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人到职业人从学校人到职业人从学校人到职业人从学校人到职业人:论中职论中职论中职论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中职生进入职业学校后,专业基本已定向,毕业后将走上社会,他们的各项活动大多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做准备。在校期间,中职生不仅要学好专业课程,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职业能力,还要协调好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关系,提升综合素养。这样,他们才能有效实现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顺利实现首次就业,并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技能和品德既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职业学校的活力所在。在新一轮课改和创新德育教学实践中,《职业生涯规划》课开始走进职业学校,并逐渐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抓手。《职业生涯规划》课在2008年新德育课程设置中出现,尽管德育课教师接受过新教材的培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颇感压力。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笔者认为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教学不能囿于课本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德育教学必须与班主任学生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专业实践指导以及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才能发挥好德育课程的桥梁作用,全面提升中职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效实现中职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德育课程教学要与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 引导学生克服不良心态,促进学生养成健康心理 笔者在职业学校从事了十几年的德育教学和班主任管理工作,其间接触了很多家长。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上职业学校无前途,只因孩子年龄小,无法学手艺,才无奈选择职校,他们不求孩子成才,只求其成人。这种想法无形之中给孩子造成了心理上的阴影,导致他们在学校就选择了得过且过式的逃避方式。通过问卷调查也发现,不少中职生本身缺乏自信,甚至自卑、怯懦,他们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是背着学业“被否定”的包袱“被选择”来职校,甚至还有学生认为自己是“双差生”,只能破罐子破摔。谈及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专业人才时,他们认为是天方夜谭。因此,在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德育教师必须利用大量的案例或者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做讲座,才能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当然,这项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仅靠德育课是不够的,还需要班主任的配合,需要随时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重塑自信,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面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效实现由“学校人”到“职业人”角色转变。另外,笔者在与中职生谈起对未来的设想时,发现部分学生预防医学论文表现的又过于自大,背离实际,好高骛远甚至爱慕虚荣,如要求“月收入比白领”,轻松成“大款”;工作不愿进地方企业,要求在苏南或者大城市就业;嫌一线工人太累、太丢人,要坐办公室等等,仿佛未来无需付出,就会收获。因此,德育教师和班主任还要让学生认清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教育学生从自身实际和本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切勿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教育学生要从适合自身能力的职业岗位起步,从基层岗位做起,落实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应梦想初次就业就谋取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应先就业,再择业,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职业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与学习习惯,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品德 当今,用人单位的员工招聘不仅看重技能,更看重综合职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即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那如何提高从业者的综合职业素质呢?其主要途径就是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中职生而言,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是他们的“软肋”。。因此,作为中职德育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德育教师和班主任应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发现问题,引导、提醒学生逐步改掉陋习,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为养 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职业品德奠定基础。 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性格的调适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主动适应职业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工作的兴趣与其成就的大小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对他所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在工作中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反之,他就能发挥出自身全部才能的80%~90%。因此,在考虑自己未来发展方向时,学生应尽可能地在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岗位就业。笔者曾对初入学的中职生进行过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只限于字面,选择专业只是家长的安排,谈不上感兴趣,也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专业是自己选择的,但并没有在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中找到自己可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