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历程的写照]个人简历――人生历程的写照 所谓简历,就是概括介绍个人情况,如出生年月、学习和成长经历等需要说明的文字材料。求职者撰写个人简历的目的在于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以赢得面试...+阅读
浅议党领导下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的变革历程
内容摘要土地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农民生活最基本的收入来源,而土地使用效益是衡量农村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从一定意义上讲,在农村解决好了土地问题,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本文试从我党领导的三次土地制度变革中找到可借鉴之处,以有利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实现。
关键词 农业农村 土地经营模式 土地政策变革
土地问题不仅是革命时期的重要问题,也是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要问题。从中国革命时期最早的“打土豪、分田地”到现代中国农村的“土地承包责任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
(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这是我党在政治上的巨大进步。事实也证明,这是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此后的几十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本文着重对这三次变革作了介绍,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历程,对于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农村土地政策变革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一、在党的领导下,农村土地政策经历的三次变革
第一次变革是土改、互助组和合作化。
土改,是小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结构的基本形式;互助合作运动,是继土改之后进行的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即变农民小土地私有制为集体所有制的社会革命。
1949年新中国成立。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次土地制度改革以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地主所有制”为宗旨的,到1952年9月,土改工作基本完成,我国农村经济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小农经济。土改之后,农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村的互助组织也进一步增多。为了克服小农经济日益暴露出的弱点和局限性,按照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造小农经济,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根据列宁的“合作化计划”和党在过度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吸取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农业发展要走合作化的道路,力图通过互相合作的道路实现对小农的改造。
以山西全省为例,随着土地改革的迅速完成,农业互助组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1954年夏季,参加互助的农民在农户总数中所占比重上升到60.4%。逐步形成了农民个体所有、互助组和合作化共同经营的新的农村土地制度。
第二次是变革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7年冬季,全国掀起了以兴修水利、养猪积肥、改良土壤为中心的冬季农业生产高潮,揭开了“大跃进”的序幕。1958年 5月,党的八次全会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发展起来。从 1958年7月份起,各地连续报导“高产”卫星的消息:河南小麦亩产达7320斤;湖北早稻亩产36900多斤,广西中稻亩产13万斤,福建花生亩产1万多斤。《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认为农业高产“卫星”的事实生动地证明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以1958年 8月毛泽东提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和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为标志,“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极短时间内骤然兴起,迅速席卷神州大地。例如:河南省遂平县的公共食堂、河北省徐水县“共产主义试点”的供给制。随着人民公社的实现,农村食堂、托儿所等组织日见普及,大量的妇女劳力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到1982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修改宪法时,全国农村取消政社合一的体制,作出了重新设立乡政权的决定。“人民公社”在中国共存在了近25个春秋。
第三次变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把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变革为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
1978年12月,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此时,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人家,聚集开始商议一件后来传遍整个中国的事:包干到户。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的一页:农村土地的新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又称“凤阳大包干”。
“凤阳大包干”的具体方法是:除土地仍属集体所有、社员只有承包使用权外,其他生产资料均折价分配到户,所有权归户,社员可以在承包的土地上自由耕种。由于小岗人开创的大包干“包”的范围大,简便易行,所以全国广大农村社队绝大多数采用了大包干生产责任制。
建立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工作,获得如此迅速的进展,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不但克服了集体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吃大锅饭”的弊12全文查看病,而且通过劳动组织、计酬方法等环节的改进,带动了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的缺点,使之更加适合于我国农村的经济状况。
二、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变革的背景、历程及主要特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何种制度来推动和保障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当时农村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党为了
克服小农经济日益暴露出的弱点和局限性,按照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造小农经济,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农业发展要走合作化的道路。
第
一、土改、互助组和合作化运动的情况
1950年6月,我国颁布《土地改革法》,实行以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地主所有制”为宗旨的土地制度改革,使小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结构的基本形式。土改运动取得了极好的效果:由于土改后,农民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为自己劳动,因此表现出高度的劳动热情,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为以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1950年算起,到1956年末基本完成农业合作化,从土地改革的完成到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实现也只有7年。我国农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通过农业合作化实现的,尽管合作化后期出现了速度过快、工作过粗等弊病,但从总体上看,合作化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互助合作制为探索土地个体所有、集体合作经营、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次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和经验是:第一,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逐步把个体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第二,结合中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创造了由互助组到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过渡形式;第三,走“先集体化,后机械化”的农业互助合作化的发展道路。第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并举的举措。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与改造农村生产关系结合起来,以推动农业生产,巩固农业合作化的成果。
第
二、“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的情况
国际上,在莫斯科会议后,苏联提出正式“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时期”,要在最短时间内在人均产值上超过美国,“保证有世界上最高的生活水平”。在朝鲜全面展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千里马”运动。东欧各国进行着如火如荼的生产劳动竞赛。由此可见,1958年中国敲响“大跃进”的战鼓,绝非是孤立的。国内,“迫切地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完成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历史使命,尽快地缩短同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差距。使社会主义中国坚强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让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的确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大跃进”的心情。
1957年冬到1958年春,全国农村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活动,需要土地连片和人员集中以便于管理。为此,毛泽东在58年3月提出:把小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有计划地合并为大型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央提出: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人民公社是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全国随即迅速掀起了大规模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社的规模比原农业生产合作社大。二是经营管理范围比农业生产合作社大。所谓公,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公社已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合而为一(即政社合一),公有制成分增加;二是把社员自留地、家禽家畜、家庭副业收归社有,消除所谓生产资料私有制残余;三是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大搞公共食堂等所谓公益事业,并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后来,通过我们客观地分析得知:由于当时错误的工作指导方针和决策,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在全国泛滥,国民经济秩序混乱,各种比例失调,损失和浪费惊人。
第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在1978年之前此地一直为饥饿和贫穷困扰。当时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12月,小岗生产队的18户人家,密谋:干脆包干到户。同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开幕。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不谋而合:实行农村土地的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
鉴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给全国农村带来大变化的现实,81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农村工作座谈会,着重讨论了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82年1号文件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界定,促进了“双包”制在全国的广泛推行。从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每年都在1月1日发出1号文件,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我国农业经营的最主要方式。
农民把这种方式概括为“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其特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土地及部分大型生产资料仍属集体所有,由农户承包经营。包干到户可以充分调动承包者的积极性,进而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生产的发展,避免了生产上的瞎指挥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这种办法不仅简便易行,而且能给予承包户更多的经营自主权,能使承包户的物质利益与其经营成果相联系,所以深受农民的欢迎。总之,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它给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
三、对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变革的几点认识
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村的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党是具有高度使命感、高度责任感的政党,一贯保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具体到党领导下的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的三次变革历程来说:
第一,建国后第一次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重大胜利。形成了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首先,耕者有其田。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政权变更,新崛起者都会用这种方式来团结农民,让他们站在自己一边,共同反对旧有的政权。中国共产党正是从这一关键的问题入手,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使命,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其次,这次土地变革,使我国农村经济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小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结构的基本形式。新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生产关系确立,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再次,这次土地变革,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以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互助合作制为探索土地个体所有、集体合作经营、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
二、“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也起到了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积极作用。这次变革使得农村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土地从分散耕种到集中经营。这种规模化经营模式,本来符合包括土地在内的农村生产资料的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积极作用。
对这次变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认识。首先,这次变革反现实主义,过分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其次,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的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把各种权力集中在县、社两级,基层的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不能实行分级管理、个人负责。使“一平二调”、 “共产风”盛行起来,结果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引起农民的恐慌和不满。
第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从我国社会经济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及时对农村土地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完全符合民心民意、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决策。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战略意义,是我国土地改革史上的伟大里程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继土地改革、集体化运动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又一次大的变迁。所不同的是前两次制度变迁是典型的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而这一次则是源于集体农业的失败、农业剩余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生存诱导。因此,该制度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释放出了巨大的政策效应。”(1)
首先,小岗村的大包干--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实践上开创了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推动了我国农村土地经营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其次,在分配上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自合作社以来长期不能解决的社员劳动报酬问题,不断充分调动承包者的积极性,进而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再次,这种经营方式符合农村客观实际,符合现阶段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意愿---利益最直接,责任最具体,方法最简便。于是它催生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农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农村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民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
后言:
现在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生产经营模式还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经营单位。我国农村今后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是值得我党在今后不断探讨的一个问题。
参考书目:
1、《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分析》罗夫永柯娟丽
2、《共和国记忆60年·成长地标》胡腾 杨东晓孟云剑
3、《辉煌60年共和国纪事》 林钊
12全文查看
浅议党领导下农村土地经营模式的变革历程
内容摘要土地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农民生活最基本的收入来源,而土地使用效益是衡量农村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从一定意义上讲,在农村解决好了土地问题,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本文试从我党领导的三次土地制度变革中找到可借鉴之处,以有利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实现。
关键词 农业农村 土地经营模式 土地政策变革
土地问题不仅是革命时期的重要问题,也是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要问题。从中国革命时期最早的“打土豪、分田地”到现代中国农村的“土地承包责任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
(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这是我党在政治上的巨大进步。事实也证明,这是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此后的几十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本文着重对这三次变革作了介绍,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历程,对于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农村土地政策变革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一、在党的领导下,农村土地政策经历的三次变革
第一次变革是土改、互助组和合作化。
土改,是小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结构的基本形式;互助合作运动,是继土改之后进行的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即变农民小土地私有制为集体所有制的社会革命。
1949年新中国成立。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次土地制度改革以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地主所有制”为宗旨的,到1952年9月,土改工作基本完成,我国农村经济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小农经济。土改之后,农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村的互助组织也进一步增多。为了克服小农经济日益暴露出的弱点和局限性,按照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造小农经济,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根据列宁的“合作化计划”和党在过度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吸取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农业发展要走合作化的道路,力图通过互相合作的道路实现对小农的改造。
以山西全省为例,随着土地改革的迅速完成,农业互助组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1954年夏季,参加互助的农民在农户总数中所占比重上升到60.4%。逐步形成了农民个体所有、互助组和合作化共同经营的新的农村土地制度。
第二次是变革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7年冬季,全国掀起了以兴修水利、养猪积肥、改良土壤为中心的冬季农业生产高潮,揭开了“大跃进”的序幕。1958年 5月,党的八次全会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发展起来。从 1958年7月份起,各地连续报导“高产”卫星的消息:河南小麦亩产达7320斤;湖北早稻亩产36900多斤,广西中稻亩产13万斤,福建花生亩产1万多斤。《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认为农业高产“卫星”的事实生动地证明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以1958年 8月毛泽东提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和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为标志,“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极短时间内骤然兴起,迅速席卷神州大地。例如:河南省遂平县的公共食堂、河北省徐水县“共产主义试点”的供给制。随着人民公社的实现,农村食堂、托儿所等组织日见普及,大量的妇女劳力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到1982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修改宪法时,全国农村取消政社合一的体制,作出了重新设立乡政权的决定。“人民公社”在中国共存在了近25个春秋。
第三次变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把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变革为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
1978年12月,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此时,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人家,聚集开始商议一件后来传遍整个中国的事:包干到户。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的一页:农村土地的新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又称“凤阳大包干”。
“凤阳大包干”的具体方法是:除土地仍属集体所有、社员只有承包使用权外,其他生产资料均折价分配到户,所有权归户,社员可以在承包的土地上自由耕种。由于小岗人开创的大包干“包”的范围大,简便易行,所以全国广大农村社队绝大多数采用了大包干生产责任制。
建立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工作,获得如此迅速的进展,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不但克服了集体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吃大锅饭”的弊[]病,而且通过劳动组织、计酬方法等环节的改进,带动了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的缺点,使之更加适合于我国农村的经济状况。
二、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变革的背景、历程及主要特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何种制度来推动和保障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当时农村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党为了
克服小农经济日益暴露出的弱点和局限性,按照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造小农经济,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农业发展要走合作化的道路。
第
一、土改、互助组和合作化运动的情况
1950年6月,我国颁布《土地改革法》,实行以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地主所有制”为宗旨的土地制度改革,使小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结构的基本形式。土改运动取得了极好的效果:由于土改后,农民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为自己劳动,因此表现出高度的劳动热情,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为以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1950年算起,到1956年末基本完成农业合作化,从土地改革的完成到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实现也只有7年。我国农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通过农业合作化实现的,尽管合作化后期出现了速度过快、工作过粗等弊病,但从总体上看,合作化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互助合作制为探索土地个体所有、集体合作经营、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次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和经验是:第一,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逐步把个体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第二,结合中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创造了由互助组到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过渡形式;第三,走“先集体化,后机械化”的农业互助合作化的发展道路。第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并举的举措。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与改造农村生产关系结合起来,以推动农业生产,巩固农业合作化的成果。
第
二、“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的情况
国际上,在莫斯科会议后,苏联提出正式“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时期”,要在最短时间内在人均产值上超过美国,“保证有世界上最高的生活水平”。在朝鲜全面展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千里马”运动。东欧各国进行着如火如荼的生产劳动竞赛。由此可见,1958年中国敲响“大跃进”的战鼓,绝非是孤立的。国内,“迫切地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完成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历史使命,尽快地缩短同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差距。使社会主义中国坚强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让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的确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大跃进”的心情。
1957年冬到1958年春,全国农村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活动,需要土地连片和人员集中以便于管理。为此,毛泽东在58年3月提出:把小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有计划地合并为大型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央提出: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人民公社是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全国随即迅速掀起了大规模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社的规模比原农业生产合作社大。二是经营管理范围比农业生产合作社大。所谓公,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公社已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合而为一(即政社合一),公有制成分增加;二是把社员自留地、家禽家畜、家庭副业收归社有,消除所谓生产资料私有制残余;三是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大搞公共食堂等所谓公益事业,并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后来,通过我们客观地分析得知:由于当时错误的工作指导方针和决策,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在全国泛滥,国民经济秩序混乱,各种比例失调,损失和浪费惊人。
第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在1978年之前此地一直为饥饿和贫穷困扰。当时是全县有名的&quo;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quo;的&quo;三靠村&quo;。12月,小岗生产队的18户人家,密谋:干脆包干到户。同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开幕。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不谋而合:实行农村土地的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制。
鉴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给全国农村带来大变化的现实,81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农村工作座谈会,着重讨论了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82年1号文件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界定,促进了“双包”制在全国的广泛推行。从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每年都在1月1日发出1号文件,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我国农业经营的最主要方式。
农民把这种方式概括为“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其特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土地及部分大型生产资料仍属集体所有,由农户承包经营。包干到户可以充分调动承包者的积极性,进而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生产的发展,避免了生产上的瞎指挥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这种办法不仅简便易行,而且能给予承包户更多的经营自主权,能使承包户的物质利益与其经营成果相联系,所以深受农民的欢迎。总之,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它给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
三、对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变革的几点认识
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村的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党是具有高度使命感、高度责任感的政党,一贯保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
延伸阅读:
社会变革与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理论思考文章标题:社会变革与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理论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着重对20世纪40~90年代所有制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背景下农民的婚姻家庭变动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按照本研究,土改...
变革、冲突与战略选择绿色营销:变革、冲突与战略选择 摘要:绿色营销作为市场营销观念的革命在我国企业管理领域方兴未艾。通过论述绿色营销变革的基础与特征,从理论上阐明企业行为逻辑与绿色营销的...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自主性的变革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自主性的变革 摘要:国家自主性的本质体现为国家对国内外各种特殊社会势力的超越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追求程度。而我国目前的国家自主...
21世纪营销大变革21世纪营销大变革 对世界来说,20世纪的结束宣告了工业文明之后一个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无国界化的崭新格局,正在引发着市场营销继工业社会诞生以...
手机编写个人简历程序姓名:毕业生范文网 1年以上工作经验 | 女 | 29岁(1981年5月20日) 居住地:广州 电 话:139XXXXXXXX(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 1年以上个月 ] 公 司:广州XX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行 业:软...
一份个人简历程度一份个人简历能够发挥到怎样的程度,一方面在于简历的表达方向,而另一方面则在于求职者表现出来的对待态度,这两点因素的存在对一份简历来说,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 当然,也有很多...
《美的历程》读后感记得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有一期介绍的就是此书,当时请到的嘉宾有两位,其中一位就是李泽厚先生的弟子,看样子也已是年过半百了,在说到此书的时候,主持人、另一位嘉宾不管说到书...
企业发展历程演讲稿企业发展历程演讲稿1 19xx年,xx旅业集团从一家县政府招待所起步,经历了23年的历史洗礼,形成了如今遍布全国,拥有酒店业、房地产业、建材业等多项目的知名企业。 20xx年我们迎合...
难与变治与兴6字概括过去5年历程6月8日,在解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新闻发布会上,四川日报、川报观察、四川在线记者陈岩向省发展改革改委副主任徐立发问时提出,党代会工作报告用“砥砺奋进拼搏实干”来描述过...