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混声合唱曲《大漠之夜》的艺术特色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 要】本文以尚德义作曲、邵永强作词的混声四部合唱《大漠之夜》为研究对象,从该曲的创作背景、意境与结构、钢琴伴奏及演唱情感与技巧等方面为切入点,对该作品进行较为详尽的评析,力求将该作品丰富的内涵、极高的艺术价值得以充分地展现。
【关键词】《大漠之夜》;合唱;艺术特色
由尚德义作曲、邵永强作词的混声四部合唱《大漠之夜》,在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众多的优秀作品中名列金奖榜首。
该作品词曲珠联璧合,立意深邃,是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时代性完美统一的佳作精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充分展现了我国近年来合唱创作的发展水平。
一、创作背景
尚德义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创作的声乐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和表现力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尚德义先生以远方游子般的思乡情怀九次赴西部采风,投身于大西北生活题材的音乐创作之中。
而词作者邵永强先生的诗词充满乡音和赤子之情,具有简明格调的民歌风韵,富于咏唱性的长短句结构和真实情感的生动形象,形成了他浓郁的西北风格。
对大西北的深厚情结,使得二位拥有难能可贵的艺术创作的心灵默契,他们的风格力求突出民族特色,有激昂的生活热情和丰富的艺术想象。
《大漠之夜》以其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和独特的音响,借助大漠中不畏艰难,执着行进的骆驼形象,以此来激励人们克服困难、不断进取,对生活充满信心。
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千百万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的高贵品格,以高大的艺术形象体现出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量和勇往直前的人生哲理。
该作品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创作的源泉来源于此。
二、作品艺术分析
(一)意境与结构
《大漠之夜》为三部曲式,曲式结构如下表所示:
作曲家合理运用音色变化和声部叠加的创作手法使音乐层层展开。
悠长的音调、小二度的音响,写出了广阔的空间,音乐是那么充实、那么坦然、那么淡泊、那么超凡。
其中引子(1-28小节)由远至近,若隐若现仿佛驼铃的声音从遥远的天际传来。
合唱部分由女声哼鸣开始,第六小节到第七小节三全音的进行,描写夜色、星光、沙漠,勾画出一幅自然风光的画面,音乐中隐藏着悲壮的情感基调。
第一部分(29-48小节)呈示部,可分为上下两句,上句呈示歌曲主题,由男声演唱,声区处在其非常富于表现力的音域,舒展的旋律, 黯淡的小调式色彩,通过拟人化的创作手法,把骆驼坚韧执着的本质引申至赞美人的内在品质。
下句由女低音引出,女低音的浑厚、饱满让人们对沙漠产生了神圣和敬畏感。
歌曲第一部分描绘了大漠的浩瀚,歌声伴着驼铃远远走来,合唱声部次第加入,男女声部交替穿插,音调体现出执着、深沉和有分寸的激情。
第二部分(49-93小节)展开部,连接句(49-56小节)琶音伴奏织体推动了音乐的进行,也让人们感觉骆驼队的走近,声部交错对骆驼发出的赞叹加强了声音上的艺术效果。
声部的次第加入也使力度逐渐加强,为过渡到展开部做很好的铺垫。
展开部(57-93小节)力度加强,速度稍快,使全曲形成了第一个小高潮。
其中6
5、66小节的渐弱再到渐强使人仿佛感觉到了骆驼坚实、厚重的步伐,透显出自强不息、无怨无悔、雄浑博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部分(94-135小节)再现部不断强化主题,与前面的织体相比更具有流动性,旋律在三度叠置及悠扬的起伏间,带有大调因素,使音乐更加明朗,透明度有所增加,再现部用较长的篇幅抒情,动机音型穿呼应。
而后两小节速度则要放慢,为后面的再现做铺垫。
音乐在再现呈示部之后进入全曲的高潮,音响似阵阵狂风袭来,而骆驼则依然挺胸昂首、勇往直前。
昂扬激情的旋律与铿锵有力的和声节奏,汇成了汹涌奔腾、无坚不摧的层叠浪涛冲击、涌动,震撼灵魂。
表现了骆驼与沙尘暴进行顽强的斗争。
旋律线的上扬走向,使行腔高亢激昂。
最后尾声(136-163小节)力度逐渐回落,通过音量的变化,从mf-mp-pp-ppp,旋律平稳的过渡,骆驼队伍在经历了风暴的洗礼后也渐行渐远,音乐逐渐远去消失在大漠的夜色之中,最后若隐若现的驼铃悄然消逝,整个曲子又回到引子的意境中。
所不同的是骆驼经历了风暴,它的脚步会更加坚韧更加执着,悲壮的意境始终贯穿全曲。
(二)钢琴伴奏分析
一首获得赞誉的优秀作品,离不开伴奏的艺术魅力。
《大漠之夜》的钢琴伴奏创作可谓独具匠心,是整部作品的心脏和脉搏。
尚德义先生全面地把握了钢琴这一乐器的性能和特点,将声乐演唱和钢琴伴奏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它们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使音乐的表现力更为多彩多姿。
该曲钢琴伴奏织体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八分音符的律动,以带休止符的连续的八分音符为主,或同音反复、或以琶音呈现;二是右手出现的连续的带有小二度的和声进行;三是连续的八度以三连音的形式强力度进行。
乐曲开始的四小节前奏的高音区用了一个小二度音程,在两个八度间上下迂回,立即把人们带入了寂静辽阔的大漠夜色之中。
第11小节,左手由前面主音上的同音反复变成下行级进,右手则出现了不协和的小二度音程同样做连续的下行级进,独特的和声色彩增添了大漠的浩瀚与苍凉。
这种织体形式在音乐中多次出现,对刻画音乐形象起到重要作用。
伴随着人声由远及近而来,伴奏织体渐渐变厚、变宽,左手八度稳健有力,象征着骆驼雄厚、豪迈、锲而不舍的精神。
而右手所呈现的驼铃声忽隐忽现,始终伴随着骆驼稳健的步伐前进。
钢琴的旋律和声乐演唱和谐地配合在一起,坚实而有力。
在接近全曲的高潮3/4黄金分割点时,钢琴与人声共同大幅度渐强,此时的钢琴伴奏中左、右手连续八度的三连音式上下行级进,混声合唱融入在钢琴铿锵有力而坚实的音浪之中,将音乐主题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一种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在升腾。
随着驼队的逐渐远去,一切又恢复到起初的辽阔寂静,留给我们的是在心头萦绕、挥之不去的声声驼铃。
(三)演唱情感与技巧
任何一首作品在演绎者恰到好处的诠释后,能使作品更富有真实情感,表演者在二度创作的过程中要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要符合创作者的意图,充分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确保演绎成功。
演绎该合唱作品时,气息的运用对演唱者有较高的要求。
首先,经常要运用循环呼吸这种特殊的呼吸策略。
循环呼吸是指当演唱长音的时候,合唱队员在不同的地方呼吸,这样就使长音不间断。
但是这种呼吸训练起来是有难度的,队员们要避开在小节线的地方换气,还要避开在重音或强拍上换气,另外换气的时候要避开大动作,要做到无声无息。
其次,弱声演唱也是该曲的重要技巧,要求演绎者音色协和、声音柔美,在音量上有所制约,很好的表达出朦胧、飘逸、遥远的意境效果。
在乐曲的开头女生哼明,中段及尾声逐渐变弱的部分都要采用弱声演唱,使歌声与情景完美融合。
最后,乐曲高潮部分钢琴与人声都大幅加重加强,磅礴的气势如浪沙滚滚,铿锵有力。
演绎者演唱都处在高音区,男生部高音的演唱尤为重要,要适当加大对声带的张力,扩大音量,强调高位置、声音的穿透力,确保演唱质量。
将乐曲高扬、不可抗拒的浩然正气充分的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与合唱指挥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孙从音.合唱艺术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葛忠顺.中国当代合唱作品精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评混声合唱曲《大漠之夜》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