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证劵市场的适用性探讨]摘要: 本文首先讨论价值投资的内涵,梳理了价值投资策略的理论发展,接着对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证券市场的适用性进行探讨,论证其在中国股市的适用性较低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最后,...+阅读
公共管理中企业化经营模式的适用性问题,下面带来公共管理中企业化经营模式的适用性问题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公共管理中企业化经营模式的适用性问题【1】
摘要: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集中起来的社会各界力量,通过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等手段,强化政府的治理功能,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绩效、提高公共服务品质、实现公共福利和利益的目的。
为了解决政府危机和社会危机,西方国家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理念,对于这种理念,各个国家褒贬不一,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论证了企业化经营模式在公共管理中是否适应。
关键词:公共管理 企业化经营模式 适用性
西方新公共管理理念是指以企业的经营模式来优化政府的管理、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使政府重新受到民众的尊敬和信任,建立企业化政府。
表面看来,这是在公共管理中套用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在深层方面,企业和公共管理的根本性质就是不同的,应该合理的看待模式的套用。
一、政府与企业的性质存在差别
单单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政府和企业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政府是市场和非政府组织的替代者,企业是市场的替代者,不同的是政府的替代关系不仅包括经济因素,还包括非经济因素,企业的替代关系主要包括成本等经济因素。
如果市场调控没有失灵,市场本身就可以处理好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这时就不需要政府的管理与调控;如果市场调控失灵,非政府组织也可以处理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不需要政府对社会的管理。
但是在实际中,无论是市场本身还是非政府组织,都存在一些管理失灵等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的存在,同样,政府也存在失灵的情况,需要市场和非政府组织进行对社会的管理,它们的存在都有各自的用途。
因此,政府是社会发展中被选择的产物,代表了其他组织或个人的利益,不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它的职能是为其他组织或个人工作,政府代理了他人、组织进行对社会和市场的管理,并促进他人或他组织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因而政府只是代理人,永远做不了最终委托人。
从政府自身立法要求和人们群众的要求来看,政府的职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永远做人们最忠实的公仆。
政府理想的状态是代表了广大人们群众的利益,并且始终为人民服务的,但是在实际中,政府也存在着一些不理想的行为,比如滋生蔓延的贪腐现象,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究其原因,可以得出,由于政府的组织目标不是自生的,不是政府或政府工作人员追求利益的结果,而是外部加注的,因此,人民授权于政府来代表自己的利益,政府应该代表人民,不是政府内部天生就代表人民,是人民授权的。
政府代表人民的利益,那么谁去代表政府呢?政府不是抽象的,而是一个具体的组织,每一级的政府都有自己的负责人,这些负责人实际上就是人民的代理人,代理委托人即人民的利益来进行公共管理的事务。
从政府到政府组织,代理的内容由抽象到具体,使得事物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那么就会出现一个疑问:政府代表了人民的利益,那么政府组织中的个人是不是也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呢?实际上,人民的利益就是通过政府组织中的个人来实现和体现的。
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有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本能追求,无论是经济人还是非经济人,无论是商人还是政客,都有通过计算和创造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功能,政府组织的目标和政府中个人的目标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很多情况是存在冲突的,一致的情况是强制性约束的结果。
因此,就出现了政府组织代表人民的利益,而在政府中的个人是代表自己利益的,要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内力和外力相结合,既要对内部人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做好监督工作,又要依靠外部分权,尽量减少矛盾的存在。
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使得利润最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企业有自己的利益追求,企业所有者的目标就是最大化的获取货币,劳动者的目标是工资最大化,资本所有者的目标是利息最大化,土地所有者的目标是租金最大化,这些都属于经济人,因为他们和企业的组织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政府追求的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工作人员也不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都不是经济人。
二、政府与民众之间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交易活动中,交易的一方掌握了另一方的私人信息,使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均等,双方没有共同掌握公共信息,造成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交易的一方由于自身的疏忽大意,遗漏或丢失了一些信息造成的,交易的一方在主观上不是故意的,而是不小心的;另一种是交易的一方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主观的隐瞒、夸大、歪曲信息造成的;还有一种是交易的一方对已经公开的信息不了解或者不理解,由于主观方面知识的欠缺造成的。
不管由于什么原因,都会造成交易中欺诈、败德、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一般情况下,市场竞争和垄断行为都会促使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产生,并且信息的不对称更有利于垄断者。
政府就是一个垄断组织,因此政府和人民之间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国家机密信息,民众更是不了解信息情况。
就算是政府公开一部分信息,人民也可能因为主观因素知识的局限对政府信息不理解,如果政府公开的信息本身就含糊不清,那就更加大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且政府公开的信息越模糊,解释权就越大,虽然近些年来政府提倡政务公开,要求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但这些很多情况下都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三、政府与企业生产活动的成本存在差别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在实现既定产量时采取很多措施来降低成本、节省开支,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自身竞争力,在市场中站稳脚步。
在政府中,拟公共物品消费非常严重,消费的数量、金额等要远远大于企业对拟公共物品的消费,主要包括公款吃喝、公物私用、公费旅游、公费进修等等,在职消费常常以合法的形式出现,造成了公共物品的使用、支配、占有私有化,使得贪腐贪腐现象时有发生。
四、政府与企业的组织目标存在差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由于受到产权明晰的约束,组织目标是在完成既定产量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或者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通过对市场占有率、劳动生产率、利润总量、单位资金利用率等量化标准来衡量企业的组织目标是否实现,由于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需要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好做下一步的经济决策,因此这些量化的标准都容不得掺假,都是真实的,都是可以在不同企业、国家、地区进行比较的。
政府的组织目标不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综合性的政府有GDP之类的宏观指标,但是往往没有可以进行量化的业绩指标,缺乏明确的考核指标,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第一,政府的组织目标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人民的利益不仅包括经济利益,还包括非经济利益,这些非经济利益没有客观的指标。
第二,政府的组织目标并不是同时实现的,经济目标和非经济目标相互协调。
第三,由于组织目标多元化,使得政府的自由活动空间大,缺乏监督力。
第四,对政府公布的业绩指标无从考证,监督困难。
五、结束语
任何一种组织的内在机制都是在自身需要的条件下生成的,并且这种内在机制只能适合于本组织,其他组织对这种内在机制进行简单的套用是不行的。
企业化精神是在企业发展的需求中产生的,内在机制只适用于企业的发展,政府发展可以借鉴企业的发展模式,但是不能复制使用,因此,政府需要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机制。
参考文献:
[1](澳)政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周明德、全竹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叉:反思与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倒的论迷》,《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4]袁祖望 《大学的逻辑》未必都合乎大学的逻辑——与张维迎先生商榷[期刊论文]-现代大学教育 2005(6)
[5][美]史蒂文-科恩,威廉-埃米克.新有效公其管理者[M]王玲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
[6]椿雷厄姆·T-奥尔森:《套共事业与私营企业管理:他们在所有不重要的方面是否基本上是相同的》,《国外岔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
[7]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
城市社会公共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2】
摘 要:公共危机管理是城市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的首要功能是必须具备抵抗公共危机的能力,公共危机应急体系建设成为城市社会公共管理的重点。
我国这样一个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国家,发生公共危机的可能性更大。
建立完善高效的公共危机应急体系是提高城市社会公共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城市;公共管理体系;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管理是城市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的首要功能是必须具备抵抗公共危机的能力,公共危机应急体系建设成为城市社会公共管理的重点。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3000美元区间,是公共危机事件的多发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的相对薄弱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城市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特别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国家,发生公共危机的可能性更大。
我国正处在基本完成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过程中。
原来毫不担心的安全保障有时变得极为脆弱,自然环境如此,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同样,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受到各种冲击,不得不面对时空范围广、传递速度快、爆发频率高的公共风险。
一、城市公共危机应急体系建设现状
公共危机事件从根源上讲都有不同的特性,从本质上讲,都有自己的一些规律,建立公共危机应急体系,我们针对的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应急、响应,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防止危机发生以后带来的后果,建立起有效的应急预案,随时做好应急、响应、善后处理的工作,来应对突发事件,把公共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建立完善高效的公共危机应急体系是提高城市社会公共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应急预案体系
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
总体预案共6章,分别为总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监督管理和附则。
《总体预案》出台后,各省市先后出台适合本省市的总体预案和分项预案。
具体明确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加强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做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工作、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制定和完善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的政策措施、加强领导和全社会参与等六大方面的内容。
以哈尔滨为例,目前,哈尔滨政府网公布出47项应急预案,其中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11项;二是事故灾难类应急预案26项;三是公共卫生类应急预案7项;四是社会安全类应急预案3项。
哈尔滨市8区10县都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街道和社区也有各自的(应急预案),并与市级《总体预案》联动发挥作用。
(二)避难场所建设
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的政府应根据当地居民人口和分布等情况,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统筹规划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并设明显标志。
全国各省市结合公共危机管理的实际,制定地方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建设标准、数量、布局等。
以哈尔滨市为例,自2009年开始规划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启用首批20处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在全市8个区,累计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可容纳52万人。
截至2010年10月,哈尔滨市共设立市、区、街道三级应急避难场所200余处。
哈尔滨市已有的应急避难场所都是利用现有公园、体育场(馆)、学校操场等场地改造而成,通过应急水电、厕所、物资供应、医疗卫生、防疫等设施设备,实现应急避险功能。
《哈尔滨市防灾疏散空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针对地震、洪水、流行疫病等灾害规划各类抗震紧急避难场所831处和各类固定及中心级避震疏散场所64处,并将逐步建立覆盖包括呼兰、阿城在内的全市防灾避难疏散空间体系。
按照安全第
一、就近布局原则,重点选择公园、绿地、体育场(馆)、学校操场和广场等临近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共建筑等人口相对密集区域,2011年5月又确定20处“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52万人以上,灾难发生时群众及救灾物资将在最短时间内送达。
(三)公共危机视频监测系统建设
全国各城市在公共危机视频监测系统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争做到城市的全覆盖。
在居民小区、公共场所繁华地段、重点单位、金融系统安装监控摄像机,在治安卡口安装高清智能卡口系统,此项工程实现城市视频网络系统的无缝衔接,数据资料实时传输,视频图像随时调用,预防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同时使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得到及时控制。
二、应对公共危机突发事件的保障措施
第一,组织领导到位。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
各级政府快速成立公共危机突发事件的领导小组,保障应对处置危机的领导力度。
二是建立组织网络。
城市管理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全面启动,形成协调有序的组织网络。
三是启动相应预案。
省、市整体应急预案和卫生、环保、供水、工商、物价、水务、商务等相应部门应急预案启动。
物价部门进一步加强市场价格监控,以确保相关商品的价格稳定。
市场监管部门加大检查力度,严格防止、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行为。
交通部门开辟运输绿色通道等措施,保证应急物资运输。
商务部门积极组织货源,保证市场有序供应。
第二,控制措施到位。
在确认危机事件发生后,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危机。
一是从危机源头治理。
如:重点污染事故要控制污染源,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要控制食品药品生产源头。
二是实时监测。
监测数据是决策的前提,启动应急监测系统,调集人员、物资和设备,对公共危机突发事件检测结果随时上报,为决策提供依据。
三是尊重科学,科学控制。
在确认危机事件发生后,组织危机事件涉及的各领域权威专家,进行周密论证,提出了可操作的技术路线,保证了危机控制的科学性。
第三,应急资金保障到位。
公共危机发生后,各级政府应迅速划拨资金用于处置突发事件。
资金重点保证危机发生后,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特别是针对受害群众和困难群体的物资保障。
公共管理中企业化经营模式的适用性问题
延伸阅读: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毕业论文你了解通货膨胀目标制吗,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适用性分析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用。 摘要:首先,文章阐述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内涵和具体操作流程,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