录廖之侗的《俚言求助》,其中云:昔陶渊明有则终日延宾,无则沿门乞食,其诗有云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又日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所难得者,解意主人耳。人人都能想象,为衣食之困而向他人乞求是一件极其窘迫的事情,举手敲门就非常艰难,面对主人的目光更是难于启齿。这时候听到类似是不是没有吃的啦需要我帮助吗等出于关心和友好的话语,都会觉得是莫大的耻辱。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就是什么也不用问,什么都不说,将所需要的默默地给予对方。这就是善解人意的方式,此时无声胜有声。陶渊明诗中所写到的这位邻人就是这样的人,或者说陶渊明非常渴望这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不仅是陶渊明所希望的,也是廖之侗所希望的。所难得者,解意主人八个字,把《乞食》反映的重要内容表现了出来。阙万年等修、民国二十二年圣邻堂木活字本《古吴阙氏宗谱》卷二载王启勋梅李支祝庄桥阙家圩金宝公传日:晋时陶靖节云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此言人生能习劳,能耐苦,不驰志于显荣势利,株守田园,而能创业垂裕者,终其身自得享至乐于无形也。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语出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表现的是陶渊明安贫乐道的心灵境界。方宗诚《陶诗真诠》说此二句所展示的胸次近于颜子,陶渊明自己的诗文中也一再声明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金宝公关于这两旬诗的理解与陶渊明自述及历代的解释基本一致,而且结合陶渊明的一生,提出了更为广泛的义项。试论家谱所见底层文人对古代诗文名篇的解读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