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计划]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学习计划 一、学习目的 二、学习重点 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重温《党章》和《两个条例》,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胡锦涛总书...+阅读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讲创新,那么,中国真的需要如此多的创新吗?我看未必,创新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也不是每个领域都需要的。讨论大学创新,应该在理性的基础上真正有点创新。
创新不能背离教育常识
大学创新包括教育创新和学术创新两种类型:教育创新,指大学自身的改革,大学理念、组织制度、教育方法等的改革;学术创新
,指大学培养创新人才,发展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等。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之所以要进行教育创新,目的是要实现学术创新。
中国大学所谓的改革创新实在太多了,以致于没有了秩序,背离了最基本的教育规律、教育常识。现在需要的是回归常识。
西方大学在近千年的历史中,确实不断发生变化,但除了两三个关键点的变化较大外,基本上变化是很慢很小的。
比较起来,中国大学才一百年,但这一百年中的变化实在是惊人的。这一百年来,中国大学就没几年是在安安静静、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办学。
在当前,对大学校长、教师和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静下心来,回到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回到讲台和书桌,用心教书育人和学习。
大学的教育创新分为: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教学创新。理念创新是很难很慢的,而且大多数理念都在大学办出成绩后才总结出来的。
制度创新确实需要,不过,大学制度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引进、学习西方已有的成法,进行制度建设。
教学创新,包括课程、教学。课程内容应该不断更新,但大多数内容其实还是以前积累下来的。至于教学方法,新的技术手段应用到教学中。但从历史来看,教学几千年变化甚微。
大学的学术创新是大学里最需要的,但学术创新在不同的学科、专业还是有差别的,也要具体分析。基础研究当然越创新越好,技术也要不断创新。但有的学科专业,比如工程、会计、法律等就不能把创新作为根本追求。
其实,不管哪个学科,创新的少,守常的多。不同类型的大学,对创新的追求也不同。世界上大学有3万多所,但真正肩负创新使命、有创新能力、作出创新成果的可能也只在几百所。这世界上的科技人员无数,教授学者多如牛毛,但大多数能把已有知识、技术掌握和运用得好就不错了,应该创新、需要创新、也确实创新的所占比例是很少的。
就学术创新的四个方面来看,创新人才,无论哪个时代都是少数;思想的突破更难,大多数时期都产生不了新思想的;新知识不断产生,近代以后,新知识增长越来越快;现代技术不断突破和进步,这也是当代世界各国最用力追求的。技术是我们这个时代创新的重点,也是最可能获得不断进步的领域。
创造有利创新的制度环境
笔者认为,大学的理念、教学没多少可创新的,主要是制度。
中国大学和教育现在一讲就是“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我觉得应再加一条“世界通例”。大学本来是西方制度,我们的大学制度建设主要就是把西方的引进来。创新的地方,就在于根据中国的国家需要,把中国传统教育成功的要素纳入进来,使世界通例制度在中国运行得很好。
设计好了一个大学制度框架,再改革推行。在改革之前,一定要经过深入全面的探讨。德国柏林大学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在洪堡之前和同时,康德、席勒、谢林、费希特、施莱尔马赫等德意志一批顶尖的思想家和学者广泛讨论了大学的利弊和改革方向。
真正要培养创新人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社会价值的多样化,提升科学家和学者的地位。
中国社会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价值多元化。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追求,不把别人的价值作为自己的价值,不把他人的追求作为自己的追求。
在价值多元的同时,尤其要提高科学家和学者的地位。一方面科学家和学者要清高、自重,要恃才傲物,而不是相反;一方面整个社会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家和学者,社会地位要居前列,收入不一定要高,但社会声望一定要高。
第二,发现有志于学术职业的优秀人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华民族是有智慧的民族,中国的优秀人才从来都不缺乏,但缺乏的常常是发现人才、尊重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中国大学中有很多聪明的学生,也有很多有学术潜质的学生。但中国的大学就是不太会发现有志于学术职业的拔尖创新人才。
问题在于,有学术潜质的学生不愿从事学术工作,因此,我们看到,清华、北大的金融专业挤满了全国各省的高考状元;中国的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的学生可能在全世界各国中是人数最多的,但毕业后从事学术工作的少之又少。中国留学生也是如此。而大学挑选学术人才时方法和标准都不对路。学者过着一种理智或精神生活,对物质的要求不高,且一般都相对内向,表现为沉潜、孤独、内省、冥想、神游、心斋、纯静等特质,而现在的本科、研究生招生,特别是面12全文查看试,强调所谓综合素质,结果招来的常常是英俊潇洒或能说会道、表面功夫十足的人,真正具有学术潜质的学生反而被排除了。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赋予学生和教师应有的学术自由和权利。
任何人才的成长归根结底是个体自身的发展,一切外在的努力都只能是为人才的发展创造环境,提供条件,给予支持,加以引导。创新人才更只能是由个体
内在的意志驱动,积极主动自我发展的结果,而不能靠外界的强制灌输而迫使其发展。中国大学真正要做的就是不要以自己的权力和管理为中心,而要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赋予学术自由,把学生和教师应有的学术权利重新还给他们。
第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制度。
创新人才是自主成长的,学校和教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制度。对创新人才成长来说,关键是自由和竞争。创新人才唯有在自由的竞争中学方能健康成长,脱颖而出。其他的还包括舒适的自然、人文和人际环境,浓郁、宽松的学术氛围,以及学术自治、学术评价、专业伦理等制度和规范。
青年时代是科学家的黄金时代,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科技史上最伟大的创新成果都是在青年时期作出的。中国大学和学术界一定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重视学术权威、学术老人的状况。近代德国大学的成功是因为对研究的重视,其后来的衰落则缘于对青年学者的压制。美国大学的成功就正在于给青年学者创造自由成长的制度和环境。历史一再证明,谁拥有了青年,谁就拥有未来;哪所大学拥有最优秀的青年学者,哪所大学就拥有未来。
12全文查看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讲创新,那么,中国真的需要如此多的创新吗?我看未必,创新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也不是每个领域都需要的。
讨论大学创新,应该在理性的基础上真正有点创新。
创新不能背离教育常识
大学创新包括教育创新和学术创新两种类型:教育创新,指大学自身的改革,大学理念、组织制度、教育方法等的改革;学术创新
,指大学培养创新人才,发展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等。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之所以要进行教育创新,目的是要实现学术创新。
中国大学所谓的改革创新实在太多了,以致于没有了秩序,背离了最基本的教育规律、教育常识。现在需要的是回归常识。
西方大学在近千年的历史中,确实不断发生变化,但除了两三个关键点的变化较大外,基本上变化是很慢很小的。
比较起来,中国大学才一百年,但这一百年中的变化实在是惊人的。这一百年来,中国大学就没几年是在安安静静、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办学。
在当前,对大学校长、教师和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静下心来,回到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回到讲台和书桌,用心教书育人和学习。
大学的教育创新分为: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教学创新。理念创新是很难很慢的,而且大多数理念都在大学办出成绩后才总结出来的。
制度创新确实需要,不过,大学制度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引进、学习西方已有的成法,进行制度建设。
教学创新,包括课程、教学。课程内容应该不断更新,但大多数内容其实还是以前积累下来的。至于教学方法,新的技术手段应用到教学中。但从历史来看,教学几千年变化甚微。
大学的学术创新是大学里最需要的,但学术创新在不同的学科、专业还是有差别的,也要具体分析。基础研究当然越创新越好,技术也要不断创新。但有的学科专业,比如工程、会计、法律等就不能把创新作为根本追求。
其实,不管哪个学科,创新的少,守常的多。不同类型的大学,对创新的追求也不同。世界上大学有3万多所,但真正肩负创新使命、有创新能力、作出创新成果的可能也只在几百所。这世界上的科技人员无数,教授学者多如牛毛,但大多数能把已有知识、技术掌握和运用得好就不错了,应该创新、需要创新、也确实创新的所占比例是很少的。
就学术创新的四个方面来看,创新人才,无论哪个时代都是少数;思想的突破更难,大多数时期都产生不了新思想的;新知识不断产生,近代以后,新知识增长越来越快;现代技术不断突破和进步,这也是当代世界各国最用力追求的。技术是我们这个时代创新的重点,也是最可能获得不断进步的领域。
创造有利创新的制度环境
笔者认为,大学的理念、教学没多少可创新的,主要是制度。
中国大学和教育现在一讲就是“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我觉得应再加一条“世界通例”。大学本来是西方制度,我们的大学制度建设主要就是把西方的引进来。创新的地方,就在于根据中国的国家需要,把中国传统教育成功的要素纳入进来,使世界通例制度在中国运行得很好。
设计好了一个大学制度框架,再改革推行。在改革之前,一定要经过深入全面的探讨。德国柏林大学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在洪堡之前和同时,康德、席勒、谢林、费希特、施莱尔马赫等德意志一批顶尖的思想家和学者广泛讨论了大学的利弊和改革方向。
真正要培养创新人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社会价值的多样化,提升科学家和学者的地位。
中国社会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价值多元化。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追求,不把别人的价值作为自己的价值,不把他人的追求作为自己的追求。
在价值多元的同时,尤其要提高科学家和学者的地位。一方面科学家和学者要清高、自重,要恃才傲物,而不是相反;一方面整个社会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家和学者,社会地位要居前列,收入不一定要高,但社会声望一定要高。
第二,发现有志于学术职业的优秀人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华民族是有智慧的民族,中国的优秀人才从来都不缺乏,但缺乏的常常是发现人才、尊重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中国大学中有很多聪明的学生,也有很多有学术潜质的学生。但中国的大学就是不太会发现有志于学术职业的拔尖创新人才。
问题在于,有学术潜质的学生不愿从事学术工作,因此,我们看到,清华、北大的金融专业挤满了全国各省的高考状元;中国的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的学生可能在全世界各国中是人数最多的,但毕业后从事学术工作的少之又少。中国留学生也是如此。而大学挑选学术人才时方法和标准都不对路。学者过着一种理智或精神生活,对物质的要求不高,且一般都相对内向,表现为沉潜、孤独、内省、冥想、神游、心斋、纯静等特质,而现在的本科、研究生招生,特别是面[]试,强调所谓综合素质,结果招来的常常是英俊潇洒或能说会道、表面功夫十足的人,真正具有学术潜质的学生反而被排除了。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赋予学生和教师应有的学术自由和权利。
任何人才的成长归根结底是个体自身的发展,一切外在的努力都只能是为人才的发展创造环境,提供条件,给予支持,加以引导。创新人才更只能是由个体
内在的意志驱动,积极主动自我发展的结果,而不能靠外界的强制灌输而迫使其发展。中国大学真正要做的就是不要以自己的权力和管理为中心,而要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赋予学术自由,把学生和教师应有的学术权利重新还给他们。
第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制度。
创新人才是自主成长的,学校和教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制度。对创新人才成长来说,关键是自由和竞争。创新人才唯有在自由的竞争中学方能健康成长,脱颖而出。其他的还包括舒适的自然、人文和人际环境,浓郁、宽松的学术氛围,以及学术自治、学术评价、专业伦理等制度和规范。
青年时代是科学家的黄金时代,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科技史上最伟大的创新成果都是在青年时期作出的。中国大学和学术界一定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重视学术权威、学术老人的状况。近代德国大学的成功是因为对研究的重视,其后来的衰落则缘于对青年学者的压制。美国大学的成功就正在于给青年学者创造自由成长的制度和环境。历史一再证明,谁拥有了青年,谁就拥有未来;哪所大学拥有最优秀的青年学者,哪所大学就拥有未来。
延伸阅读:
抓紧抓实把学习培训引向深入—四论先进性教育最近,胡锦涛同志在视察贵州时强调指出,先进性教育活动一定要扎实推进,要在取得实效上下功夫。为认真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指示精神,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近日发出把先进性教...
交通安全安全知识与急救常识宣讲社会实践活动总结(一)社会实践流程篇 7月中旬,蓬勃志愿者协会实地走访了哈尔滨市南岗区王岗镇新胜村委员会及其新胜小学,确立了假期社会实践的地点和内容。同时,我们还选择了服装城,哈平路,中央大街...
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心得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现谈谈自己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可有私心讲究诚...
中学三信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以下提供一篇学习心得体会给大家参考! 三信教育要求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其实共产主义理想不仅是共产党员的理想,也是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的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太阳。敢问路在何...
学习《合学教育》心得体会当前有一种声音认为,现行课堂上推行的合作学习很多流于形式。在有人听课的时候,教师就会把学生的座位由为讲授服务的“秧田式”改为合作讨论的“圆桌式”,6-8人围坐在一起,似乎...
远程教育培训心得体会今年暑期我有幸参加了为期6天的远程教育培训。在这6天里,我们与专家老师的教学理念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听取了专家及各位同行的各种观点和见解,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
生本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从初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到现在,已经有近半年的时间了。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从学习生本到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不断的用生本教育的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生本教育...
新义务教育法学习心得体会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在对我国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指导和保障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与准则。法...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心得体会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语言讲授为主,单一的口耳相授的教学模式,禁锢了教师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空间。国家为我们配备了远程教育接收装置,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去采集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