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公文文书公文写作

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影响及对策

11月21日 编辑 fanwen51.com

[关于城区环卫市场化作业管理意见]一、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环卫作业市场化管理水平。环境卫生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工作,各区政府及城管局要高度重视环卫作业市场管理,深化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成果,将该项工作放在...+阅读

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影响及对策

一、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和央行举措(感受中国股市最具震撼力的攻击型波段……)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具体讲,利率市场化是指存贷款利率由各商

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

调节,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在价格领域,尤其是在商品价格领域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要素价格领域,约束依然存在,比如作为重要要素价格的资金价格——利率仍然受到管制,这一矛盾随着加入WTO而变得更加突出。利率管制造成利率这一重要的价格杠杆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受到严重约束,利率结构扭曲。同时,利率机制的僵化使宏观调控受到约束,导致很难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实现其货币政策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独家证券内参,披露更多内幕……)

大多数专家认为,目前是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最佳时机,其主要理由为:一是居民储蓄存款稳步增长,银行存贷款利率较低,存差较大,企业投资意愿不是十分强烈,资金已从严重短缺背景过渡到资金出现宽松;二是目前物价水平稳步走低,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3年2月20日发布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显示了央行近期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力度的决心。根据“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精神,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步骤比较可行的做法是:首先,在发展和完善货币市场的同时进行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即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和统一,促进市场化利率信号的形成,形成比较完善的银行间市场利率体系;同时,跟踪市场利率及时调整贷款利率,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在此基础上,逐步放开对整个贷款利率的管制。最后,推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逐步扩大存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利率市场化的实践应该说在我国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1996年全国统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联网运行,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1998年和1999年两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0年9月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汇贷款的利率;2002年初,在八个县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50%扩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2002年9月,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总的来说,在外币利率改革顺利推进后,利率市场化的大体步骤是先放开农村的存贷款利率,最后放开城市的存贷款利率。2003年银行利率市场化试点工作将全面铺开,并很有可能年内放开贷款利率的上限,同时在三年的时间内基本实现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蕴藏着风险,也孕育着机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留给中资银行的过渡期只有四年了,而能否用活利率杠杆,能否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银行资金,也是中资银行能否在未来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利率市场化可能产生多方面的风险,它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对国有银行经营的重大影响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有利于促进完善的金融市场的形成,为国有银行创造比较规范的经营环境。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融资工具品种齐全、结构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赋有法律和经济手段监管体制;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赋有竞争意识。这些都将为国有银行的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革。有利于落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自主权,进一步确立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同时,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间、乃至金融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只有银行的预算约束强,内部风险、成本控制制度健全,定价科学合理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这将迫使银行的经营机制发生根本性变革。

(三)银行利率风险和利率管理的难度加大。利率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一种,是指由于利率的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12全文查看发生不对称变化而造成银行损失收入和资产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大大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复杂,与利率管制下相比,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银行经营的影响更大,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更难。

(四)加大了银行的竞争压力和经营压力,利差缩小。自去年开始,国内银行间的竞争加剧,地方性银

行和国有银行已经展开了“贷款营销”,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客户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竞争手段,许多大企业成为各家银行争夺的焦点,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的利差持续下降,经营收入减少。二十世纪60—70年代,同样的规律在英、法、德等国家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当时,这些国家银行存贷款的利差由4%下降至2%左右,导致部分金融机构由于竞争能力差而亏损或破产。

(五)有利于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意义在于促进金融创新,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得到创新带来的好处。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定价权加大,商业银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定价自主权,这在客观上为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大大上升,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这在客观上对商业银行从事金融创新产生了强大的动力和压力。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行为才能规避利率风险,为资产提供增值、保值的机会。

(六)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利率市场化促使国有银行经营管理部门自觉关注贷款市场的运行趋势,根据客户与银行所有业务往来可能带来的盈利、客户的经营状况、银行提供贷款所需的资金成本、违约成本、管理费用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在吸引重点优质客户的同时对风险较大的客户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为风险补偿,推动银行客户结构的优化。

三、我国国有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虽然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给予国有银行的机遇是主要的,但国有银行要对由此所带来的挑战,特别是恶性价格竞争引起的收益下滑问题必须予以充分重视,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业务模式转化。以客户为中心业务模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充分挖掘客户的各种业务资源。二是通过为客户提供稀缺业务或优势业务而获得附加收益。三是通过加强业务主管、客户经理与客户的联系纽带,培养客户对银行的诚信度。

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业务模式转化,应从调整部门设置、业务流程二个方面着手。业务管理部门的设置应从条式向块式转变,按照以客户为中心业务模式的要求,在部门设置上,应从原来按各业务品种不同设置部门的条形模式,向按营销、操作、管理、监督等职能不同设置部门的块式模式转变,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业务市场情况和业务操作技术不同进行管理细分。随着计算机在银行业务操作上的广泛应用,银行内部的业务分工大部分可以在同一平台基础上的计算机系统完成。各种不同的业务应尽量通过同一计算机平台提供服务,根据客户的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的服务要求分别提供相应的服务终端。在以客户为中心服务操作模式下,不论客户大小,都应尽可能为其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加强利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利率市场化意味着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将越来越明显。因此,对国有银行而言,已到了从单纯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转移到既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又关注利率风险的时候了。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设立决策机构,确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2.指定专门部门负责利率风险的日常监控,其他业务部门按照该部门确定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将各项金融产品的风险转移至该部门,由该部门将风险转移至市场上。

3.建立完善的兼顾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率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在贷款定价决策机制上,可以由总行公布或规定适合于全行的基准利率,总行通过授权分别规定不同分行在总行公布或规定的基准利率基础上的浮动权限。

在确定本行的基准利率水平时,通常以中央银行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等为基准,与这些利率间保持一定的利差水平。在决定对各分行利率浮动幅度时,应主要考虑各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差别和当地竞争差别等因素。各分支机构在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时,应在总行确定的利率基准和浮动幅度内,根据本行的成本情况,不同客户的资信差别、同业竞争程度以及目标利润水平确定。

在定价技术的选择上,基本采用模型化,开发高度个性化的定价软件。总行通常在市场基准利率基础上参照成本加成法确定本行的基准利率水平,而分支机构则大多使用客户盈利分析模型确定对不同客户的利率水平。

在产品定价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一个客户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综合效益。在综合效益测算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派生业务外,还应综合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的大小、贷款期限的长短即利率风险的大小,以及银行的资金筹集成本和运营成本分摊。贷款管理部门需要深入了解贷款的风险状况,包括准确的财务状况分析,符合真实情况的贷款分类等,以合理确定贷款定价中的违约成本,还要全面把握企业隐含后果的各种业务往来,确定这些业务往来发生给银行带来的收益,以及银行在提供相关的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以供确定贷款价格时参考。在定价策略的选择上,大银行通常选择价格领导式策略,而中小银行大多采用价格跟进式策略。

4.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当前国内的商业银行是在没有经验的条件下参与到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由于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影响利率的因素众多,把握和预测市场利率水平的难度更大。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于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这是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前提条件。

5.采用市价法等动态方法衡量利率风险。市价法是从资本净值的角度衡量银行的利率风险,它根据假设的利率变化的情景,估计现有资产和负债预期现金流的净现值,并比较每种利率情景下的净现值,以解释利率波动对银行资本净值(资产价值减去负债和表外或有负债市值)的影响。与目前采用的持续期缺口等静态的方法相比,应用动态方法从银行资产负债表(包括表外业务)的市价来识别利率风险,能更准确和及时地体现利率变化对银行的价值以及银行未来长期盈利能力的影响。

6.开发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等新产品规避利率风险。识别了利率风险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缩小风险缺口或者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对冲利率风险。由于直接调整资产负债表结构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且使收益受到限制,所以管理利率风险的工具主要是一些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和期权、互换和互换期权等。

(三)加强成本管理,推行作业成本法。作业管理是一种新的企业管理观念,它把企业看作是为最终满足客户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每完成一项作业就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并转移到下一个作业。作业的推移,同时也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逐步累积与转移。作业成本系统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科学的信息系统,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进行动态反映,来计算每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然后以产品对这些作业的需要为基础,循着业务流程轨迹,将成本追溯至产品,进而到客户。

1.建立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必要性。首先,是基于竞争策略的考虑。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最常用的一种竞争策略就是低成本策略,这种竞争策略的背后需要一套科学的决策支持系统来支撑,作业成本管理系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次,是基于提高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的考虑。国内银行要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首先就要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竞争能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银行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对降低成本有所作为。

应该说,几乎每家银行在机构设置、行政后勤、物资采购、客户服务、工作程序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机会,而银行传统的财务核算办法无法挖掘诸多降本增效的途径。

第三,是基于建立自身的核心业务、核心经营力的考虑。作业成本管理系统可以比较精确的提供各种银行产品以及各种类型客户的成本和收益,银行可据此确定本行的核心业务和核心客户,从而对不同客户和业务制定不同的经营策略,这是国内银行参与国际竞争必须考虑的问题。

2.有效的作业成本系统应包括的内容。通过作业成本系统,银行管理者应可以获取以下信息:一是提供银行各项作业的成本。二是客户的利润贡献分析。以此来分析各种贷款的定价方案,通过灵活运用产品的交叉补贴来竞争目标客户。三是产品利润情况分析。四是各项作业的产能分析情况、各项资源耗用及各项费用分摊情况,银行各个部门或各作业需要多少资源及已耗用多少资源、财务部门应分配多少资源给各部门等,从而有效配置资源,提高管理部门及作业的生产效率。

有了完善的作业成本系统,银行可以实时报出资金成本、供求状况、收益、风险等诸多指标,决策的效率和效果将大幅度提高。

(四)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在贷款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一是贷款证券化,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二是贷款出售,调整资产结构,增强流动性,控制风险,满足监管当局的要求。三是大力发展银团贷款。四是并购贷款。由于企业融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发展并购贷款的前景十分广阔。五是应收帐款抵押贷款。

在投资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择优购买企业债券和投资于资产支持的证券。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的广泛开展,以贷款和其他资产支持的证券将不断推出。在资金来源方面的创新包括: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股份化等。

(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目前,我国银行90%的业务仍然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其经营收入主要依赖资产负债业务,其弊端是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及之后,银行所承受的利率风险将很大。由于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不发达,也使银行缺乏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手段。

外资银行特别注重发展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中间业务,从已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实践来看,其主要精力一直放在中间业务上。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从90年代以来才得到了发展,但与国外银行相比,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差距十分明显:一是实际经营范围窄,品种少。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经营品种普遍在60种以上,多的有上百种;范围涉及管理、担保、融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众多领域。我国银行的主要中间业务是利润低的结算和一般性代理业务。二是业务规模小,收入水平比较低。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已普遍占到总收入的60%左右,多的达80%。而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业务收入不足10%。

表外业务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更大的利润空间,由于表外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咨询、投资决策、基金托管、委托投资、债券承销等可游离于大资金量运作之外,从而使银行由单纯的依靠大资金量获取贷款利息收入,发展到同时可依靠提供金融服务来收取佣金收入,银行的经营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从而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版权所有

(六)向大型化、全球化、集团化发展。以美国为例,就金融总资产角度来看,虽然银行业占金融市场总体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由于金融业总体的高速发展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银行业相对于经济总体的作用反而有所增强。种种数据表明,美国的银行通过合理的兼并收购实现了向机构大型化发展的目标,与传统的单纯依靠简单粗放、短平快式增加贷款发放来扩大资产规模相比,消化了资金成本上升的压力,体现了规模效益,同时,又减缓了规模扩张对资本金的压力和风险的快速积累,既提高了效益,又控制了风险。12全文查看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影响及对策

一、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和央行举措(感受中国股市最具震撼力的攻击型波段……)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具体讲,利率市场化是指存贷款利率由各商

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

调节,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在价格领域,尤其是在商品价格领域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要素价格领域,约束依然存在,比如作为重要要素价格的资金价格——利率仍然受到管制,这一矛盾随着加入WTO而变得更加突出。利率管制造成利率这一重要的价格杠杆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受到严重约束,利率结构扭曲。同时,利率机制的僵化使宏观调控受到约束,导致很难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实现其货币政策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独家证券内参,披露更多内幕……)

大多数专家认为,目前是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最佳时机,其主要理由为:一是居民储蓄存款稳步增长,银行存贷款利率较低,存差较大,企业投资意愿不是十分强烈,资金已从严重短缺背景过渡到资金出现宽松;二是目前物价水平稳步走低,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3年2月20日发布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显示了央行近期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力度的决心。根据“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精神,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步骤比较可行的做法是:首先,在发展和完善货币市场的同时进行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即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和统一,促进市场化利率信号的形成,形成比较完善的银行间市场利率体系;同时,跟踪市场利率及时调整贷款利率,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在此基础上,逐步放开对整个贷款利率的管制。最后,推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逐步扩大存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利率市场化的实践应该说在我国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1996年全国统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联网运行,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1998年和1999年两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0年9月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汇贷款的利率;2002年初,在八个县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50%扩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2002年9月,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总的来说,在外币利率改革顺利推进后,利率市场化的大体步骤是先放开农村的存贷款利率,最后放开城市的存贷款利率。2003年银行利率市场化试点工作将全面铺开,并很有可能年内放开贷款利率的上限,同时在三年的时间内基本实现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蕴藏着风险,也孕育着机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留给中资银行的过渡期只有四年了,而能否用活利率杠杆,能否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银行资金,也是中资银行能否在未来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利率市场化可能产生多方面的风险,它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对国有银行经营的重大影响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有利于促进完善的金融市场的形成,为国有银行创造比较规范的经营环境。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融资工具品种齐全、结构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赋有法律和经济手段监管体制;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赋有竞争意识。这些都将为国有银行的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革。有利于落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自主权,进一步确立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同时,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间、乃至金融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只有银行的预算约束强,内部风险、成本控制制度健全,定价科学合理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这将迫使银行的经营机制发生根本性变革。

(三)银行利率风险和利率管理的难度加大。利率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一种,是指由于利率的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而造成银行损失收入和资产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大大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复杂,与利率管制下相比,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银行经营的影响更大,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更难。

(四)加大了银行的竞争压力和经营压力,利差缩小。自去年开始,国内银行间的竞争加剧,地方性银

行和国有银行已经展开了“贷款营销”,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客户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竞争手段,许多大企业成为各家银行争夺的焦点,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的利差持续下降,经营收入减少。二十世纪60—70年代,同样的规律在英、法、德等国家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当时,这些国家银行存贷款的利差由4%下降至2%左右,导致部分金融机构由于竞争能力差而亏损或破产。

(五)有利于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意义在于促进金融创新,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得到创新带来的好处。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定价权加大,商业银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定价自主权,这在客观上为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大大上升,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这在客观上对商业银行从事金融创新产生了强大的动力和压力。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行为才能规避利率风险,为资产提供增值、保值的机会。

(六)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利率市场化促使国有银行经营管理部门自觉关注贷款市场的运行趋势,根据客户与银行所有业务往来可能带来的盈利、客户的经营状况、银行提供贷款所需的资金成本、违约成本、管理费用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在吸引重点优质客户的同时对风险较大的客户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为风险补偿,推动银行客户结构的优化。

三、我国国有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虽然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给予国有银行的机遇是主要的,但国有银行要对由此所带来的挑战,特别是恶性价格竞争引起的收益下滑问题必须予以充分重视,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业务模式转化。以客户为中心业务模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充分挖掘客户的各种业务资源。二是通过为客户提供稀缺业务或优势业务而获得附加收益。三是通过加强业务主管、客户经理与客户的联系纽带,培养客户对银行的诚信度。

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业务模式转化,应从调整部门设置、业务流程二个方面着手。业务管理部门的设置应从条式向块式转变,按照以客户为中心业务模式的要求,在部门设置上,应从原来按各业务品种不同设置部门的条形模式,向按营销、操作、管理、监督等职能不同设置部门的块式模式转变,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业务市场情况和业务操作技术不同进行管理细分。随着计算机在银行业务操作上的广泛应用,银行内部的业务分工大部分可以在同一平台基础上的计算机系统完成。各种不同的业务应尽量通过同一计算机平台提供服务,根据客户的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的服务要求分别提供相应的服务终端。在以客户为中心服务操作模式下,不论客户大小,都应尽可能为其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加强利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利率市场化意味着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将越来越明显。因此,对国有银行而言,已到了从单纯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转移到既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又关注利率风险的时候了。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设立决策机构,确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2.指定专门部门负责利率风险的日常监控,其他业务部门按照该部门确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