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面试笔试简历简介

音乐剧中的电声因素及应用手段

06月20日 编辑 fanwen51.com

[电声工程师简历]性别:男婚姻状况:已婚 户籍:江苏扬州现所在地:江苏泰州 民族:汉族工作经验:7年0月 求职意向 意向岗位:电声工程师 工作性质:全职 发展方向:期望能够做与手机喇叭相关的工作,最好还是从...+阅读

音乐剧中的电声因素及应用手段

摘要:19世纪末,电子声学技术与现代音乐剧先后诞生。

自此,音乐剧艺术与电子声学技术便开始以不同形式融合,并持续发生着精彩的化学反应。

文章从音乐剧的电子机缘展开叙述,进而从电子音频处理技术的应用、特殊音色和音响的使用等方面,对音乐剧中的电声手段进行剖析与梳理。

关键词:音乐剧 电子音乐 电声手段

一、音乐剧的电子机缘

自爱迪生在19世纪末发明了留声机之后,电声这个概念便逐步走进人们的音乐生活,催生了各种模/数设备及相关电子音频技术,并应用于相关创作和演艺活动之中。

随着电子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子科技成果应运而生,它们几乎演变为某种引领文艺潮流的时代先锋。

现代音乐剧的诞生则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音乐喜剧,如哈里根(Harrigan)和哈特(Hart)共同合作的《卫队之舞》和《热望》等上百部音乐喜剧。

现代音乐剧在产生伊始便以其表现形式灵活、体裁不拘一格而著称,且越来越多地吸纳与借鉴各种文化时尚及新兴事物。

事实上,音乐剧与其他音乐戏剧形式的主要区别也正是在于她能够迅速吸收当代流行音乐领域的最新潮流,以最具时代性的音乐语言作为叙述方式。①而与音乐剧诞生于同一时代的电子音乐,则经历了从实验室逐步走向舞台和多媒体演绎的演变历程。

时至今日,先锋实验性与流行、娱乐化的电子音乐并存于人们的音乐生活中。

国内学界曾对电子音乐有如下归类:

一、具有学术性、探索性和前卫性特征的专业化电子音乐。

二、具有商业性、实用性和流行性特征的社会化电子音乐。

三、具有娱乐性、普及性和多样性特征的家庭化电子音乐。②其中,所谓专业化的电子音乐,其创作思维和手段既传承了传统音乐的创造模式,又拓宽了音乐创作的视野;而所谓社会化家庭化的电子音乐则在保留通俗、实用性的基础上,更注重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融合和交汇。

然而,作为一个宽泛的电子音乐概念,无论在学院内外,电子音乐都正朝着多媒介、互动性、综合性、时尚性、普及性等多种方向发展。

而音乐剧音乐,其通俗性、商业性、娱乐性就决定了它的音乐语言和技法必须以广大观众的音乐审美趣味和听觉接受能力为转移③。

早期的音乐剧结构比较简单,后历经了几代音乐剧人对其创作和表演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音乐剧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进入80年代以后,音乐剧迎来了辉煌的20年,英国人开始了他们征服百老汇的历程带来了音乐剧历史上的四大名剧――《猫》《歌剧魅影》《悲惨世界》《西贡小姐》。④随着时代的变迁,音乐剧创作领域中各种手段与风格应运而生。

爵士、摇滚及各类新潮的流行音乐元素大量出现在音乐剧中。

同时,随着各种新兴音乐技术的大量介入,音乐剧的创作构思和审美取向正纳入越来越多的探索及实验内容。

而电声这一基于各类电子音乐和电声学技术之上的声音范畴,连同由此而引发的(电子)音乐创作理念和演绎形式,也逐步进入到音乐剧中来。

二、音乐剧中的电声手段

1.电子音频处理技术的应用

早期的音乐剧,剧场规模相对较小,演员完全凭借嗓音演唱。

1968年底上演的《Promises、Promises》(《诺言、诺言》),被认为是电扩声技术首次运用到音乐剧。

在该剧中,音响师作为正式的创作人员进入剧组,获得了极佳的演出效果,该剧的巨大成功使录音系统和混音系统以及音响师在音乐剧中站稳了脚跟。

由于各种扩声设备的采用,演员的演唱和对白能够清晰地传达给观众,乐队也可以放在舞台的任何位置。

比如,在经典音乐剧《猫》中,因剧情需要,乐池部分被舞美全部遮去,乐队与舞台表演之间仅靠视频来同步,也不会对演出造成任何影响。

对于一些嗓音较小的演员,话筒扩声也使他们可以胜任更多剧目。

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凭借一系列音频处理手段如压缩、扩张、限幅、均衡、激励、混响、延迟等,来对声音的动态范围、频率形态、空间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整。

又如,在法国音乐剧《钟楼怪人》中,演员大多使用微型全指向隐藏式话筒。

同时,为了适应现场高品质演唱声还原,歌唱演员又采用了心型耳麦式话筒。

每路话筒都连接了一部高品质的话放,使得现场声音几乎达到录音棚的品质,收到了极佳的剧场演出效果。

因此,音乐剧正逐步形成一系列演唱风格,某种程度上也深受现代电扩声技术的影响。

随着多轨录音技术数字化、小型化的日趋完善,其在音乐剧中被大量使用。

在美国,一些音乐剧剧组设有自己的录音棚,除了可以录制演员演唱的原声带之外,还可以帮助作曲家作曲。音响师调谐出的不同类型的曲调可以给作曲家提供更多的选择,作曲的辅助手段得以增加。⑥一些对戏剧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音响片段,如自然界的声响、动物以及机械的声音等,之前可能需要采用人工拟音,如今都可以通过事先录制好的音频文件进行现场回放。

另外,一些需要预录的声部,如加大规模的合唱或伴唱部分,在多轨录音/回放技术的帮助下,在演出中可以实时调整各声部间的比例。

从而,电子媒体设备的使用解决了现场演出的不安和焦虑。⑦

此外,对于现代摇滚风格的音乐剧而言,电子音频处理技术就显得更为重要。

譬如,根据电吉他等电声乐器的发音特点,连接不同类型的效果处理器,产生诸如咆哮、温暖、飘逸的音响效果,满足音乐风格对声部音色的需求。

电声乐队则更是需要高超的电子音频处理技术,才能将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达到剧情所需。

2.特殊音色和音响的使用

在有些音乐剧中,经常会用到一些特殊的音色或音响材料,有时甚至具有一定的符号性。

它们有时来自电子设备的模拟发声,有时则来自音频采样,将这些原始素材经电子手段进一步处理便得到了可用的声音素材。

20世纪60年代,在摇滚音乐剧《Hair》(《长发》)中,首次使用了电声乐器,之后它们便作为一种新音色大量融入到音乐剧乐队中。

通过在演出中运用符合剧情和人物的音乐、各种声音和技法,表现和模拟剧情所需要的情绪和声响,可以创造舞台真实感,渲染舞台气氛,更真切地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增强剧作的艺术感染力。⑧此外,音乐剧《猫》中的那具有幻想色彩的电子音色,《理发师陶德》中经过特殊处理的惊悚笛声,《钟楼怪人》《小王子》中充满流行元素的电子音响,以及多媒体音乐剧《Leitmotiv》中所使用的电子音响处理手段等,都是音乐剧发展历程中十分经典的电子音响使用范例。

由电子(电声)技术产生并处理的声音,在一些剧目中替代了传统乐器的乐曲演奏。

此外,在高品质的舞台音响系统的帮助下,通过电子手段完成的戏剧音乐片段,也足以达到烘托气氛、渲染戏剧情节的作用。

本文在此需着重推荐的是加拿大多媒体音乐剧《Leitmotiv》,其中几乎囊括了绝大部分电子音色与音响创作手段。

比如在《la nuit des perseides》段中,巨大的环境氛围仅由一个电子背景音色(Pad)来完成,并达到了戏剧情节对音乐戏份的要求。

剧中描写男女主人公回忆战前恋爱的场景,乐曲速度舒缓且富于浪漫情调。

其中,暗喻着战火的列车汽笛声化成音符从远处响起,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不幸与无法抵挡的战争机器的脚步。

而较为暗淡且稳定的长音背景(Pad)与密集排列的和声构成氛围音响织体,与火车鸣叫变形声部相互衬托,以动静结合的方式,表现空间交错的戏剧场景。

谱例1:根据该剧音响CD《la nuit des perseides》(《八月流星夜》) 0~10记谱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Leitmotiv》一剧中,大量电子音色和经由电子手段处理的声音材料几乎贯穿全剧。

这其中就不乏各种类型的织体组织方式,比如,由绵厚的电子音色搭建的长音型氛围音响效果,由动感或重音头电子音色所构成的音响律动,由特殊电子音色勾勒出的旋律线条,由电子音色间相互作用而催生的对位化声部形态,以及利用不同电子音色间、电子音色与原声音色间的细微差异所营造出的精妙的音色衔接和声部模仿。

此外,由于该剧对时空转换、人物内心刻画等不同的戏剧场景表述方面有很高的要求,作曲家大量使用了声响、混响、延迟等方式,将各种声场位置、空间环境等剥离开来,营造出错综复杂的时空环境。

这一切共同体现了戏剧场景、空间的转化以及主人公游离于自我与现实间的独特情境。

上述特殊的音色与音响处理方式,将听觉扩张成多维的感知空间,把静态的声场环境与动态的声场环境结合起来,营造出同时同地却又时空交错的逼真效果。

而这些由作曲家精心安排的特殊音响与演绎形式,拓展了音乐剧的戏剧空间,也大大丰富了其音乐语汇。

结语

自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现代音乐,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在创作中不断探求着新的音色和新的音乐表达方式。

于20世纪50年代广泛兴起的电子音乐,为音乐带来了奇特的发声方式,因此在获取新音色的潜能和便利程度上有着先天优势,且于表现形式上也独具特色。

电子音乐为现代音乐所带来的新鲜空气更体现在音乐语言的创新之上,它使任何声音都成了音乐的基本材料,并且在音乐(音响)结构上主要依靠紧张和松弛(包括快慢、强弱)的关系,以及音色的变化等来组织音响⑨。

这一现代音乐潮流无疑也影响了包括音乐剧作曲家在内的众多音乐流派和体裁形式。

不难发现,在音乐剧的发展长河里,尤其是自20世纪中叶之后,上述各种电声及电子音乐概念和手段被大量使用在音乐剧音乐之中。

相关的现代音乐理念也融入到音乐剧作曲家构思、创作、实践的全过程中,都市文化与时尚文化集于一身,包容了各类时代先锋和科技成果的音乐剧,不但与电声及电子音乐有着种种的历史交集,且在一种更为宏观的层面上有着共同的美学默契。

这绝不仅仅体现的是所谓时代性,更是一种普遍的艺术本质性,这也许就是其强盛生命力之所在。

注释:

①陶辛.美轮美奂音乐剧[J].世界知识,2002(10).

②张小夫.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4):32.

③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83.

④黄定宇.音乐剧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125.

⑤张旭,文硕.音乐剧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37.

⑥⑧文硕.音乐剧的文硕视野[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261,262.

⑦余丹红,张礼引.美国音乐剧[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119.

⑨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157.

延伸阅读:

校园音乐剧与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校园音乐剧与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 要】分析音乐剧的历史和我国高校校园音乐剧的发展情况,阐述校园音乐剧的特点及其对高校非专业音乐...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