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支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阶段性总结]为贯彻落实“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精神,三支部展开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把“两学一做”教育,做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阅读
谈文艺界反对“四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田宇原2013年08月12日 10:48:37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6月18日,中央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指出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并列举了“四风”的主要表现,指出如果任由这些问题蔓延开来,后果不堪设想,那就有可能发生毛泽东同志所形象比喻的“霸王别姬”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集中精力抓一抓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四风”,认真扫除我们工作中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对在新时期发挥好文联组织的独特优势和文艺工作者引领社会风尚的模范作用,为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加快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做出应有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反对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是知行不一、不求实效,文山会海、花拳绣腿,贪图虚名、弄虚作假。在我们文艺界,可能最容易犯的还是知行不一的毛病。要扫除知行不一,就要提倡知行合一。其实我们文化人是有知行合一的思想传统的。几百年前,我们浙江余姚出过一个大儒,叫王阳明,就曾经旗帜鲜明地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受到了当时及以后数百年文化人的广泛推崇。这里的“知”,是“知善知恶”,即人们的道德认识;“行”,是“为善去恶”,即人们的道德行为。其中,一方面是指“知”和“行”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在同一过程中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是指“知”和“行”齐头并进,缺一不可。如不重“知”,仅重“行”,就会“冥行妄作”,缺乏遵守道德的自觉性;如只重“知”不重“行”,就会“悬空思索”,没有实效。因此,他主张“知行合一”,将知与行合作一处,知是行的起点,能行才是真知。有了“知行合一”,然后才能“致良知”。“致良知”意味着自求自得。自得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自我学习,而不是一味依赖别人。他认为,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二是自觉学习,而不是迫于外部压力不得不学,所以王阳明强调要立志,“凡学之不勤,必志之未笃也。”三是得之于己,即最终要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致良知”的结果。我在墙上悬挂一块乾隆年间文人写的牌匾,四个字“行诣品正”,意思是我们的“行”要达到品正的要求,行为是应该有所遵循的。“良知”在古代指的是伦理道德,在当下,也可以延伸到我们党的宗旨和党纪国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等方面。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要使“良知”时刻关照着人的行为和心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使人不会失其本心,不会让意志为外物所动摇,沦为外物的奴隶。大家看看,古人曾经为我们做过多么精辟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我们做文联工作的同志,应该都是文化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精华,希望能多加以吸收。文艺工作者只有精神世界是健康的,整个人的状态才能算是健康的。前段时间,曾宓老先生特地给我寄来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原南京师范大学教师、博导、特殊贡献专家陈传席先生的一篇文章,建议我看看。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艺术表现的形式和内容、技巧和气度的问题,看了颇有启发。其中讲到一个例子,说美国人当初买我们书法作品的时候,大书法家林散之的字市场价只要15块钱一张,但美国人不买,买的是一个不懂书法的年轻人的字。这个年轻人把墨往纸上一泼,美国人一看:好!花了1万美金买下了。林散之80年代的字是15块钱,往纸上一泼是1万美金。这里面其实不仅有个艺术判断的问题,还有美国文化对全球艺术的渗透和诱导的问题。据说美国本土真正搞现代派艺术、收藏现代派艺术的人并不多。之所以把现代派炒得沸沸扬扬,是因为美国立国时间不过三百年,没有文化传统,没有敦煌,没有巴黎,让艺术中心转到美国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提出新的艺术观点,花钱让理论家写文章,说现在架上的艺术已经过时了,于是搞行为艺术,让大家跟着他走。这当然是一家之言,但也提醒我们,做文艺工作,搞文艺创作,看文艺现象,不要只注重形式,而要更关注内容,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慧眼。人民日报曾经提出文艺界“十大恶俗”,其中像跟风炒作、解构经典、技术崇拜、政绩工程等等,都是形式主义在文艺界的表现。现在各种文艺思潮交相融汇,各种艺术现象此起彼伏,各种艺术观点交锋斗争,这既有“百花齐放”繁荣的一面,也包含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西方文化对我们文艺思想领域话语权的争夺。我们文艺工作者在这个时候,要有辨别、有主见,嘴上不一定去说对错,心里要有数,要能把握主流的文化方向,或者说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王阳明先生留给世人最后一句话是“我心光明”。我们文化人的心地要阳光,要倡导“正大光明”的气象。艺术是精神的外化。如何艺术,没有技巧不行,但不能用技巧去哗众取宠。我们倡导搞艺术创作要多出有正大气象的佳品。这个正大气象,重要的是内容。形式主义的具体表现还有很多,像习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抓工作不讲实效,不下功夫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坚决反对的。二是反对官僚主义。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毛泽东同志说过,官气是一种低级趣味,摆架子、摆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这是最低级的趣味。这种现象在文艺界多多少少存在。比如领导干部不注重文艺界和单位群众的意见,高高在上,生硬命令,不能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比如文人相轻,互不服气,开展不健康、动机不纯的文艺批评等。归根到底,是忘了自己来自哪里。小平同志说,领导不是自封的,要看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如果群众不跟你走,你就一事无成。
早年,我到越南文化考察的时候,在河内的文庙看到一幅汉字对联:“士夫报答谓何哉,朝廷选就之恩,国家崇尚之意;世道维持视此耳,礼乐衣冠所萃,声名文物所都”。在异国看到这样的汉字对联,很是感慨。一个干部的成长,既是组织培养的结果,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群众为了有更美好的生活把你推上去的。一个干部的行为做派,体现的是你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是你的文化底蕴。正像这幅对联所说,干部群体的作风是社会风尚的风向标,是“礼乐衣冠所萃”、“声名文物所都”,是社会风气的底线。文化人、仕大夫不能忘了“朝廷选就之恩”、“国家崇尚之意”。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这个问题指出,古时候讲,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现在就是要服务人民。要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要多想想我们干的事情是不是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干的。这个问题想通了,我们的态度就端正了。
我们要努力克服“官本”思想,多吸收民本思想的养分。民本思想在我们国家自古有之。从《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战国时期的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到明末清初黄宗羲的学说,其脉络千年不绝。在湖南岳麓书院,有这么一副对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上联写的是人生健康的内心修为,是文化人、仕大夫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下联写文化人、仕大夫担负的责任。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文化人、仕大夫的人文使命,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普度众生”的忧患意识。历史上中国文化人的主流是入世的,有担当的,居庙堂忧,处江湖之远亦忧。这种大我而忘小我的境界,同样也是我们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应有的情怀。
三是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享乐主义的主要表现是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贪图享受,讲究排场、玩风盛行。奢靡之风的主要表现是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大兴土木、节庆泛滥,生活奢华、骄奢淫逸,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我们文联不是权力部门,享乐和奢靡在某种程度上讲可能不一定很典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条件、身边环境的变化,我们文化人、文艺工作者还是会受到冲击和影响。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侵蚀着我们的文艺队伍,导致个别文艺从业人员理想信念淡薄,法制观念和道德素养缺失,沉醉于追名逐利,追求低级趣味。某些干部身上,确实也有精神懈怠、不思进取、玩风盛行的行为表现。文艺工作担负着引领风尚、教化民众、服务社会、推动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责任。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都是社会公众人物,社会接触面广、影响力大,言行举止很容易被社会舆论放大,对社会大众产生影响。最近省委省政府把整治牌风、酒风作为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一个具体抓手,切入点虽小,指向的却是干部队伍的行为志趣、精神面貌,实际意义很大。党员干部的生活方式反映的不仅是个人兴趣,更是精神世界的缩影。文艺工作者在这方面要坚决执行,还要起引领作用。
人们常常把健康高雅的生活方式称作“诗情画意”的生活方式,常常把文人的休闲娱乐作为高尚活动的象征。明清时期的江南审美生活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致的古典生活方式,推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崇尚自然、朴素、归真的生活方式,既不玩物丧志,又有生活追求。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植花、高卧、勘方、经行、负暄、垂钓、对画、漱泉、支杖、礼佛、阅经、看山、临帖、刻竹、喂鹤等等爱好,不但滋养了古代文人的身心,也激发了文化人对美的感知,对艺术的感悟。今天的文化人、文艺工作者,亦当品味之。
我撰写过一副对联:“金木水火土,琴棋书画茶”,也可作“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禅。”生活的艺术,本来就应该是艺术的生活。我们崇尚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对自然索取有度的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良性的生活方式,能带给人的心灵正能量的生活方式,富有人文精神的生活方式。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的行为举止、兴趣志向,应该如秉烛前行,照亮身边乃至更多人的道路;应该如水中涟漪,圈圈荡开,如春风拂面,细雨润心,以文化人,化成天下。往大处说,就是要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社会大众,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