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是死亡祭祀的祭品之一。它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性文章,是在人死后葬于灵前诵读,或者是在死者周年发表的悼念文章,其内容相当于今日的悼词,但格式及结构安排以及语言与今之悼词有很大的区别。祭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何时、由谁来祭、祭谁;颂扬被祭者生前的优点和功德;最后为结束语。 古代祭文多以个人名义而写,且大多用文言文,用典故较多,讲究文辞华丽,并且格式严格,有些还有一些迷信色彩,今人应批判地学习。
现在,一般不再用祭文。 祭文是祭祀或祭奠时而写出的诵读文章。古时的祭文,范围极度为广泛,祭天、祭地、祭鬼、祭神、祭人、祭物,无所不包。 我们所说的祭文,主要是指为祭奠死者而写的诵读文章,用它来表示对亡亲故友的哀念之情。 祭文既是哀悼死者的文辞,所以在写作时感情要真挚,要表达出悲哀沉痛的感情,读起来委婉动人。
过去的祭文,人们习惯以“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无别的意思。 其内容比较简短,语言精练,以四言押韵者居多,结尾常用“尚飨”收尾,“尚飨”是希望亡灵采歆尝祭品之意。新祭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变化和发展,在内容上体现了积极的思想和时代精神,既有寄托对死者的哀思,又鼓励生者化悲痛为力量。在形式上比较自由,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有用韵文写的,也有用散文写的,比较适合家祭之用。
例如: 祭父文 维公元某年某月某日,不孝男等,谨以清酌时馐祭于显考某某府君之灵前日:呜呼,痛维吾父,偶染微恙,一病亡身。嗟余不孝,祸延严君。号天泣血,泪洒沾土。深知吾父,毕世艰辛。 勤耕苦种,日夜奔忙。创家立业,俭朴忠信。处世有道,克已恭人。至生吾辈,爱护如珍。抚养教育,严格认真。如斯人德,宜寿百旬。
俾为吾女,定省晨昏,侍奉敬养,略报深思。胡天弃我,一别吾分。魂游冥府,百喊不闻。瞻望不及,音容莫亲。哭断肝肠,情何以伸。兹当祭奠,聊表孝心。 化悲为俭,化痛为勤。继承遗志,成家立身。先父九泉有灵,来尝来品,呜呼哀哉!尚飨! 再如记念5、12地震遇难者文: 维公元2009年度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周年之际,生者谨备鲜花素果,致祭于万千蒙难诸子灵前,沉沉告以辞曰: 天地不仁,毁我西川锦绣;生灵涂炭,戕我十万同胞。
魔掌伸来,庐舍城垣倾覆;震波荡及,山原道路痉挛。 生死相依,忍对无辜喋血;情义牵动,不堪志士伤怀。 倾情营救,有赖三军用命;举国驰援,全凭中枢运筹。 众志成城,挽狂澜于既倒;同舟共济,涉危难而后安。 斗转星移,回望伤心岁月;鲜花素果,告慰黄土英灵。 寄肠可舍,故旧亲人尚健;抱恨无穷,苍天碧海全知。 屋舍倾颓,新居有望崛起;田畴狼藉,老茧定能刨平。
校园损毁,难阻书声琅琅;桥路鳞伤,抢通国道绵绵。 杜鹃声里,河波映秀重启;羌寨村头,壮士擂鼓传音。 白水湖上,又现鹰飞鱼跃;龙门山谷,渐苏草绿花红。 多难兴邦,乃成泱泱大国;玉汝于成,方显代代英雄。 魂兮安息,大任留诸生者;慷慨高歌,举樽还诵国殇。 PS: 至于你说的男女之分 应该是没有的 古代女子 无才便是德,女子身份低微 是不能给家里逝去的先人写祭文的。
以上是我摘来的,写祭文你可以问问家里的老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