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依法治理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强化依法治理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南昌市司法局熊晓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阅读
文章标题:论贫富分化对和谐社会的影响
试论城市贫富分化对社会和谐的影响
摘要:中国城市的贫富分化已经非常严重,并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贫富分化愈加悬殊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已在凸现,将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这种状况显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潮流格格不入。本文通过对中国城市贫富分化的现状、原因及其贫富分化给社会和谐带来的
影响进行一定层面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消除城市贫富分化问题、促进社会的对策。
关键词:贫富分化城市贫富分化社会和谐影响对策
一、城市贫富分化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什么是贫富分化
(一)、城市贫富分化的现状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些阶层分化了,有些阶层新生了,有些阶层的社会地位提高了,有些阶层的社会地位下降了。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分化和流动的机制变化了,社会流动普遍加快。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正在向与现代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方向转变。【5】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也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向。据世界银行1997年的报告,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15,而国内有关专家测算,这个数字现已超过0.5。。“2005年农民增收速度有可能出现下降,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基尼系数将迅速逼近0.47。”据对北京、广州、南京、哈尔滨、兰州五城市300户穷人和富人家庭的调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城市家庭的贫富分化"课题组于2003年完成),中国城市家庭存在严重的贫富分化,【6】并出现以下显著特征:
1、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扩大,两极分化呈现。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指数叫基尼系数,这个系数是二十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确定的。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 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其范围是由0~1。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从1992年到199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从0.376上升到0.40.3;最低和最高的20居民的收入份额分别从6.2和43.9变为5.9和46.6。1998年,最低和最高的10居民的收入份额为2.4和30.4,后者是前者的12.7倍。按照中国的统计,现在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进一步上升到0.458,高中低收入户的比例呈金字塔形。2000年,城乡高收入户占总户数的2,中低收入户占18,低收入户占80。从当前家庭财产总额的差距来看,最高的达到158.1万元以上,相当于户均财产22.8万元的近7倍。【7】从收入差距的形成和变化来看,贫富差距在近10年中越拉越大,社会已出现两极分化的特征。1988年城镇居民货币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23,1995年达到0.33,2000年又比1995年上升了10-15,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甚至已超过了农村。如果将收入界定为由工资、工资外收入、实物补贴、福利、资本收入、赠与等内容构成,富人与穷人的收入结构在近年中出现了反方向变化。富人的收入来源呈现出多样化和增值速度快的特点。表现在:第一,工资外收入和资本收入,如商业利润、投资分红、股票收益、兼职收入、讲课费、稿费等等在总收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重。与此同时,由于存在一些不公平的"逆向调节"政策-收入地位较高的群体常常得到更高的福利分配,而较低的群体相反-许多在"体制内"就业的"新富人"仍保持着对社会稀缺性福利资源的占有,继续享有体制内的福利和实物补贴,享有住房、公费医疗、养老、加薪等等福利性、实物性收益。第二,富人通常拥有的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具有收益率高、增值速度快的特点。在市场规律支配下,货币资本收益按几何级数增长与工薪收入按算术级数增长,资本收益在社会总财富增量中的比重愈益上升,财富迅速向富人手里集中的趋势不可避免。
穷人的收入来源则呈现出相反的倾向,近年来逐步萎缩,价值递减。表现在:第一,构成穷人最主要收入来源的工资性收入以及福利和补贴出现萎缩,甚至丧失。在1990年代中期企业制度改革后,下岗失业、内退退休,或企业不景气使得一大批城市人的工资性收入下降或丧失。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1999年,20低收入户中,实际收入较上年降低12全文查看的比例均超过70,一些城市则超过90。此外,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使得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大宗消费负担更多地从社会向个人转移,原有的福利性、实物性收入渠道萎缩,一些项目被取消。第二,非技术性劳动力的市场价值下降,收入回报递减。许多穷人正在从事的非正规职业,如小商小贩等,由于劳动力过剩,已经出现收益率逐年递减的状况。穷人的状况
是,不仅相对收入地位愈益下降,而且出现了绝对收入下降的情况。与富裕阶层的出现和财富迅速向其集中相对应的是,近年又出现了一批以失业、下岗人员,停产半停产企业工人和内退、退休者为主体的"新穷人"群体,城市社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8】
2、消费能力迥异,消费需求出现断裂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就越小,这一定率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应这一定率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定量关系和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生产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方面转移。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据测算,城市中的富人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是0.33,总体处于"富裕阶层"的生活水平线上;穷人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0.54,总体生活在"勉强度日"的生活境况之中。在日常饮食日常饮食质量和消费水平与富人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消费是收入的函数,也是收入的物化形式。贫富群体无论在消费总量还是在消费结构上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富人的消费结构主要侧重于对享受性、时尚性生活品质的追求,而穷人的消费结构则主要倾向于对基本生存和温饱的维持。
在耐用消费品和休闲娱乐方面,穷人和富人间的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更明显地呈现出"断裂"的特征。虽然在"第一类耐用消费品"(家具、家用电器等)的拥有量上,贫富群体没有呈现明显的差别,但这些耐用消费品在品种和实际价值上的极大差别凸现了这两个阶层在消费能力方面的时代性差异-穷人对这类消费品的消费需求基本停留在功能层面,对其在不停的更新换代中所展示的文化方面的价值失去追逐的能力。而富人在这方面则显示出了持续性的、不断更新换代、追逐现代化和追逐时尚的消费能力。从耐用消费品的拥有质量上看,贫富阶层显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消费时代,这从更多用于满足于享受和提高生活品质的"第二类耐用消费品"(钢琴、健身器材、家用电脑、汽车等用于娱乐的耐用消费品)的拥有状况上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手机、电脑等九十年代后普及起来、对富人不可须臾缺少的电子产品,在被访的穷人家庭中只有极小的拥有量。在富人,甚至全社会消费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同时,穷的生活方式还停留在此前的时代,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能力基本被隔断在九十年代。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的消费需求越来越丰富和多样的今天,穷人在消费方式上被时代所割断所抛离的社会现象真切地存在。【9】
3、“中间阶层”形成不足运用1996年暑期的调查数据证明,一方面,年轻的高收入群体主要出现在一些大城市中,在中小城市里还完全没有发现踪影,从中国社会总的结构看,中间阶层的欠缺是比较明显的,另一方面,根据同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分组图显示,社会上高收入层较多的占有了其他阶层的收入。再者,即使对于上海这个全国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在《2001年上海社会报告书》中,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上海市的社会结构仍呈“葫芦型”,类似于西方社会结构中庞大的、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中间阶层尚未形成,但办事人员群体和专业技术人员群体是社会的主体(占调查总体的46.4%),正在逐步成为“类中产阶级”。【10】而另一种认识认为,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在经济增长的成果和社会成员的生活之间,经济增长和社会状况的改善之间,出现了断裂。导致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资源配置从80年代的扩散到90年代的重新积聚有关:市场机制、巨大的收入差距、贪污受贿、大规模瓜分国有资产等,使收入和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其结果是国家的自主性降低,强势精英群体--由原“体制内”、“体制外”精英演变而来的经济精英与政治精英的联盟,特别是期间形成的知识技术阶层与统治集团的联盟--的形成以及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弱势群体及绝对贫困现象在增加,出现了不断被强势群体排挤到社会边缘的社会分化而致的底层社会--“断裂的社会并不是多元社会”,“断裂是全方位的”如果这一判断得以进一步证实,那么,中间阶层的社会定位将面临被这一“社会断裂”撕裂的厄运。换言之,现阶段已现雏形的中间阶层,是否能够发育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的阶层品性及其社会诉求的社会分层群体,这仍是一个悬念。【11】
(二)、城市贫富分化产生的原因中国城市当前贫富分化,收入分配悬殊,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体制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既有市场竞争的因素,也有行政垄断的因素;既有历史积累的因素,也有当前阶段的因素。虽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一套市场经济的社会分层机制,社会结构正日趋合理和平等开放,但是,种种因二元体制或结构转型而形成的不合理、不平等的制度和结构因素仍然对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有重要影响。所以,在讨论社会分化和社会不平等问题时,有必要将宏观的结构和制度性因素纳入到关于贫富分化的分析和研究框架之中。以下结构性、制度性的因素和缺陷对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现状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1、社会经济体制转型。
经济体制的转型,特别是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使得一些政策规定滞后,造成一些空隙可钻,以及由过渡体制弊端和法治漏洞造成的公有资产流失和不公平竞争等情况的产生都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城市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大量企业“关,停,并,转”,甚至是破产,成千上万的工人失去工作,生活困难或沦为贫困人口。
2、社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
由于历史的原因所形成并继续扩大的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由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差别等使我国各个地区发展十分不平衡,同时也造成各城市间居民收入的差异较大。据统计数字,人均收入最高的广州市,2001年月人均收入为1247元,人均收入最低的兰州市,同年月人均收入是430元,两者相差近3倍。从1988年到1995年间,北京、广东、江苏的人均收入增长率分别是81.9,78.9和64.7,而甘肃仅为3.9。【12】
3、各经济类型单位和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较大
由于市场竞争造成的企业和个人在经济上的分化,某些倾斜政策和行政性垄断造成的单位类型差别和行业差别。由于劳动力市场存在制度壁垒,相等生产能力的劳动力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利益差别。据测算,1997年的行业间工资差异比1988年上升了103。除行业差距外,正规部门和正规就业身份与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身份之间,在收入分配和福利保障等方面也存在巨大的结构性差异。前者意味着高收入、工作稳定、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制度、有提升机会等;后者则意味着低收入、不稳定的工作模式、通常是低劣的工作环境,以及几乎不享有任何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等。占有垄断性资源的电信、邮电、铁道、金融、保险、电力等行业,以及在正规部门或有正规身份的就业人员,不仅收入水平较高,而且享有优厚的福利待遇,在富人阶层中已经可以找到他们的身影。而从事一般行业如制造业、服务业的人员,特别是在非正规部门、以非正规身份就业的人员,不仅收入水平较低,而且面临单位内部歧视性的就业和福利政策,面临失业、下岗的威胁。【13】
4、权力参与分配。
调查案例显示,权力,特别是能够掌控资源配置的权力对个人的收入地位具有重大作用。此外,以权力为中心形成的社会网络资源也对收入分配有重要影响作用。在市场体制中,通过对资源的控制和分配,一些再分配体制中的权力仍然得到了维续,一些握有再分配权力的人通过市场交换获得经济回报,将权力变形为个人资本。权力的市场化直接导致腐败。政府要调控市场.但是政府的工作人员不能参与市场竞争活动。少数腐败分子的非法所得动辄到达上千万元,形象极其恶劣。要强化对权力的约束,增加执行公务的透明度相当重要。缺乏监督的权力势必造成腐败。
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增长减缓和低收入面扩大是导致消费疲软的重要原因。一些专家建议用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的办法启动居民消费,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认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的主要办法不能是简单地提高工资,这里有一个市场约束问题,只有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社会政策帮助城镇登记失业者和下岗分流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就业率是提升中低收入家庭收入的有效办法;另外进一步完善关于个人的税收征管工作,通过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加大农村扶贫工作力度,将一部分高收入者的收人向低收入家庭转移
5、财政转移支付功能缺乏和社会保障制度缺陷
中国的经济在近十年内持续地快速增长,财富总量的"蛋糕"越来越大,但切给包括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在内的福利的部分却增长有限,许多穷人为社会转型付出沉重代价,但却很少分享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好处。而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覆盖面有限,应保未保的情况还较为严重。据亚洲银行根据1998年有关数字测算,中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应有1480万人,而直到2001年第三季度,全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也只有689.4万人。同时,保障标准偏低的情况也很突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尚不能满足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致使大批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医疗、教育等基本权利难以得到保障,一些贫困家庭陷入疾病、辍学、失业与贫困相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之中。【14】
二、城市贫富分化对社会和谐的影响
(一)什么是社会和谐简单地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因此,所谓和谐社会或者社会和谐,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也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社会风险也越来越大。换言之,中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不难看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即社会主义不仅是民主的和富裕的社会,而且还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二)城市贫富分化对社会和谐的影响城市贫富分化对社会和谐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城市贫富分化破坏社会公正社会公正一直是人类社会关心的话题。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以来,这一话题更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西方学界,公正与正义同义。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著名哲学家就曾经对什么是正义的问题开展过热烈的讨论。柏拉图几乎一生都在考虑什么是正义。他在自己的名篇《理想图》中,认为正义总的原则为“每个人都干他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分内的事。”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既然违法的人不公正,而守法的人公正,当然一切合法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公正的。”“公正就是给予和维护幸福,或者是政治共同福利的组成部分。”现代美国著名学者罗尔斯1971出版的《正义论》一书,第一次把正义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中的首要价值一样。”把正义作为衡量制度进步与否的首要标志。罗尔斯最大的理论贡献是提出正义的核心原则是对社会财富的平等分配原则(不是平均分配)和对最少受惠者的保护原则。中国古籍文献中没有公正一词,但意义相近的“义”却源远流长,至今经久不衰,有着很丰富的内容。“义”为儒家学说的基本道德原则。据统计,在《论语》一书中提到“义”字达24次,在《孟子》一书中使用“义”字达108次。例如《论语·卫灵公》中所载,“子曰:‘君子义为质’。”就是以义作为根本。中国历次农民起义都曾高举“义”字大旗,都把义字看作是最高尚最有号召力、凝聚力的旗帜。“义”的含义就是伸张正义,反对邪恶。而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正对并将持续对社会公正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国际公认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主要标准。我国上世纪80年代,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存在着平均主义倾向。90年代以来,我国基尼系数呈迅速扩大的趋势。据测算,我国的基尼系数1996年为0.375,1997年为0.379,1998年为0.384,1999年为0.397,2000年为0.414,现在已接近0.45,已经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城市贫富差距的拉大是与社会公正的理念格格不入的。我们认为,社会公正的核心和实质,是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和享用。社会公正体现着“每个人所得”,体现着“资源共享,普遍受益”的原则。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不能由少数人拥有和享用,必须为大多数人所拥有和享用。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合理,就是对社会公正的背离。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坚持社会公正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意义。只有坚持社会公正,真正做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才能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积极性,使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只有坚持社会公正,通过民主法治作为制度保证,才能真正走向依法治国的轨道;只有坚持社会公正,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贡献,得到其“应所得”,人们之间才能形成和谐相处的关系,社会才能稳定有序和长治久安。
2、城市贫富分化破坏社会安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这是和谐社会基本特征和必然要求。改革、发展、稳定是辩证统一的,和谐必须改革和发展,同样和谐也必须稳定,因此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保持安定有序必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必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广泛开展创建平安社会和平安社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措施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个社区,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增强居民的平安感和幸福感。
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与激发社会活力、增强社会团结和睦是统一的。社会安定有序与增强社会活力并不矛盾,社会越是安定有序,人们就越是想干事业,社会就越有活力,发展就越快。因此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团结和睦,社区平安祥和,家庭幸福安康,社会就会充满蓬勃发展的活力,和谐社会的建成就会为时不远。社会治安问题:从建国后的50多年来看,中国经历过5次犯罪高峰
(三次犯罪高峰是在计划经济、封闭的条件下发生的):第一次是在建国初期的1950年。其背景是两种社会制度的交替,新旧政权的更迭。第二次是在三年困难时期的1961年。天灾人祸是诱因。第三次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3年。第四次是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社会结构转型引发了一些人道德丧失、价值观念堕落。第五次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正在运行的高峰期。据资料显示,九十年代中期发案率上升到80年代前半期的8倍,而1999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案225万件,又比1998年上升了13,2000年共立案363万件,比1999年又上升了61。这次犯罪高峰持续时间长、案件上升幅度大、犯罪类型与手段繁多、危害严重,是前几次所不能比拟的。诱发犯罪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改革开放向纵深挺进,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矛盾促使的。社会治安问题是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我国目前社会治安问题突出绝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深层社会矛盾及反映这些矛盾的社会问题的表征。探讨其成因,主要有:
1.体制转型期内产生的社会震荡。我国正处于由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实现形式。商品经济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促进社会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它严重地冲击原有的价值准则和社会秩序,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导致价值观的异化,成为引发犯罪的思想渊源。另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观的多元化,又在客观上增加了社会控制的困难。以及受社会亚文化的影响,社会价值导向存在偏颇和混乱,使一些人过于注重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当自己超常的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通过正常途径得不到满足时,便采取越轨手段以求解决和解脱。
2.收入差距拉大产生的变态利益需求取向。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尽管这种转变起到了奖勤罚懒,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但在这当中,也确实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现象和个人收入过分悬殊的现象。使社会心理出现失衡,产生了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利益冲突的加剧必然使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仇富:有人说社会并不仇恨用个人的辛勤劳动而致富的富,但仇恨用不法手段而致富的富。也许这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但也许这是个伪命题。富是相对于穷的一种财富或收入的差别,其表现出的是银行的存款、股票或房子、车子等物的存在形式。在可见的这种财富存在形式上是无法去区分是用合法或非法手段聚集的背后原因的。也因而在现实生活与观念意识上就只能有一种仇富,而不会有两种可以用现实或理论区分的仇富现象。对不法行为的仇恨,是个法律与道德理论的问题,不在于结果是穷还是富,而在于这种行为的不合法性。入户杀人抢劫并不管犯罪者是否抢到了财富或者是否因此而成为富人,这种行为都是犯罪,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当获利行为不合法时,应被仇恨和受法律制裁与贫富无关,而只与行为是否非法有关。不法行为是个对政府执法行为与能力的考验,并不是社会讨论经济发展阶段的收入差别问题。于是用富的不法行为作为仇恨的理由就成了个伪命题,成了用法律去替代经济概念的偷换。《21世纪经济报道》刊登了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王东京的文章,说“经济学解释世事,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经济人假定”,同样经济学讨论问题的前提就是经济人假定的基础。如果讨论社会中的仇富现象大约也要有个最基本的假定,那就是仇富的富是指合法来源的富,而非不法来源的富,因为不法来源的不富同样是错的和应被仇恨的。那么现实社会中是否有可能将仇富的行为分为明确的两类呢?比如当国家对某些商品征收消费税时,是对所有消费者同样的征税行为,包括对高收入者或说富人的消费征税,这种征税行为中能分出哪些是合法的消费征税,哪些是不合法的消费征税吗?当一个小区中停放的奔驰、宝马车被仇富的人用硬物划了许多划痕时,请问谁事先考查过这些奔驰、宝马车是姚明的还是章子怡的吗?谁在事先考查过拥有这些车的业主是合法致富还是非法致富的吗?许多停在马路或小区中的普通轿车和小排量汽车也遭到同样的待遇,那么是否也有人去划分哪
延伸阅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心得体会文章标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心得体会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构建和谐社会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构建和谐社会调查报告范文_调查报告范文构建和谐社会调查报告和谐之城的和谐乐章上世纪80年代,承德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个既没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
建设和谐社会的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 教育公平。 (五)加强医...
政法干警申论构建和谐社会要始终坚持“六个必须”构建和谐社会要始终坚持“六个必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时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领导班子一是增强维护单位稳定的本领。提高分析判断复杂形势、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当前,国际因素对我们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引发了一系列不平等...
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的讲话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构建和谐动员大会,总结和研究我市依法治市工作经验,表彰依法治市先进单位和个人,部署下一步依法治市工作。国务院领导强调指出:“依法行政是落实依法...
和谐社会背景下行政诉讼协调制度探讨我国《行政诉讼法》自颁布实施以来,在保障公民权利、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推进,行政诉讼制度在实践当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行政...
浅谈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提高行政能力浅谈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提高行政能力 浅谈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提高行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战略任务对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政府要履行自己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